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调研报告-17篇(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86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6分钟

XX州"打伞破网"以案促改工作调研报告

XX州纪委州监委成立调研组,通过到蒙自、泸西、建水、河口4个县市的实地调研和对其它9县市的书面调研,全面了解掌握全州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打伞破网"工作情况,充分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能,以案促改,持之以恒推动扫黑除恶工作纵深发展。

一、主要亮点做法和成效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XX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扫黑除恶、"打伞破网"的重大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以案促改工作,深挖黑恶案件背后行业主管部门制度和监管漏洞,以"案"为基础、以"改"为关键、以"治"为目标,既公开通报曝光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慑,又深入剖析、堵塞漏洞,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持续修复净化政治生态。

(一)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以案促改。针对查处打击边境走私跨境犯罪背后的腐败和"保护伞"问题,制定《打击走私专项监督工作方案》,对绿春、金平、河口三个边境县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打私办、政法、公安、司法、商务、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外事等履行打私工作职责情况开展专项监督,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着力整治边境走私突出问题,传导压实打击走私、强边固防政治责任,着力发现和推动打私护私问题解决。如,河口县针对查处的涉黑涉恶腐败、"保护伞"问题集中在打私护私领域和被查处的干部涉及公安、边境乡镇、边境村这一特点,立足涉案干部分布范围较广的实际,制定《集中开展以案促改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全县各级各部门对照典型案例,开展自查、制定整改措施、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累计查找问题5932个、制定整改措施6069条。

(二)坚持跟踪问效,压实整改责任链条。审慎把握"惩、治、防"辩证统一关系,坚持严惩腐败与严密制度、严格要求、严肃教育紧密结合,深刻剖析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找出案发规律,深挖案件反映出的思想教育、监督制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找准制度漏洞,向相关部门提出纪检监察建议,督促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如,泸西县针对民警违纪违法问题易发现状,采取"三查"方式,即查犯了什么错、查为什么犯错、查怎么防止民警再犯类似错误,督促发生违纪违法案件部门主动开展剖析,在查深查细查透问题的基础上,推动整改见实效。

(三)坚守职责定位,推动建章立制。坚持把一体推进"三不"理念融入案件查办全过程,推动办案、整改、治理贯通融合,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机制,确保"以案促改"取得实效。如,建水县纪委监委将纪检监察建议书整改情况列为日常监督检查重点,督促公安、住建等部门以及乡镇建立务实管用的制度20余项。蒙自市公安局建立执法委员会工作机制,出台集体议案制度,进一步完善执法制约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防止执法权被滥用。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当前,我州"打伞破网"以案促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调研发现,以案促改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

(一)从剖析案例、查找漏洞环节来看。一是案例剖析深度不够。一些办案部门不同程度存在重审查调查、轻案例剖析的思想,办案过程中没有真正从"通篇文章"的高度来思考、谋划工作,案例剖析的及时性、深刻性不够。有的专案组没有把案例剖析贯穿案件查办全过程,工作前期没有安排专人负责,到案件办结时,临时安排其它非办案人员撰写案例剖析材料,导致案件的特点呈现不出来,政治生态画像不精准。二是部分纪检监察建议书有形无实。部分承办部门未立足案件暴露出的制度性漏洞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导致有的纪检监察建议书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比如,有的纪检监察建议书复制审理报告的部分案件事实后,仅在文末提出"要分析案发原因,强化建章立制,防止再次发生此类问题"大而化之的建议。又如,部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平时不重视学习,对自身的职责认识不清,对行使纪检监察建议权的情形、纪检监察建议书的制发程序以及纪检监察建议书的作用把握不准、掌握不透,个别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甚至出现向村民委员会发出监察建议书,提出给予某村民小组长"诫勉谈话"问责建议的问题。三是联合剖析不够。部分查处的案例涉及到多个行业部门,专业性较强,而目前案件剖析更多的是依靠纪检监察机关具体执行,难以找准其权力运行、审批流程等管理方面的制度漏洞。比如,有的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案例涉及公安、金融、住建、民政、自然资源等部门,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和案发单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共同研究查找责任、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但目前案发单位和纪检监察机共同联合剖析研判不够。

(二)从制定措施、推动整改环节来看。在责任落实方面,部分案发单位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未能把持续深化以案促改工作作为管党治党的有效抓手,研究部署、推动落实等环节责任链条还未拉紧。有的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一召开,相关领导一表态就了事,没有召开会议研究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没有安排专人跟进整改工作,导致问题整改责任空转,工作虚化、弱化。有的整改伊始抓一抓,报送整改材料时看一看,对过程把关、效果评估盯得不紧。在整改方式方面,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推动以案促改的方式不多,大多数县市纪委监委以案促改工作就是"三板斧",即通篇采取发送纪检监察建议书、召开警示教育会、通报曝光典型案例3类方式进行,在创新工作方法、丰富以案促改形式上思考不多,没有体现各地查处案件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在推动整改方面,重点领域以案促改距离教育震慑、入脑入心还有差距。由于警示教育工作实效没有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查办案件等容易量化的工作相比,警示教育一度被认为是业绩考核的软指标,容易被忽视。

(三)从跟踪督促、整改验收环节来看。一方面,跟进督促还有差距。目前,各案件承办部门对发出的纪检监察建议缺乏有效的督促,对整改措施的有效性缺少前期评估和中期督促,纪检监察建议文来文往流于形式。从调研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县市纪委监委仅在整改结束后,通过案发单位报送的整改报告评判整改情况,实地查验整改落实情况不够,跟踪督促不到位。另一方面,督促评估机制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对专案来说,专案组成员来自各个县市、部门,专案结束后对后续整改情况,尚未明确具体督促、评估部门,一定程度影响整改实效。

(四)从建章立制、长效常治环节来看。一是少数部门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抓整改工作不深不实。比如,从各案发单位报送的整改情况报告来看,单位对存在问题的整改多为制定整改方案、召开会议通报学习、对相关人员谈话等,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杜绝问题再次发生的做法相对较少。二是部分单位立足长远长效抓落实不够,没有站在统筹推进标本兼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净化系统政治生态的高度来认识"以案促改"工作。有的对新建制度机制一贯到底执行不够,一些制度执行一段时间就未坚持下去。有的建立制度有明显不符合规定之处,存在应付倾向。三是少数单位存在走过场情况。有的应付式整改,把本部门的日常工作情况总结修改标题后作为整改报告报送纪检监察机关,对整改工作敷衍、应付。

三、对策建议

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和以案促改责任单位共同努力,既要压实主体责任,又要把纪检监察机关职责和工作摆进去,聚焦监督职责全面发力。

(一)压实整改责任,跟进监督整改。一是压实主体责任。把以案促改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推动案发单位加强对以案促改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一把手"亲自抓、主动推、负总责,明确以案促改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加大监督力度。将以案促改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日常监督重要内容,贯通融合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加强跟踪问效,督促相关地方和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抓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以案促建各项工作。三是形成监督合力。坚持全流程布局的理念,审查调查、监督检查、派驻机构之间建立以案促改无缝衔接机制,由审查调查室从立案之初树立以案促改思维,将查找出的制度漏洞等问题移交给监督检查室,再由监督检查室与派驻机构合力做好以案促改监督工作,合力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压紧压实、取得实效。

