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2月份调研报告合集37篇(第20/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13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5分钟

3.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定位

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提出,特色农业步入转变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新阶段[6],呈现出的特征是发展方式从重规模、重增速的粗放发展方式向重质量、重效率的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投入要素从重资源向重技术转变,经营理念从单纯增加农民收入向绿色、循环转变,经营模式从单纯种养殖业向产业链、产业集群转变[7]。这些态势对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求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福建省大量区域特色农业遗产,是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的原动能。重视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特色资源,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区域特色,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生物入侵、环境污染等,才能实现福建省特

色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要求突出区域农业特色和产业优势。对标国际市场,找准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定位,优先发展优势作物、经济高效作物、富有需求作物和特色产品作物,创新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大力挖掘特色农业的比较效益,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8];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使特色产业优势化。

3)要求深化科技创新。要充分运用国家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各类政策,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举措,在深化特色农业体制改革、创新特色农业产品和服务、强化特色农业特色等方面创造福建经验。为增强福建省农业成果转化能力,需要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发展,探索产业专业联盟科技转换路径,推动福建省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将农业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要求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福建省农业发展的速度逐年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第一产业占比由2013年的8.6%降低到2018年的6.6%。因此,农业的发展需要新的增长极来带动,将福建省特色产业转化成优势产业,形成农业发展的增长极,破除农业发展的瓶颈,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

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定位

鉴于福建省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新机遇,今后一段时期应以以下4个方面为重点和抓手,全面提升福建省农业竞争力,建成特色农业强省,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实践示范区。

立足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的福建省安溪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已获批的福建省古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基础上,拓宽特色农业区化发展,助力新农业经营主体,聚集龙头企业,打造特色现代农业集群,培育区域品牌,创建更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奠定基础。

2)夯实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立足福建省对台湾独特的地域优势、气候相似性、农产品互补性和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依托在建的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基地、闽台农业合作推广示范县等,努力构筑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大力引进台资农业企业,持续深入探索先行先试政策,打

造两岸农业合作的先行典范,促进福建省与台湾地区农业经济全面对接、深度融合、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闽台农业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

3)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创新示范区。立足破解农业产品质量不高,农民收入低等难题,充分运用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特色农业持续创新发展。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成为增强科技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福建省下设专业创新联盟的发展,不断挖掘并成立新的专业联盟,可以为福建省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国家在更高层次上探索特色农业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4)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立足与海丝沿线国家特色农产品互补性强的优势,借助自贸区平台,打造农产品供给基地。根据市场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认证化的需求,打造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空间。

4.福建省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建议

为了全面推动福建省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价值链提升、生产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议从以下7个方面入手,齐抓共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持续优化福建省特色农业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保护现有生态又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既要抓大也要整小。一方面调整和优化优势产区,扩大辐射带动作用。遵照三大产业带规划,根据资源禀赋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调整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区位优势,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扩大特色产业的辐射带动效果。另一方面,整合零星产业,形成适度规模经济。在特色产业区的大定位下合理规划各个乡村零星产业,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带动,引导小农户从分散经营转向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实现对零散产业再整合,形成适度规模经济。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提升福建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实力,既要聚焦"龙头少数",也要壮大"绝大多数"。一是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对农户带动力强的农业骨干龙头企业,尤其加大对果业、蔬菜、畜产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对产业和农户的

带动能力。二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派科技人员深入合作社进行农产品生产标准与认证培训,提供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更新合作社管理理念,切实提高经营水平和对农户的带动力,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加大公益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其技术、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三是重视家庭农场的发展。塑造农户现代化的家庭农场发展理念、品牌建设意识和提高家庭农场的生产技术,搭建产销桥梁,提高政策性特色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切实推进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化发展。

大力推进福建省特色农业产业融合

1)打造产业融合载体。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农民创业园等基地建设,在园区内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主体分工协作、特色明显、产业链完整、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集群,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格局。

2)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在深化福清市、古田县、尤溪县产业融合先导区的基础上,加强莆田、宁德、漳州、南平等地的水果、花卉、茶叶产区产业链横向融合,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养老"等,着力打造"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在福州、南平、三明等水产品、蔬菜、林产品主产区纵向延伸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产品加工等基地建设,实现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物流",拉动"1+2+3"产业融合。

