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调研报告-17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86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6分钟

2022年调研报告汇编(17篇)

目录

1.2022年XX县居民消费状况专题调研报告 2

2.2022年XX县全民健身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6

3.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11

4.XX村猕猴桃产业调研报告 20

5.XX村情调研报告 23

6.XX村养猪调研报告 26

7.XX区人社局关于2022年就业创业工作调研报告 29

8.XX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调研报告 36

9.XX市数字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39

10.XX县教育"双减"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45

11.XX州"打伞破网"以案促改工作调研报告 53

12.XX族乡2022年群众增收工作调研报告 61

13.调研报告:XX市2022年以来生猪和猪肉市场情况专项调查报告 68

14.关于XX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73

15.关于促进XX市酒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86

16.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91

17.关于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97

2022年XX县居民消费状况专题调研报告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我国长期向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在疫情多点散发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复苏受到阻碍,居民消费仍存在波动,为了解当前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宁波市统计局借助"浙江民调在线"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居民消费状况快速调研。在本次调研中,XX县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021份,覆盖全县18个镇乡街道,调研对象涉及各个年龄段和各类职业。

一、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显示,当前XX县居民消费情况总体平稳,保守心理占据上风,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超六成居民看好当前经济形势,消费资源有待发掘。在本次调研中,14%的调研对象认为XX县当前经济形势非常好,50.9%的对象选择比较好,31.5%的对象认为不太好,认为当前经济形势很不好的调研对象不足3%。

(二)六成居民看好当前就业形势,消费根基较为稳固。本次调研中,12.7%的调研对象认为XX县当前就业形势非常好,47.8%的对象选择比较好,36.2%的对象认为不太好,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很不好的调研对象不足3%。

(三)半数居民认为当前物价水平偏高,消费动力略显不足。调研显示,9.1%的调研对象认为当前物价水平非常合理,40.3%的对象选择比较合理,45.2%的对象认为不太合理,认为当前物价水平很不合理的调研对象不足5%。

二、调研发现的问题

(一)近半数居民对收入预期不满,增收创收仍需助力。从调研得知,8.9%的调研对象对未来家庭收入情况非常满意,45.2%的对象选择比较满意,41.8%的对象不太满意,对未来家庭收入情况很不满意的调研对象不足4%。总的来看,近五成受访居民对今年收入预期不满意。国际环境形式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反复短期之内难以彻底消除,经济回升压力依然较大,如何促进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增强居民消费积极性将成为下一步工作重点。

(二)偿债与储蓄压力凸显,消费空间被挤压。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开销后,偿还欠款(31.3%)已成为居民家庭收入的首要去向,日常消费(30.5%)以微弱的差距位居第二,其他的消费去向还包括投资理财(26.8%),培训教育消费(26.2%),大宗消费(10.1%),其中有15.77%的家庭在每月消费过后几乎没有剩余的钱。偿还债务,包括房贷、车贷等,已成为阻碍居民消费的主要障碍,普遍的债务压力迫使居民不得不降低消费预期,部分居民在满足日常的生活消费与债务偿还后,难以积攒存款,进一步削减了消费的可能性。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在收入难以得到明显提升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居民的债务压力,或许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基础物质消费占主导,消费结构有待升级。在限选三项的日常消费内容选择中,服装消费与饮食消费分别以65%与64.6%成为居民消费的首要内容,选择旅游消费的占32.8%,医疗保健消费占比较小,仅为16.1%。从结构上来看,我县居民消费风格上更偏向于较为基础的基本物质消费,文娱、保健等消费占比较低,居民消费信心不足,钱袋子捂得紧,消费结构有待升级。

三、促进居民消费的建议

(一)稳企业提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想要刺激消费,关键在于提高社会居民的收入,增强居民消费的底气。一方面,需要着力做好稳企业稳预期工作,持续落实减负纾困,全力以赴保通保畅,精准助力市场拓展,强化要素保障,以更优的服务抓好稳企业稳增长,帮助企业安全发展,保障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多措并举缩小收入差距,尤其是助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为农村居民创造消费空间,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二)升级消费理念,引导消费结构转型。目前XX县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领域依然是饮食、服饰等生存性物质消费,居民消费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传统消费理念需要进一步引导更新。将仅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消费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娱乐生活消费进行转变;将过度理性的、攒钱办事的陈旧观念向享受生活、适度超前消费转变。丰富文化娱乐消费项目,扩展文娱消费市场,为居民提供消费机会,创造消费空间,同时对住宿、旅游、文娱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服务性产业,采取更多支持性政策引导释放消费需求,例如在继续坚持完善XX县消费券发放制度的基础上,丰富创新更多领域的定向消费券品类,通过文体消费券、家电家居消费券、节日消费券等形式引导居民参与文化消费、健康消费、知识消费、兴趣消费。

(三)健全保障体系,缓解居民消费顾虑。受疫情影响,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信心带来冲击,预防性储蓄倾向加重,消费积极性降低。我县过半数居民对未来家庭收入较为满意,在此基础上需要充分发掘这部分群体的消费潜力,进一步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生活压力,消除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排解居民的消费顾虑。建议通过落实积极就业保障政策、保障性安居工程、公益性医疗保障体系等举措,有效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强居民消费的信心。

(四)优化消费环境,实现家门口的消费。当前XX商圈的发展正陷入瓶颈期,涌金广场、风情街等商业体的整体经营现状略显颓然姿态,为了刺激居民消费,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消费场所,就需要重新激发这些商业体的活力。通过硬件设施改建创新、经营商户多样化升级、提供便携化一站式购物体验等措施打造有特色的便民消费商业综合体,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的快捷性,缩短消费空间距离,增强居民消费意愿,打造XX县便民建设新标签。

2022年XX县全民健身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为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6月份以来,市局调研组对我县全民健身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前往固定调研点位府前广场进行实地调研,随机访问普通群众,听取不同年龄人群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我县全民健身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对全民健身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全民健身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一)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全力推进XX县全民健身青少年体智能拓展训练馆及游泳馆项目建设;目前,全县建设社会足球场地2块;健身步道60公里;自行车道30公里;社区健身中心1个;新建改建体育运动公园2个;完成20XX-2012年25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器材维修更换。

(二)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方兴未艾

今年以来,全县开展1000人以上的全民健身活动1次,300人以上的全民健身活动2次,50人以上的全民健身活动8次。举行了"相约春天吴坡行全民健身促振兴""线上+线下·添景城杯"全县干部职工健步走活动,全县共有75个单位、40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健步走活动的举办,在全县掀起全民健身的新高潮,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运动健身的队伍中来。

