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全面深化改革课题调研报告10篇(第4/1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155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39分钟

(四)强化统筹协调,进一步健全完善形成合力的监督工作

机制

在压实现有机构和人员职能职责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纪检监

察组织功能和系统优势,创新机制和办法,做好监督力量的统筹

协调,推动形成衔接有序、监督有力的工作运行机制。一要继续

深化拓展片区协作工作机制。在各地现有片区协作机制基础上,

通过盘活县、乡、村三级监督资源,探索完善县对乡、乡对村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片区协作机制,并对片区协作方式、协作内容、协作重点、工作考核等内容进一步予以规范明确,推动片区协作机制发挥新优势、取得新成效。二要全面推行"三员合一"改革。以全省第十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全面推行村(社区)纪检委员(纪委书记)、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村(社区)民生监督员由同一人担任,在村(社区)党组织和乡镇(街道)纪委(纪工委)的双重领导下,切实履行党内监督、村(居)务监督、民生监督等职责。三要统筹巡察工作力量。不断探索巡乡带村、直接对村、集中连片的方式对村(社区)开展政治巡察。推动巡察工作机制与片区协作机制实现有效衔接,探索在人员配备、成果共享、问题整改、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统筹整合。

(五)创新监督方式,进一步强化基层监督工作实效

一要强化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要结合基层实际,扎实开展日常工作监督检查,综合运用信访受理、线索处置、约谈提醒、谈话函询、专项督察、建立廉政档案等多种形式,强化日常监督。要聚焦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任务,确定专项监督重点,着力发现并针对性解决工作推进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二要推动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用足用好"八联八强"上下联动经验做法,推动提级巡察与联动巡察相结合。做好巡视巡察与基层监

督的有效衔接,探索推进巡察与民生监督、派驻监督联动,将巡

视巡察问题整改纳入日常监督重点内容,推动巡视巡察发现问题整改到底、落实到位。三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乡镇纪委要坚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发挥好联系群众纽带功能,充分调动群众有序参与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四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智慧监督。加快纪律监督"数据铁笼"工程建设,构建监督执纪大数据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建立监督比对模型,实现数据比对、信息分类、预警处置等全过程监督管理,推动实现权力可视化、监督具体化、管理预判化,将人力监督转变为数据监督、事后监督转变为过程监督,进一步提高监督实效。

(六)强化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纪检监察干部履职能力

聚焦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建设政治素质高、忠诚干净担当、专业化能力强、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目标,着力补齐纪检监察干部和村级监督人员监督能力短板弱项,提高执纪执法能力水平。一要继续深化开展全员培训。持续开展学规学纪学法和分级分类培训,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重点抓好纪法要求、工作规则和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纪法意识、纪法思维、纪法素养,提高专业化水平。二要注重强化实践锻炼。注重业务培训和工作实战,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实战能力。引导纪检监察干部主动到疫情防控斗争、推进

乡村振兴等大战大考中去开展监督,到监督检查、审查调查等反

腐败斗争一线去磨炼。有计划、分批次采取"跟班学习""跟岗锻炼""跟案调训"等形式抽调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和村级监督人员参与上级专案专班工作,帮助基层监督人员到更高平台学习锻炼、开拓视野、提升能力。三要激发干部学习热情。基层监督人员要强化理论武装,不断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监督工作重要论述,提高自身纪检监察业务素养和专业水平,提升解决实际问题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本领。

(七)健全考核体系,进一步激发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热情

一要规范考核评价主体。严格按照《党章》规定,认真落实纪检监察工作双重领导体制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完善、明确细化乡镇纪委日常工作考核、干部年度考核责任主体,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和指导,推动乡镇纪委和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干部更好履职。二要优化考核评价方式。要围绕乡镇纪委职责履行、作用发挥、自身建设等内容,开展经常性检查和工作考核。要注重政治考核与业务考核、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单位考核与群众评价相结合,不断优化考核评价方式,考准考实政治表现和工作实绩。三要健全结果运用机制。要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交流任职、绩效奖惩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工作成效显著、工作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肯定和表扬;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力、工作

