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调研报告
某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建设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业辅导"产品",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拟以国内高校学习发展中心建设以及学生学业辅导工作的新情况、新动向为研究蓝本,结合XX大学的实践经验,就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对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有所裨益。
一、建设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的价值意蕴
1.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是落实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要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落实人才培养任务方面,构建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可以促使高等教育从"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从"共性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从"教育学生成才"向协助"学生自主发展"转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构建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可以在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聚焦学习主业,提升文化素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的互联互通,促进学生逐步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是解决学生成长发展实际困难的有力抓手。在传统的学生培养模式中,高校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提供统一、标准模式的知识传授,而对学生因基础薄弱导致的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则未予以足够重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业困难和瓶颈。构建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可以从制度建设、体系建设、平台建设、人员选配等方面凝聚管理服务育人合力,对学生群体和个体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能够成为解决学生成长发展实际困难的有力抓手。
3.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是加强国内学业指导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有效路径。学业指导理论源于西方,近年来部分国内高校在学习借鉴国外高校学业指导理论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实践研究,学习发展中心的学业指导工作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探索,也是广受学者关注的前沿领域。研究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的建设路径,对高等教育工作者学习理解学业指导的理论意蕴,厘清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在现实中面临的困境,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业指导实践路径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建设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需求回应不够,个性服务不足。大学生尚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事物的认识、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思想观念多元多变特征明显。体现在学业辅导方面,每个学生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个性化需求较多。如果学业辅导的目标群体定位不准确,宣传组织工作不到位,就可能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业辅导的作用、定位、意义存在模糊认识,在遇到学业困难时宁可捂着、藏着也不敢、不愿求助。此外,还有一类学生有更高、更全面的学业发展需求,却找不到相应专业机构或专业老师提供个性化辅导。因此,如果不对各类型学生进行针对性需求调研,并以此为基础量身打造订单式、菜单式、个性化的学业辅导项目,则可能会影响学业辅导的整体效果。
2.支撑力量单薄,组织体系不全。从辅导教师队伍情况看,目前大多数高校是利用优秀朋辈导师开展辅导,专业教师的学业辅导浅尝辄止、流于形式,且指导教师的聘任主要依靠个别协商方式,缺乏规范性,学业辅导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现阶段,各高校学习发展中心虽已初具规模,但与国外高校相比,还存在经费不充足、硬件不到位、辅导交流场所有限等问题,大部分高校学习发展中心软硬件支撑条件尚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从组织体系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学业辅导组织体系主要存在于校级层面,没有注重发挥二级学院的优势和特点,不能精准掌握学生的辅导需求,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校级、院级组织体系有待完善。
3.评价导向模糊,考评制度缺位。学业辅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机制协调配套、系统集成,其中评价考核机制具有"指挥棒"作用。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存在评价导向模糊、考评机制缺位等"短板"。学校考评和激励机制缺位,专业教师从事课外学业辅导属义务性工作,加之专业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科研任务重的实情,因此,专业教师在学业辅导中多以完成"规定动作"为主要目标,不愿投入更多时间进行拓展式、深入式辅导。部分已经建立了相关考核评价制度的高校,也存在考核指标重过程、轻结果,这都可能导致学业辅导工作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三、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1.健全学业辅导体系,精准满足各类群体需求。精准掌握群体需求是有效开展学业辅导的前提。只有精准掌握各类学生的不同学业需求,构建起覆盖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业帮扶体系,才能实现学业辅导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模式转变。首先,构建学业辅导体系。针对学习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需要学习发展中心创建不同主题的学习心理辅导课程或团队以助其形成良好学习心态;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发展中心要帮助此类学生群体打牢学习基础,有计划地开设基础课程辅导班,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进行重点辅导;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其学业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要开设少数民族学生训练营和学习习惯养成计划训练营集中指导,也可以邀请志愿者为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针对性辅导。其次,构建能力提升体系。新生群体往往对陌生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新生入学专业教育课程可有效地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扣好大学学习"第一粒扣子";中高年级大学生出于自我提升的目的,其需求导向更偏向于学习类课程,学习发展中心可邀请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学生代表开展学业问题咨询和学业交流宣讲活动。此外,各高校学习发展中心也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各类型素质课程,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同时,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可开设不同专题的技能提升训练营,有针对性地提升其综合素能。再次,构建发展领航体系。它主要是面向学习发展型学生群体,这类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学习兴趣浓厚,可依据其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特殊培养计划。例如,各学院学习发展中心可以开展专门的竞赛辅导、留学交换指导以及各类专业教师领航活动,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创新发展、专业发展提供帮助。此外,还可以通过组建朋辈辅导小导师宣讲团,利用晚点名、班团课等时段深入各班级开展学风建设和学业交流活动,以朋辈效应影响更多学生。
2.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营造积极向学的良好氛围。各高校在探索学习发展中心建设路径中,可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明确评价考核导向,完善配套平台建设,为学习发展中心的良性运行和学业辅导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一,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回归主业。高校可以通过积极改革奖学金评定办法,进一步突出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将学生学业评价结果作为奖学金评定及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潜心向学。例如,XX大学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推进计划》,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教学督查机制、教学思政模式、学业帮扶机制;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形成校风学风公约。第二,以多元化学业辅导导师队伍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通过资源优化集成实现效用最大化,如整合院系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优秀校友、学生志愿者等资源力量,成立多元化、专业化的学业辅导导师队伍,即专业教师队伍、发展辅导教师队伍、成长导师队伍、朋辈辅导志愿者队伍,为学习发展中心开展各类辅导培训活动提供充分师资保障。第三,以完善的成长平台、充足的软硬件设施保障学业辅导有效开展。成立校院两级学习发展指导中心,充分利用校园公共空间,建立学习辅导区域、学习交流区域,开展教授午餐会、教授下午茶等学业交流活动,公开征集交流主题,为师生交流、学业辅导提供场地、经费和政策支持。结合大学生善于开展信息化学习的特点,利用微博微信平台推送学业辅导活动信息和学业指导课件,开发新媒体交互软件和小程序,实现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实体学习、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有机结合、全面覆盖,营造出积极向学的浓厚氛围。
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业指导工作全面提升。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目的是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价值取向,推动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的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考评体系。第一,建立多元主体的评价体系。首先,学生工作人员及学习发展中心的指导老师是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育人质量评价的传统力量,其对管理理念、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有利于促进中心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其次,朋辈导师作为学习发展中心的重要育人力量,其参与度与认同度可以判断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否科学合理,进而给予侧面评价反馈。最后,学生作为学习发展中心的服务对象,应该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参考纳入学习发展中心质量评价主体,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二,建立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首先是管理理念与规划方面的评价,对学习发展中心的考核评价应包括平台建设,人员配备,经费支持,工作推进,经验推广及工作创新等方面,重点判断其理念与规划是否顺应学习发展中心的育人目标。其次是管理队伍建设的考评,要根据工作人员、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不同的岗位职责与要求,划分不同的责任与义务。对于不同人群参加学业指导工作分类的标准要进一步细化,考评指标应突出明确的侧重点。最后是活动实施效果的评价,应重点评价学业指导工作对全面发展人才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反馈是否取得实际成效。第三,构建现代科学的考核体系。大学生学习发展中心考评体系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考察其日常工作是否能够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是否能引领学生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目前,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处理方式对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进行分析与评价,如对学生参与学业指导活动,学生学业预警情况,学生学习行为养成进行智能分类、筛选、分析,以增强考核评价科学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提高学校的整体绩效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