举行了"大唐杯"全民健身羽毛球比赛、苏阳合瑞杯"千村百镇?美丽乡村"篮球联赛、"XX樱桃杯"羽毛球比赛、20XX-2022陕西省群众足球乙级联赛(渭南XX赛区)、"庆七一·喜迎二十大"操舞展演等大型活动。组织开展了关于举办纪念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70周年武术展演活动,活动中,健身气功、太极拳、太极剑、柔力球、功夫扇、棍术、拳术、散打及跆拳道的品势表演,充分展示了中老年朋友意气风发、健康快乐和武术少年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次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武术精神,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让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体育健身运动里来,掀起XX全民健身新热潮,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县体育中心的倡导下,每天十点做第九套广播体操,领导带头,职工参与,主动健身,树立"健康第一、全民健身"的体育意识。同时,为进一步推广普及第九套广播体操,全面提升我县干部职工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建设绿色活力富裕明朗新XX,营造"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精神文明风尚。7月14日至15日,在XX体育馆举办了XX县2022年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全县各镇(街道)、各部门、各单位的100余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仍需加强。

部分乡镇、街道在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决定,引导群众参与健身、为群众提供体育健身公共服务方面不到位;挖掘开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不够;一些体育协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全民健身设施不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一些新建小区没有预留健身用地,缺少健身设施。社区健身场地普遍较小,健身器材数量、品种较少,缺乏管理和维护。一些健身设施损坏后不能及时维修和更换,影响群众使用。

(三)全民健身活动城乡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民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少;健身设施的匮乏和分布不均,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民健身。

(四)部分经营性的健身场所经营不规范。

一些经营性健身场所收费较高、环境差,条件难以达标。

三、建议

(一)加强对全民健身的重视、宣传和指导。

全民健身运动对于提高群众身体素质、调节身心健康、改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全民健身是一项多元、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重视和支持。县政府应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使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与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县体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全民健身知识,指导开展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健身活动。新闻媒体应发挥各自优势,宣传推广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

(二)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积极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支持全民健身活动。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的标准要求,在新建、改扩建居民小区时,预留公共体育设施场地,配建公共体育设施,确保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落到实处。加大农村健身设施的建设力度,将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列入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积极开展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引导农民利用山、水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健身。

(三)实现各类健身场地设施资源全民共享。

充分利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提高现有场地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为全民健身服务,缓解健身场地不足的矛盾。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教学和安全的情况下,应向社会开放。要充分发挥各类体育协会、体育健身辅导站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同时要做好健身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四)加强对经营性健身场所的管理力度。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督、管理,严格经营性健身场所的准入制度,规范收费标准,改善环境质量。建立健全体育设施使用、维修、安全、卫生等管理制度,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体育指导人员,向消费者提供健身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经营具有危险性的体育健身项目,还应当配备必要的救护人员。

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家乡村振兴局高度重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要求;国家乡村振兴局先后于4月2日和11日,召开了加强衔接资金使用管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部署视频会,开到县一级。县委县政府更是扛牢政治责任大旗,先后3次研究、安排部署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县委黄书记都亲自作了重要指示。县乡村振兴局丝毫没有懈怠,主动向县委县政府请示汇报,积极向省市直属部门争取请求,及时同县直行业部门沟通协调,定期到乡镇、村了解情况,全力以赴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大排查、衔接资金项目论证、脱贫人口务工月调度等工作,于4月下旬深入到乡镇、村进行巩固脱贫成果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4月15日至22日,县乡村振兴局组建了3个专班,采取"四不两直"的形式,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不增加基层负担,直接进村入户开展访问、直接到项目现场了解的方式,围绕防返贫监测帮扶、易迁后续扶持、驻村帮扶、衔接资金落实、统筹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各类问题整改落实等5个方面,调研了12个乡镇37个村36支驻村工作队。认为当前我县的巩固脱贫成果工作成效显著,呈现出6个方面的亮点,但也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

二、工作亮点

1.主体责任再强执行力。各乡镇党委政府没有松劲歇脚的思想,安排部署到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所有的乡镇均能够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要会议、文件精神;每月一次专题研究、安排部署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重点工作亲自参与、亲自督办推进,切实增强了工作的执行力。紫金镇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主动对接镇信访办、民政办,了解是否有农户反映诉求,第一时间调查核实,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就业、生活困难,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2.产业项目再挖潜力。2022年,中央、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涉及乡村振兴局4106万元,从2月份开始,乡村振兴局组建了3个专班,对各乡镇今年申报的衔接资金项目逐村逐项目进行了调研论证,最终确定到村产业项目96个,基础设施63个。石花镇重点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稳步扩大规模,推动万亩蔬菜基地、万亩红高粱种植基地、千万袋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以下新店、将军山等北河沿线村为中心,采用"村+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苕尖、西蓝花、辣椒等有机蔬菜1000亩。发挥石酒集团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作用,采用"企业兜底收购+农户与集体分成"模式,推动邵楼、陡坡、大峪、彪庙等村建设红高粱产业基地2000亩。依托金子泰"中国有机谷"一二三全产业链资源优势,探索菌菇全年循环种植模式,推动苍峪、岩湾、五家洲、席垭、凉水井、平川、界牌垭、铁庙沟等村发展灵芝菌产业500亩。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有规模有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发展势头兴旺。冷集镇引导各村采取"村集体承担一部分、项目整合一部分、社会参与一部分、向上争取一部分、群众入股一部分"的方式,积少成多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团湖店村葛根种植200亩,共需资金8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支持了20万,该村通过村集体承担20万、群众入股20万元、驻村工作队帮扶5万元、项目整合15万元,使项目顺利实施。

3.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再聚合力。今年以来,我县共组织开展了3次排查:一是镇级每月自查。各乡镇以村为单位,按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底线目标,对脱贫不稳定户、一般低保户、新增残疾户、重病户、突发灾害户、产业就业不稳定户、丧失劳动力户等重点农户,采取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片、驻村工作队协助的方式,每月进行一次排查。二是县级第一季度大排查。2月25日,我们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核心指标,对所有农户进行了第一季度动态监测帮扶拉网式大排查。三是部门预警筛查。14个行业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研判预警。3月22日,召开了第一季度防返贫动态监测研判会,14个预警部门共同研判监测帮扶中存在的问题和帮扶举措。3次排查共识别出"三类户"8户16人,目前正按程序录入系统,各乡镇、村因户制宜精准拟定帮扶措施,跟踪落实效果。

