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主题材料汇编-7篇(第2/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775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0分钟

践行立德树人思想

"立德"是通过德育引导与感化人;"树人"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塑造并发展人。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离不开立德树人思想。就业指导作为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需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爱国与报国教育。引导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未来相结合,积极投身基层与行业建设。

就业思想教育需强调"立德"的重要性。首先,德育起约束和规范个人及社会的作用。以德立国可以凝聚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以德立人可以强身创业,促进个人与家庭的和谐。其次,立德思想强调德才并行。"德"是修身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德意味着求同存异、宽容大度,"才"只有经得住考验才称得上名副其实。最后,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以德治国的政治伦理落实到个人便是以德立人,社会与个人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共生的关系,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择业践行立德思想,培养以爱国为核心、以道德为要求、以知识服务社会、以才能报答人民的就业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西部开发及欠发达地区建设。当然,对于这部分毕业生也需要给予政策鼓励及物质激励。

在"树人"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推广"全社会"导向的就业指导。高校在贯彻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同时,要优化"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参与指导、学校积极推荐、招聘单位与学生互相选择"的就业结构,使得毕业生能够在了解政策和市场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并诚信就业。其次,构建"全员化"服务体制。从学校学院领导到就业办公室要全员参与学生就业管理,教务处、教研处等职能部门与辅导员、导师等要全员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再次,"全阶段"的就业指导服务。从入学至毕业,高校要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塑造的同时加强适应性就业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正确职业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讲授具体择业技巧。最后,实施"全渠道"的就业信息收集。高校需要积极扩展就业渠道,利用就业网站为毕业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就业信息。高校除了需要介入招聘、签约等必要环节外,对于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回访也必不可少,并依据回访数据建立具有参考价值的就业数据库。只有将立德树人贯彻落实到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层面,才能实现真正的德育,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美德日重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民生福祉,而且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未来,既对国家建设和创新发展影响深远,又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试金石"。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将介绍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相关主要举措。

美国高校积极提供就业服务

美国较早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早在xx世纪xx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达到xx%。在美国,毕业生就业关乎高校声誉和外界对高校的评价,因此,各高校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促进毕业生就业。美国的高校一般会设置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求职服务等部门,为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高校往往会为低年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从就业环境、职业方向选择等方面入手,向学生传授就业相关知识。随着学生年级升高,尤其到了毕业年级,学校会提供面试技巧、简历撰写、求职经验等方面的指导。此外,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会为学生提供长期服务,即使是已经毕业的学生,也可以回母校接受就业相关指导和服务。

美国高等教育费用较高,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美国在xx世纪xx年代推出了助学贷款。但后来随着助学贷款制度的数次改变以及美国高校学费的增长、助学贷款的数额越来越高,部分学生因难以负担学费或助学贷款而选择不读大学或中途辍学,又或者在毕业多年后,在已经步入中年甚至老年时,仍需继续偿还助学贷款。助学贷款规模的无序扩张加剧了美国的个人和家庭债务危机,对人们的养老金储蓄能力和求学深造意愿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同时也是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美国出台了通过减免贷款吸引高校毕业生到特定地区工作或从事特定职业的政策,其中就包括为美国而教"和"预备军官团"两个项目。"为美国而教"项目是选择优秀、有教师潜质的高校毕业生,为其提供培训,然后输送到美国的欠发达地区任教。"预备军官团"项目则要求学生选修相应课程,学校提供基础课程奖学金并承担学员的一切相关费用,学生只要通过高级课程考试并获得学位,就会作为军官受到委派。

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已有数千万人失业。为应对就业领域的挑战,美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利用公共资金开展促进就业的一揽子计划;通过"小型企业薪资保护计划"帮助小型企业获得贷款和资金支持;利用"经济伤害灾难贷款"向企业发放纾困贷款,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都可以申请贷款以支付维持企业运营所需的资金,且贷款金额不超过x.x万美元时无需提供抵押物。

