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2月份调研报告合集37篇(第19/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13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5分钟

(二)精细管理,挂图作战,夯实绣花功。在梳理社区防控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提炼完善相关街镇典型做法,形成标准模版向各街镇推广,快速推进全区"一盘棋"挂图作战,努力做到精准防控。比如,"小区房态图"用不同颜色和形状准确标识房屋状态和人员情况,每天动态调整,做到底数、情况一目了然;"楼组包干图"把夯实组织建设与落实防控责任紧密结合,明确责任内容,确保管理服务到楼到户到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层社区治理智能化系统"智治通";"动线管理图"绘出"人员信息登记、返沪人员管控、入门测温、快递外卖配送"流程动线,推行无接触管理服务;"居家隔离索引图"详细列出居家隔离各个步骤的操作内容、责任部门、工作要求、防护标准、注意事项等,让首次实施人员一看就会;"涉外服务指引图"明确设立涉外小区多国语言登记处指示牌、登记内容方式、重点人员事项告知、居民防疫健康提示、宣传海报等,确保口径统一、标准规范;"中风险地区社区防控流程图"详细列出获悉疑似病例、发布中风险地区、核酸检测、降低风险等级等重要环节中的标准流程,未雨绸缪为中风险地区防控赢得主动。

(三)精心统筹,闭环管理,接实防控链。推动各街镇、村居、各部门加强协同、紧密配合,构建社区防控的管理闭环。一是基层防疫的指导整改闭环。形成"现场检查+视频复查+实地复核"的"三覆盖"递进检查指导机制、"信息沟通+检查指导+协商解决"工作机制,分层分批对所有小区、村宅开展全覆盖检查指导,形成现场有指导、工作有督促、问题有整改、情况有反馈的责任闭环。二是内防扩散的群防联控闭环。组织属地卫生、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物业、村居干部、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形成"人员排查-现场确认-每天测温

-落实技防+志愿服务"居家隔离人员管控闭环和"广泛宣传-关闭场所-有力劝阻-强制执行"人员聚集防控闭环,有效减少人员集聚,阻断社区传播链。形成居家隔离制度规范,从严从紧审批条件,从严规范接收流程,实施从留验点(隔离点)到"家门"的全链条无缝对接。三是外防输入的管理闭环。形成境外入境人员"机场驻点登记-专人专车送留验点(集中隔离点)-街镇接送居家隔离"全过程工作闭环,实现接送车辆全天候投入、各环节对接全时段畅通、社区保障24小时待命,环环相扣、一个不漏。四是中风险地区防控的工作闭环。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实操方案,推演形成SOP实战标准流程模版和教学辅导课程,指导中风险地区开展精准高效防控,确保全过程反应快速、协同有序、衔接周密、措施得当、服务贴心。五是疫苗接种管理闭环。细化目标任务,每日明确全区街镇"任务总量、剩余任务量、日均任务量",并分解至36个街镇,让各街镇、各村居明确全程接种目标任务和每日接种任务。实行"挂图作战",销量管理,推动各街镇全面精准落实"组织到人、预约到人、接种到人"全程闭环责任,以"不完成任务不收工"的状态推进落实。

(四)精致服务,人民至上,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重要理念,文明规范做好社区防控各项工作,既严防严控又体现浦东温度。一是以担当作为强信心。机关党员干部主动请缨奔赴社区、奔赴机场担当志愿者,街镇干部下沉一线充实力量,村居干部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凝聚成社区防控一盘棋的强大合力,从根本上坚定了人民群众共战疫情的必胜信心。二是以智能措施解忧心。区大数据中心紧急开发专项系统,把人员情况、轨迹查询等纳入线上登记;各街镇使用智能门磁、红外测温、口罩预约小程序等技防手段,有效缓解管控人手不足问题;区地区工作党委研发应用"智治通"系统,为中风险地区防控摸清底数、疫苗接种精准排摸精准预约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以"三会"制度聚民心。以实训提升"三会"运用能力,建立"三会"实训师资队伍,全覆盖建成"三会"实训室,引导居民自治共治,让居民协商决定口罩怎么发、小区入口怎么管等问题,及时介绍社区防控闭环做法、宣传医学管理规范,形成群防群控广泛共识。

二、围绕"一体指挥"建设安全、联动、信息三网:上海张江镇通过三网联动防控基层疫情

张江镇作为浦东新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具有一定科技特色和开放特色的基层单位,基层防疫的任务重。该镇在强化