4.驻村帮扶和区域协作再增动力。一是乡村振兴局每月印发驻村工作要点。明确当月驻村帮扶工作重点,汇编驻村工作队学习目录,落实帮扶责任。二是开展调研暗访。县政府姚县长牵头,对工作队到岗情况、责任落实、台账资料进行监督检查,印发了督查通报。三是召开区域协作联席会议。3月30日,省法院牵头召开了2022年度第一次联席会议,河谷两地签订区域协作协议书。四是各级驻村工作认真履职。市道路运输服务中心驻桃庄村工作队利用该村微信群,积极宣传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医保报销等政策,晚上帮助辅导该村两名学生,给他们购买课外书籍和笔记本,很受村民欢迎。省法院、市中医医院、市卫健委、县妇联、团县委、县招商服务中心等工作队考勤表、工作写实、遍访重点户、学习记录、单位主要领导到村调研、片区季度联席会等资料分门别类完整齐全。

5.人居环境整治再加压力。全县自启动"百日会战"行动以来,各乡镇都在热火朝天的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五山镇整治主干道乱搭乱建整治375处,查违拆违150余处,新安装路灯2000余盏,种植行道树3万余株,完成门户节点打造、河道整治、墙体美化及亮化工程24处,极大的改善了人居环境。同时,加快推进道路、桥梁、水利项目建设。四棵树至何家湾旅游循环路即将完工,至班河大峡谷景区2条重要道路和堰河天艺茶庄桥、下七坪桥、玉皇剑3座桥梁已启动建设,堰河水库、368省道将在下半年开工建设,这些重大民生建设项目都是群众关心的热点,不断增强保障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提升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质量,努力打造村在景中、景村融合的乡村旅游特色乡镇。

6.工作推进再添活力。各地创造性开展工作,体现出干事创业的担当精神。盛康镇、茨河镇以工作简报的形式汇总、分析、提醒每月工作重点及工作动态。坚持每月编制一期《巩固脱贫成果工作简报》,干部一看便懂,操作起来方便,今年已经编制了3期,反响很好,希望继续坚持和完善。庙滩镇对巩固脱贫成果工作落实三级督办机制。将全镇划为6个片区,分片区建立组长,督办日常工作;镇乡村振兴办对重点工作开展月度督办,对未按要求完成的村下达督办整改函;镇纪委监察室对重点工作及振兴办的整改函开展跟踪检查,推动工作落实。薤山红军村易迁点转变管理方式,安排有公益岗位人员做好公共区域卫生打扫工作,道路、公厕干净整洁,菜园种植蔬菜,猪圈喂有生猪,能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存在的问题

1.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不够精细。一是少数村村级每月一次的防返贫监测风险排查,仅排查了脱贫户,有的没有实现全覆盖,个别村只是笼统的反映排查了,不知道排查的谁,缺重点对象风险排查表。二是"三类户"针对返贫致贫风险点的帮扶措施不精准。比如户风险点为因大病,实际帮扶措施为危房改造;户返贫致贫风险为因病,已落实帮扶措施中无医疗报销或医疗救助。三是个别村无防返贫动态监测资料,2021年"三类户"帮扶措施落实没有佐证资料。

2.易迁安置点管理不够到位。少数易迁点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尚不健全,无专人管理,安置点堆放的有柴火、砂石等杂物,住户乱搭乱挂现象较为突出。花台内长满杂草,公共卫生无人打扫。

3.衔接资金项目推进缓慢。少数村认为未收到县级文件,还未启动开工;个别村因未收到县级文件已错过项目实施时机,后期还需要进行项目调整。

4.驻村帮扶工作还需强化。少数驻村工作队学习记录未按照印发的学习目录开展学习,学习未跟上进度;工作队走访"三类户、脱贫户"记录无对象、无具体走访内容;个别驻村工作队无2022年帮扶计划,帮扶资金暂未到位;调研时,有驻村工作队无人在岗。

5.整改资料收集不够完整。有的村整改资料目前只有一张工作清单,无佐证资料;有的村整改清单中无整改时限及责任人,款项不符合要求;有的村整改资料缺镇委正式文件,佐证图片缺少时间及事件描述。

所有的问题,县乡村振兴局将以清单的形式,分乡镇进行反馈,请各乡镇将问题转发给各村及驻村工作队,并举一反三抓好整改落实,于5月15日前将整改情况报送至乡村振兴局,我们留存备查。省市在进行暗访督办时,还要查看县级督查机制落实情况,请各乡镇、各级驻村工作队理解并给予配合。

四、下一阶段的工作

1.认真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第二季度大排查。市乡村振兴局于4月25日、省乡村振兴局于4月28日分别印发了《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根据省局"优化监测程序、缩短认定时间,从农户申报、干部排查、部门预警发现风险线索之日起,到完成监测对象识别认定,一般不超过15天"的要求,我县拟在5月中旬启动,将省局、市局安排的排查与我县第二季度排查合并推进,5月底完成。届时,我县将拟定一个实施方案,提请一次专题研究,召开一个专门会议进行培训和安排部署,确保与全市全省行动统一、步调一致。

2.积极做好彩票公益金项目申报工作。3月9日,谷城县接到市局参加"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竞争性遴选的通知,全省只有两个指标,襄阳市推荐的是谷城。黄书记、涂县长、许书记、周县长等领导高度重视,黄书记亲自安排部署,亲自向省法院、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汇报争取,并于4月9日、4月20日听取了两次专题汇报。乡村振兴局先后聘请两家公司,多次深入项目现场进行调研。4月22日,示范区建设项目申报推进会在盛康镇召开。许书记主持,县乡村振兴局、盛康镇、南河镇相关同志,参与示范区项目的7个村支部书记、村文书参加了会议。许书记对申报准备工作做出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并进行了强调讲话,盛康镇、南河镇党委书记就示范区项目建设作了发言,各项工作正紧密锣鼓的推进。5月份,承办公司就正式驻谷城做申报书,乡村振兴局、盛康和南河镇全力配合,对项目示范区进行科学、精准的规划,力争项目申报取得成功。