德国以公共服务促进就业

在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长期受社会各方密切关注,在这一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公共机构。德国联邦劳动局在德国境内设立了密集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点,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人群提供就业指导、从业咨询等服务。为了促进就业,德国政府推出"非全日工作"制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收入会有所减少,但他们同时能够获得更多可以灵活支配的时间,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则不受影响,此举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此外,德国政府还通过提供补助等方式,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一些比较"冷门"的低报酬行业工作。除正常薪酬外,承担这些工作的人可以按月获得额外的社会保险补贴,他们的子女也可以得到一笔儿童补贴。为提升就业率,德国政府还鼓励企业雇佣失业人员,企业每雇佣一名失业人员,就有资格额外申请xx万欧元的贷款。企业雇佣失业人员超过一定人数后还可以获得税费和失业保险金方面的减免。

德国高校具有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部分高校以培养技能型、生产型人才为主。这些高校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会设置各种形式的专门机构,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还会提供面试技巧、就业技能、岗位咨询、能力测试等课程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德国高校会为学生提供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提高求职技巧。在二元制教学模式下,高校会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员到校,通过正式授课或讲座等形式,为学生介绍其录用标准。企业则负有为学生提供职业培训的社会职责,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实习岗位,让学生通过尝试不同岗位的工作,获得综合性的职业能力而不是只能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德国许多高校毕业生求职竞争加剧,为此,德国出台了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经济援助政策,德国高校毕业生若暂时无法找到工作,可以领取每月xxx欧元左右的失业救济金,外加房租、取暖费和附加费以及法定疾病险和护理保险费等方面的补助。此外,德国高校毕业生还可以向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申请初始阶段的免息贷款。

日本政府主导调控就业促进活动

在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由政府主导,政府不仅负责制定就业政策,还负责把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宏观调控干预和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在政府主导的背景下,就业市场发挥基础作用,高校毕业生通过与就业单位间的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在就业政策方面,日本发布了《劳动基准法》《雇佣对策法》《最低工资法》《零短工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对就业形式、职业介绍、公共机构职能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日本政府还通过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健康产业和低碳技术,从就业的需求端拓宽市场,以求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日本学生可以接受长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许多日本学生从小学阶段就会尝试参与社会实践,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工作,体验职场环境,尝试工作或创业。到了初中阶段,学校一般会开设"职业科",分技术和家政两个主题讲授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技能或工作领域的常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和技术。而在大学阶段,日本政府会与高校一起共同承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的职责。主要由文部科学省负责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调查、收集和分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通过与各种经济团体的互动增进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的了解,争取它们的支持。高校负责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一方面,各高校通常都比较重视就业和创业教育,会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设置专门的指导人员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另一方面,日本高校也比较重视为学生提供职业能力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观以及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在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与偏好的基础上,获得确定和主动选择自身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并积极为其所选定的发展方向而努力。

以"三全育人"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创新

大学生就业关联因素多、影响面广,是复杂、系统的社会热点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无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协同推进。"三全育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理念,强调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以"三全育人"理念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创新,能有效扩大学生覆盖面与受益面,对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全员:高校、社会、家庭广泛联动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理应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实践中,高校既要直接面向学生做好指导工作,又要扮演沟通协调角色,助力社会和家庭联合营造育人氛围、共同承担就业指导责任。从就业指导角度来看,高校需对当前育人工作展开全面梳理,分析当前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契合学生实际需求,能否对学生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就业指导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机构设立等方面具有何种优势、存在什么问题,可通过何种方式、凭借何种手段对就业指导模式进行有效优化,从而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能落到实处、收获成效。从沟通协调角度来看,高校及教师要与社会企业加强沟通、保持合作,通过稳定高效的校企联动机制,充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为学生就业求职减少阻碍;同时,也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作为毕业大学生的接纳方,需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一方面,社会舆论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劳动就业的良好氛围。各类媒体应坚守新闻底线,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纠正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正之风,为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单位及企业应深度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活动,分别就自身所需的人才类型、能力水平进行明确规划,通过参与人才培养、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高效适应工作生活。