(二)创新工作方式,多元化推进整改。一是建立会商分析机制。在制发纪检监察建议、开展以案促改前,召集案发单位、派驻纪检组、办案人员等,就案件的发生原因以及背后存在的行业管理漏洞和薄弱点进行分析研判、汇总分析,共同查找短板和不足,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建议。二是坚持重点案件一案一剖析。坚持全要素剖析的理念,根据案件的类型和特点,归纳出案件涉及的主要事实要素,既从具体人、具体事、具体过程三要素入手,对具体人、具体事都不放过,又要跳出具体人和事,把他抽象出来,提炼出来,发现背后的本质、关键,注意到各要素之间的互联互动,深入系统地对重点案例进行剖析。三是激励工作创新。不断健全完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全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因地制宜、因案制宜,主动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丰富以案促改的载体和形式,积极探索更多"以案促改+"工作模式。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升整体实力。一是加强全员培训。强化对全州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理论知识培训,引导干部职工在严肃查办案件的同时,注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把以案促改工作贯穿审查调查"通篇文章"。二是抓实兜底培训。做好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培训,尤其是向乡镇干部开展基础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全体纪检监察干部整体素质。

(四)健全制度机制,强化跟踪落实。一是建立纪检监察建议书落实情况评查制度。建立规范的纪检监察建议工作程序,明确审核、发送及跟踪督办部门,明确纪检监察建议书整改落实情况的评查主责部门、方式、标准等,督促各承办部门对发出的纪检监察建议进行跟踪检查,及时掌握、了解纪检监察建议的采纳、落实情况,对落实不到位、不彻底、虚假整改等情况,追究被建议单位的相关责任。二是建立以案促改实效评估、评议机制。明确由负责监督联系的监督检查室或者纪检监察室、派驻机构共同对案发部门的以案促改工作实效进行实地评估,对相关整改情况报告进行评议,对整改不到位或者应付式整改的部门,发出工作提醒,督促案发部门主动剖析案发原因、研究案发规律、找准风险漏洞、开展警示教育、整改突出问题、健全完善制度。三是建立警示教育联合工作机制。制定出台规范的工作制度,在教育基地、典型案例、忏悔录教材、警示教育片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与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形成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反面案例警示教育资源库,挖掘具有各自特点的警示教育储备,实现资源互通互享互用。

XX族乡2022年群众增收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人口基本情况。全乡共有脱贫户及监测对象82户192人,其中脱贫户73户163人(其中大林村李志元户1户4人同是监测对象),监测对象10户33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0户33人),脱贫户中低保人口57人、特困供养20人、孤儿1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人、残疾人护理补贴17人。

(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情况。XX族乡住户调查样本点位于下绿化村和青山村,共20户,截止8月底(20XX年12月至今2022年8月),样本点收入为22573元,同比增长35%。

(三)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指标情况。截止目前,我乡脱贫户及监测户人均纯收入16207.85元,较20XX年脱贫户及监测户人均纯收入13682.64元,增长2525.21元,增幅18.45%。全乡现有负增长户数1户,未达6%增速目标1户,人均收入低于1万元家庭2户(均为监测户)。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作开展情况

1.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一是理清务工底数。全乡劳动力务工人数2424人,其中省外772人,省内县外897人,县内755人。二是积极帮助就业。围绕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拓展就业空间,转移就业300人,组织劳务输出428人。持续保持弱半劳动力收入稳定;三是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0个,带动劳动力就业100人次,带动增收55万余元。

2.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一是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今年我乡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总值1.05亿元,主要来源于菜油加工、蔬菜加工及木材加工,乡主要领导每季度对乡域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为企业纾困解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二是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本辖区主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共6家,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0.046亿元。三是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强化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现有正常经营乡村客栈31家,床位549位。现有成熟农业产业4家,吸引纳休闲避暑游客200余人次,增加本地旅游收入0.025亿元。四是支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通过项目备案登记入平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1家(种植业服务主体),从业人数10余人,2022年截止当前完成服务面积玉米收割400亩,水稻收割300亩,水稻和玉米收割费用约70元/亩,服务金额4.9万元。2022年预计可以完成服务面积1500亩,服务金额10.5元。

3.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一是全面抓好本年度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截止目前,全乡已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25人,完成率86.2%,2022年新增认定种养殖大户40户,家庭农场5家、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辐射带动农户100余户。二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组织农户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实现林下种植利用面积310亩,产生经济效益31余万元,带动57户农户增收。三是大力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兴村贷"抵押贷款5宗39.9万元。

4.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一是发放各项惠农补贴。20XX年10月至2022年9月为低保对象69户111人,发放各类救助金568119元(其中脱贫户38户57人)。2022年4月至8月为低保对象66户106人发放各类救助金205917元;耕地补助1691户1097623.55元,种粮补贴1556户,金额140972.98元,生态补偿金16户5363元;发放教育补助36160元;医疗报销218683.12元、医疗救助60191.51元;截至2022年9月,青山乡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总计2075621.19元。二是重点关注残疾人补贴。20XX年10月至今为一二级残疾60人发放护理补贴54720元,2022年1月至8月为一二级残疾和精神、智力三级残疾59人发放护理补贴39520元(其中脱贫户17户17人,20XX年10月至2022年8月共计发放资金1.7万元);完成10户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工作;发放残疾人创业就业补助0人0万元,重度精神障碍患者一二三季度以奖代补资金0人次0万元,按政策落实残疾人康复、教育、扶贫、就业、创业等助残福利。

(二)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工作开展情况

1.增加脱贫户及监测户工资性收入。一是全乡脱贫户(含监测户)劳动力36户51人,外出务工47人。其中单位就业17人,公益性岗位17人,灵活就业13人,自主创业0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至少一人以上就业。二是依托护林员、公岗等政策,安置脱贫劳动力护林员18人、乡村振兴公岗1人,人社公岗4人,实现脱贫户及监测户增收17.65万元。三是依托乡村振兴项目带动脱贫户就业19人,带动增收3.8元。

2.增加脱贫户及监测户经营性收入。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农村"五治"工作、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契机,鼓励在家有劳动力脱贫户及监测户发展种养殖,变脱贫户及监测户"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切实增加脱贫户及监测户生产经营性收入;二是完成小额信贷申报12户,贷款金额390300元,贴息金额372600元,针对已申报小额信贷农户因户施策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并落实指导员,带动脱贫户及监测户发展壮大种养殖产业,实现小额信贷农户增收2.8万余元;三是申报因户施策项目12.215万元,覆盖脱贫户及监测户51户139人。

3.增加脱贫户及监测户财产性收入。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全乡82户192人已全部签订利益联结协议,20XX年享受财政扶贫资金分红5.3995万元用于全乡脱贫户及监测户发展及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大力培育经营主体,流转土地126.14亩,涉及24户脱贫户,带动脱贫户增收3.22328万元。

