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脱贫攻坚材料22篇,含心得体会、经验、表态发言、调研报告(第4/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08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0分钟

三、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几点建议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是巩固成果、提升水平,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探索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全省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精心组织落实"回头看",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于当前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下阶段要严格按照中央"六个精准"的要求,坚持一手抓扶贫,一手防返贫,有效组织开展政策落实情况大排查和"回头看",及时找出应扶未扶群体和应办未办事项,确保脱贫攻坚任务不折不扣完成。重点围绕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低收入非建档立卡户的关注,尤其是要重点关注贫困标准线边缘的低收入群众,防止他们因为无法享受政

策而成为新发生贫困人口;二是加强对返贫现象的动态监测,

对已脱贫人口进行定期监测,发现有返贫迹象的,及时研究并实施帮扶措施,防止返贫;三是加强对低收入非省定经济薄弱村的关注,进一步加强低收入村的摸排,尽快出台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四是加强对政策落实的回头看,省相关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各自职责,及时查找发现政策落实缺位问题,确保所有低收入农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精确到村到户到人,做到"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二)集中要素投入补短板,增强薄弱地区发展后劲。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巩固提升,是保持经济薄弱地区脱贫成果的重要基础。要集中要素投入,统筹各类资源,全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快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办好民生实事,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强人才政策集成。省级层面要进一步强化经济薄弱地区人才政策的集成和制度供给,通过减免学费的订单式培养方式,为经济薄弱地区培养输送教育、卫生、科技、管理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地方政府应出台政策措施,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留住机制,积极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打造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强化用地政策保障。切实加强经济薄弱地区项目用地支持,省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地使用全省单列农业产业建设用地指标情况的督查,鼓励经济薄弱地区用好用足点状供地政策,鼓励各地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盘活土地资源,确保形成的建新指

标真正优先用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三是加大资金保障力

度。省级财政资金要继续向扶贫倾斜,进一步放大扶贫资金总量,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的统筹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继续加强对联农带农脱贫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向经济薄弱地区流动。

(三)紧扣产业发展关键,筑牢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进一步大力发展与低收入农户增收关联度高、可持续性强的产业项目,帮助低收入人员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真正实现由"输血"帮扶向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转变。一是立足县域统筹规划发展布局。以县为单位,因地制宜制定地方产业规划,加强产业布局与乡村规划的协同配套,推动一县一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二是支持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省相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对地方特色农业发展的指导,抓好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地见效,支持鼓励地方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选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农业品牌,走差异化发展路径。三是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巩固经营主体与扶持对象之间的利益联结,鼓励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新模式发展,加强低收入农户适岗培训,扶持农户参与农业项目开发。四是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优化农村营商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引导工商资本到经济薄弱地区投资,兴办农民参与

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

(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完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持政策,提高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因村制宜谋划产业发展。充分考虑低收入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位置等因素,扬长避短,务实谋划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努力构建符合地方实际、发展前景较好、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的产业体系,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潜力。二是拓宽低收入村增收渠道。认真总结推广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经验,尽快出台在全省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指导意见,鼓励村集体管好用活资产资源,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基础,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量化股权,通过资产资源的出租、入股、联合开发等形式,增加低收入村农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选优配强低收入村"两委"班子,突出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村干部待遇与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挂钩激励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培养基层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

(五)强化总结和创新,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十三五"以来,我省以"减少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一步,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上,

及时总结我省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加快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

困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体系。一是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按照中央关于"四个不摘"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继续落实当前脱贫攻坚系列政策举措,促进脱贫成果的巩固。同时,加快对2020年及以后帮扶工作计划、帮扶队伍建设的研究,尽快拿出具体方案。建议加快研究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二是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在项目资金安排、扶持政策制定、监督考核机制、干部队伍管理等方面做好衔接,通过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带动脱贫攻坚。三是不断提升扶贫开发的法治化水平。谋划"十四五"扶贫开发规划,抓紧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上做出更多探索创新。

"【藏经阁】,更多资料请联系QQ215425891"圈子里有全面的公文材料,各种紧扣热点的公文合集。材料众多,每天更新的材料都会专门压缩打包标明日期,并编辑出材料目录索引,方便查找的同时也方便下载。加入后,开号以来的所有材料都可以下载

关于把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战略

有机结合的调研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进行有机衔接,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