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坚实后盾,应当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鼓励与支持。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实属人之常情,但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应当切合实际,既不能将个人观念强加给子女,又不能在亲朋好友面前爱慕虚荣、过度攀比,而是要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与个人理想,为子女提供合理可靠的就业建议。同时,父母应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在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之时,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语言帮助他们纾解心结、释放压力,利用家校协同机制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水平与效率。

全过程:学业、职业、就业协同指导

"三全育人"视野下,高校需着眼于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整个过程,深入推进全程就业指导模式,从根源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第一,高校要重视日常教育指导工作。大学生就业以知识储备、专业能力、个人素养为基本支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是否稳步成长。因而,高校应采用学年分段教育形式,明确不同教育阶段的指导重点。其中,大一新生以培养专业认知为主,就业指导教师以及各专业课教师应从能力要求、培养目标、市场就业等方面出发,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正确认知,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奋斗热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大二学生以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同步强化为主,通过常态化职业教育、就业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对标行业岗位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与方法,为日后就业夯实基础;大三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已开始思考就业、升学、创业等问题,高校与教师需引导学生尽快做出合适选择,以便明确自身奋斗方向、及时制定奋斗计划。第二,高校应加强准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高校及教师围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强化就业指导服务,落实求职补贴、基层就业、大学生创业等政策解读,为学生提供简历制作、求职技巧等专业指导,做好企业招聘、社会招考等就业信息传递工作,尽量降低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全方位:能力、素质、心理全面关注

"三全育人"视野下,高校教育工作需着眼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就业指导工作也应以全方位育人为指导,切实拓宽就业指导范围,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的质量与水平。首先,高校及教师要帮助大学生做好毕业规划。尽管大学生在毕业季普遍感到压力倍增,但大学生面临的选择并不单一,就业、升学、创业等不同选择使大学生的人生具有更多可能性。高校及教师的就业指导应围绕学生实际需求,提供具有建设性、实际性的建议与引导,帮助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毕业选择。就升学与就业而言,教师需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找准目标与定位,帮助学生认识到升学是为了进一步实现知识积累与专业成长,而非为了短暂逃避就业带来的压力,如若学生选择升学是为了日后在就业市场更具优势,教师也应从行业前景、人才市场状态等方面入手为学生分析升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帮助学生确立升学目标、做好升学计划。就创业与就业而言,教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导向下,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有潜能、有实力的大学生能在创业舞台上崭露头角。但是,创业本身投资大、风险高,创业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教师需着重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创业活动,帮助学生从经济、能力、性格等方面分析自身是否适合创新创业,使坚决投身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既有敢想敢干、奋斗到底的魄力与信心,也有直面失败、越挫越勇的勇气和毅力。其次,高校及教师应充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目标与理想,随着毕业季的日渐逼近,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消极情绪。基于此,高校就业指导要关注大学生在毕业季的情绪波动,适时给予心理辅导,更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树立学习目标、设置发展规划,逐步积累优势,坦然面对就业竞争。

多层次:课程、活动、技术并驾齐驱

"三全育人"视野下,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需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角度入手,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为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奠定基础。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毕业选择、发展定位明显不同,高校需在开展集中就业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当然,个别指导无疑会在增加就业指导工作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的深度与难度,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保障就业指导教师"质"与"量"的供给。高校除了构建专业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以外,还应鼓励和帮助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发挥就业指导作用,从专业认知、职业认知、技能养成、价值观培育等方面同步入手,使大学生就业指导成为广泛覆盖、多方联动的常态化工作。高校与教师可以利用宣传讲座、课程教学、主题班会等常规手段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观察学生就业情况,为优化就业指导提供有效依据,还可以依托社交媒介强化师生间联系,以开展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就业咨询和就业谈话等活动,使就业指导工作从线下延伸至线上、从课内拓展至课外,进一步保证高校就业指导的广泛性与服务性。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