4.增加脱贫户及监测户转移性收入。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覆盖脱贫户及监测户2197302.86元,其中农低保其中脱贫户38户57人,金额270406元,城低保1户1人5520元;特困供养20人233720元,高龄补助137440元,孤儿补助1人14400元,残疾人护理补贴17人17000元,计生补助13户41人56920元,耕地补助1691户1097623.55元,种粮补贴1556户,金额140972.98元,生态补偿金16户5363元,教育补助24人36100元,养老保险52户63人193353.42元。

4.系统录入和资料装档情况。全乡已经完成贵州乡村振兴云系统82户脱贫户和监测户收入数据录入,并完成各家部门提供的转移性收入印证资料收集,正参照县级档案资料清单整理装档。

三、存在问题

(一)部分脱贫户、监测户持续稳定增收有难度。一是部分脱贫户中大多都是老人、慢病人员和残障人员,需其他劳动力耗费时间和精力予以照顾,严重制约其他家庭成员外出务工获得稳定收入。二是部分脱贫户缺少种养殖技术,没有合适项目和资金发展产业,没有稳定就业岗位,只能通过低保、养老保险等保证措施和就近打零工获得收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存在一定困难。

(二)经营性收入发展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劳动力缺乏,我乡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可用劳动力较少,机耕机收、定向移栽、分带轮作、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以推广,一定程度制约粮食安全高效生产。二是天气干旱严重,多数农户种植减产,种植收入降低。三是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户养殖生猪,但是价格因素导致投入的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一定难度。一是全乡5个村可用资源、资产太少,在选择项目方面存在困难,各村大多地块都划分为基本农田,很多项目都无法实施。

四、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做好防贫返贫监测运行。强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各行业部门、村加强协作配合,实行信息月报送制度,做好低收入人口信息比对,对发现困难人群,及时实行线上实时比对监测、线下定期实地摸排,共享突发性大额医疗支出、自然灾害、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等信息,分层分类实施帮扶措施,实现对农户易返贫致贫风险点的早发现、早研判、早帮扶、早清零。

(二)进一步推进稳就业促增收。一是针对脱贫劳动力就业情况做好动态监管,多措并举保障脱贫户就业稳定,通过财政衔接资金公岗项目、公益性岗位、护林员、管水员等渠道,为部分就业困难的脱贫户拓展就业空间,确保增收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二是配合县相关行业部门做好劳动力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并帮助脱贫户申报就业补贴。

(三)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促增收。一是用好小额信贷政策,鼓励诚信且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脱贫户争取小额贷款,协助办理相关证明,为其发展壮大种养殖产业提供资金保障。二是进一步谋划好2023年项目库,推动中央衔接资金用于实施产业发展类项目,增加脱贫户分红收入。

(四)进一步巩固各项政策稳定促增收。各行业部门强化与上级部门对接,切实保障各项政策持续稳定。

(五)进一步强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贯彻落实"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结合正在开展的农村"五治"工作,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振兴资金项目,抓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六)盘活资产促增收。进一步抓好扶贫资产管理,严格执行扶贫资产"运行、维护、处置"管理制度,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定期对扶贫资产运行情况进行核查,做到账实相符。建立经营性扶贫资产经营主体风险预警机制,定期核查经营状况,消除经营性扶贫资产风险漏洞,严防资产流失和侵占,确保长期发挥效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调研报告:XX市2022年以来生猪和猪肉市场情况专项调查报告

为研判生猪生产情况,准确把握下半年市场价格走势,做好预警工作,我市按照省局部署开展专题调研,先后联系、走访农业农村局、部分生猪养殖和加工企业及散养户,现将了解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以来生猪和猪肉价格情况

今年1月份生猪出场价是7.63元/斤,猪肉(以肋条肉为例)价格是15.55元/斤;4月份开始,生猪和猪肉价格均开始上涨,到7月底,生猪和猪肉价格已经上涨到11.25元/斤和16.74元/斤。

二、近期我市养殖场(户)生猪存出栏情况

据统计部门数据,截止到6月底,我市生猪存栏122.08万头,同比增加14.89%;生猪出栏164.55万头,同比增加33.67%。基本恢复到20XX年生产水平;能繁母猪存栏10.57万头,同比增加17.7%。

三、养殖成本和收益情况及原因

如果是自繁自养,现在的养殖成本是5.86元/斤,与去年同期5.18元/斤相比,上涨13.12%。目前生猪出栏价格是11.25元/斤,与去年同期7.65元/斤相比,上涨47.06%。按照一头猪300斤计算,现在的养殖润是1617元/头,与去年同期741元/头相比,养殖场价利润上涨118.22%。主要是因为当前生猪出栏价格较高。

四、猪价上涨原因分析

1.生猪出栏减少。从去年5月份以来,生猪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养殖户普遍亏损严重,养殖生产积极性明显下降,直接导致近期出栏量下降。

2.养殖成本加大,对价格上涨推动明显。2022年7月,我市玉米价格为1.56元/斤,同比上涨5.51%;豆粨价格为2.3元/斤,同比上涨19.79%。此外,人工、防疫、运输等费用的增加也提高了养殖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市生猪养殖成本增加10%-15%,养殖成本的增加也拉动了猪价的上涨。

3.养殖户看涨情绪主导。自4月份起,猪价一路上涨,加上国家连续多次收储托市,市场补栏积极性极高,养殖户普遍看好后市行情,尤其是北方散户持续压栏惜售,导致整个市场生猪供应边际缩紧。

4.二次育肥助涨。今年生猪价格上涨后,市场二次育肥现象普遍,部分60-70公斤体重的生猪被养殖场用来二次育肥。这样就截留了部分生猪出栏,导致短期内市场生猪出栏短缺,猪价上涨。

综上,猪肉价格上涨主要还是由供应端主导,养殖户看涨情绪炒作,叠加二次育肥、标猪供应减少,生猪整体供应存在缺口,导致猪肉价格频繁上涨。

五、生猪生产形势分析

一是散养户退出较快,规模养殖比重持续上升,目前生猪规模养殖比重为60%以上。二是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有三点:养殖场户担心未来生猪行情反复,补栏信心不足。同时,饲料价格处于高位,仔猪价格快速上涨,目前40斤左右重量的仔猪价格每头高达900多元,较4月份时每头增加500元。再加上近期高温来临,疫病风险仍然存在。

六、下半年生猪和猪肉价格走势

相关企业负责人员认为下半年行情同比会比较好,去年下半年高点是11月份的8.84元/斤,近日全国多地生猪价格已突破10元/斤,预计下半年生猪价格将在10元/斤左右小幅震荡。

七、当前养殖户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是生猪后期供给稳定,猪价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本轮周期与以前周期差异较大的是,猪价在新周期开始即短期出现较大涨幅,而不是像过往的猪周期一样,在开始时先经历一轮小周期。猪价的提前上涨也会熨平后期猪价走势,自5月份开始,能繁母猪存栏逐步回升,意味着后期供给将会较稳定,不会再出现以前周期较大的波动。

