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2月份调研报告合集37篇(第17/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13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5分钟

(一)整个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问题

第一,金融机构进行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无法遵循有效地平衡性原则,整体结构也处于扭曲状态。以商业性为基础的金融机构,其最终追求的势必是最大化的利润空间,在这样的运营思想指导下资源势必会像利润较高的区域流动,由此出现了明显的"城市化偏好"现象。从中国的金融机构整体分布上来看,从东部到中西部其数量处于递减状态。商业银行在发达地区所提供的金融支持势必要优于欠发达地区,在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无法获得有效的资源分配。这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势必会导致欠发达地区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所获得的金融

支持不足,进而出现绿色经济的区域化分层加剧。同时在信贷资本的投入方面,大型企业所获得的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而中小企业想要在绿色能源方面获得发展,资本筹措将是其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第二,企业获得融资渠道的单一使其对银行业的间接融资依赖性过于严重,这进一步造成了行业发展的风险集中到了银行产业当中。中国的金融体系主要是以银行业为主体而得以铺开的,社会各行业的经济发展对银行业都有着较大的依赖。在绿色金融的发展进程中,需要通过对利率的控制和调整,从而实现限制污染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目的。在这样的金融控制措施之下,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带来了较大压力。

第三,以银行业为主体的绿色金融,使得政策性绿色金融和民间绿色金融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一方面来说,绿色经济概念的提出本身就不局限于某一个行业,它需要多个行业进行综合性的协作和互助来谋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使得它在短期之内难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对于资金实力较弱的私人投资者来说不能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因此在西方国家和日本,采取了将财政性资金转化为信贷资金来发放的形式,从而使得整体的资本运作效率有了较高的提升。另一方面来讲,中国的金融在市场化的进程当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管是从经验来说还是从体系构建来讲都有所欠缺。一些民间资本想要进入到市场化当中,不仅难以找到合适的渠道,而且其风险性也无法得到保障。相对而言,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支持,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环保企业需求。特别是中小型的环保企业,它们在资源争夺战中处于弱势地位,想要获得银行的金融支持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民间资本和绿色经济投资之间需要构建合适的通道,从政策角度出发也可以利用一定的优惠措施对其进行扶持。

(二)银行业绿色信贷等需求满足程度低

在中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对于绿色金融理念的接受程度是比较高的,在其实践业务拓展当中也开拓了绿色信贷服务,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初步探索时期,许多问题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第一,从绿色经济发展的需求上来说,金融创新难以满足高速的经济发展要求。因为中国的特殊金融结构,使得金融创新必须要依赖于银行业而开展。就目前来说中国银行业的业务创新无法和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匹配,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开拓。绿色经济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过于集中,这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到金融业的全力支持。

第二,绿色信贷措施限制较多,可操作性表现不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两个层面的原因所导致的。其一是从国家方面来讲,政府在绿色信贷业务流程和相关制度方面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银行在这样一个制度不明确、政策管理措施不系统的市场环境当中无法做到有效的理解和践行。其二是从银行自身角度来说,在人员配置方面没有专业的应对环境风险和绿色金融知识的人才,无法对环境风险进行整体的预测和评估。一般情况下,银行在进行环境风险控制的时候,不能将其融入到整体风险管理系统当中来,这使得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在现实当中缺乏实践依据。

三、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运行机制构建

在企业开展融资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作为其间接融资平台在金融市场当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商业银行对能源有着组合利用的先天优势,可以将原本稀有的资金融合起来注入到某一项产业当中,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进程当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从绿色金融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的作用依然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运行机制的构建应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位进行。

(一)商业银行内部运行机制构建

1.以商业银行为基础进行自检达标环境体制的构建

在全球范围内一些比较知名的银行会对自身的气候控制指标进行设置,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高效的激励管理模式。在银行的内部操作实践当中,绿色金融理念一直贯穿于每个项目执行和监控过程中,它能够对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进行模拟和控制,并及时的监测气候的污染状况。在这些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对于有效的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并不断创新能源的可循环利用方式,通过更加绿色环保的途径来开展各项业务行为,从而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并降低自身行为对气候的不利影响。

2.引导银行形成绿色信贷经营模式

通过对商业银行的有效引导,能够推进其绿色信贷改革。首先来说,商业银行的整体管理模式和其他企业有着一定的类似性,通过对其企业治理模式的控制来落实绿色贷款的发放效率。在此过程当中应当重视股东的权利,并让股东在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发挥发言和决策权。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之下,国际上的一些银行已经提出了推荐意见和指导原则,比如说在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就对股东的提案进行了肯定。从这一规定出发,股东可以向企业的经营者提出请求,并联合其他各股东对自身提案进行推进。对于经营者而言,股东想要通