3.及时做好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动态更新。一是及时掌握已外出务工信息及未外出务工人员的具体情况。今年年初,我们摸底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19005人,年计划外出14600人,其中需联系岗位831人。县人社部门开展就业援助,对脱贫人口及农村低收入人口登记并实施就业帮扶572人。二是进行外出务工信息月抽查。县乡村振兴局每月在全县电话抽查200人、乡镇每月在辖区内电话抽查50人、各村每月对所有外出务工人员信息电话核实一遍,建立抽查台账,及时将信息不准确的人员在系统中进行更新。三是实行脱贫人口务工月调度机制。每月对外出务工人数进行调度,以上年同期进行对比,对务工人数低于上年的进行分析,并协调有关乡镇开发区积极开发岗位,为有意愿务工人员提供必要帮助。截止目前,全县脱贫人口外出务工15369人,低于20XX年的15645人。请人数低于20XX年的6个乡镇,再加干劲,再添措施,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4.全面落地帮扶政策。在梳理国家、省、市新出台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关政策落实的基础上,出台县级层面相应的政策措施,针对致贫返贫风险点,因户施策,确保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小额信贷、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落地。驻村工作队和包户干部定期走访慰问,及时关心监测对象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查看监测对象产业发展及务工等收入情况,帮扶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全程跟踪帮扶成效。把产业和就业帮扶作为着力点,发挥市场主体的带贫作用,挖掘县内就业潜力,拓宽产业发展渠道,稳定公益岗位规模,不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5.加快衔接资金项目建设进度,切实发挥资金效益。强化镇、村项目实施的主体意识,强化举措,精准推进。第一批项目涉及面广,各乡镇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镇村合力协调推进,确保项目如期完工。对已经完工的项目,及时拨付资金,加强后续管理。县乡村振兴局加大监督力度,深入项目现场了解实施进度,实行"每周一统计、每月一通报"制度,将项目建设和衔接资金使用情况作为下年度资金分配重要依据,压实压紧属地责任。

6.务实推进乡村建设。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根据省定方案要求及时出台我县实施方案。建立乡村建设行动专项推进机制,推动各部门制定专项推进方案,细化年度目标任务。按照县委黄书记指示,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要求。因地制宜,不照搬照套,不丧失特色,不破坏村居风貌。本着给老百姓办实事的目的,发展特色产业,引进龙头企业,确保群众能增收致富。立足于补短板、强弱项、提形象,不搞大拆大建、盆景堆砌,以免给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带来负面影响。

XX村猕猴桃产业调研报告

一、XX村猕猴桃产业发展过程

XX村位于观音河镇北部,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层深厚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是猕猴桃的优生区。20XX年以前全村无集体产业,大多都依靠农户零散发展短期产业,全村没有长效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几乎没有。20XX年响应镇党委政府号召,村委会组织部分党员、大户到周至、眉县进行学习,最终敲定发展猕猴桃。回村之后能人大户便开始发展,20XX年全年发展40亩,20XX年又动员发展40亩,20XX年依托"三个一"产业资金成立XX村猕猴桃合作社共发展100余亩,目前,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440亩,其中合作社占比80%;,农民户均猕猴桃1亩,20XX年实现猕猴桃初挂果,产量达4万余斤,市值25万元。

二、猕猴桃产业经验

一是以合作社为载体,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全村80%猕猴桃在合作社的管理之下,均采用统一用工,统一除草、打药、统一管理,充分保证猕猴桃的品质。另外观音河镇7个村中6个村均发展猕猴桃并成立联合社,更加保障了猕猴桃的包装及销售。

二是土地集中流转。村委会牵头对合作社所需土地进行集中流转,采用一次性流转5年并支付到位的方式完成合作社对土地的需求,统一流转的方式使扯皮之事大为减少。

三是规范园区建设。严格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市场化"的"四化五统一"要求,落实专人对园区建设进行管理,从租地期开始就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推进,建园期间充分做好技术管控,强化技术支撑,确保成园,建园后安排村监委会主任主要负责猕猴桃产业园的管理及管护工作,另外组织多次培训会大力推进猕猴桃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加强对自行种植农户的技术培训,提升全村猕猴桃种植技术水平,增强了园区应对风险能力。

四是政府资金扶持。20XX年以来,每年全镇各级奖补资金达到160万元,有效推进了全村猕猴桃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虽然全村猕猴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规模化种植仍属起步阶段,也同样面临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产业投资大,从产业园建设到挂果产生效益,一般需5年左右时间,每亩需投资1.5万多元。因此,目前全村产业园存在资金短缺,特别是近年来支出逐年增加,对产业园维护管理存在较大问题。

二是人才缺乏,技术薄弱。全村无论是合作社还是散户之前都无种植猕猴桃经验,原来多年均是以传统种养殖为主,种植技术方面非常欠缺,虽然县镇多次安排了技术员到村指导,但本地果农依然存在技术缺陷。

三是劳力不足,影响农事。农村年青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留守妇女"或"留守儿童"或"留守老人",致使季节性很强的锄草、施肥、剪枝、上架、授粉等工作都难以顺利完成。

四、对XX村猕猴桃产业发展建议

(一)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各种人才。加强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县镇技术员到村机会召开相关培训会议,并组织部分技术人员到外地学习,增长本地果农基础技术,并实施传帮带制度,由技术好的果农帮带技术差的果农,从而形成共同学习的局面。

(二)利用三联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支部联建的作用,将劳力进行重新整合,联建村分批次进行锄草、施肥、剪枝等日常工作,将劳力使用最大化。

(三)棚下养鸡。猕猴桃架下,杂草繁茂。人工锄草施肥,碍手费力。建议在架下发展养鸡,鸡食草、刨根、吃虫、下蛋,鸡屎又是上好的有机肥料。一是延长产业链,增加效益;二是鸡群施肥,提高产量;三是减少劳动耗费和肥料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四)探索推进"返租倒包"模式,激发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有土地有劳力的农户,采取村"两委"统一规划、合作社统一有偿供给生产物资和提供技术指导、农户自建自营模式与合作社合作,最终按照拟定的分成比例进行分成。针对缺土地有劳力农户,可承包合作社已建成的产业基地进行后期管护。通过分类管理,确保每一户村民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最大程度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将所有农户都镶嵌到全村的产业链中。

XX村情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县XX镇北部山区,距县城15公里,地处秦岭支脉,属典型山区地貌,全村辖区面积7.1平方公里,共有耕地2642亩,林地面积6200亩,共辖1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664户1951人,于20XX年底整村脱贫退出,现有已脱贫户237户589人,其中低保户57户79人,五保户30户35人。XX村设党支部1个,下设2个党小组,现有党员63人,在职村"两委"干部6人,临聘干部2人,产业指导员1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XX村全村由四条狭沟组成,山多地少,无法发展大规模农场农业,农业发展受限;工商业由于地理环境、外部经济环境发展缓慢。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设施、农田排灌设施老化;农民文化、教育、健身、娱乐场所和设施少;村级道路缺少照明设施。