二是养殖企业想要获得恒定的利润,仍要从育种、研发、提高饲料转化率等多个角度着手。通过加强种猪选育,在提高PSY水平(指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这是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的同时,培育生产效率高的商品猪品种;加强营养技术的研发,提高饲料转化率,特别是蛋白效率。

三是养殖户需关注人工干预、压栏、二次育肥的现象。目前养殖行业的经营利润从底部逐渐爬升,但行业仍然有一些人为干扰因素需要注意。今年4、5月份时,由于市场对下半年行情一致看好,本该流入市场的标猪被购回养殖端二次育肥,人为地将原本该在当时出售的生猪延后出栏了两个月,这对于后续市场的生产是不利的。

八、企业反映的相关问题

一是"猪周期"仍然存在,猪价大幅波动严重影响生猪正常生产;二是非洲猪瘟风险仍然存在,一旦出现,将面临生猪全部扑杀的风险;三是新冠疫情零散爆发,影响生猪流通;四是部分养殖户压栏惜售,影响市场供应。五是环境污染压力大,存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成本大、利用难等问题。

九、意见和建议

一是组织建立专业平台或公众号,指导养殖户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置养殖规模。

二是继续做好各类疫情防控,加强防疫及生产指导,尽快建立健全高效完善的包括生猪生产在内的畜产品公共防疫体系,提升畜牧行业防疫水平,确保生猪生产安全,切实增强养殖户信心。

三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全力保障货运物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等民生物资的运输畅通,保障生猪运输畅通。

四是加强生猪市场供需监测预警,合理预判后市,指导养殖户的生产、销售等行为,注意避免出现"价高伤民"、"价贱伤农"情况,促进生猪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五是出台关于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的资金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养殖户完善粪污、污水处理等设施,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相关部门履行好技术指导及监管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养殖户增强环保意识,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关于XX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和主任会议安排,从4月开始,通过制定联动监督方案、召开动员培训会、推进部署会、开展专班督查、学习先进经验、设立营商环境联系点等多种方式,开展常态化监督推动。9月13日至21日,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驻会常委会委员、部分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与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调研。调研组在集中听取市政府及市发改委、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工作情况和其他成员单位书面汇报后,分成5个调研小组,深入11个县(市、区),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考局长"、暗访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市对标"六最"营商环境指标、数字化营商环境建设、企业和群众关注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役推进工作等情况,通过XX日报、电视台、"eXX"APP等方式广泛征求企业、项目业主和办事群众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聚集"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全力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XX",20XX年我市营商环境考评得分94.72分,位列全省第8位,较20XX年提升1个位次。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营商环境行动有序推进。一是全力打好攻坚战役。制定《XX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役行动方案》,提出36项攻坚任务,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协调推进、跟踪通报、考核督查3项机制,实行三色(红、黄、绿)预警,每月定期通报进展情况。截至9月底,已有28项全面完成、2项取得明显成效、4项序时推进。二是持续深化重点改革。制定《XX市深化"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提出18个指标领域的352个重点改革事项。截至9月底,352个改革事项中,需20XX年完成的187个事项已全面完成;需2022年完成的66个事项已完成40个。三是实施创新改革行动。制定《XX市营商环境创新改革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创新改革举措64项。一批创新做法得到省上肯定,如XX海关、市商务局联合创新推出"XX陆地港出口转关直通业务",系全国首创;明溪县率先"创建不动产登记'跨境办'模式",解决侨胞办证难题。

(二)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改善。一是审批更加高效。截至9月底,市本级入驻单位46家,入驻部门覆盖率100%;行政许可事项入驻政务大厅总数1025项,入驻占比92.29%;总体审批时限压缩率提升至92.77%;工程建设项目测量平均时限总体压缩至45%;实现"秒批秒办"事项增至47项。二是办事更加便利。"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比例提升至99.81%,全程网办事项比例提升至92.59%,"跨省通办"和"省内通办"事项增至122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服务事项增至492项,eXX"掌上办"政务服务事项增至1183项。三是服务更加精细。实现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工程建设领域使用电子投标保函项目数占比提升至100%。市行政服务中心开始分步推进"一窗通办"改革,设立线下"一件事"综合窗口和"办不成事"反映、"跨域通办"、法律援助、帮办代办、特殊群体服务等专项窗口。

(三)市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推进市场公平竞争。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非禁即入"原则,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二是落实兑现惠企政策。1-7月,全市增值税留抵退税19.9亿元,缓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税款7.53亿元,减免"六税两费"1.07亿元,减免失业保险费2135.7万元,缓缴企业社会保险费112.23万元;减免行政事业单位房租3644.9万元,惠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4589户;办理再贷款6.18亿元、比增5.04亿元,办理再贴现3.75亿元、比增2.31亿元。三是依法依规强化监管。截止8月底,全市抽查列入经营异常名录95948条,办理企业异常移出11193条;共查出各类专利行政执法案件199起、商标行政执法案件45起。推进"互联网+监管",整合各类市场主体信息数据,通过"信用中国"网站面向社会公开。

(四)司法保障能力得到增强。一是优化司法服务。市法院深入打造"一站式、全方位、互动式、多层次"的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依法和谐征迁司法服务法官工作室",成立集约送达服务中心,设立破产援助基金,减少企业破产成本20%以上,成为全国首家国家标准化服务单位。二是提升司法效率。全市法院破产案件平均办理天数由572天降至340天以内;有效提升执行结案率至84.87%,居全省第三;商事纠纷办结率达82.62%,居全省第三;全市"黑名单"企业数量占城市法人总数比例降至1%以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标省上要求、先进地区、发展需要和企业群众期盼,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一是部门主要领导重视不够。个别责任单位抓指标监测事项停留在具体经办和分管领导手里,单位主要领导关心、过问较少,没有真正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经办人员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县(市、区)调研中采取"考局长"方式提问部分指标牵头单位领导,发现一些部门主要领导对省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平台事项中牵头的指标及落后指标,了解不全面甚至完全不了解,对省市飞行检查通报的问题和第三方测评反馈的问题不清楚,"一把手"压力传导不到位,责任压得不实,工作抓得不紧。二是争先进位责任意识不强。从20XX年度考评结果看,我市位列全省第8位,18个一级指标中有7个排名全省倒数后三位,市场主体满意度标准问卷调查排名全省倒数第一位;从上半年部分指标监测结果看,通报的100个监测事项中,有40个落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市供电公司牵头的获得电力指标、市金融监管局牵头的融资支持指标、市人社局牵头的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牵头的招标投标指标,落后事项占比达50%及以上。截止9月底,年度36项攻坚任务还有2项进度滞后。三是协同联动合力不够强。市直有关单位之间衔接配合不连贯,沟通渠道不畅通,如市场监管、人社、民政、公安、税务、不动产等都有独立的业务受理审批平台,各平台之间未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导致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数据汇聚平台"一次收集、多方共享"机制尚未落实到位。市直有关单位与县(市、区)沟通联系指导不够,相关指标考核情况未有效衔接,出现"信息壁垒"现象。四是改革创新措施不够多。对标厦门、福州、龙岩"标杆城市",缺乏创新革新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亮点工作不多,部门具体经办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创新办法和举措不多,相关监测指标纵向比较有突破,横向比较差距大。如福州市已实现"一窗通办";我市"跨省通办"122项,对比厦门市差788项。