推进滞后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责任追究。

(八)强化工作保障,进一步推动基层监督各项工作落实

一要强化硬件设施设备保障力度。市县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为乡镇纪委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改善办公办案环境,配备必要办公办案设备,满足乡镇纪委实际工作需要。二要强化工作经费保障力度。要将乡镇纪委和村级监督机构所需工作经费、办公经费以及乡镇纪检监察干部、村级监督人员基本报酬、培训经费等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保障范围,单独列支予以保障。省级纪检监察机关可统筹中央政法纪检监察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帮助财政相对困难的地区解决乡镇纪委建设经费保障问题。乡镇纪检监察干部享受规定的纪检监察办案人员补贴。三要强化待遇保障落实力度。加强对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关心关爱力度。推动建立村(社区)"三员合一"人员基本工作报酬标准及增长机制,积极争取面向基层监督干部队伍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事业人员等政策,认真落实走访慰问、"政治家访"等制度,激励基层监督干部队伍更加主动担当、履职作为。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探索实践

一、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背景及意义

(一)改革背景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更好地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李克强总理连续9年出席全国"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视察湖北十堰市民服务中心时说,现在各地都建起了政务大厅或服务中心,这不是一个形式,而要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结。老百姓到了政务大厅,就不要让他们再到部门跑腿。要坚决杜绝群众和企业到窗口办理后还需转到后台部门办理的情况。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各地抢抓政务服务大数据共享应用契机,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一网通办"改革,推出了"网上办""马上办""预约办""上门办""电话办""就近办"

等创新服务,大大提升了办事效率。但是,这些改革仅局限于办

理省内业务,对于在省外的人员,只能返回本省"现场办理"。目前,我国有近5亿流动人口,人员异地工作生活、企业跨区域经营活动日益频繁,政务服务跨区域办事需求不断增强,推行更深层次异地通办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X省高度重视政务服务工作,谌贻琴书记、李炳军省长多次对"跨省通办""全省通办"改革提出工作要求。2020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X视察时,对X推行的"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给予高度评价,随即安排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陆俊华到我省开展调研,将"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上升为"跨省通办"。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聚焦企业和群众普遍关切的异地办事事项,围绕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创业和便利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创新工作理念和制度机制,打破地域阻隔和部门壁垒,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有效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异地办事需求。鼓励各地在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基础上,探索区域"跨省通

办"。

(二)改革意义

1.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针对政府部门的具体职能、管辖范围和权能关系,通过一系列的裁撤、合并、重构、调整,避免政府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权能冲突等弊端,弱化政府微观干预和具体管理功能,目的就是让政府在横向上不模糊权力边界,有明确分工;在纵向上不拖沓事务,有紧密协作。

跨省域协同发展的"跨省通办"改革正是发挥政府大部门宏观管理和协调职能,打造更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一体化政务服务,总体来说符合建设更高质量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能够有效提升政府行政服务效率。从理论层面来说,"跨省通办"是现代化政府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优化行政服务流程、促进政府内外部协调、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也是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主要改革方向。推进"跨省通办"改革,充分发挥政务服务在高质量发展中的赋能作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不消除组织边界的前提下开展联合工作、协同活动,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拓展空间、激发活力,满足市场主体对市场准入便利化和政务服务便捷化的新期待、新需求,"跨省通办"改革可以为更高层次的政务服务改革提供更加宽广的思路。

2.实践意义

推进与企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

"跨省通办",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小切口、大成效"的改革举措。

(1)"跨省通办"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跨省通办"改革可以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便于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削弱不同地域市场主体间隐形门槛,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构建更深层次互动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也有利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和发展空

间。

(2)"跨省通办"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迫

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抓手。"跨省通办"改革是主动适应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效服务人口流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链高效协同的重大举措,不仅能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异地办事需求,还为广大人民群众异地办理就

