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2月份调研报告合集37篇(第16/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13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5分钟

-督查-督办"的工作方式,做到工作安排有提示、工作过程有调度、工作落实有督查、工作整改有督办,确保党建重点工作落实落细。

(三)提升党组(党委)抓机关党建的领导能力

党组(党委)要提升抓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高质量领导推动高质量党建。要善于把全面从严治党理论转化为推动机关党建的思路和举措;找准结合点,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相互促进;推进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难题的新途径新办法和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机关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新路数,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四)夯实党组(党委)抓机关党建的关键举措

一要建强队伍。进一步拓展延伸机关党建"三级五岗"职责任务,推进省直机关党务干部和业务干部有序交流,使党务工作成为既成就事业又成就人才的工作,努力培养政治上的明白人、党建工作的内行人、干部职工的贴心人。

二要凝聚合力。党的机关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所属机关党的工作,指导督

促各单位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机关工委抓统一谋划、抓工作指导、抓督促检查、抓制度建设的职能作用,加强宏观指导和沟通互动,凝聚合力提升机关党建水平。

三要对标对表。认真学习沪苏浙地区新观念、新做法、新政策、新体制、新制度,进一步破观念、提能力、改作风,真正掌握推动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的科学方法、有效打法和管用办法,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靠实绩说话,推动各项工作见行见效。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闫同湛

内容提要: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为了进一步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笔者先后赴唐山、秦皇岛、石家庄、邯郸等地国有企业进行调研座谈,了解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经验教训,剖析河北省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搜集整理先进地区改革的成功经验,汇总分析河北省"十三五"期间财政入统国有企业决算数据,撰写了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国有企业高质量调研报告

"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要求,推动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和改革,企业国有资产规模逐步壮大,取得了五个实质性进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根本性加强,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河北省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运营情况

量有显著增长。"十三五"期间,河北全省GDP从2016年的28474亿元增长到36207亿元,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连续突破2万亿元、3万亿元和4万亿元大关,2020年底达4.14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9%。全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净资产总额逐年增长,分别比2015年增长1.61倍、1.55倍和1.75倍;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接近万亿,比2015年增长0.46倍;2020年实现财政收入3826.4亿元,比2015年增长0.44倍,国有企业对全部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从8%增加到10%左右,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但是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净利润却出现下滑,尤其是2020年同比下降70%和166%,净利润为亏损(见表1)。

质有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从10∶43∶46调整为10∶38∶52,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工业增加值占比从38%调整至3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4%增长至40%。2020年,国有企业资

产负债率比2016年降低2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提升0.6个百分点。

功能作用显著发挥。"十三五"期间,国有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发挥了表率作用,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带动了全省装备、服务、技术标准的进一步提升,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抗击疫情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展现了国企担当。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从尝试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的早期探索,到组建国有资产管理专司机构(国有资产管理局)和建立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的中期探索,到建立集中行使所有权职能的出资人机构(国资委)和相关制度体系的新世纪改革,再到"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经历了从控制权到所有权改革,实现了从国有资产的"五龙治水"到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从"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并取得一些阶段性进展,国有资产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健全。一是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河北省国资委制定了《授权放权清单(2020年版)》,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产权管理、重大财务管理、薪酬管理激励和选人用人5大类21项权力授权放权给监管企业。二是对监管企业工资总额实行预算管理。完善职工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坚持经营业绩与薪酬分配挂钩。三是持续推进监管企业压缩管理层级。截至2020年底,409家三级以下企业已全部完成压缩,管理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四是开展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在战略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开展对标,稳妥处置无效低效资产,254家低效无效企业全部注销。五是强化债务风险防控。省国资委制发了《监管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严格企业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管控"刚性约束。截至2020年底,监管企业共发行债券923亿元,偿还到期债券1200亿元,未发生一起债券违约事件。

(三)国有企业改革情况

全省积极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落实化解过剩产能政策要求,分层分类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发挥投资对转型升级的关键性作用,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迈向高端的投资占年度投资总额的比例达到34.11%。二是全面完成去产能任务。省国资委督导监管企业全面完成去产能任务目标,完成压减炼钢产能4000万吨、煤炭3000