(二)政务服务仍需优化。一是"三集中、三到位"未全面落实。除市本级外,11个县(市、区)未全面落实审批职能集中、审批科室向政务大厅集中要求,审批事项进一部分留一部分,一些单位对窗口授权不到位,存在"明进暗不进"、"两头受理"等现象。如沙县区36个审批服务单位仅有23个入驻中心设立独立窗口,8个入驻中心办事大厅综合窗口,尚有7个未完全入驻;三元区入驻单位总数54个,仍有27个未发布事项单位,入驻比率仅为50%;三元区林业局大部分事项未能进入中心窗口办理;三元区水利局事项只在窗口收件,审核审批仍在局机关办理,至今在省网上办事大厅上办件量统计为"0"。二是标准化建设还有差距。各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足、"一窗通办"改革不到位、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管理松散等问题,在项目入驻、部门授权、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如清流县、永安市、沙县区等行政服务中心与省上要求的3000平米以上还存在差距,同时停车位少,群众普遍反映办事停车难;明溪县尚未设置"一窗通办"窗口。三是审批服务质量仍需提升。选派入驻窗口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个别审批部门未把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人员派驻窗口,如沙县区派驻窗口63名中有临聘人员31名。部分职能部门审批事项比较繁杂,"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服务承诺未完全落实到位,企业多趟跑现象依然存在。调研发现,办事窗口少、等候时间偏长,如沙县区交通违章处理窗口仅3个在办理,个别人员办事等候时间超过一小时。四是智能化建设还需加快。网上办事能力相对较弱,群众知晓度不高,缺乏宣传、指导,网上办事大厅的使用率不高;许多事项如用水用电还缺少网上申报、查询、办理等渠道,需要企业群众到窗口办理。在收回109份面向办事群众问卷调查表中,有12%的群众反映不知道可以网上办,认为网上操作流程复杂,对线上办件不放心。各地虽然均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一体机,但智能化功能不强,经常出现断网、反应较慢、打印缺纸等问题,群众反映自助区现场未安排人员指导、自助机办理事项较少等,应用体验感较差。明溪县行政服务中心人社局网上办事大厅的"失业登记"事项未做到网上即审。

(三)要素保障仍需加强。一是政策保障方面。各级各部门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不少,但对有些新政策的宣传解读不够,"送政策进企业"做得不够及时、不够深入,如市工信局搭建的线上平台"XX市政企直通车"未显示3月28日出台的《XX市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三十三条措施》(明政文〔2022〕24号)文件,且仅能完成工业口政策线上兑现,其他部门虽有政企直通车账号,但没能得到完整运用,无法实现所有部门政策线上兑现。二是人才保障方面。企业普遍反映"用工难"、"用工荒",适合企业发展急需的适用型、效益型科技人才短缺,高端人才引不来、中端人才留不住、基础人才不愿来现象突出。收回118份面向企业家问卷调查表中,反映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人力成本高、招工留工难的占53.39%,其中招不到足够工人占52.54%,中高端人才稀缺占58.47%。如三元区台明铸管在XX学院校招3名学生进行实习,仅有1名学生留下。目前用工缺口最大的是普通操作工人,尽管企业平均开出每月4000-6000元左右的薪资,降低录用标准,依然无法招满。三是园区保障方面。水、电、气等园区基础设施不足以满足企业需求,公共交通服务不到位,园区缺乏企业职工集吃、住、行、娱乐活动等一体化的生活设施。如将乐县积善园区供气、供热不仅价格高、而且不稳定,污水处理专业化水平低,配套设施不完善;永安尼葛工业园公交车晚上停运;三元区荆东工业园仅36路公交车开往园区,园区路面破损严重;大田县京口开发区内缺少住宿、餐饮和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员工流失严重。收回118份面向企业家和98份面向项目投资商问卷调查表中,反映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分别占18.64%、15.31%。四是融资保障方面。收回问卷调查表中,反映最难办理的业务中融资业务占17.8%,有33家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少。企业反映,融资机制不够灵活,金融机构对企业抵押担保形式单一,抵押贷款额度偏低,多数企业在办理信用担保手续时需要支付的手续费、担保费较高,办理时间长。加上疫情、能耗双控、国际形势不稳等因素影响,当前企业经营难度大,企业投资行为趋紧,贷款增长乏力。

(四)法治环境仍需改善。一是监督体系存在短板。"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督检查机制仍不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缺位,检查随意性大,多头监管、重复监管、运动式监管及"重处罚、轻服务"等问题仍然存在,加重企业迎检负担。如企业反映,目前应急安全、环保方面检查比较频繁,企业迎检负担重,且应急局、生态环境局未列入优化营商环境责任单位。运用"大数据"等新型监管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方面还需加强探索。二是中介机构存在乱象。企业反映,有的中介机构编制的报告不符合基本规范;对于涉及有多项中介服务的建设项目,不同的中介服务机构往往各管一项,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或协作不力,导致耗时较长,影响项目开工建设;县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较少,相关部门未对中介服务收费设立规范,企业对中介服务收费依据了解不足,可供选择的少,增加企业负担。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和自律作用不够,如明溪县未成立建筑业行业协会。三是破产处置存在困难。企业破产处置虽然建立涉及18个部门的府院联动机制,但联动力度不足,"很多案件仍需个案协调"。破产财产特别是机器设备变现困难,部分债权人不愿意以物抵债,影响破产审判效率和债权回收率。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助力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XX",带动更多的市场主体到XX投资兴业,针对存在的问题,调研组建议:

(一)聚焦"三提三效",提升思想认识水平。一要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自觉把优化营商环境与聚焦"三提三效"、聚力真抓实干相结合,特别是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跑,密切省上沟通,主动分析研判本单位工作形势,对标对表,找准症结,将工作出发点、落脚点放在市场主体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上,主动服务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二要全力攻坚年度指标目标。要紧盯省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平台考评动向,树牢目标位次意识,全力抓好监测事项任务落实,推动优势指标保持领先,中游指标更进一步,落后指标迎头赶上,特别是上半年省上监测通报指标落后的单位要列出整改清单,制定改进措施,明确目标方向,不拖后腿,确保年底我市优化营商环境考评位次有所提升。建议今后将市应急局、生态环境局列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责任单位。三要强化协同联动合力。市营商办和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动态掌握指标运行情况,定期不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加强对市直各有关单位和各县(市、区)的指导。市直有关单位要加强对县(市、区)业务指导,强化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提升联动能力。市数政中心要按照"联网是原则、孤网是例外"的原则指导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对碎片化分散化区域化的数据实行集中共享,实现网上办事大厅与部门自建系统办事数据直接流通,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四要对标先进持续提升。以厦门、福州、龙岩为标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对照指标差距,补齐工作短板。要根据省上"一窗通办"综合改革的要求,学习借鉴福州做法,进一步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业务提升,实现"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并联审批、材料内部流转、统一窗口出件"流程,实现办事企业和群众"只进一个门,只跑一个窗"。