战。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脱贫方面。

农牧业产业扶贫方面,主要有企业带贫、集体经济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带贫和自主经营等4种主要模式。全盟共有51家农牧业龙头企业和扶贫龙头企业实行企业带贫模式,有28个集体经济实现带动贫困户增收,50个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济主体实现带动贫困户增收,全盟通过扶贫项目和资金扶持进行自主经营的贫困户有14670户、

32603人。光伏产业扶贫方面,我盟正在实施的光伏扶贫项目包括2.4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和2.94万千瓦村级光伏电站

两部分。太仆寺旗2.4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已并网,将

保障949户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稳定增收3000元以上。旅游产业扶贫方面,全盟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全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5户、1041人,人均增收3343元,其中613人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服务,人均收入5600元。电商产业扶贫方面,依托全盟电子商务进农村牧区综合示范旗县建设项目,推进三级农村牧区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拓宽特色农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行渠道,搭建产品销售网络平台和电商服务平台,带动贫困农牧民就业创业,实现稳定增收。

(二)就业创业脱贫方面。

通过创业培训、就业扶持等形式从事特色民族手工艺制作的企业,吸纳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在城镇就业的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收。全盟共有4个此类企业,辐射带动贫困户604人

(三)生态脱贫方面。

坚持将"草牧场增绿"与"贫困户增收"相结合,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人口,通过草场流转,招聘生态管护员等方式带动脱贫。全盟流转草牧场的贫困户达到

350户,涉及流转资金330万元,招聘草原生态专职管护员6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人,平均年收入2.5万元。以沙源工程为主,坚持把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在贫困旗县实施,林业生态建设面积达34.8万亩。在8个贫困旗县落实国家级公益林补偿面积1260万亩,年度补偿资金1.8亿元;落实自治区

地方公益林补偿面积25万亩,年度补偿资金75万元。增加了

我盟3个国贫县在册贫困户生态护林员指标300名,截至目前,全盟生态护林员政策补助总量达到700名,年人均补助资金1万元,带动1622名贫困人口。

(四)教育脱贫方面。

全盟现有本地户籍在盟内就读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4286人,其中,学前教育阶段693人,义务教育阶段2380人,高中教育阶段(含职高)900人,高等教育阶段313人。因学致贫家庭数已减少为12户。建立了全盟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数据库,并建立了失学辍学劝返登记和月报制度,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助学政策全覆盖。目前,所有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已享受相应政策资助,没有一名学生因贫辍学,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根本保证。

(五)健康脱贫方面。

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不低于70%。严格落实"三个一批"行动医保报销政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政策落实到人。截至目前,全盟共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929人次报销医保资金2398万元。全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普通门诊就诊5287人次,医保报销33万元;门诊大病就诊726人次,医保报销60万元;住院就诊3916

人次,医保报销2305万元。

(六)社会兜底脱贫方面。

目前全盟353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2358人已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其中纳入低保2350人,纳入特困供养8人。积极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清零达标专项行动,年底前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未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为年满60周岁、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贫困人口按月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结合实际,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扶贫清零达标实施方案》,在贫困人口信息系统与自治区城乡居民信息系统数据比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人社扶贫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再次比对,准确掌握未参加养老保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底数。目前,全盟建档立卡待遇应领取人员领取率为100%。

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工作思路

(一)产业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产业发展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大力推进产业精准脱贫,保障贫困人口的收入稳定,实现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的目标。一是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农牧结合,做优草原畜牧业,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通过不断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和构筑畜牧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牲畜棚舍升级改造、安全水源、机械化饲喂设施设备建设,加快实施优

质牧草工程,积极发展饲草料产业,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二是

健全减贫带贫机制。大力推广资产折股量化、托管托养、经营权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等不同类型的减贫带贫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减贫带贫方式,完善机制,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增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生产经营主体,帮助其做大产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发展。明确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贫方式、带贫人数、带贫期限、增收标准等要求,对带动能力强、效果好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三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各具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夯实乡村牧区振兴的物质基础。鼓励和扶持农牧民、乡村牧区合作组织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企业合作,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乡村牧区流通体系建设,打造农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苏木镇和嘎查村,建设现代化农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

(二)加强组织建设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按照"融入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助扶贫"的思路,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和集体经济在补齐牧区发展短板、扶危济困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聚焦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党