万吨、平板玻璃2300万重量箱、水泥500万吨、焦炭1000万吨、火电150万千瓦,发挥了国有企业带头作用。三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入。5年来,省国资委监管的各级企业共实施混改项目119个,引入非公资本125.61亿元,混改总户数682户,户数占比57.46%。四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了董事会,企业集团层面基本上全部建立了董事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管资本为主的改革方向以来,河北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但与中央、省委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国资国企改革有待深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还需优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国有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理想,高质量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依然偏重。资产总规模和净资产规模前三名的行业是社会服务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前三名是工业、社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工业中主要分布在钢铁、煤炭、医药、化工、电力等传统重化领域,其中"一钢两煤"占资产总额的七成,占利润总额的六成(见表2)。

二是国有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有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国有资本投向没有集中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结构趋同、主导产业趋同,加剧了区域内产业竞争,导致不同地方国有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很多地方将高新技术、房地产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导致政策性区域产业同构。

三是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不足。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部件依然受制于人,缺乏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市场创新动力。河北省科技投入资金和技术投入比率增长缓慢,技术投入比率不足1%,全社会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8%,社会贡献率不足10%,有科技研发投入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为18%,低于国家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0%,缺少核心关键技术引领型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完整,行业集聚效应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带动力、支撑力较弱(见表3)。

四是人才队伍不强,薪酬体系不完善。国有企业内部薪酬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人员多数是从政府选派以及"其他渠道"调入,专业能力、创造能力不足,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和效益,影响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影

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约因素较为突出

一是低效无效资产较多,加重了国有企业集团的经营负担。二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度不够,缺乏有影响力、震撼力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举措,国企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难度大。三是推进混改的内生动力不足,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历史遗留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企业正常发展。

(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一是公司制改革不彻底,通过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多数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革,但主要是集团层面的改革,有些二三级企业层面仍存续部分全民所有制企业。二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大部分企业配备外部董事不到一半,董事会建设还不够规范。三是职业经理人制度不够健全。只有部分集团和子公司实施了职业经理人试点,职业经理人的选聘机制、薪酬管理、退出等配套制度还不够健全,全面推进力度不够。

(四)国有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

一是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偏高,净资产收益率偏低。2020年底,河北全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高于全国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2%)近6个百分点;而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均为负数,经济效益较低。河北省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高于全国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7个百分点,偿债压力较大(详见表4)。二是国有企业经营亏损比较严重。受去产能调结构和疫情的影响,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只有半数国有企业实现盈利,亏损户数和亏损额逐年增加。近两年全省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8%和70%,净利润同比下降23%和167%。2020年全省国有企业2216户经营净亏损,亏损面达45%,净亏损额达324亿元(详见表5)。三是地方国有企业效益较差。2020年省属和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但效益差别较大。省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占比为44%,实现营业总收入占比达85%,实现利润总额是全省利润总额的2.26倍,净资产收益率为0.42%;而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占比为56%,实现营业总收入占比仅为15%,实现利润总额是亏损,净资产收益率为-0.83%。

三、意见和建议

"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努力实现五个目标:一是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在提升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国有企业规模实力的

持续增长;二是科技自立自强展现新作为,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好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三是布局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推动国有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地位更加巩固,在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大布局力度;四是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效,全力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更加健全;五是党的领导得到加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紧盯高质量和现代化,在与经济环境变化的协调和协同上下功夫,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建立布局结构调整长效机制,全面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一是按照资产同质、经营同类、产业关联的原则,推动国企资产、业务、人员、政策等资源要素科学调配,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以及国有企业发展现状,进行投资布局、存量重组和增量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向更高层次改进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等。二是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将更多企业加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除少数企业走向专业化产业集团公司道路外,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将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运营公司,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加大对能源资源、粮食供应、骨干网络、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三是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协同,形成资源合力,加快突破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供应链保障能力和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四是全力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将国家规定统一监管的国有资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国有资本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体系,切实发挥国资监管机构的专业优势。五是加快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清理退出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促进国有企业轻装上阵,迎接市场竞争。