(二)聚力真抓实干,深入推进政务改革。一要加快推进简政放权。要切实增强自我革新的决心和勇气,坚决做到能取消的全部取消、能简并的全部简并、能下放的全部下放,深化"局长走流程"活动,大力压减审批程序和时限,推动审批流程再造。特别是对不动产登记、水电气网等办理量大、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事项,要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2〕32号)文件精神,科学设计流程,将多个相关联"单项事"合理归集,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二要加快标准化改造进程。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5号),认真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制度,除需要特殊场地或检测事项外,要全部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事项100%入驻到位,审批授权100%到位。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全市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五级十五同",同一审批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三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智慧化。加快构建务实管用、功能完善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行政服务平台,提高使用效率。加快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统筹推进网上服务平台向移动终端和自助终端的有效延伸,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便捷性和智慧化水平。加快升级eXX"掌上办",实现全流程网上申报、办理,提高全程网办事项占比。四要加快提升服务水平。要加强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选派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服务优的工作人员到中心窗口工作。要常态化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制定出台行政审批服务人员管理、激励办法,赋予行政服务中心更多管理职权,切实提高窗口人员的工作待遇。

(三)聚齐要素支撑,助推企业健康发展。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进一步督促市直相关单位和各县(市、区)用好惠企政策线上兑现平台,认真收集整理并及时发布各项惠企政策措施,切实让广大企业知晓政策、明白政策、会用政策,着力解决好政府与企业群众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市场满意度。加强政策执行跟踪,提高政策执行质效,让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制定惠企政策过程中,建议多征求企业家和项目业主的意见建议。二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对"麒麟山英才卡"等人才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对接企业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岗位需求,发挥"人才编制池"作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训与用工合作平台,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企业员工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切实通过待遇、事业、感情留住人才。三要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大力推进园区水、电、气、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进一步加快园区邻里中心建设,打造产城融合综合体,突出交通先行,优化公交线路、站点设置和运营时间,着力配套完善吃、住、行、购物、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建设,完善生活服务功能。四要全力破解融资难题。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和聚集更多金融资源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重点要聚焦近期中央、省、市出台的系列金融支持企业纾困举措,深化信贷便利化专项行动,引导银行机构对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不同行业推出差异性金融产品。鼓励各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立足服务职能,加强对"白名单"企业增信增贷的支持。

(四)聚强监管合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一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时修改清理不符合条例、不适应营商环境健康发展的规定。加强合同执行的司法保障,推进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保障企业及经营者合法权益。对干扰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要严厉打击。二要规范中介服务管理。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监管,完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和收费目录清单,向社会公布并动态管理。进一步开放中介服务市场,坚决取消自行设定的区域性、行业性、部门间中介服务执业限制,吸引域外符合资质的中介机构进驻,做大我市中介服务市场。三要完善公平竞争规则。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坚决打击垄断市场、欺行霸市、假冒伪劣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四要构建联动监督机制。要加大司法执行力度,严格制裁违约失信行为,强化司法对市场运行的规范引领作用;要深化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协作,持续开展案件执行专项行动,破解执行难题。要常态化开展督导考核,构建党委领导,纪委监委巡察巡视、人大监督、审计监督、效能监察、社会监督协同联动的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监督考核机制。要健全完善激励奖惩机制,对积极主动、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予以激励,对工作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严肃追究,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关于促进XX市酒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也是带动三产、促进就业的支柱,建设投入大、运营成本高、经济收益低。20XX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酒店行业经营状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倒春寒"。从XX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XX、20XX年住宿及餐饮业经营指数两年平均下降6.4%,特别是20XX年第四季度以来,住宿、餐饮消费严重受挫,收入增速由正转负,同比下降2.3%,较当年前三季度下滑13.3个百分点。近期,我们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咨询、网上查阅等方式,对XX市区及周边城市酒店企业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行业经营现状

XX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拥有50间客房以上酒店共112家。按规模分,客房总数在100间以上有53家,共有客房7713间;客房总数在50间-100间有59家,共有客房4037间。按定位分,准五星级酒店3家,占总数的2.6%;高档型酒店19家,占总数的17%;舒适型酒店26家,占总数的23%;经济型酒店64家,占总数的57%。据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XX中心城区酒店餐饮收入31700万元,同比下降9.5%;3月份餐饮收入9551.8万元,同比下降9%。

(一)规模以上酒店经营定位不准

20XX年,XX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35.18亿元,跻身全国50强,是陕西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过太原、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周边城市,但从酒店行业来看,经营定位与经济发展、消费水平不同步,精品意识不强,经营理念落后,缺少高端、精品酒店供给,难以满足外宾、高规格及重大特殊接待需求。酒店企业自身定位模糊,高中档层次分类不清,管理水平、服务供给与酒店定位不相匹配,无论客房档次还是菜品种类,均大同小异,缺乏多样化、个性化,未形成各自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致使顾客选择高不成低不就。

(二)规模以上酒店客房定价偏低

因XX市场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约束,加之受经营理念、同质竞争、体量位置、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XX市中心城区酒店整体定价偏低,不仅压缩了收益空间,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恶性竞争,严重影响酒店的对外形象和服务品质。目前,人民大厦、石油宾馆、永昌国际3家准五星级酒店平均房价约为360元/间/天,高档型酒店平均房价约为300元/间/天,舒适型酒店平均房价约为260元/间/天,经济型酒店平均房价约为180元/间/天。准五星、高档型酒店平均房价较西安约低200元,较太原、银川、鄂尔多斯、延安约低80-120元,快捷、商务酒店平均房价与延安、太原、鄂尔多斯等城市基本持平。综合定位与定价来看,准五星、高档型酒店在提高服务品质、提升经营业绩上仍有较大空间。

(三)疫情对酒店行业冲击大

20XX年以来,XX市中心城区规模以上酒店经营收入呈断崖式下滑,特别是2022年第一季度,受西安等局部地区疫情影响,旅游业受阻,各类商务往来和城市间人员流动大幅减少,酒店客房出租率平均在15%以下,餐饮难以持续正常运营,处境艰难、经营困顿。一方面,网络预订频繁取消,客流量锐减,原材料采购成本高涨,盈利水平急剧下降;另一方面,人员成本居高不下,新鲜食材频转库存,生产成本高位运行,加之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为保障客人和员工的健康,大量购置防护用品,加强消杀,增加入店查验人员等,额外加重了经营成本,绝大部分酒店入不敷出、勉强维持,偿还贷款、资金流转压力较大。