组织合力、加强社区协同、动员社区多元主体参与防控、形成社区防控的共同体方面探索了一系列有效做法,为当地各阶段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据介绍,张江镇最为关键的是明确权责,围绕"一体指挥",建立"1+9+44"社区防控工作体系(1个疫情防控总指挥部、9个由镇三套班子领导带队的指导组、44个居村党组织牵头的防疫工作专班),并在安全、联动、信息三网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创新。具体做法有三点。

(一)"人防+技防",织密安全网。居民区以守住"三道门"(大门、楼道门、家门)为重点,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住宅小区和楼道群防群控,形成"总长-片长-楼长"的防控体系;以组建"护村队"为基础,依托"护村队"和监控探头"一键轮巡",形成全天候、全覆盖守护模式。张江镇城市经典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石英向我们介绍,在该居民区的防控中,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进行分区包干各个小区,以幢或门栋为单位划分楼组,共70栋公寓和294幢别墅,由党员或楼组长担任楼长,由社工担任9个小区的区长,3个二级支部书记担任片长,居委书记担任总长行开展工作,与各小区物业联手,与小区业委会联动,积极引领各小区党员志愿者、居民志愿者等队伍,成为社区疫情自我管控的主力军。形成小区门口由保安把守、小区内部由志愿者巡查、邻里之间由互相提醒督促的防控氛围,从而扎实地推进了社区防疫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属地+部门",织牢联动网。联合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场监管所等部门开展境外人员排摸、居家隔离人员测温管理等工作。张江镇城市经典居民区就非常注意互防互联互控。他们坚持强化区域单位的共建共管,积极抓牢除小区自身以外的商铺单位、楼宇企业的联动联控建设,突出小区自我管控,外部积极支持协同,区域单位互防互联互控相结合,形成了区域化单位之间相互紧密配合的社区多元化防控体系。

(三)"房态+防控",织细信息网。建立"居民和房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房态图从"墙上"到"云上"一屏汇集、智能分析的提升。这种信息管理平台不仅有利于收集和归拢信息,利于决策和执行;同时也有利于宣传,做好信息输送。该区通过动员会、联席会、协同会、专题会等形式,以及板报、专栏、电子屏、微信群等手段和途径,开展广泛深度的入户入心的宣传工作,从而确保了上级工作要求和精神及时深入到社区的具体工作中,深入到居民群众的实际行动中,通过信息精准有效输送,实现对居民行为的引导和规范,从起初的不出门、守好门、做好日常防护到如今社区免疫屏障的建设。

三、联防联动共治智治:上海陆家嘴街道引导各方参与、构建防控共同体

陆家嘴街道辖区作为上海改革开放的窗口,覆盖375万平方米的居住社区和近900万平方米商务区域,常住人口约12万,工作人群近30万。疫情之下,管控覆盖31个居民区,共48728户,不仅面临老旧小区多、房屋出租多、外来人口多等复杂情况;同时管控还覆盖沿街商户1234家,商务楼宇点位84个,企业525家,餐饮等重点行业点位1508个,又使得辖区成为应对返沪复工高峰的重点地区。为打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陆家嘴街道严格贯彻市区工作要求,始终坚持党组织领导"始终在一线"、党员干部落实"始终在一线"、联防联动共治智治"始终在一线"。该地的做法特点有:一是依靠街道党工委切实扛起政治责任、精准把握防控方向;二是依靠各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居民区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广泛动员楼组长、志愿者力量,带领群众加强联防联控。他们在联防联动共治智治方面充分发挥了基层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四个做法。

(一)建立集中高效的工作网络。街道依托"1+4+31"的联勤联动体系,形成以党组织领导为核心、条块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有效支撑了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管控和应急响应的要求。在重点人员转运、居家隔离管控工作中,严格落实由公安、医疗卫生、社区共同组成的"3人小组"的闭环管理机制。居民区依托"1+3+n"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基居民区党组织有效协同居委、物业和业委会"三驾马车",党员志愿者们集结为"楼组护卫队",辖区党建联建等共建单位结对周边居民区,在防疫宣传、信息排查、邻里互助、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等方面为社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力支撑。