三是产业规划不明晰。产业不能长期坚持,部分浪费产业发展资源,阻碍产业发展进程。

三、意见建议

一是让产业旺起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中,产业兴旺位居第一位。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思路,依托洞河水库、林地面积广阔、空气质量高等生态资源优势,推动旅游发展。通过打造小而美的山区经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坡多、洼地多,用有限的资源,营造出连片果园、虾塘,桑林,同时将洞河沿线优美的湖景与传统农村文化融为一体,吸引县城及周边省市来村旅游,形成采摘、垂钓、体验农耕生活等文旅休闲项目。

二是优化农村基础建设。争取上级资金,外出能人乡贤回乡投资等方式,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将农村打造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城乡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保护绿水青山,塑造生态家园。利用好公益性岗位等工具,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实行长效保护机制。创新村域治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三是让村民富起来。乡村振兴,农民生活富裕是根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发力点。首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现有产业、村级公益林收入等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基础,充分发挥"三变资金"效益,寻找新的增长点,积极招商引资,推进集体资产租赁、土地流转等项目建设,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抓实"两业"发展。鼓励广大村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务工就业。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指导帮助各户发展特色种养业,让每户都有家庭产业。

四是让人才动起来。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加强"两委"干部队伍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对干部做好培训,围绕党务工作、红色教育、产业振兴、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分类施策,全方位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推动乡土人才回归。宣传发动,营造氛围。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激发乡土人才的荣誉感;强化保障,确保实效。通过向上申报资金,强化激励保障,把实施乡土人才回归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

XX村养猪调研报告

一、XX村养猪业的发展背景和调查情况

XX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地貌,交通相对不发达,没有大型的公路穿境而过,加之处于深山区,未产生环境污染,疫病发生很少,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养猪的环境,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生猪的需求量很大,国家对养殖业的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刺激XX村农户生猪业的发展,XX村养猪初具规模,养殖大户最大规模在150余头,据调查XX村有养猪大户7余户,规模在700头以上,养殖户共有生猪存栏300余头,能繁母猪200余头,子猪150余头,种猪40头左右,实现经济价值150余万元。

二、村养猪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XX村位于涧池镇的北边,海拔在300-400米,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适合于养猪业的发展。XX村养猪主要采用圈养集中式,饲料与传统的熟食喂养。但因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相对较为薄弱,大多数使用传统的饲养模式,80%的农户主要是跟别人的步子走,效益相对不佳,但劳动力丰富,加之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又占一定的优势。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自去年以来价格持续稳定。猪肉一直以来作为中国人的主食品,而且现在市场供不应求,所以养猪的市场前景是来可观的。

三、存在的问题

(一)80%农户还受传统经验的影响,传统的养猪技术严重阻碍了养猪的扩大再生产。

(二)科学水平还比较薄弱,饲料的配比技术落后,盲目地走别人的老路子,严重制约我镇畜牧业的发展。

(三)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猪舍的建设设计较不合理,大多数凭传统的经验,猪舍的通风,光照等条件不符合科学标准。

(四)污染问题,粪便大多任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又可能会给牲畜带去病源。

四、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学习养殖技术的科学知识,多与其他养殖户进行思想交流和经验交流,取长补短,结合自身实际总结经验教训。

(二)学会自己配料,引进优质猪种,使投入尽可能少,回报尽可能多。

(三)科学的圈舍修建,选址要有一定的坡度,并且要使通风,通光程度达到最佳模式。

(四)学习各种医疗知识,加强疫情防治,科学管理,加大投入力度。

(五)合理的处理粪便垃圾,修建大中型沼气池,变废为宝。

五、结合XX村实际,谈谈养殖业的发展

(一)地处山丘地貌,气候比较温和湿润,山丘起伏大,长满各种天然牧草,大多还是优质的草种;可充分利用XX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资源,在连绵不断的山丘上种植牧草,在荒地上种植牧草,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每一寸土地,即保护了生态,又取得效益。

(二)土地面积广阔,劳动人口多,水热条件好,土地肥沃,和其他村进行比较,结合我村实际,我村更适合发展农户畜牧业,可以大量的发展养牛、羊之类的食草牲畜,利用每年大量的桔杆配制饲料。

(三)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与外地食品公司进行对口输送,保证市场的永久性。

坚持从我做起,带动村民一起行动,共同努力,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农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的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我愿同全体村民一道,共同把XX村建成乡村振兴新农村。

XX区人社局关于2022年就业创业工作调研报告

XX区人社局面对去年冬季和今年春季疫情防控对全区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省、市、区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围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形式,对今年我区城镇就业创业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来,XX区人社局始终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就业优先,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就业服务保障,抓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截至目前,城镇新增就业396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52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7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7人1738万元,安置城镇公益性岗位1671人,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3430人。纵深推进五进五促活动,全区就业规模稳中有增,就业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区做好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加上去年冬季和今年春季疫情防控的影响,新增就业岗位有限,下岗失业人员基数大、人员多、市场化就业能力不强。加之历年来积累的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复转军人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新增就业人口,就业压力巨大。虽然我区在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等行业有了较大发展,但面临较大的就业人口基数,新增就业任务量大,就业岗位仍显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主要做法

(一)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全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对每个乡镇配备2-3名劳务专干,全区17个乡镇共有劳务专干45名;对每个街道办和社区配备2-3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全区3个街道办和35个社区共有劳动保障协管员123人;进一步增强全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力量,并对全区从事公共就业服务的人员每年开展一次业务培训,逐步提升基层平台业务人员基本素质和业务经办水平。同时,由全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从不同层面通过开展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全区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零就业家庭等各类群体的就业失业情况,建立完善基础资料,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帮扶。

(二)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协调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快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活力、有效益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评价体系,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线上人力资源市场。全区现有14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7家劳务派遣机构。

(三)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充分就业。全面落实现行就业创业政策,深入挖掘就业岗位,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建立健全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挖掘更多就业岗位。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通过市场推介、职业培训等方式,积极引导各类劳动力到商贸、餐饮、住宿、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就业。通过落实税费减免、资金资助等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各类劳动力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创业就业。目前全区就业规模13万多人。

(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摸清摸准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群体,积极组织全区劳动力参加电工、电焊、挖掘机、装载机、美容师、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创业培训等培训,着力提高参训人员就业创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同时,广泛组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岗位提升培训,提高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水平。截至目前,目前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70人。

(五)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按照《天水市XX区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实施方案》,大力组织实施能力提升、创业引领、校园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权益保护五大行动,全方位、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统筹做好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复转军人、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长期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着力落实好各项就业援助政策,强化精细化援助帮扶措施,针对各类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帮扶,确保重点群体充分就业。截至目前,城镇新增就业229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92人,困难人员再就业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1%