二、业内应对措施

疫情大考下,酒店行业直面困难,危中寻机,主动在经营模式、产品供给、市场营销上探索拓展空间,积极调整管理服务思路,以期摆脱困境。

面对营业收入下降、利润空间收缩、市场预期转弱的不利因素,各酒店普遍采取轮岗、待岗等方式,在保证正常经营的同时,努力降低人力成本。人民大厦在20XX年底,实行部分员工待岗,待岗期间按最低工资标准每月发放1950元的生活保障费。2022年,以15天为周期进行轮岗,尽量做到不裁员、少裁员,确保员工生活有保障;大力压缩行政人员,通过岗前培训,根据工作需要,有序将现有行政人员转到餐饮、安保等岗位;同时通过分区供能等方式,科学合理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业内大部分酒店以日工资结算的方式进行轮岗,以降低人力成本。

在此期间,各酒店多层级强化培训,多举措提升品质,多渠道拓展市场,不断优化管理结构,努力提升管理效能。把苦练内功、优化流程和菜品研发、营销模式等方面结合起来,强化产品设计策划,推出不同层次、不同组合的套餐,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公众号、直客通等新媒体平台,采取线下线上互动的方式,加强上门推广、顾客回访、会员发展。

三、几点建议

根据《XX市激励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为促进酒店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成立酒店协会,加强行业引领。一是以全市规模以上酒店为主体,吸纳部分快捷、商务酒店,成立XX市酒店行业协会,广泛征集解决制约发展问题的意见建议,群策群力、精准定位,制定行业规范,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合力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实行灵活定价策略,线上订房与线下订房区别对待、区内外客户区别对待、政府采购与非政府采购区别对待、团体与散客入住区别对待,统筹长线短线、淡季旺季客流量,不断优化定价机制,形成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三是建立现代管理体系,推动酒店业与演艺、康养、餐饮、娱乐、旅游等异业融合,促进其向集团化、连锁化、智慧化迈进,共同破解"后疫情时代"酒店经营难题,为XX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出台纾困政策,减轻企业压力。一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减免社会保险费、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协调金融机构给予酒店低息、免押、延缓到期贷款等金融支持。二是对员工在200人以上的酒店,在稳岗补贴、养老统筹、用气、用电、用能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或费用补贴,切实降低酒店价格成本,提升酒店经营效益。三是通过发放消费券,酒店停车场收费返还等手段,引导和鼓励"消费回流",促进服务业回暖。四是疫情期间,免费为酒店提供防疫物资,减轻酒店防疫压力。

(三)主动转型升级,打造服务品牌。一是应由政府组织协调,行业协会牵头负责,采取"走出去"对标学习、"引进来"实地指导的方式,在经营理念、服务品质等方面,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和区域保护制度,对酒店自行组织的技能培训,政府应负责选派辅导培训教师,并按批次、按人头给予一定的食宿补贴。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约束指导作用,加强地方特色酒店业保护,引导酒店错位发展,形成各自的特色和招牌,避免恶性竞争。四是盘活酒店资源,激发存量酒店活力,通过引进高端品牌、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十七届省运会品牌宣传行动,扩大XX知名度和陕北文化影响力。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根据年度协商计划和市政协重点议题安排,市政协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常委会重点调研课题,由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牵头成立专题调研组,调研组自6月上旬开始,先后赴园区、企业、相关部门及各民主党派开展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研究对策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近年来,以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市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连续三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市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次逐渐靠前,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逐渐提高。但与部分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比较明显。

二、存在问题

(一)政务环境方面,优化服务还不够到位。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权责与边界还需进一步清晰,有些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审批事项权限下放不配套、不同步,数据壁垒依然存在,便利度有待提升。在调研中有企业反映,投资领域审批虽经压缩,但各种审批"要件"、程序和环节还是较多;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还不够通畅,政府部门与企业接触怕犯错误的思想较严重,亲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企业家反映利益诉求缺少有效的表达途径,"政企亲清会"覆盖面有待提升;一些行业协会提出希望市领导更多地支持并参与协会重要活动。

(二)市场环境方面,惠企政策的精准性和落地率不够到位。一是在制订层面,惠企政策科学性、契合度不够高,及时性、稳定性不够好,政策倾向和企业需求间存在错位现象。例如我市出台了不少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但依然有企业家反映人才稀缺的问题,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很多补贴还是唯文凭、唯学历,而很多企业急需的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二是在落实层面,我市惠企政策发布渠道还较为分散,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度不高;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政策效应未充分释放。

(三)要素环境方面,资金、人才和土地制约仍然比较突出。一是企业融资难依然突出。政府对直接融资工具创投资源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创投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创投赋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不高,便利度不足,成本偏高,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金融主体创新能力亟需加强,在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金融等产品的创新上有待进一步加快脚步;金融机构整体合力不强,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信托等,横向之间沟通联系不够紧密,配套的引导机制还未健全,政府的金融支持政策有时得不到金融机构有效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因发展需要、民间借贷、互保连保等引起生产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全市的营商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二是人才紧缺问题依然突出,人才政策的精准性、持续性有待强化,配套政策有待完善,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引进难度较大,与周边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一家招商企业的高端设备目前有2/3处于闲置状态,主要原因是企业难以招引足够的资深产业工程师。三是土地要素和用地成本制约依然突出,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招商引资和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四)法治环境方面,法治保障作用有待强化。调研发现,当前我市营商环境监管体系不够健全,行政执法仍需规范和完善。部分企业家反映,现在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的确有了极大改善,但有些执法检查形式过于机械教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比较典型的是基层具有执法权的网格员作出的相关行政处罚,对企业家落实政治待遇、企业申报上市、参选有关奖项、通过体系认证等造成诸多不利。同时,在执行政策的把握度和精准性上还有待加强。例如为满足环保政策要求,一些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对生产设备和环境进行了改造,满足了验收要求,随后却因为政策变动被告知有关生产设备可能要全部关停、拆除,致使企业资金损失严重、生产停滞。

三、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简政放权,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坚持聚焦群众关切,推动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一是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开展数字政府政务服务领域各项工作,不断优化"一网通办"改革。二是以"互联网+"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发展、无缝衔接,全力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真正实现政府向市场开放、为企业松绑、给群众方便。三是以优化服务为重点,全面加强干部素质培训,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和营商环境投诉处理机制,主动为企业提供靠前服务、精准服务,提升服务质效。

(二)进一步精准施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提高政策精准性。适时修补惠企政策,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有效供给。特别要注意加强已有政策的有效性评估,确保新政策的实效性。二是强化政策的落地见效。持续上线政策条目图解,分领域分行业精准推送,提升各类涉企政策知晓面并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保证政策刚性兑现、有效落地。特别是对疫情期间各项减税降费纾困政策、项目招引过程中承诺同意的优惠政策,需不折不扣完成兑现,营造信得过、靠得住的政府形象。