过一系列的行为来规避运营风险,则这个提案应当得到充分的考虑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方案调整。这样一来,股东的长远利益得到了保证,同时对于绿色产业的发展也有了积极影响。其次,以股东发展目标变化为基础,对绿色信贷渠道进行重新设定。股东在自身发展过程当中具有多样化的目标选择,这也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比如说投资者选择证券作为其投资方向的时候,出发点不仅仅是从自身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同时还会对社会以及公司控制等诸多方面进行考量,这些行为都会反作用于银行的实际运营。从这一角度出发,鼓励有绿色金融认识的个人或机构来购买银行股票能够更好的对商业银行的绿色产业创新起到促进作用。最后,当股东群体发生改变的时候,应当考虑绿色信贷运营模式的创新。在进入19世纪下半叶以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开展企业投资时就进行了投资者的扩容。当一个机构的投资者不断增多的时候,企业就需要对各个投资者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由此在多元化的考量之下能够引导绿色贷款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具有绿色观念的投资者显得格外重要。在美国从1970年开始,各金融机构就拥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其整体的投资资本从460亿美元增长到了8万亿美元,这仅仅是从1975年到2005年30年间的增长量。当投资者群体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原本以家族为主体的企业运营结构得到了分化,各投资者对上市企业的运营和决策都起到的一定的建议和引导作用。

3.建立绿色信贷机制,优化绿色信贷流程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绿色信贷产品可具体分为项目融资、绿色信用卡、运输贷款、汽车贷款、商业建筑贷款、房屋净值贷款、住房抵押贷款这几类。不同的绿色信贷产品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商业银行在建立并优化绿色信贷机制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自身目前的发展实际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不同行业的发展特征,以此来保障具体贷款方式选择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进而刺激绿色金融的发展。

首先要严格把控贷前关卡。贷前控制的相关工作对于整个绿色信贷机制的建立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该项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贷款之前所进行的各项调查内容除了需要涵盖较为常规的治污设施建设投资、运转、排放等情况之外,也需要考虑到客户的环保以及节能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贷前工作的全面性。另外,国家现有的同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整个贷款机制的建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够对国家现有环保政策进行全面解

读和掌握,非常容易出现信贷风险。因而要注意在水利、道路等专业人才的帮助之下明确贷款审查环节当中各个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后,相关企业在落实具体项目时必须出具具有一定可信性和真实性的环境评测报告,获得环保行政部门的正式批准。

其次要加强贷后管理工作。贷款资金在成功发放之后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不能够保障贷后管理的相关工作,很有可能会出现贷款资金无法顺利收回的后果。因而想要真正建设起一个科学高效的绿色信贷机制,就必须要加强贷后管理的相关工作。一方面,银行要注意对企业的环保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发现企业在环保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存在的隐患。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强大信息技术的支持之下建立起一个信贷数据库,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信贷风险。

最后要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才能够进一步精简贷款流程,尤其是对于刺激性较强的贸易方案而言,更要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投资项目的效率;管制类贸易方案同刺激类贸易方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在处理这类方案时可以将其进行细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严格按照相关贷款规章落实贷款辅助的工作;无用类方案的落实重点是终结放贷与维护已发贷款工作的同时推进;未能充分了解现有环保审批以及验收流程,或者是不能够严格按照现有环保审批及验收流程落实具体工作的企业,需要全面考察该企业的可信程度,必要时可以拒绝向该类企业提供信贷业务,甚至可以追回已经发放了贷款资金。

4.拓展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加强业务创新工作

一是要加大基于排污权的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力度。对于该类业务的落实与推进可以先从商行或者出租企业方面着手进行。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之下,商行或者出租企业就能够获得相关的仪器,并将这些仪器以租赁的方式交给方案公司,从而获得由方案公司出具的租费,获得相应的资金。这一模式具有极强的优越性和可行性,它首先能够缓解方案公司的资金压力,提高方案公司拥有相关仪器的可能性。其次,这一模式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后,这模式也能够降低公司盈利权的实现风险,凭借自身强大的优越性减少坏账出现的几率。

二是要注意进行以排污权为基础的托保项目。托保项目也称为委托保护项目,在该类项目当中,银行与售出公司之间能够进行紧密且高效的合作,使得公司不断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同时也能够帮助售出公司完善钱款催缴和信誉

风险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在该类项目之中,公司获得许可之后就能够购买相应的仪器,进而产生需收钱款,随后仪器制造商家就可以在脱保项目的作用之下获得由银行所提供的特定补偿,那么购入公司在出让之后就可以按照计划将需收钱款交付给银行。在实际工作当中,托保项目的落实较为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托保项目的质量,确保项目效果的取得,可以将其同融资租借进行有机结合。