3)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方式,引导农民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契约+分红""契约+保底收益+分红"等利益分配方式,鼓励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打造联合品牌等,通过利益共享,稳定市场主体关系,推进深度融合。

重视发展农业科技

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职能体系,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化,达到组织内部既相互衔接又职责分明,既能优化配置产前、产中、产后科技力量配置又能兼顾特色生态产业,既能不断拓宽现行覆盖产业又能吸引人才和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从外部上,强化与农业产业主体的对接、其他部门的协调合作,建立科技示范区,确保农业科技的顺利转化。

2)加强特色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农业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继续着眼于优良品种培育,重点支持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和检测中心建设,提升种苗

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农业应用研究领域,着力研发优质产业高效生产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重点解决特色种养技术、专用农资、专用机械、病虫害绿色防控与治理、储藏保鲜、精深加工等关键问题。

3)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推行"首席专家+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联盟+农技站+乡镇""农技站+农技员+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层次科技推广模式,形成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形成示范推广、科普培训与现场指导一体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创新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严把入口,优选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热爱农业的农业科技人才;优化对接,根据人员技术专长和意愿,结合农村产业布局,对口安排;放活管理,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或技术的方式入股对接的企业、农村及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突破限制,尝试农业科技特派员招录制,从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伍转业军人中择优招录。总之,要做到科技进村入户。

完善特色农业服务体系

1)拓宽特色农业融资渠道。在现有农村普惠金融基础上,大力推广金融创新项目,对有土地经营权的农业经济主体实施"福田贷";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股权作为质押推行"农股贷";对养殖户推行"蓝色生态金融服务贷";对千亿级优势产业,实施"惠闽宝"贷款,在茶叶、畜禽、水果等领域推行"闽茶贷""闽禽贷""闽果贷"等,在其他特色产业上探索新的"惠闽宝"贷款模式。完善担保机制,大力支持担保机构的发展,完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政策,宣传农担政策,提高风险容忍度,创新担保模式,切实推进福建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负担起农担体系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重任。

2)建立健全特色农业保险。首先,建立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合作保险等多层次的保险组织体系,在现有16种保险险种基础上,继续扩大保险覆盖面,探索柚子、蔬菜等新的险种;其次,探索多方保费筹措机制,根据农业经营主体融合模式,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关注农业产业结构的各级地方政府和关注收益的签约龙头企业以补贴的形式分摊一定比例的保费,减轻投保者的负担;最后,建立农业重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同业分保,推进福建农业再保险公司的发展,确保分散和转移风险,减轻保险公司的负担[9]。

3)加强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闽农网、福建农产品信息网等资源整合,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覆盖农产品供需、农业科技、土地资源、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闽台合作、气象、农产品市场等信

息的综合性特色农业信息体系服务平台,开展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大数据分析,及时向农产品经营主体传递特色农产品产销情况和价格信息,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营销能力。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

1)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对标国际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福建省农业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监测体系,围绕七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台《福建省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对生产主体宣传培训,推进标准化种植、农产品追溯化、物流标准化、包装标准化,开展全链条标准化生产,实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CAC标准、例行检测制度,扩大"一品一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范围。

2)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实施梯度培养农产品品牌战略,打造福建省品牌经济。地市级政府推广特色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增加认证品牌数量,培育地方特色品牌;省政府组织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优选省级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农产品名牌,扶持并鼓励参加各种推介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8];关注中国品牌价值评选活动,引导助力品牌参评,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全国知名品牌,提高福建省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3)完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杜绝品牌滥用,确保品牌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形象,为品牌发展营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升品牌的区域竞争力。

强化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1)加强闽台特色农业项目合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福建省应依托地缘优势和产业互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交流,继续推动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基地、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建设,深度对接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推进种苗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升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层次,发展新业态,促进特色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助推产业结果升级。

2)深化特色农业对外开放。大力开展福建省特色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福建省农业企业参加6?18交易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引进良种、高科技设备,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吸纳国内外科技成果,带动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同时推进走出去,发展合作项目,打造生产基地和开发特色产品市场,逐步建成面向"一带一路"的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