组织领办创办经济合作组织,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二是精准选

派驻村干部队伍。统筹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充分发挥帮扶单位和驻嘎查村干部自身优势,帮助贫困嘎查村解决脱贫攻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保扶贫工作队选派精准、力量充足。三是着力强化集体经济建设。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子,推广创建以合作与联合为主要形式的"支部+支部""党委+支部""党委+党委"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支持嘎查村级组织利用资源资产优势,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党建引领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人才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强化农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人才支撑,结合农村牧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以农畜牧业为职业的新型职业农牧民,为农村牧区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一是落实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成立产业发展指导组,走村入户摸清贫困嘎查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及时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促进农畜产品顺畅销售,为产业扶贫提供重要支撑。二是广泛开展农牧民培训。重点开展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政策引导性培训和劳动力技能性培训,促进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致富技能并能实现就业创业。三是做好致富带头人培训。按照"大户带穷户,先富帮后富"的要求,组织开展贫困旗县贫困嘎查村"两委"

及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训、种养业大户专题培训,发挥创业

致富带头作用。

(四)文化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是广泛开展文艺惠民演出活动。充分发挥脱贫攻坚文艺宣传队的作用,深入各苏木镇、嘎查村开展脱贫攻坚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乌兰牧骑、小戏、小品等形式,宣传党的各项扶贫政策。大力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的热潮中来,提振自主脱贫的精气神,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文明建设,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加大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力度。向贫困群众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工作进展、实时动态等,引导贫困户树立"安贫可耻、勤劳光荣"的思想意识,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教育引导、文化熏陶、感性共鸣、理性思考、自觉接受逐步转化,实现精准扶贫与精神扶贫紧密结合、同频共振、共同推进。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挖掘、评选、表彰、宣传一批对脱贫攻坚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有示范带动意义的脱贫户和自强不息脱贫致富的典型,开展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进一步发挥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贫困户主观能动性,立足自身发展生产,激发内生动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生态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生态宜居目标,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一是加大草原保护力度。有力实施草原奖励补助机制,科学利用草牧场,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与奖补资金发放挂钩等措施,全面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畜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多方共赢。二是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积极推进参与式扶贫,强调扶贫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参与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等公益岗位,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牧区美化环境,让贫困户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三是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以全面改善提升牧区宜居水平为根本,通过人居环境改善、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粪污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多方措施的实施,打造美丽宜居牧区升级版。

三、结合推进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推动。

盟委、行署始终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根据盟级领导职务变动情况调整了全盟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任全盟乡村牧区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及时协调研究统筹解决乡村牧区振兴和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安排部署重点工作,层层压实责任。成立了由发改、教育、民政、财政、人社、住建、卫生、农牧业、扶

贫等20个乡村牧区振兴主要部门组成的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

组,分别负责本行业部门精准脱贫任务的落实,逐项完善工作措施。抽调盟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向全盟8个贫困旗县全部派驻督导组,到2020年底前派驻贫困旗县督促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全盟派出驻嘎查村工作队670个,派出驻村干部3273人,实现了贫困嘎查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为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我盟每年组织开展建档立卡动态调整,特别是乡村牧区振兴推进以来,逐步加大对贫困人口识别不准、信息不准、数据不实等问题排查整治力度,切实提高识别退出精准度,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截至目前,全盟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32人,1819户。

(三)振兴产业实现脱贫。

我盟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以推进乡村牧区产业振兴为保障,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京蒙扶贫协作等重点工作,切实提高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全盟探索实施扶贫流动畜形式开展扶贫工作,截止目前,累计扶持贫困人口3765户、9294人,积累扶贫流动畜45871只羊、2547头牛。推广"菜单式"扶贫、"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等发展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带贫长效机制,比如多伦县的扶贫菜单已经达到6大类27小项,苏尼特左旗的扶贫菜

单也达到了5大类18小项,太仆寺旗中畜荣泰、正蓝旗顺鑫鑫

源等45家企业,苏尼特右旗嘉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苏尼特左旗查干哈达牧业合作社等87家合作社通过订单收购、就业务工、托管托养、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解决贫困户参与度低、效益低的问题。全盟依靠农牧业产业扶贫脱贫近

2.2万人。

(四)强化乡村振兴扶贫资金保障。

我盟结合推进全盟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及专项扶贫项目,共落实上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