业、求学、就医等事项,打开了方便快捷之门,能够助力构建更

为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营商环境。X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有近600万跨省务工人员,同时,还有大量外省人员在我省工作生活,"跨省通办"改革能够为这些人员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

(3)"跨省通办"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近5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超过1.2亿。"跨省通办"能够有效打破地域限制,对内消除各地、各部门数字壁垒,倒逼部门摒弃地方、部门保护主义,促进政务服务收件受理以标准化方式实施,对外解决人员异地工作生活、企业跨区域经营活动中"往返跑""折回跑"等问题,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全国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现状分析

《指导意见》印发以来,江苏、吉林、湖南、四川、X等省份均印发了实施方案,"跨省通办"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全国统一"跨省通办"取得新进展

《指导意见》明确,2020年底前实现58项事项异地办理,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看,该平台建设了全国"跨省通办"专区,已实现58个"跨省通办"事项集中展示服务。需于2021年底前实现异地办理的74个事项正有序推进。2021年4月,民政部办公厅、中国残联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残

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的通知》(民办发〔2021〕

2号),推进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格认定申请事项"跨省通办"。2021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在部分地区开展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的批复》(国函〔2021〕48号),在户籍地办理结婚登记的现状将被打破,群众有望在工作地也可办理结婚登记。

(二)区域性"跨省通办"取得积极成效

2019年,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敬老卡申请等23项个人服务事项实现异地办理。国务院办公厅启动"跨省通办"工作以来,长三角地区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6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三省一市开通543个线下专窗办理点,实现长三角区域41个地级市全覆盖。广东凭借领先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上线泛珠三角区域"跨省通办"专栏,一站式办理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470项政务服务事项。四川、重庆印发川渝通办事项清单,首批95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除此之外,新疆、甘肃、青海、陕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同推出政务服务"丝路通办",X、湖南、湖北、重庆推出武陵山片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重庆、四川、X、云南、西藏推出西南五省"跨省通办"。

(三)各地点对点"跨省联办"全面启动

点对点"跨省联办"有利于人流量大、经济交往频繁的地方较快实现跨省办理事项。各地高度重视"跨省通办",目前,点

对点"跨省通办"方式在市县两级推动较快,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毗邻地区"跨省联办",如上海市和苏州市,X市和合江县重点推出商贸、户籍等相关事项点对点跨省办理。第二类是劳务输出输入省市"跨省联办",如洛阳市和嘉兴市,桐梓县和玉环市重点推出涉企经营许可、社保卡业务、异地就医登记备案和结算、交管业务办理等事项点对点跨省办理。第三类是东西部协作地区"跨省联办",如六盘水市和大连市等重点围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教育协作、医疗协作,推出结婚生育、就医养老、企业设立迁移等事项点对点跨省办理。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架各地的点对点"跨省联办"服务,X上架点对点"跨省联办"地区27个,数量最多,其次是广东,上架12个,有效促进政府间协同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为企业和群众就近办事提供便利。

三、X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实践

(一)"全省通办"改革深入推进,为"跨省通办"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是X动员范围最广、惠及人群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务服务改革,是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最多跑一次"的融合提升,在机制统一、事项统一、窗口统一、人员统一、平台统一等方面为"跨省通办"夯实了基础。1.建立三级协作工作机制。建立了一套各负其责合力攻坚"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运行机制,对外各级政府、