三是要重视对于绿色基金理财商品的拓宽力度。绿色基金理财商品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该类商品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顾客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进行优化配置,还能够增强相关投资者的决策科学性,使之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最后,绿色基金理财产品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公司尽快实现售卖污染减排产品的相关指标。具体来讲,开拓绿色基金理财产品的工作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加大对于目标客户群体的分析力度,挖掘出更多的潜在目标客户,为其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也提高对于该类客户的管理效率;二是加大对于普通公众投资者的分析力度,并为其提供开放性更强的基金管理产品和管理计划。

四是要不断促进绿色金融资本的证券化项目。证券化能够借助股票这种形式最大程度地加强绿色资本的市场性,并且使绿色资本拥有更加强大的保障,降低绿色资本的风险,进而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不断促进绿色金融资本的证券化项目也就是说加大将绿色资本投入到特定的组织或企业当中的工作力度,借此保证资金流通,并在融资平台的帮助之下进行股票集资。

五是要拓展中介服务及项目开发业务。通过拓展中介类服务及项目开发业务,商业银行一方面是能够获得特定的中介费用,以此来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另一方面是能够通过业务种类的丰富挖掘更多的客户,并为客户提供更加有针对性、更加适合他们的方案。最后,该项工作的发展也能够帮助银行尽快建立起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并在这一队伍的帮助之下落实更多的国际项目。从本土公司角度而言,商行所提供的保证项目更容易赢得公司的信赖,成为本土公司的首选项目。

六是要加大对于绿色金融业务经营风险的防范力度。金融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绿色金融业务的经营也不例外。因而要结合实际情况,经营风险的防范力度,尽可能地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保障相关经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相关人员或者组织可以根据当前银行的发展实际尽快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优越性和可行性的内部监督系统,加强内

部管理的相关工作,全面了解银行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而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掌握实现风险防范的目的。商业银行也可以借助套期保值的方式来防范汇率风险,控制由于汇价变化而产生的各类危机;最后,商业银行也可以根据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协议细则,将风险进行转嫁。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相关法律风险,则可。在专业律师团队的帮助之下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以实现绿色金融项目风险防范的最终目的,更好地保障绿色金融业务的安全。

5.要强化"绿色金融"软环境的构建

当今世界背景之下,对于任何行业当中的任何企业而言,人才竞争始终都是一项极为核心的内容。商业银行也要以人才为中心尽快构建起一个科学健康的软环境,并在确保人才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下同时推进精英教育、项目拓展、模式构筑等多项工作。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当前的发展时机建立起一套专门的人才吸引以及培养计划,尽快建立起一支具有极高专业度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队伍。另外,商业银行也要注意在各项培养内容当中适当的增添绿色金融理念的相关知识,将融资领域的文化理念同世界通俗理念进行紧密结合,以此来保障绿色金融的发展环境,更好地促进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外部运行机制构建

1.加强商业银行的环境责任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货币就是其主要所经营的产品。它同一般的企业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商业银行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外部运行环境的质量,首先就要加强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在获得相关权利的同时也保障自身责任尤其是生态责任的落实与履行,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环境保护的工作。有一部分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忽略了自身必须承担起的环境责任,甚至有些银行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这对于银行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除了关心产品的价格之外更为注重的还是产品的质量和公司整体的形象。在这种背景之下,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够尽最大努力去履行自身的生态义务,保护生态环境,就很难获得顾客和市场的信任,更遑论长期的健康发展。银行同其它企业之间的差别决定了银行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而是要注意效益的获取,例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等。我国银行业在社会责任理念方面的发展与国际上的其他银行之间确实有较大差异,因而我国银行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理念,拥有更加强大的公信力和更加良好的形象。

2.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发展绿色信贷的外部激励机制

外部激励机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为绿色信贷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科技能力、人才实力等因素确实会对于绿色信贷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相关体系的建立也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绿色信贷的发展方向。从政府角度来看,我国各级政府要做好职能转变的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信贷的发展,尽快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该类规章制度进行细化,使绿色贷款商品尽快进入到市场当中,并得到长足发展。

3.加强环保信息共享制度的完善力度

一个成熟的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加全面的关于环境治理的信息,也能够使得商业银行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信贷政策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绿色信贷产品的发展方向,但是无论是多么强大的政策都必须要得到有效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效果的产生。相关职能部门如果能够进行高质量的信息共享和监督工作,必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环境保护以及金融产品的安全性。