(六)继续做好创业担保贷款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办理流程,强化跟踪服务,规避贷款风险。为符合条件申请贷款的各类群体应贷尽贷,提高贷款效益。截至目前,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7人1738万元。

(七)积极搭建招聘平台。积极搭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台,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招聘活动,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直播带岗"、"网络招聘月"等招聘活动,帮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向选择,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充分就业。截至目前,举办招聘会4场次,线下2次,线上2次。参加企业123家,计划招聘1799人,入场人数3400余人,接待人数3000人,线上求职148人,共签订意向性协议511人,洽谈成功331人

(八)培育孵化基地扶持创业创新。创建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培育创业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基地的场地和创业资源,通过为创业者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风险评估、金融服务、事务代理等服务,培养扶持一批创业主体。我区已建成天水桥南家居建材城、天水市众创空间暨电子商务中心、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创业就业示范基地3家,天水金都商城、甘肃华园科技园市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2家,天水桥南服装小商品城、XX·景园城区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2家,目前正在创建一家区级孵化基地,推荐一家市级孵化基地。

(九)积极组织各类参加各类创业赛事。积极组织区内企业、团队、个人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千百万"创业引领工程"短视频、网络营销、电商直播、快递外卖"新业态"创业达人"选拔赛、天水市妇女创业赛以及天水市创翼大赛,我区组织天合集团、四联电商、兴兰人力、省林学院等企业团队积极参赛。我区共组织4个团体参加"千百万创业引领工程"选拔赛,组织10个团队参加创翼大赛。

(十)持续推进五进五促活动。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靠实领导责任,将"五进五促"活动与乡村振兴以及就业创业工作紧密结合。局领导牵头抓总,机关各中心、各股室按照各自职能,深入推进进镇进村、进街道社区、进园区、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在走访的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出,现场整改,对提出的困难,积极协调解决。

三、对策措施

我区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保就业、稳就业"的重要内容,站在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抓就业渠道拓展,着力开发就业岗位。在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广开就业渠道,支持高校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通过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辅警招聘、大学生进企业积极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是抓就业方式多样,着力开展创业创新。要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到生产基地服务,确保把真正有志向、有奉献精神的高校毕业生选送到基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建功立业;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进一步释放广大青年毕业生的创业活力和动力;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双创基地,促进大学生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我区认真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精简办事材料,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

三是抓就业平台搭建,着力提高招聘效率。要充分运用网络等手段,将招聘工作从线下搬到线上,利用网络、微信等解读就业政策、发布招聘信息、开展择业指导,确保就业服务不断线;三是抓就业服务指导,着力提升服务质量。要精准对接信息源,打破部门堡垒,打通数据资源,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精准推送个性化指导服务,努力实现岗位信息与求职信息"无缝对接",提高就业统计科学性、即时性和准确性;通过多电话回访、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全面掌握贫困家庭、低保家庭、身体残疾、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等毕业生情况,分类帮扶、一人一策、动态管理,优先服务、优先安置,实现充分就业。

XX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县XX镇XX社区是XX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紧临XX集镇,地处月河川道城镇经济带和工农业园区核心区,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社区占地62.53亩,规划建筑总面积约61000平方米,安置10个镇73个村的建档立卡搬迁群众692户2688人。

XX社区创新推行"一个支部引领、三大载体支撑、八个中心服务"的"138"搬迁后扶体系,"1"即建强一个支部引领,"3"即建好社区居委会、农业园区、社区工厂三大载体,促进快融入和产业就业,"8"即建设8个中心,从便民服务、老人照料、儿童托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服务。通过"138"模式,有效防止了移民搬迁群众的返贫风险。

二、目前在社区治理、产业发展、社区工厂等方面存在问题

虽然XX社区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规模小,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

二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薄弱。搬迁群众中的年轻人大部分在外务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基础不高、力度不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不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缺乏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搬迁群众还存在着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思进取、不孝敬老人、安全意识淡薄等方面,影响乡风文明和乡村振兴。

四是原港鑫遗留问题。港鑫实业进驻社区期间,未能同搬迁群众做好沟通,导致物业服务费收取困难,港鑫实业经营不下去,已于20XX年12月底自行撤离。整个社区公共服务全落在社区居委会及干部身上,一方面加大了社区服务群众经费支出,另一方面又分散了社区干部精力。

五是社区工厂企业效益下降。受当前新冠疫情影响,进出口订单数量锐减、工业原料、产品交付受影响,社区工厂有两家企业已停工休假,企业效益减少,进而影响搬迁群众增收。

三、下一步打算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综合考虑社会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等情况,按时序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是探索乡村振兴"支部联建",形成基层党建合力。通过村、社区支部联建,帮扶单位支部与社区支部联建、帮扶企业支部与社区支部联建,打通地域、行政、行业限制,利用各支部优势,解决基层党组织能力参差不齐、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问题。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联合",助推农业产业发展。根据分布在4个村的1000亩大棚蔬菜基地,在"支部联建"的基础上,各支部合作社资源联享,与引进的龙头企业(XX县七叶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管理、销售,逐步形成优势产业联合发展。同时继续推动返租到包工作,引进种植大户、专业人员带动产业发展。代管期间推行好草莓、羊肚菌等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助推群众生活富裕。

三是谋划乡村振兴可行项目,打造生态文旅示范。依托XX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沈氏家训文化、红色文化、阴阳文化等人文和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谋划实施具有XX文化特色及精神的产品以及藤编、各类创意手工艺品、文创商品类和富有XX地方特色的富硒食材、即时食品、富硒食品类等项目。依托农业产业园基地、手工编织产业园扶贫车间,打造教育实训、社会实践基地,将XX社区谋划建设成为一个乡村振兴示范点。

四是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加强与帮扶单位XX县住建局、物业管理与房产交易所党支部沟通联系,请行业部门指导推进规范物业公司进驻社区,全面接手社区物业管理,解放社区居委会的财力和人力。

五是分流职工就业。在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分流受影响的两家企业职工到其他社区企业务工,首先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发动各联建单位的资源,寻找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企业度过艰难时刻。

XX市数字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根据国家统计局下发的调研问卷,XX市统计局认真研读《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XX)》并对我市39行业的部分电子信息企业进行电话和实地调研,组织企业填写问卷,共调研企业16家。挑选了4家规模较大,发展情况较好的四家企业进行详细汇报。