扬州市职业大学团员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调研报告

扬州市职业大学团委书记 王淼

此次调查显示,关于青年希望国家关注的实际问题,价值引导、教育、就业和心理等选项位居前列。这反映出青年十分关心自身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也折射出他们对未来发展有忧虑和困惑,应该完善青年意见沟通反馈机制,给青年提供更多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和解决路径,推动"四史"宣传教育活动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团员青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进一步了解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情况,推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提质增效,近期我们联合团扬州市委宣传部依托智慧团建的网络调查系统,面向扬州市职业大学团员青年开展了一次调研。调查显示,党史学习教育加深了团员青年对党和国家的正确认识,提高了其政治认同。

一、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显著,新作品新渠道提升青年政治认同

党史学习教育对青年政治认同有多方面积极影响。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受访团员青年认为学习了解党史后自身政治认同有提升,66.7%的受访团员青年认为近期党史学习"加深了对党和国家的认识"。不少团员青年在留言中表示,经过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对祖国未来前景信心更足,增强本领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干劲更足。

"红色爆款"文化产品激发团员青年学习了解党史热情。在回答"倾向于通过以下哪些方式来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时,69%受访青年选择通过"观看《觉醒年代》《山海情》等影视剧",比例遥遥领先其他选项。对于该类影视剧受热捧的原因,回答较为集中在"题材紧扣建党百年""刻画人物有血有肉""拍摄真实还原细节"等。由此可见,这些作品之所以引发青年群体的共鸣,关键是实现了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的统一。如我校成立学生宣讲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中国精神"系列宣讲、"红色基因代代传扬州党史我来讲"等活动,让学生教育学生,发挥同伴教育优势,引导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短视频平台成为青年群体接触党史知识的新渠道。除"观看相关影视剧和著作报刊"外,扬州市职业大学团员青年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观看短视频作品"了解党史的比例高达37%,与"主流媒体或政务媒体"不相上下。这表明新传播方式更受年轻人青睐,并提升了他们学习党和国家历史的积极性。不少青

年在留言中表示,自己是通过B站up主、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产生了对党史的浓厚兴趣。基于此,我校整合校园内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资源,培育思想导向鲜明、运行模式健全、育人效果显著的新媒体矩阵,融合发展网络思政教育。

二、青年群体满怀美好期盼,创新"四史"宣传教育大有可为

期盼创作推广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红色文艺作品,借助新传播媒介,让"四史"学习教育"潮起来"。"多一些思辨讲解、少一些照本宣科"是许多团员青年留言时的期盼,未来"四史"宣传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平衡,让更多高质量的课程和作品走进青少年中间。有团员青年在留言中呼唤,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创作更多如《觉醒年代》《山海情》一样的优秀作品,抢占文化、意识形态等战场的制高点。我校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创作多种新媒体作品。学生拍摄的微电影《信仰》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快闪视频《我和我的祖国》《今天我是你》等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期盼适度增加体验式、实践式和现场式的教学,加大红色资源的开发宣传力度,让"四史"学习教育"活起来"。问卷调查中一组数据对比引人深思:一方面超过35%的受访团员青年对现场参观革命遗址有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又有28%的受访团员青年表示近一年内没去过任何红色景点。这就需要创新实践形式,深化实践内涵。

我校引导青年学子打卡红色地标、宣讲红色故事,共同描绘"红色地图"。机械工程学院"晓轩"先锋队开展"骑行路上的'微'党课"活动,前往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曹起溍烈士故居、许晓轩烈士故居等处开展"身边的党史"学习;师范学院"行知路上"初心寻访团赴"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等处聆听初心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此外,校团委还组织全校团员青年开展"沉浸式"研学实践,用好生活中的"活教材"。围绕历史人物、标志事件等要素,组织一系列"沉浸式"研学,实现教育思想性和实践性的融合、党史和地方发展史学习教育的结合。校团委发起"今天我是你"角色体验式劳动教育;人文学院团委开展"非遗传承创新"扬州新闻评话实践团活动;生物与化工工程学院团委开展"寻邮票上100位党员讲红色故事给你听"活动均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引发强烈反响。

期盼完善青年利益诉求反馈机制,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实起来"。此次调查显示,关于青年希望国家关注的实际问题,价值引导、教育、就业和心