(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防控共同体。疫情期间,陆家嘴社区基金会率先设立社区防疫守护专项基金,筹集善款近120万元,多批次为社区一线发放防疫物资;积极为国际化社区紧急招募精通韩语、日语和意大利语等语言的志愿者,提供线上线下沟通服务。陆家嘴慈善超市推出多组平价菜套餐,开通"线上买菜+线下配送"服务模式。社区健康小屋的健康管理员团队成为"重点地区抵沪人员"的健康"督导"以及疫苗接种医护人员的有力助手,帮助使用智能手机有困难的社区老人完成疫苗接种注册登记。多家驻区企业包括外资企业纷纷伸出爱心之手,为全国各地和社区抗疫一线捐款捐物。社区党员积极捐款捐物,同心同力凝聚了强大抗"疫"力量。

(三)聚焦重大时间节点、重要场所区域、重点关注人群。聚焦节后复工防控工作强化对楼宇企业、工地的宣传,及早应对节后返城复工的风险防控,针对楼宇、景点、商业综合体等人流密集、人员流动大等特点,明确管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案,落实源头防控举措。关爱辖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以及居家隔离和健康观察等重点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护和心理关爱。

(四)线上线下智慧赋能。为了帮助社区能够更加有效、精准、快速地防控,市区两级按照"两张网"的建设要求,通过数据共享,打造了线上"房态图",将人户信息以及疫苗接种情况及时反馈给基层,以便基层第一时间开展信息排查和宣传动员;同时,街道也根据疫情防控的阶段性任务要求,个性化地开发了"居民口罩购买在线预约""返沪人员信息在线登记""重点区域抵沪人员在线健康管理""居家隔离在线监管""疫苗接种在线预约"等应用模块,有效提升了管理效能。

四、"班子包村,干部入格,党员联户":温州乐清市乐成街道构建党建统领的基层网格三级责任体系

温州乐清市乐成街道是乐清市主城区核心板块,东临城东街道、城南街道,南临柳市镇、白石街道,西至永嘉县,北临淡溪镇、石帆街道,是乐清千年古县的县治所在地。街道下辖12个社区和4个行政村,辖区面积67.04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8.2万人、新居民2.3万人,拥有省级文明街道、省级卫生街道、省级生态街道、省幸福街区、省文化强镇等多张"金名片"。

乐成街道织密防控之网,确保压实职责筑牢防线。针对街道开放小区多、空挂户多、自建房多,人员信息掌握难、封闭管理难的特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建统领基层智治体系,创建由"班子包村、干部入格、党员联户"的基层网格"三级责任体系",实现责任捆绑,职责承包。整合党建、综治、执法、市监、医务等网格,全新构建142个基层网格,将村社干部、党员、村(居)民代表、医生及相关站所人员融入网格,对格内"人、地、事、物、组织"实施全覆盖管理,确保每个网格内都有一支10人左右的服务管理队伍,破解只有村社干部单打独斗的局面。推行"一个支部一个网格、一个党小组一个格子、一名党员一幢楼"的"1+1"疫情管控模式,实现精准封控管理。数字赋能,高效管控。创新线上"智汇云平台",打造信息及时掌握、诉求及时回应、问题高效处置的闭环管理模式。同时打造线上微信群防疫平台,建立"一居一群""一街一群"等,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快通道,构建问题上报、处置反馈、核查

回访的最快模式,实现问题"秒回应"。

五、基层治理与社区疫情防控的经验与启示

从以上上海浦东新区及张江镇、陆家嘴街道和浙江温州乐清的乐城街道等四个基层单位进行社区防控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的新冠肺炎抗疫战略之所以取得成功,离不开基层治理和社区防控的严密责任体系,离不开来自基层方方面面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性、创造性。总体归纳起来,以下规律和特点值得总结和学习。

(一)必须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区域联动、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抗疫成功的一大组织学基础。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突出党组织核心领导,形成强有力组织队伍,强化统筹施策一盘棋,有效依托居委会、社工站、物业公司、业委会和区域化单位的联勤联动机制,强化区域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形式,实行统抓共管、整体化运转,确保上级精神要求得到及时贯彻执行,每项工作得到及时部署落实,每一个问题得到及时沟通推进。