(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向社会资本开放

发展混合所有制是为了将非国有的战略投资者引入到国有企业中,转变企

业经营机制,加快建立并细化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使董事会成为企业经营决策主体。在推进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中,要在市场化、法治化上下功夫,分层分类多路径深化推进混改。一是积极探索差异化管控方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资本改革,帮助经营条件和利润水平较差的国有企业改善经营条件,提升经济效益;也可以推进国有资本以多种途径入股非国有资本,帮助民营资本筹集建设资金,加快走出流动性困境;可以通过同一产业内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更好地提升企业自身的资金和创新实力,减少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性内耗;也可以通过股份证券化,吸引部分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证券化。二是要落实董事会职权,让董事会真正成为公司的决策机构,有权聘任和考核经理层。加强对董事会治理有效性、董事履职能力的监督评价,规范薪酬考核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的日常运行,确保企业董事会决策对出资人意愿的体现和对经理层考核的监督。三是全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经理层成员的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立严格的薪酬兑现和刚性退出措施,鼓励实行员工持股制度,激励企业内部员工的创新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企业内部经营效率和创新动力。

(三)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要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要遵循市场化原则,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新性突破制度壁垒,推进国有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和组织架构建设,优化业务、人员、资产、资本等内部结构,强化管理、运营、投资等内部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释放国有企业活力,提升运营效率,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的体制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

二要加快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依法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授予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和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基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要明确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对国有资本主动调整资本配置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国有资本进入退出机制,完善国有产权监管和企业主业监管制度,加快资本管控能力和运营能力建设。对主业完全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可考虑放开主业经营限制,赋予企业自主快捷进入和退出有关

产业、处置相关股权的完全自主权,促进企业以价值管理为导向,充分自主地进行资本资源配置。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子公司市场化经营的活力与动力。对企业的非重要配套业务、与主业相关度不大但可以依托经营的增值业务,适度放宽经营限制,由企业集团决策改制,推进市场化经营管理。对那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盈利能力不强、没有持续盈利点的国有企业,要在保证国有资本不流失的前提下,主动从所在领域中有序退出。对严重依赖国家补贴的国有企业,要通过市场化机制处置资产,逐步退出市场。同时,完善国有企业退出的相关政策,依法妥善处理国有企业员工劳动关系调整、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问题,完善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审批流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改革创新。

三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功能,加快国有股权整合。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类资本参与国企改革的积极性,授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对国有资本和股权进行集中运营管理,综合运用资本化、证券化、资产置换、托管等现代金融手段,有效整合、有序进退,盘活存量、调整增量,促进国有资本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国有产权结构的布局调整,提高经营效率和资本收益。

四要加快国有资本整合,促进国有资本全省"一盘棋"。要加快不同层级、不同地区国资监管机构监管的国有资本跨区域流动与整合,促进国有优势企业跨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企业带动下的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等战略目标,减少市场恶性竞争。

五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为主要引领,提高质量、优化服务,加快从一般性、低科技、低价值的低端产品市场有序退出,引领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国际国内品牌,占领市场高端和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提高企业国际国内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健康发展能力。

六要加快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扩大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的范围,实行差异化管理和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市场化薪酬改革和绩效考核机制,对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加大分红权、股权等长期激励机制的力度,配套相应的奖惩约束机制,如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公示、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同时,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完善各类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探索多种有效激励的方式,让广大干部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完善国有企业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建一整套符合国有资本发展战略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全面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绩效评价规则,实现关键指标与共性指标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统一、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业绩考核与奖惩紧密挂钩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和奖惩体系,为科学评定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提供依据。一是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统计评价体系,完善企业清产核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摸清全省经营性国有资本家底。二是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业绩考核目标通过有效治理结构传递至企业内部,促进考核责任的层层传递和落实。三是突出高质量发展考核引导,兼顾企业共性业绩考核与增长板、补短板方向考核,促进国有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四是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把年度业绩考核与负责人任期考核、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完善国有企业分类分层业绩考核。对商业类企业,突出效益效率指标的考核;对公益及保障类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更加注重保障能力、保障质量、成本及社会效益等指标的考核;对战略竞争领域企业,加强对研发投入、产业引领等指标的考核;对转型升级任务重的企业,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指标的考核。同时,规范企业内分层授权经营与分类考核,强化传递业绩考核导向,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