(三)进一步创新举措,营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一是完善融资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完善投贷保补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产业扶持作用,提升企业金融获得率;积极支持金融企业发展壮大,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满足各类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企业抵质押范围,引入知识产权、商标、动产、土地使用权、应收账款等质押品种,同时积极引导实施信贷资金闭环监管,鼓励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支持,最大程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通过提增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创投资源集聚环境,设立政府大基金引导等措施,做大做强创投资源集聚,发挥创投赋能作用,更好地满足实体企业创新发展;高度重视企业破产重组,想方设法化解困难和问题,营造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大引才留才力度。提高人才奖励或激励政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在住房、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同时,在高技能职业工人的培养上,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产教融合等方式赋能一线工人专业化、数字化提升,打造一批新时代诸暨工匠和"金蓝领"。三是破解土地要素制约。在积极向上争取指标的同时,通过创新破产机制,加强府院联动,盘活僵尸企业土地,腾出发展空间。

(四)进一步加强监管,营造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一是加快智慧监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全面化、科学化,加强文明执法和检查,多一些业务指导和政策送达,让更多人感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亲商护商氛围;持续推进涉企收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维护企业利益;重视提升水、电、气等垄断行业的服务水平,并加强监管。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社会氛围,强化优化营商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放大格局,拓宽视野,破除自我优越感、发展短视感、交流疏离感,对标先进城市,梳理问题短板,进一步提升市场的透明度、服务的优质度和社会的包容度。

关于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为推进《XX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攻坚年行动方案》的落实,促进我县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县人大常委会3月份成立了调研组,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组采取了深入乡镇、村了解实情、听取汇报、查看台账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状况及特点

20XX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线,在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新的成就。纵向比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XX年消灭了33个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县182个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765.56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20个。横向比我县20XX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处于省、市落后位置。今年一季度,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1579.93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0.97%,未达到时序进度。村均经营性收入2万元以下的有5个乡镇,还有56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2万元以下。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总量偏低。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量3年来每年都在3000万元左右徘徊。20XX年,我县徽城镇七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138.61万元,居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第一。同期,徽州区广惠村高达2600万元,黟县西递、宏村门票分红也达2000多万元。20XX年我县村均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20万元达到20.69万元,但仅为全市村均的5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9.78万元的村有161个。

(二)结构失衡。20XX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百万元以上只有3个村,20万元以下的村142个,占78%。全年村集体一次性经营收入1492.55万元,占39.64%;可持续收入2273万元,占60.36%,收入笔数多,数额小,而且稳定性不高。

(三)来源单一。全县大部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还是停留在村集体公房出租,山场、园地发包等传统方式,缺少新渠道、新途径、新业态,没有新的增长点。20XX年涉及24个乡镇50个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出现严重下滑,仅为297.48万元。

二、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环境不优。客观上我县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大部分乡村对集体资产分得比较彻底;乡村集体企业均已改制。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环境改变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被淡化了。目前,全县五分之一的村几乎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资产;少数村也存在处置村集体资产程序不规范,产权不明晰等情况。另一方面不具区位优势的部分村集体土地、山林和集体房产利用价值低,交通不便,开发成本高,见效周期长,难以带来即期收入。随着城镇化发展,目前我县村多基数大,村域人口规模不平衡。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县182个行政村中常住人口千人以下的有68个村占40.48%,其中常住人口500人以下近20个行政村,且常住人口中大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人。而实际情况更为严重,村庄空心化、村民老龄化、人口数量减少趋势在不断加快。杞梓里镇最具代表性:全镇16个村其中"三无"村(无资源、无资产、无资金)3个,常住人口在1000人以下有11个村占68.75%,其中500人以下的村4个占25%。霞坑镇石潭村户籍人口4500多人,在疫情防控入户逐人核酸检测中,实际在家只有800多人仅占17.78%,其中60岁以上的600余人占在家人口的75%。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样面临严峻的形势。

(二)"堡垒作用"不强。一是少数村两委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站位不高,动能不足。停留在"要我发展",而不是"我要发展"。只满足应付日常的工作,对本村的发展优势把握不够全面,无法根据本村特点制定出相应发展集体经济的对策。二是"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缺乏敢想敢为的勇气和魄力,瞻前顾后,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有风险,不敢担当,等政策、靠帮扶、要钱物。考核时想方设法应付完成任务。三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少数村两委班子成员缺乏远见,只考虑当前利益,"守住家业",集体资产一包了之,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虚高。

(三)发展氛围不浓。现在村民个人发家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少村民集体意识十分淡薄,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热情不高。少数农村党员、能人不愿意参选村两委干部,也不愿意参与发展集体经济,还担风险。乡镇统筹协调能力不强,缺少系统谋划,存在"年初下目标,年底抓统计"的问题。少数干部未能真正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当作本职工作用心用力去对待。少数县直涉农部门缺少主动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意识,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金融部门在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上步子不快,对村集体经营性项目信贷的投放力度不大。

(四)发展手段不多。党中央十分重视农村发展问题,大力提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央层面往往给予指导性、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导,但在乡镇村更需要的是有力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目前尚未出台与发展集体经济相关的配套法律,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优惠措施不多,扶持政策不足,规范指导不够。各地做法也是各显神通,执行标准各取所需。目前我县乡镇、村虽然都已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振兴公司、强村公司等经济组织,实际上绝大部分村未能进行有效的运营。乡村干部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手段和实际的运营能力。另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在我县还缺乏有效探索。

三、对我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巩固执政基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我县农村基层党建的"书记工程"。为全力推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头雁"效应。182个村党组织书记就是"领头雁"。首先,要加强素质和能力培训。要增强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尤其急迫的是要尽快提高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实际工作能力。采取走出去学和请进来教等各种有针对性方式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把村党组织书记按黄山市集体经济发展的七种模式分类别进行重点培训,做到分类指导。其次,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在全面掌握本村的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和优势基础上,吃透上级发展村集体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任期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一村一策",并强力组织实施。

(二)拓宽增收渠道,实行多元发展。发展村集体经济没有立竿见影的妙方,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除了法律法规政策明令禁止的,凡是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式都鼓励大胆尝试。

1.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盘活现有的资源是发展村集体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指导各村切实摸清家底,根据村集体的仓库、塘库、宅基地等资产的利用程度,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引入资金、合作开发、租赁开发等方式使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推广万二村直播拍卖闲置农房经营使用权方式,变闲置资源为有效资产,在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充分挖掘农村自然山水资源、农业产业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等可利用资源,着力培育新的村集体经济增长点。县政府要尽快出台我县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及相关配套文件,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租、抵押、作价入股、转让等权能,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动能和活力。

2.实施产业"造血"的定力。建立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库,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壮大XX茶、中药、养殖、林特等特色产业,着力补齐产前、产中、产后单家独户做不了、做不好的短板。在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品种改良、管护管理、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宣传、品牌打造、冷链物流仓储等方面,因地制宜,精心谋划、论证、入库、争取实施一批项目。培育和引进经营主体,开展撂荒田地整治,推广"大托管"、"股份合作"等模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县农业和农村局要切实建好项目库,并统筹协调确保经济弱村每年至少有一个农业产业项目落地,不断地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积极稳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在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中吸引人、留住人,带动农民增收、增强村集体的"造血"功能。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