理等选项位居前列。这反映出青年十分关心自身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也折射出他们对未来发展有忧虑和困惑,应该完善青年意见沟通反馈机制,给青年提供更多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和解决路径,推动"四史"宣传教育活动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团员青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校团委积极打造"身边的共青团"工作品牌,为全校团员青年办实事。为解决好团员青年"急难愁盼"事项,校团委建立项目清单,二级学院团委建立活动清单,分级分类提升办实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更加温馨、舒适的校园环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心理咨询渠道;修缮学生公寓,改善宿舍网络,建设电动车集中充电装置,这些接地气的举措受到全校团员的一致好评。

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

青岛市直机关工委课题组

站在建党百年新的历史起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党建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促进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党的要求、时代召唤,也是人民期待。2021年以来,青岛市直机关工委深入把握机关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开展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青岛路径和特色做法,为把青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营造了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一、深刻认识高质量机关党建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高质量机关党建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领域,还包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其他各个领域。机关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关党员集中、执政骨干集中、权力责任集中,机关党建工作的强弱、机关党建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完成。只有把坚持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作为推动各项事业的强力引擎,才能使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保持正确发展方向和强大发展动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光荣使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赋予新时代机关党建新的职责定位,是我们党应对日趋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日益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机关党建完成重大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的最终落脚点,就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准确把握新时代机关党建职责定位的时代内涵,以围绕中心解决"机关党建工作抓什么"的问题,以建设队伍解决"机关党建靠谁抓"的问题,以服务群众解决"机关党建为谁抓"的问题,以机关党建提质增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机关党建责无旁贷的职责使命。

(三)高质量机关党建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机关党建工作成效的有力印证。高质量机关党建内涵丰富,涵盖机关党建的目标、内容、措施、过程、效果等各个方面,只有机关党的建设过硬了,才能以上率下、以机关带系统,以正气充盈、朝气蓬勃、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的机关生态,引领、推动、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高质量发展。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质效是检验机关党建成效的重要标准,只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才能促进和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有效良性循环。因此,要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以打铁实效检验自身硬,切实做到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二、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关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各级机关党组织作为走在前、作表率的"第一梯队",应在理论研究、措施方法、能力素质、作风面貌等各方面走在前列。但由于机关党建工作首位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机关党务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能力准备不充分等主客观因素,机关党建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没有很好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给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一些党务干部没有做到对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双精通",还存在着自我革命精神不足、创新意识能力不强、措施方法不多等问题,导致机关党建的示范引领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二)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抓手不够多。部分机关党员、干部对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具体要求等没有透彻理解,围绕中心抓党建、放眼全域促发展的意识不强,推进抓党建带全局促发展的招数不多。如,有的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不紧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问题;有的缺乏全局意识,对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抓党建带业务思考得不深、不透;有的缺乏创新意识,还在沿用以前的旧方法、老调子,工作浮于表面,成效不显著。

(三)以经济社会发展质效考核机关党建工作的制度机制不成熟。在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考核制度体系,没有从有效落实机关党建责任入手,构建完善的定责、履责、考责、问责链条。在目前的考核机制中,考核目标任务主要是围绕常规性党务工作进行,在结

合行业特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还缺乏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相关的激励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没有建立专门针对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效果评价及激励促进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责任落实。

三、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抓党建就是抓全局的党建理念,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一是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各项工作的逻辑起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要求。持续深化第一议题制度,督促各级党组(党委)谋划重大工作前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切实把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方面,落实到各级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上。

二是坚持党领导一切的体制机制。党建工作是全局性工作,要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体制优势,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督促党组

(党委)完善议事清单和决策程序,健全请示报告制度,健全议事协调机构,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三是涵养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生态。让开拓者受到呵护,让干净干事者没有后顾之忧。当好"担当作为干净干事"守护者,深化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对机关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早提醒、早处置,落实查处诬告陷害行为、为干部澄清正名办法,完善容错免责机制。

四是把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做扎实做硬气。善于把理论转化为观念、把观念转化为舆论,不断增强机关党组织的动员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推动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宣讲骨干讲故事的"大宣讲"工作体系,紧扣中心工作,把机关党员、干部的干劲和斗志鼓舞起来。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