(五)增强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国有资本平稳运行

近年来,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增长,提升了企业的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但经营风险也在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部门聚集。要完善国有企业金融资本管理机制,筑牢国有企业"防火墙",建立国有企业担保事项审慎评估机制和风险隔离机制,确保企业间担保额度不断消化减少,切实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一是把握点面结合。面上严控企业资产负债率,分行业确定负债率的警戒线、管控线,一企一策确定负债率的年度目标,保持整体债务水平的稳健可控;点上严管高风险企业,对于负债率过高、流动性紧张的企业纳入重点管控名单,实施特别监管,推动高负债企业回归正常负债水平。二是把握长短结合。长期抓资金安转""走单"贸易业务。四是完善国有企业审计制度。进一步厘清政府部门公共审计、出资人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之间的职责分工,实现企业

国有资产审计监督全覆盖。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经常性审计制度,对国有企业重大财务异常、重大资产损失及风险隐患等开展专项审计,对重大决策部署和投资项目、重要专项资金等开展跟踪审计。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分行课题组

摘要:建设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调配功能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近年来被列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求金融机构将"绿色"理念嵌入其运营理念、战略决策、产品创新等各个方面。但近年来部分金融机构缺乏绿色理念,以环保为名,逐利为实,持续为"两高一剩"产业供给资金,致使绿色金融发展面临"洗绿""漂绿"及监管套利等问题。如何加快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加绿色资金有效供给以及保障绿色资金发挥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机构转型的"绿色"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绿色金融;机制构建

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规模逐步扩展,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发展至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依然以传统绿色信贷为核心,主要利用各种总量控制和限贷等方式来限制企业贷款。绿色金融项目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以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其着重点,2013年末~2017年6月末,国内银行绿色信贷规模从5.20万亿元增至8.22万亿元人民币,如图所示。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由3.69万亿元增加到6.53万亿元。各种新能源产业领域的贷款余额也从1.51万亿元增加到1.69万亿元。我国绿色信贷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得益于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并且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影响之下,其整体银行贷款结构呈现出了良性发展动向,但是其总量还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总体而言,我国绿色信贷占据我国整体贷款数额的10%左右,在未来发展之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绿色信贷

兴业银行最先采用赤道原则(theEquatorPrinciples,EP是由世界各方国际金融企业联合在一起共同制定的绿色发展原则,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监管项目融资环境和社会风险提供一个明确的标准。按照该项准则的基本要求,金融机构在进行项目投资的同时,要综合针对其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多种因素进行全方位评估,在必要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金融杠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2006

年中旬,兴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且以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基本发展原则,在此基础之上推出了创新型的"绿色信贷"项目,当时预计"十一五"期间发放100亿元。

截止2018年末,兴业银行投入绿色金融融资总额16450亿元,这就意味着节省了我国大约2959万吨的煤矿,而且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年节水量40922.72万吨。针对涉及到"赤道原则"的整体项目投入了总资金1506亿元,其目的在于对贫困地区进行精准的生态扶贫,并投入绿色金融扶贫贷款73.02亿元。除此之外,诸如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开拓创新,开展了绿色金融租赁项目、绿色金融企业信贷项目,在节能减排的信贷项目方面也进行了业务拓展,同时为其他类型的社会公共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绿色金融信贷服务。

(二)绿色金融理财产品

对商业银行而言,从碳排放权的理财商品方面进行业务开拓,比如说在2007年8月份的时候,中国深圳发展银行就推出了这样一种理财商品,其突出特色就是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权相互关联,主要开通了人民币和美元两种理财方向。从这之后各大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等都在低碳理财商品方面有所涉猎。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面临的困难

对于绿色金融体系来说,想要获得有序的发展必须要依赖良好的环境要素设置,显然当前中国的经济市场并不满足这一要求。就目前来说,中国虽然在绿色金融的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是不管是金融机构还是绿色金融市场都在建设初期不断摸索和发展,面对金融机构的系统性缺陷和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弊端,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和政策完善。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