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市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突出问题调研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36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2分钟

近期,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我们组织力量,深入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X个县(市、区)进行了调研。总的看,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和成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一些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新矛盾新问题日渐突出。如不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有可能影响农村工作大局,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地位。

一、必须认真解决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的问题

调查发现,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工作措施不到位,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村级集体收入状况较差。据一个县级市统计,目前全县村级集体收入XX万元以上的村只有XX个,仅占XX%,近半数的村集体收入寥寥无几。集体收入的减少和来源枯竭,将村级集体经济置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已成为制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瓶颈。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弱化。调研中,请XX位乡镇党委书记列出当前农村工作最难的X件事,有过半数谈到"花钱难",有的还将其列为"诸难之首"。一些困难乡镇党委书记感叹:"现在村里的问题不是'无钱办事',而是到了'无钱吃饭'的地步。"由于无钱办事,群众"急、难、盼、怨"的热点难点问题无法解决,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同时,农村干部工资无法按时足额发放,直接导致村干部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在调研的县(市、区)中,目前能够按每人每月XXXX元以上标准正常发放村干部工资的村仅占XX%左右,低标准、非定额、年终结算式(有多少算多少)勉强发放的村占XX%左右,长期发不了的村占XX%左右。二是农村基层组织为群众服务的功能弱化。调研的乡村中,相当一部分负有债务,据一个县级市统计,目前全县XXX个村中,共有XXX个村负债,占总数的XX%,其中负债30万元以上的村有XX个,占总数的XX%。集体债务负担沉重,使一些乡村组织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上,"过日子"成了工作的主题。一位乡党委书记说:"我们现在是'借新债还旧债,越借越多;拆东墙垒西墙,越垒越矬'。"三是农村基层组织信誉下降。长期欠债不还,特别是欠农户的钱归还无期,导致乡村组织形象受损、信用度下降,一些乡村干部自感"矮人三分",开展工作时底气不足,加之有的农户以借条"要挟"乡村干部,给日常工作的推动带来难度。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问题,也有工作上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集体资产的收益减少。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农村已无集体企业,有集体企业的,也多因经营机制的原因走入困境。过去,部分农村留有一定比例的"机动地",可以收取一些土地承包费,后在改革中"机动地"被取消,保留下来的也多是一些老化的果园,随着果品价格的下降,承包费收入已微不足道。集体财务管理混乱。少数农村集体财务审批制度不健全,监督跟不上,漏洞多,集体资产流失严重。有的村因国家基本建设获取了大量的土地补偿金,但由于村干部素质差、管理不到位,这些"保命钱"在盲目投资或挥霍浪费中损失怠尽。部分乡村干部观念落后,能力不强。一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抓增收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一些村干部思想僵化,在增加集体收入上想不出路子,找不到办法,面对困境怨天尤人、束手无策。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关系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和战斗力,影响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应将其纳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局来统一谋划,坚持增收与节支并举、多渠道开源与加强管理并重、政策扶持与鼓励自我发展并进。

第一,通过组织社会化服务增加集体收入。为群众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既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客观需要,也是村级组织发挥作用、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村级组织应通过兴办专业协会、中介服务中心、营销市场等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帮助群众解决依靠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的品种引进、技术培训、加工增值、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难题,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通过完善租赁、承包、股份经营等形式,盘活集体存量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严格和规范村级财务与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健全和落实以农村财务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切实做到财务收支逐条逐项公开,真正把加强群众监督落到实处。健全和落实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制度,非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任何个人不得擅自签字报帐,有效防止和堵塞各种漏洞。对重大集体经济行为,必须依照程序由村民民主决策,严防集体资产流失。乡镇人民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村级财务活动的指导和监督,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

第三,增强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教育引导农村干部转变观念,澄清"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创办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体经济没必要、无出路"等模糊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帮助他们拓宽发展思路,提高科技素质和"双带"能力。大力培养发展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认真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二、必须认真解决农村干部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调查发现,农村干部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目前依然是影响和困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难点之一,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干的不想干。从调查的X个县(市、区)来看,村干部难选的问题在一些村特别是穷村、乱村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本事的年轻人要么上学参军,要么外出打工,找个能干的人不容易。另一方面,是正在干着的不愿干。许多乡镇干部反映,目前一些村干部工作处于应付状态。一位乡党委书记说:"对穷村、乱村而言,现在不是要求村干部怎么干,而是哄着他们干。有些村支部书记,我从来不敢批评他们,即使这样,他们还动不动就'撂挑子'。"农村干部队伍不稳定,致使基层组织建设呈现"三难"。一是干部素质提高难。有本事的人留不住,高素质的人进不来,加之频繁换人,生手多,熟手少,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村干部的整体素质较差。二是后进转化难。由于难以选出有本事、能干事的支部书记,致使一些后进村支部屡治屡瘫,走不出恶性循环的怪圈。三是工作落实难。人员的不稳定,不仅造成农村工作上缺乏连续性,而且使一些矛盾越积越深,直接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农村干部队伍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待遇无保障。农村干部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对农民群众,他们是干部;相对于党政机关干部,他们又是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在职时"不发饷",离职后无保障,很难让他们安心工作,更不用说顶着压力去工作。二是工作难度大。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最终都要靠农村干部来落实。面对要指标、要任务的上级和民主意识、维权意识日益高涨的村民的双重压力,身处一线的村干部成为农村诸多社会矛盾的焦点,一些村干部在无法摆脱的压力和矛盾面前,往往会选择"撂挑子"。三是工作环境差。报复村干部的事件时有发生,辱骂、污蔑村干部的事更是屡见不鲜,使一些村干部感到心灰意冷。一些村宗教、宗族、家族势力及非正常下台干部干预村里的经济社会事务管理,使村党组织和村干部的正常工作受到干扰,有的甚至被"架空",一些"势单力薄"的农村干部只好"辞职"。舆论宣传上存有偏颇,丑化农村干部的多,讴歌先进典型的少,给农村干部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四是后继乏人。部分农村党员队伍老化严重,有的村多年不发展党员。农村党员队伍缺乏活力,青黄不接,加大了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难度。五是一些村干部宗旨观念不强。有的农村干部任职动机不纯,当干部的目的不是为群众服务,而是为了谋求个人或家族私利,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工作态度消极,或是"一走了之"。