一、调研相关企业基本情况

XX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7月5日,是一家集精细化学品研发、生产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液晶前端材料的研发生产,包括液晶中间体制备、液晶单体合成及提纯。液晶单体产品主要包括:侧向二氟烷氧基苯类、双环己烷苯类的液晶材料等。公司所生产的液晶前端材料主要用于配制混合液晶,制造液晶面板,最终广泛应用于下游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领域。目前,公司烷基双环己基苯类液晶材料的生产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已经广泛的被默克、智索、江苏合成和北京八亿时空等国内外各大液晶厂商使用。

XX电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6月,占地面积115亩,注册资金6000万元,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锂电池电解液专业服务商,同时致力于锂电池相关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截至目前,已建成项目为年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12000吨(其中一次锂电池电解液2000T/a,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10000T/a)。

公司生产采取纯化、调配等方法,整个生产、包装过程中处于全封闭状态,可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生产各种规格型号的锂电池电解液产品。公司现核心技术产品有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电解液、高容量高电压数码电池电解液、高倍率电解液和低温电解液等。20XX年度,实现产能56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

XX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台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台湾独资企业,位于山东省XX市阳信县,目前有员工约700人,注册资本5300万美元,主要生产各类半导体分立器件,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手机通讯、机器仪表、工业控制及汽车航空等各行各业。一直注重数字化进程建设,20XX年以来,响应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政策,谋求高端化发展,投资4.5亿元建设汽车安全与控制系统及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分立器件智能制造项目,发展方向由消费电子领域全面转向汽车电子领域,目前完成投资4.1亿元,产品已成功打入全球汽车供应链。世界排名前100名的汽车零配件企业中,已有近50家与我公司展开合作。当前正是汽车工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以特斯拉为首的电动、自动驾驶、智慧交互等各种新技术。与传统汽车工业相比,所有新的技术都是汽车电子的发展机会,各种新的汽车技术都将通过物理元件来实现,而长威公司产品将是其中之一。

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塑封高压硅堆、特种高压硅堆、半导体功率器件芯片,半导体制程用自动化封装测试设备等。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欧盟环保认证、UL认证、SGS认证等,其中硅堆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53%。公司拥有一条国内先进的(4-6吋)功率器件晶圆生产线,可实现15万片/月4吋半导体GPP芯片、25万片/月O/J芯片的生产需求。拥有自主研发的两条高压硅堆生产线,可生产各类高压硅堆,特堆,高压整流桥等器件6000万支/月,产能位居国内第一名(产销超过荷兰飞利浦,日本三肯,日本富士)。公司拥有分立器件及集成电路(IC)半导体制程设备研发、生产的专业技术团队,自动化设备研发及生产位居行业前列。目前本公司高压硅堆以及芯片扩散93%的设备完全自主研发,生产效率较同行提升了40%、降低了35%的能耗、节省了27%的劳动力。2022年公司预计实现产值14000万元。2022年公司新项目及生产线数字化改造投入3000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政府的扶持政策不明显。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主要靠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离不开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和人财物的匹配,但企业在推进数字化的进程中,确实遇到各种困难。例如XX电子有限公司投资4.5亿元启动新项目,企业承担很大的项目风险,可是截至目前并没有任何政策可以给予相应的扶持,企业近年来受资金流和折旧成本的影响,承受很大的成本上涨压力,利润率远远不如前几年。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产品主要提供给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目前数字经济从业人员基本满足需求,最需要在生产流程方面提升数字化改造水平,但是企业在发展数字经济相关业务中政策扶持效果不明显、受疫情影响,存在需求收缩等困难。

(二)人才是制约数字化进程的又一因素。招工难是当前企业普遍反映的最大难题,数字化进程需要的中高端或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目前既懂工业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引入困难,能同时提供产业应用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团队非常稀缺。各地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育才招才引才留才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例如XX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现有员工108人,其中研发技术人员20人,大多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但是研究生、博士生占的比例还相对较低,专业型人才缺乏。

(三)资金问题短缺,数字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缺乏龙头企业。当前融资困难、融资贵、生产成本过高,导致研发、生产各项经费投入不足,并且大量中小微企业对数字技术应用认知力不够,企业智能化改造意愿不强,且不少企业反映,数字技术投入不确定性因素太多、风险高。XX还存在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数字经济的数量较少,以电子、电气、仪器仪表等传统制造业为主,没有领头企业,与高端电子元器件、智能设备制造为主的地区有较大差距。例如XX电源材料有限公司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市场需求萎缩,今年以来,营业收入下降20%左右,企业存在的主要困难是数字化改造成本较高,负担较重,数字化改造牵涉面较广,工程量较大,资金缺口较大。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是传统的制造业为主,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整体偏低,与高端企业相差甚远,产业转型升级存在困难。

(四)数字经济总量、规模较小,产品较为单一。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涉及数字经济企业共计20家,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48%,这些企业集中在阳信、无棣等县。全市只有一家中型企业XX电子有限公司,其余全是小微型企业,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四家。

三、相关建议

(一)补齐发展短板,出台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认真分析研究我市数字经济产业的优势和短板,从战略布局、政策制定、招商引资、设施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并完善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新一轮扶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加大宣传引导,加强支持力度。针对企业对产业政策的知晓度低的问题,要加大数字经济宣传力度和相关政策的解读力度,进一步提高数字经济发展的认知度,提升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意识。政府应及时调整、制定、出台数字经济方面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发展导向,加强对发展前景好的创新型项目支持力度,引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注重人才培养,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政策倾斜力度,围绕数字经济产业落实招才引智要素保障,多渠道、多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研发人力物力支撑。实施更有力有效的人才政策,及时解决各层面育才招才引才留才方面碰到的具体问题,尤其要注重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本土人才,为数字产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XX县教育"双减"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安排,5月中、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教育"双减"调研组,先后深入红岩寺、曹坪、杏坪、凤镇、乾佑街办,实地察看10所中小学校、1所培训机构、走访部分家长,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县教育"双减"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并赴汉中市汉台区、留坝、宁强、勉县考察学习。特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县教育"双减"工作情况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县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政策要求,全面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完善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措施落实,全县教育"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双减"政策有效执行。坚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统筹推进、稳步实施,全面安排部署。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双减"考核机制,确保了我县"双减"工作能够持续、有效、规范运行。及时召开各层次相关会议,就"双减"政策进行宣传和解读,通过印制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络媒体等形式,初步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双减"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全县各中小学均制定了《关于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方案》等作业管理办法,着力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切实落实"双减"作业新标准。各学校积极推行"分层作业设计",让学生根据学习能力自主选择作业。全县各中小学基本实现了家庭作业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测验、不留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课外作业控制在一小时内完成,初中生(初三除外)家庭作业控制在90分钟之内。调研中发现实施"双减"后,操场上锻炼的孩子多了,孩子变得自信活泼了。