行业部门、政务服务中心协力合作,对内本单位分工协作推进,

为省市县三级"全省通办"事项梳理、运行跟踪调度和推广运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全国"跨省通办"改革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2.统一三级事项标准。由省直部门全面梳理省市县三级事项清单,对通办事项进行"最小颗粒度"拆分,统一同一事项的名称、时限、材料、流程等36项基础要素,细化每一项材料的收件受理标准,实现一个标准全省通用。3.统一三级窗口设置。省级统一编制"全省通办"事项事前辅导手册,各级实体政务大厅设置"全省通办"窗口,统一标识、统一设备、统一人员,树立整体政府对外形象,推动"异地受理、远程办理"模式下的"全省通办"。4.统一三级通办平台。依托"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全省通办"系统,利用远程通讯推进前台与后台、受理与办理的联动协同,融合各个信息系统平台,打破各单位系统阻隔,实现用户互认、入口统一、事项办理等数据实时共享。目前,2241项"全省通办、一次办成"事项已全部实现事项标准化改造,全省设置通办窗口717个,配备通办人员1327人,配置高拍仪、摄像头等设备。全省109个政务服务大厅均设置邮政窗口,审批服务结果邮寄费用"政府买单",为"跨省通办"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拓展延伸"全省通办",全面推动国家"跨省通办"改革举措在X落地生效

《指导意见》印发后,X第一时间制定贯彻落实工作方案,

围绕《指导意见》明确的重点任务,全面推进"跨省通办"改革,

取得积极成效。1.省级统筹部署早。2020年X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系统性重塑政府工作流程,推进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数据互联互通。2020年3月,制定印发《X省推进政务服务"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黔府发〔2020〕4号),将"跨省联办"作为重点任务进行部署,一些地方先行开展工作探索。2.贯彻落实动作快。围绕拓展深化"全省通办"、全面推进"跨省通办"、先行探索"跨省联办"三个方面,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印发《X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方案》

(黔府办发〔2020〕27号),迅速启动"跨省通办",推动国家改革任务贯彻落实。3.自选动作要求高。围绕邻近省份、重点劳务输出地、东西部协作地跨省办事需求,制定"两类清单",加快推动"跨省通办"。在推进国家明确的140项事项"跨省通办"之外,省级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档案转籍、病残儿医学鉴定等11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同时,制定"提前实现"清单,在国家规定的完成时限前实现医疗广告审查、残疾人证新办等

14项"跨省通办"。

(三)全省政务服务系统因地制宜探索符合X实际的"三个通办"协作模式

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围绕对外劳务输出、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情况,因地制宜探索符合X实际的多种政务服务"跨省通办"。1.探索毗邻地区协作通办模式。X与

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五个省份接壤,毗邻地区企业群

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但受行政区划所限,往来办事反复折腾。鼓励各地与周边省份毗邻市县强化政务服务沟通协作,进一步凝聚协作共识,深化合作领域和范围,最大限度便利毗邻地区的企业和群众。如X七星关区与云南镇雄县开展医疗保障"跨省协作",荔波县与广西河池市开展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桐梓县与重庆綦江区共同梳理"协作通办"事项30项,便利两地企业和群众办事。2.探索劳务输出输入省市点对点联办模式。X是劳务输出大省,为满足我省外出务工人员远程办事需求,在全面推行政务服务"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的同时,指导各地绘制外出务工人员分布图谱,通过"互设窗口、就近交件、远程办理、邮政送达"的代办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推出劳务输出点对点"跨省联办"服务。如X三都县与江苏常州市共同建立务工群众服务窗口,解决了务工群众必须回原籍地办事的问题,X罗甸县在江苏、浙江、广东设立劳务协作站,解决了占全县人口五分之一外出务工人员转诊就医、医疗报销、子女转学、户籍迁移、个体户注销等高频事项的办事痛点。3.探索在线通办协作模式。X政务服务网"跨省通办"服务专区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线,目前已接入浙江、重庆等地"跨省通办"服务。如X桐梓县与浙江玉环市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开展"跨省通办",X市推行营业执照和公章即等可取,远在深圳的企业家通过远程通办在X市顺利注册公司,在深圳总部收到邮政寄送的

审批结果。

(四)省级牵头"五个一"模式探索适合西部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跨省通办"