农村干部是村级组织的中坚力量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必须把稳定农村干部队伍作为一项事关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大事,摆上重要日程,按照"有待遇、有奔头、有吸引力"的原则,强化措施,真抓实抓,务求实效。

第一,强化待遇落实力度。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措施,力保村干部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使现任农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应根据村干部的任职年限、贡献大小等情况,为村级主要干部办理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和人身伤害保险。同时,从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出发,严格控制村干部数量,防止因冗员过多增加经济负担。

第二,强化激励力度。对任职时间较长、贡献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大力进行宣传表彰,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积极为村干部报考国家公务员创造条件。对政治素质好、政绩突出、议政能力较强的村干部,积极推荐其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竭尽全力帮助农村基层干部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对各种打击报复农村干部的行为,要及时查办,严肃处理。

第三,强化帮扶力度。对于那些村干部难选的贫困村、后进村,从各级党政机关选派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观念强、有一定政策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帮助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培育后备力量,制定落实乡村振兴规划。对那些遗留问题多、矛盾尖锐、村干部工作环境差的村,上级党委要抽调精干力量,深入到村集中帮助解决问题,为村干部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第四,强化后备力量培养力度。按照"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思路,积极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奠定人才基础。放宽视野,从回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中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断为农村党组织增添新的力量。把农村后备干部列入农村干部培训规划,搞好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三、必须认真解决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民主管理和决策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不协调,是伴随着推行村民自治工作出现的问题。调查发现,一些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突出表现为"三争":争地位。有的党支部书记认为,党支部是领导核心,是正统,其他村级组织只是自己的附属。有的村委会主任甚至一些群众也认为,村委会主任是全体村民选的,党支部书记是少数党员选的,村委会管理村务更具合法性,主张"书记管党务,主任管村务"。争权力。有的党支部不尊重村委会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大权独揽、包办一切。有的村委会不尊重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拒不接受党支部领导,我行我素,把村民自治异化为村委会"自治",甚至是村委会主任个人"自治"。所争的权力,包括宅基地发放、集体资产处置、财务审批等具体权力。争势力。"两委"关系不协调的村,多数宗族、家族、派性问题严重,"两委"干部各代表一部分人利益,各拉一帮人,各唱各的调,各管各的事。严重的会造成"两委"班子瘫痪。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直接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推进和农村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落实。基层同志反映,"两委"关系不协调的村,农民闹纠纷、邻里不和、上访告状的明显增多。

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是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矛盾,是旧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与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不相适应的具体体现。从政策规定上看,虽然《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职责范围分别做出了规定,但二者内容十分相近,除党建和村组干部管理外,均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职责范围交叉重叠,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两委""争权"问题的发生。从工作上看,部分县、乡党委在推进村民自治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民主选举上,对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重视不够、抓得不实,"谁当官谁说了算"的原有村务管理体制并没有被打破,与市场经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民主管理和决策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选时有民主,选完没民主","选人的法变了,管事的法没变"。

从根本上理顺农村"两委"关系,必须坚持以民主的方法解决民主进程中的问题,紧紧围绕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一手抓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民主与村民自治的衔接;一手抓构建和规范村级民主管理决策机制,努力消除因"争权"而发生矛盾的体制基础。

第一,努力提升村党组织的群众公认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首先必须夯实村党组织的群众基础。除极特殊情况外,村党支部书记一般不再由乡镇党委直接任命,应由全体党员民主选举产生。进一步加大"两推一选"的推行力度,在党内民主选举之前,采取群众民主推荐等方式,广泛听取农民群众意见,大多数人不拥护的人不能作为党支部成员候选人。通过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形式,及时考察支部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的群众信任度,多数群众不满意的,要通过组织程序予以调整。

第二,进一步规范民主管理和决策机制。切实加强村民会议特别是村民代表会议建设,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权限、议事规则和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其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决策主体功能。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宅基地发放、村干部报酬、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和建设承包方案等,都必须按照程序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民主讨论决定。村党支部要改进领导方式,善于运用民主的、协商的、说服教育的方式推动工作,积极引导广大村民依照党的方针政策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在领导和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第三,积极推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从调查情况看,村"两委"班子交叉任职特别是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由同一人兼任,有利于减少村干部职数、减轻农民负担、减少村班子摩擦,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化解农村"两委"矛盾的有效之举。应积极推行"四个提倡一个注重",即:提倡把村党支部成员按照规定程序推选为村委会成员候选人,通过选举兼任村委会成员;提倡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当选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提倡拟推荐的村党支部书记人选,先参加村委会的选举,获得群众承认以后,再推荐为党支部书记人选,如选不上村主任,就不再推荐为党支部书记人选;提倡村委会中的党员通过党内选举,兼任党支部成员;注重在优秀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中发展吸收党员,不断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生力量。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