(三)校外培训基本规范。全力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通过宣传引导,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校外培训机构管控措施,理性认识校外培训,学生校外负担得到减轻。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建立长效的治理管理方案,实行联合执法,共取缔不规范、无资质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5家。目前,仅有1家艺术类辅导机构,学科类校培训机构全面清零。

(四)课外活动富有成效。积极推进"5+2"课后服务模式,同时各校建设了以学校教师为主、校外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参与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办学特色、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课后服务内容,第一时段安排作业辅导,第二时段为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发展特色素质教育。据统计,全县中小学生共组建各类社团370多个,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率达到100%,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育管理评价机制逐步完善。一是配套制度初步保障,印发了《XX县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常态化抽查和督查机制。二是认真落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措施,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加大教研力度,提升课堂质量。三是规范学生考试管理。各学校严格执行《实施细则》要求,没有超范围或变相组织考试,成绩均以等级形式呈现,未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四是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评价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对"双减"政策理解尚有误区。个别学校对"双减"工作仍然不够重视,措施不力,课后服务成效不明显,家长满意度不高。个别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将课后服务等政策措施当作额外负担。部分家长不理解、不理性、不配合,担心减少作业量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学生作业方面,"学校减家长加、校内减校外加"的问题依然存在,家长的焦虑情绪及家庭教育的短板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家校共育机制不健全,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二)精细管理水平不高,教育改革创新推进缓慢。一是部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不力,教研教改水平不高,提质增效上矛盾突出。二是作业管理设计还不够精细,作业类型单一,部分大班额班组在分层布置、弹性布置作业方面体现不出学生个性化特点。部分学校作业公示形式化,个别教师通过家长手机增加作业布置。三是课后服务质量还需提升。当前大部分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相关的人员以学科类教师为主,专业性有一定差距,农村学校问题尤为突出,部分老师兼任多门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四是部分学校实践创新的亮点做法未能进行总结提炼及宣传推广,校与校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多元互动、优势互补的局面。

(三)教师压力普遍较大,师资力量存在供需矛盾。一是通过对教师的座谈交流、抽样调查,80%以上的教师反映"双减"实施以来,工作负担鲜明加重,教师每日平均在校时长达到10小时以上,存在疲劳应对问题。二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师资补充机制有待完善,全县体音美等专业教师缺乏10余人。三是师资培训、研修提高的机会较少,不能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需要。四是社会各层面名目繁多的非教学"进校园"活动和各类过程性留痕资料、表册填报等让广大教师深感疲惫和焦虑,教师职业倦怠感普遍增强。

(四)违规校外培训有禁不止,学科培训仍有反弹风险。由于家长对学生期望太高,对学科类的校外培训仍有需求,导致校外培训仍有很大市场需求,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培训机构和个人变换方式搞培训,有些开展居家辅导,高收费补课,暗地"一对一"的违规培训、监管困难,存在反弹风险。目前,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治理存在一定困难,校外为学生提供就餐、作业辅导和休息三个方面的托管服务机构规范治理难度较大。目前仍然有13家艺术类、2家体育类办学机构,办学资质不全仍招生营业中。

(五)课后服务机制不够健全,课后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一是开展课后服务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低龄学生容易产生困、乏、饿等问题。二是部分学校硬件设施配置不足,教师电脑老旧、无智能黑板。三是经费保障不到位,城区一小目前还存在在校生中午没有享受营养餐补助的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课后服务费用财政补助不到位,影响了课后服务质量。四是课后服务渠道短缺,我县没有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等社会资源应用不足。特别是城区一中、一小、二小都存在学校校园场地较小,没有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体育活动受限。五是课后延时服务带来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重视和做好问题解决。

三、建议意见

(一)着力加强家校共建共育,营造"双减"良好氛围。一是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加大"双减"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转变育人观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二是建立健全家校共同育人机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委会、家访等形式,多方加强家校沟通,明确家校育人责任,缓解教育焦虑,家长要更多地在"手机管理、睡眠管理、读物管理、习惯养成、健康饮食"上投入精力。三是学校要不断改善资源供给,让更多孩子在减负的同时增长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四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课后服务费用财政补助,加大各级校舍、劳动实践基地、智能黑板、操场、电脑设施等投入力度,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为学生提供多种社会实践场所。拓展校外教育服务范围,探索校外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更大范围的校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二)着力加强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升级,促进"双减"提质增效。一是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丰富与自然、社会和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二是加强作业管理,保证作业设计、布置少而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扩大课后服务覆盖面,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坚持一校一策的原则,最大限度开设好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多样的知识与技能。指导农村学校、小规模学校修改完善课后服务方案,适当缩短低年级学生课后服务时间。四是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宁强县北关小学以"羌纹、羌音、羌舞、羌茶、剪纸、厨艺"等传统特色文化培养传承,积极探索将我县特色县域文化、红色文化、秦岭文化融合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热爱家乡情怀,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五是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加快我县科技馆的立项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志愿者、专业人士到校提供专业辅导机制,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六是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采取教研一体化、名校带弱校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农村偏远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一是对涉及各类活动进校园的工作要落实报备审批制度,严格把关,尽量减少非教学工作进校园,有效减轻教师过重工作负担。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关心关爱教师身心健康,科学合理制定课后延时服务标准,落实教师课后服务补助。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科普、文体、艺术等培训活动,多途径、多方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四是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力度,培养各级教学能手,提升教师工作荣誉感获得感。加大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积极推动城乡间、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进一步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关注新入职教师成长,及时指导帮助提升业务能力。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五是提高师德修养,关爱每个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着力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坚持"科学、法制、规范"思维,严格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师资、技术等方面优势,把培训重点放在学生兴趣培养拓展上,积极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教育培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全面落实"黑白名单"、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方面管理,防止学科类培训反弹。加大整治力度,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明察暗访,加强预收费风险管控,严查变相培训、虚假宣传等行为,加大通报曝光力度,有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五)着力加强配套机制建设,形成"双减"强大合力。一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双减"治本之策,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学习汉中市汉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将我县城区一小、二小、三小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二是建立健全"双减"工作督导考核机制,定期通报"双减"工作情况,确保实效。三是创新办学模式,突出特色办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习留坝县举全县之力办足球特色体育教育,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我县办好特色体育教育,建议县科教局在全县范围内选拔优秀体育学生在城区实验中学成立特长班,充分发挥县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作用,对特长班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贯通升学渠道。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完善优化现有考试制度,探索完善德、智、体、美、劳等过程性评价办法,优化现有考试制度,形成适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多元教育评价体系。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