在众多职能部门之中,环保部门、中国银监会、银行这三大类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的。如果这三者之间能够进行高效的信息共享,掌握更加全面且更加真实的信息与数据,就能够保障绿色信贷政策的落实,也能够保证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的取得。想要真正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是尽快建立起一套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使得三者之间能够在工作上进行有效配合,减少制度方面的漏洞。另一方面是要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使得相互之间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一手信息,了解彼此的动向,落实监督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如果企业信用信息征信系统能够同环境信息系统进行紧密结合,除了能够提高社会征信系统的成熟性和全面性之外,还能够保障环境政策的高效落实。环保部门凭借自身强大的能力和作用能够向金融部门提供大量的环境信息,在这些环境信息当中不仅有各类处罚和违法情况的负面信息,也包括各类奖励和环保认证等情况的正面信息。一个发展中的企业如果在特定的区域当中出现了违法行为,那么该企业所失去的很可能是全国市场,在全国范围内的贷款、评优、评先等活动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企业如果在特定的区域当中有突出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成绩,那么就会受到区域信贷政策的帮助和支持,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使得多数企业自觉发展绿色信贷,加强自身环境保护的观念和意识。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摘要:数字经济的诞生和崛起,改变了国民经济的生产、消费和分配方式,重构了全球产业发展格局,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但目前仍存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薄弱,"信息孤岛"等现象严重,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安全隐患突出,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数字经济高端人才稀缺等问题和不足。应立足我国实际,从加大投入以突破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加强跨区域数字经济协同联动发展以消除数字鸿沟、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信任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数据确权的探索和规则制定、积极探索高效的数字经济高端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五个方面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确权;数字治理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数字经济的诞生和崛起,深刻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重构了全球产业发展格局,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021年,"数字经济"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被明确认定为未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指出,数字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选择。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将能够增长0.5%-0.62%。2021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在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数字经济近年来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大数据、5G、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快速壮大,有效推动了产业互联网加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数字文化生活和消费,持续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位居全球第一,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占我国GDP比重达38.6%,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同时也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

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践成果也确实举世瞩目,但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数字鸿沟普遍存在,数字安全措施有待提高,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数字经济人才短缺等。把握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认真分析研判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数字经济研究综述

研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需要首先对数字经济的内涵、特征、相关关系、未来发展等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下面对数字经济研究的理论进行一个简要的归纳和综述。

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它的概念界定吸引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经济学家唐?塔普斯科特(DonTapscott)在1996年出版的《数字经济:智力互联时代的希望与风险》著作里提出了"数字经济"的概念,他被认为是最早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学者之一。由于研究或实际运用的视角、目的、

方法等的不同,不同的研究者或实务界人士对数字经济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字经济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不过,受到较多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认可的"数字经济"定义是G20杭州峰会提出的:"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020年7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中,提出了数字经济的"四化"框架,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这一提法得到广泛认同,本课题对数字经济研究的文献综述就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归纳和探讨。

关于数字产业化方面的研究。数字产业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等,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是推进数字经济的手段,构成了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聚焦数字产业化的相关研究在2000年以后逐渐增多,且主要侧重于对数字化与特定产业、特定领域的关系和对策研究。Brynjolfsson和Hit(t2000)指出,互联网技术颠覆了商品的交换方式,并为商品的交换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商品交易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何枭吟(2005)对美国数字经济进行研究后发

现:数字经济发展使得美国各个产品、市场和企业都出现不断数据化的趋势,并且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Stevenson(2008)认为,数字化网络的广泛使用会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Acemoglu和Restrepo(2016)研究发现,数字智能化所引发的劳动力流动是就业替代效应与数字化创新影响的共同结果,且在一定程度上,数字化发展表现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偏好。黄群慧等(2019)基于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的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对城市整体和制造业整体生产率有积极影响。杨大鹏(2019)提出,数字产业化分为研发机构驱动、龙头企业驱动和特色小镇驱动等模式。李永红、黄瑞(2019)提出数字产业化主要遵循信息增值模式和产业数字化融合驱动模式。吕明元和苗效东(2020)基于2005-2017年我国省级制造业部门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大数据能有效促进我国制造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可以看出,相关数字产业化方面的研究对人、财、物的促进作用有了较为全面的涉猎,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性受到普遍肯定。

关于产业数字化方面的研究。产业数字化是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产业数字化的客体是数字技术,主体多是需要提升生产数量与效率的传统产业。产业数字化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车联网、平台经济等融合型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产业数字化的产值目前来看,远高于数字化产业的产值,它涉及传统产业等的数字化改造,更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关研究相对较多。产业数字化的研究主要兴起于21世纪初,特别是近年来成果丰硕。周叔莲、王伟光(2001)认为,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SusantoBasu和JohnFernald(2007)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全要素生产率获得提升。张于喆(2018)指出,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为切入点,对所有实体经济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革,以驱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何帆和刘红霞(2019)利用A股2012-2017年数据对实体企业数字化变革的业绩提升效应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政策对实体企业数字化变革业绩影响较大。刘元胜(2020)、马名杰等(2019)认为农业、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推动力是数字化。郑健壮(2020)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主要遵循"新技术主导-新要素变化-新产业形成-新集群构建"的发展路径,关键是通过集群化方式促进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白雪洁等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