西南地区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五省国土面积234万平方千米,总人口超2亿人。X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系列决策部署,立足"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牵头推进渝川贵滇藏西南五省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共同探索"五个一"模式,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改革。1.一份协议"省级签订、区域通行"。建立西南五省基层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互信互认机制,西南五省省级层面共同签订《协同推进西南五省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所辖567个地级、县级行政区无需再次签订。2.一套机制"沟通协调、密切协作"。组建以西南五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同志为召集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协商解决"跨省通办"重大问题。联席会议下设协调小组作为联席会议的办事机构,X省政务服务中心作为牵头单位与四省承办单位共同组成。3.一套标准"对内推进、对外服务"。X省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制定《西南五省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规程》,编制五省"跨省通办"事项梳理、窗口设置、操作流程、权责划分等实操标准,有力保障五省"跨省通办"改革有效运转。4.一张清单"落实任务、拓展特色"。围绕办事频率高、群众获得感强、优化营商环境、便利劳动力输出输入等方面,确定五省"跨

省通办"事项范围,除国家明确要求实现的事项外,第一批五省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增加电子监控违法处理、机动车驾驶证补证换证、社会保障卡应用状态查询、个人独资企业分支机构设立登记等20项五省通办事项。5.一个平台"区域统筹、共建共用"。充分依托建成五省统一的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综合支撑系统平台,纵向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横向与五省政务服务平台业务协同,推动更多"跨省通办"事项"网上办""指尖办""协同办"。同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五省数据资源互联互通、统筹调用和创新应用,推进五省高频电子证照互认互信并在政务服务领域广泛应用。

通过一年多探索,X"跨省通办"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国家高频通办事项全面落地。目前,列入国家"跨省通办"清单140项高频事项已全部纳入"全省通办"清单,实现省内通办。提前半年实现身份证首次申领、新生儿入户、户口迁移、异地门诊直接结算、残疾人证新办等事项"跨省通办"。2.省际"朋友圈"持续扩大。与福建、江西、湖北、广东、河北、河南、黑龙江等20个省份建立"跨省通办"合作关系。特别是,作为西南五省"跨省通办"牵头省份,X围绕"五个一"模式建立工作机制、制定运行规程、明确工作内容、细化任务分工,"跨省通办"改革取得积极成效。3.市县点对点联办成效显著。围绕毗邻地区、劳务输出输入省市、东西部协作地区跨省办事需求,全面开展点对点"跨省联办",依托全国一体化

政务服务平台相关标准规范,统一建设X政务服务网"跨省通

办"专区,提供跨省数据交换支撑。今年以来,X有关地区已与省外649个地区建立点对点"跨省联办"合作关系,对外提供联办事项4.4万项,累计办件9.9万件。

四、X政务服务"跨省通办"面临主要困难

(一)"全省通办"改革基础有待加强

X强力推进"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2020年以来,累计推出2241项通办事项。省级统一编制受理标准、服务流程、审查要点等,但是,各地在推进改革中仍存在指导力度不够、落地效果差等问题,少数地区申请人需回所在地办理有关事项。严重影响"全省通办"整体实效,未来还将影响X"跨省通办"进

程。

(二)事项标准化落地效果不佳

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是推进"跨省通办"改革的基础,直接影响改革服务供给的便捷度。推进事项标准化存在三个方面问题。1.标准不标准。受多方因素影响,省级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事项标准,与市县实际操作存在一定差异,窗口难以"照单收件"。2.标准不落实。"线上线下"两张皮,有的地区对外按照省级统一标准公布办事指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按此执行。3.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推进改革存在差异,有的地区在材料、时限等方面执行标准更高,有的地方仅按照最低标准实施,一定程度影响了改革整体进程。

(三)通办区域覆盖面不够广

目前,X与20个省份建立"跨省通办"合作关系,全省108个地区,与省外649个地方实现点对点合作。通办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四川、广西三地,占比超过59%,存在合作区域分布不均、覆盖不广等问题。X点对点提供"跨省联办"事项4.4万项,主要集中在市场监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税务、医保、住房城乡建设、民政等领域,其他领域涉及事项较少。

(四)线上数据传输支撑平台欠缺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