(二)必须建立上下协同顺畅、横向联动协同的运作机制。基层政府和社区治理共同体要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根子还需要顺畅协同的协作机制。从上海浦东等地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基层和社区的防控要严密而有效地运行,必须在职责分工明确的基础上,优化协同机制,才能打通部门壁垒,畅通沟通渠道,优化协同机制,使各类资源在基层汇聚成强大合力,将常态化的共治共建治理模式迅速转化为联防联控的协同作战模式。具体而言,一是优化区域联动机制,实现闭环管理。各街镇与辖区内公安、城管、市场监管、房管、社区卫生中心等部门力量形成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联动工作职责,完善联动工作流程,织密联防联控网络,确保社区事务快速处置、疫苗接种合力推进。二是优化多元参与机制,动员多方力量协同。在社区防疫过程中,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的优势,优化多元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协同开展防疫物资筹措、公共区域消毒、健康咨询检查等公益服务。三是优化居民自治机制,将自治和群治有机结合。优化居委、物业、业主委员会联动机制,使"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将物业专业化管理、业主委员会自主式管理、社区管控式管理、居民自我式管理结合起来,形成群防群治的合力。如物业公司迅速变为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战"疫"突击队,与居委

会和业委会紧密合作,在守门登记、垃圾清运、公共区域消毒等工作上为居委分忧,让群众放心。

(三)必须建立"融""合"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文化。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抗疫,内部融合是有效工作的重要前提。理念要"合",工作要"融"。要通过党组织引领统一共识,要树立共同治理的理念,区域内各类主体树立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法治意识、共享意识。要打破条线壁垒、部门思维,主动对接,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保持信息畅通,发现问题不要纠缠于应该谁做,谁做起来方便谁做,谁做起来有利谁做。在管理文化上要注意急民所急,应民所呼,以民为上,去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做到便民、亲民、安民,与民融合。工作上要健全社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搭建疫情防控微信群工作平台,集合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社区民警、区域化单位,进行统一网络联席办公,形成从上到下直线贯穿,横向拓展延伸相连接的组织网络,以确保信息共享、沟通及时、管控一致。

(四)必须借用科技力量,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基层治理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智能化,借用科技的力量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一是实现顶层设计"一朵云"。建设统一的大数据综合枢纽,做到数据共享、信息公开,用数据连接融通城市发展神经,让数据帮助城市来思考和决策,为基层社工"赋能"和"减负"。二是实现精细服务"一键达"。通过大数据技术,找准群众关心的难点堵点痛点,科学提取群众需求。利用网络和手机等智能终端,让政府大数据和每个居民直接相连对接,实现群众需求"一键表达",服务项目"一键送达"。三是实现基层治理"一张网"。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完善社区社会治理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五)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有效调动地方、基层和一线人员积极性能动性。基层治理是党和政府的基础,社区是人民的家园,基层治理和社区抗疫要强化党员带头,居民自觉参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由党员开展传帮带,引领社区居民一起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社区是我家、安全靠大家",疫情防控是阻击战、长期战,必须全民参与、全民防控才能做好。为此,要有以众志成城抗疫情、众志成城护家园的思想认识,调动每一个共产党员、积极分子和广大志愿者的积极性,强调国家意识、整体意识,全力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要通过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全体党员的带头示范,使社区居民群众

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来,积极地参与到小区的志愿者队伍中来,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自己的家园和生命安全。

新时期从"量"走向"质"关于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王丹、徐学荣

摘要:特色农业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交汇点上,调整特色农业发展策略,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是其在2020-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新阶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质量追赶的必然选择。在调研基础上,总结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研究提出新时期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并从优化产业布局、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产业融合、重视农业科技、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品牌建设和实施开放战略7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福建省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福建省;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布局

2020年是步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的开局之年,新阶段的要求是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农业科技显著提升、农业生产力明显提高[1],2020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历史的交汇点上,调整特色农业发展策略,大力提升特色农业发展质量,将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福建省地形多变,地处亚热带,独特的自然环境是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对福建省农牧业生产布局设想的研究[2]和对闽南三角洲区域农业种植特色的研究[3],从此福建省开启了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历经十一五到十三五的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和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3个阶段,福建省已培育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竹林、花卉苗木七大特色产业,产业分布格局初步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初见规模,数量缺口已经弥补。但是优越的自然环境,并没有使福建省步入特色农业强省之列,连续6年农村人均收入排名位居第六位,与同处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相差较大。经调研,特色农产品质量不高、产品价值链短、产业融合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仍是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短板,所以质量缺口是当前特色农业面临的主要的问题。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4],重新对福建省特色农业发