10.11亿元,盟本级预算安排2.49亿元。根据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发生率等主要因素,将扶贫资金切块分配下达,由旗县根据脱贫攻坚任务的实际需要,将扶贫资金精准用于贫困人口。在此基础上,对深度贫困旗和每年计划脱贫摘帽的贫困旗县又适当增加了扶贫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用得精准、用出成效,切实增强扶贫资金保障能力。推动旗县扶贫项目库建设,有效解决项目储备不足、资金闲置等问题。

(五)全力壮大集体经济。

建立以旗县市(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实施"书记工程",利用三年时间,分"三步走"目标(即:一年全部消除集体经济1万以下薄弱嘎查村、两年巩固提升、三年全盟所有嘎查村集体经济达到5万元以上

的"三步走"目标),各地相继制定工作方案,加大支持保障

力度,形成了良好导向。截至目前,全盟854个嘎查村实现清零递增,彻底消除了"空白"嘎查村,其中1万元以下的嘎查村85个,1万元-5万元的471个,5万元-50万元的274个,

50万元-100万元的16个,100万元以上的8个。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牧区面积广大,牧户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虽然经过前几年的集中地投入和建设有了明显改善,但是部分地区的建设还是低水平、低档次的,对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牧区振兴战略的制约作用依然明显。

(二)牧区振兴人才支撑不足。

农村牧区各类人才是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牧区振兴的关键,目前我盟尤其是牧区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脱贫攻坚和乡村牧区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

(三)产业扶贫工作有待加强。

一是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的不够紧密,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尚未形成直接紧密的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贫困劳动力致贫原因复杂,贫困劳动力年龄偏大,无培训愿望、无就业需求、无创业意愿,加大了组织技能培训的难度。三是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未真正形成对贫困户的直接有效的带动作用。

(四)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有待提升。

合作社、家庭牧场市场化竞争能力较弱,产品销售还依赖

于传统流通方式,渠道单一,在市场销售中没有话语权。合作社运营水平仍然在低位徘徊,合作社财务规范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财务人员。

五、相关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项目支持,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生活环境,进一步完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交通、饮水、用电、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条件,整体提升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脱贫户和未脱贫户的公共服务水平。

二是建立职业农牧民及基层科研人员培训制度,出台创业兴业、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方面的综合扶持政策,改善牧区人才短缺现状。

三是加大对农牧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提供服务和指导,增强合作社、家庭牧场市场化竞争能力,扩充产品销售流通方式。

四是加大对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方面的资金项目支持力度,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牧区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完善标准体系,稳扎稳打推进。

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调研报告

网络

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

贫困县完成脱贫"摘帽"以后,工作重心应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等工作上来。目前全县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92户34159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68%。摘帽以后,全县坚持"四个不摘"政策,夯实责任、强化帮扶,创新举措、巩固提升,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目前巩固提升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过去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在享受政策上的区别,导致现在出现了新的不平衡。二是农业发展所需的水资源、优质耕地还比较缺乏,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还不足,品牌建设亟待加强。整体上来说,全县农业产业化、集群化、机械化、品牌化和智能化发展程度还不够高。三是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还不强,个别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四是一些干部出现了"厌战"情绪,个别干部工作作风还不实。五是部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一些党员干部在引领群众脱贫致富上谋划较少,工作成效不明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

二、破"五难",解决要素制约

第一,破解缺水难。

注重收集"天上水",大力新修和扩建集雨场、集雨池、水窖等,并做好饮用水安全环保工作。开展流域治理,在山区机修宽排梯田,实现蓄水防洪减灾。注重保护"地下水",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水资源勘探工程,寻找合适的后备水源地。加快推进"引黄水",保障陡沟调蓄池及管线建设,推进八条支线进村入户工程;积极主动对接省水利厅,争取供水工程水量分配,解决生产用水困难。

第二,破解缺地难。

围绕提升土地产出率,在山区重点建设高产基本农田,开展梯田新修工程,扩大山区可耕地面积。在风沙区实施林草田综合提升工程,加大植树种草力度,保护区内农田,同时防止土地沙化。积极寻求科研院所等技术支持,在中部盐碱滩地实施林灌田改造提升工程。

第三,破解缺技题。

围绕"面向全国引进农牧业高端人才,面向社会需求培训提升现有人才,面向临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工作思路,加强农牧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创建农牧业人才创业创新孵化基地。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