展进行定位,探索发展的新路径,对促进特色农业从量到质转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5]。本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归纳福建省特色农业的建设成效,剖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前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提出新时期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进而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福建省特色农业建设成效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出台对应的政策、安排扶持资金、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产业融合,培育一批新型市场主体,打造了不少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特色农业明显向好,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经营主体增长增收显著提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规模显著增大,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已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75家,农民合作社3.86万家,分别是"十二五"收官之年的1.80、1.83倍;家庭农场发展速度快,已多达2.60万多家,比2015年《福建省关于加快发展农户家庭农场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的家庭农场数目多6千家左右。农村发展快,一村一品逐步常态化,8个乡镇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农民增收显著,2018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7821元,同比增长9.1%,比江苏省的增长率高0.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8年的2.39∶1.00缩小为2.36∶1.00。

生态农产品品质显著提升

福建省大力开展农业基地生产体系、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监督体系建设,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侧改革,实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制度,打造农产品可追溯平台2.0建设,对蔬菜等11类优势产业食品实行"一品一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市场化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2018年农业农村部对福建省农产品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7.5%,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147个,有86个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

闽台特色农业合作规模显著增强

截至2019年初,福建省累计签订台资农业合作项目2681个,涉及台资39.5亿美元,在第十一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对接活动中,签订合作协议闽台特色乡镇、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项目50个,闽台合作规模在大陆省份中处于领先地位。引进的6个台湾农业创业园,在农业农村部委托第三方对大陆28家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情况的综合评价中,包揽前五名,成为两

岸农业合作项目的典范。

农业科技含量显著增长

福建省率先实施科技下乡,每年安排1000名优秀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到农业一线指导生产,切实推进科技转化率,推动特色农业科技含量逐年提升。

2019年,成立的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下设15个子联盟,初步形成解决科技力量条块分割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重点项目协同研发,提高科技产出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初见成效,截至2019年10月,已建成省级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40个,智慧农业技术已经在光泽县等地得到广泛应用,且"生态+"理念正在嵌入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2.当前福建省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

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存在不合理

一方面,部分特色农业优势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没能按照产品生命周期转型升级,现代化进程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因为福建省地形特殊,建宁、南靖等山区,小农户多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生产分散、规模小的零星产业,难以聚集优质资源,不仅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还严重制约了福建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实力不强

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实力相对弱,入选2019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的仅有15家,比经济实力排在福建省前一位的江苏省少116家,甚至比2018年入围量还少4家,龙头企业少,发展速度慢,效益偏低,农户增收带动能力不高,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企业尤其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不佳,截至2019年初,福建省农民合作社仅占全国合作社的1.75%,其中仅有117家省级和47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民合作社级别较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多数合作社运作不规范,"空壳社"现象严重。家庭农场优质率尤其低,142家入选2019年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福建省关于加快发展农户家庭农场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000家"的目标,示范场仅达14.2%,整体实力不佳。

特色农业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福建省特色农业仅处于产业融合的初级阶段,缺乏融合深度。一是产业链相对偏短,果蔬、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仍以初加工为主,即使在漳州、莆田等龙头企业相对较密集的产区,也主要是同类型企业简单横向集聚,且主营业

务处于相似的价值链低端部分,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产业交叉融合度低,特色产业间以及特色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交叉融合有待紧密,例如:养殖和种植的一体,种植业与旅游业(休闲、体验、观光)交叉,特色农业产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等。三是缺乏相应的利益共享机制,产业链条上下多以签约订单形式存在,且大部分红利被企业占有,制约从事生产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特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品牌影响力缺乏

福建省农产品品牌区域影响力不高,已建成的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中,仅有平和琯溪蜜柚、永春芦柑等6个农产品品牌入选2019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享有国际声誉的国际知名品牌更少。特色农产品品牌多、杂,难以形成优势,且品牌科技含量不高,重建轻管,琯溪蜜柚、永春芦柑、武夷岩茶等多个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存在滥用现象,造成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品牌认可度不高。

特色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对较低,2018年为61.0%,虽比全国平均水平58.5%高,但比同为沿海省份的江苏省低7.0百分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实力不强,新技术开发、新品种选育等没有明显突破;科研院所提供的技术与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技术存在一定的差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进口品种和种苗的改良升级导致的高成本、高依赖性;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科技特派员积极性不高,推广站人员能力有待提升,人员稳定性差。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