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调研报告-34篇(第35/93页)
绿色是铜仁最鲜明的底色。优良生态环境是铜仁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如何积极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将养在深闺的生态铜仁资源走向全国、全世界,是铜仁深处武陵腹地所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和新作为。前不久,铜仁日报社课题组深入武陵山区、乌江水系、锦江河畔,走进田间地头、村户农家,以新闻人的视角和笔触,感受黔东大地,记录下了过往铜仁积极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故事。
开新局顶层设计动力足推动绿色变革强势上扬
绿色,生命的颜色,财富的底色。
如何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是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
铜仁成立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出台多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领域、重要事项责任分工方案,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工作机制。同时,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履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铜仁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铜仁不断深化、细化绿色发展理念、路径、制度,一系列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有力助推了铜仁绿色发展高地建设。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程,深入践行"两山"理论, 先后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应对气候变化、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等20余项生态文明领域重要规划,其中《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5)》成为全省第一个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实施具有法律效力的同类规划。规划提出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佛顶山自然保护区、黔东植被保育区、乌江水源涵养区为支撑,乌江、锦江、舞阳河和松江河生态廊道为纽带的"一核四区四廊道"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目标,为我市探索和创新绿色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目标指明了方向,法治为绿水青山护航。出台《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
《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 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水污染防治监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2022年12月1日,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批准了《铜仁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铜仁市锦江干流大江沿岸建设管理条例》。我市两部地方性法规同时获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这在我市立法历史上尚属首次。
除此之外,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面推进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自此,全市山水资源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绿色发展阔步前行。
激活力两山转化点"绿" 成金旺了产业富了乡村
古樟、村道、小溪、石桥,往江口县美丽乡村更深处走去,有一望无际的蔬菜地,有山间田野盛开的各色鲜花,有游人如织的景区化村庄,有整洁干净的村道村舍满目是景,处处蒸腾着乡村振兴活力,老百姓安居乐业,燃动着建设美丽家园的满腔热情。
近年来,铜仁始终围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造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具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品牌农业、林下经济等,推动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念好"山字经",发展生态农业。
地处武陵山脉腹部的铜仁,境内呈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群众饱受贫困之苦,近年来,铜仁大力发展生态茶、中药材、蔬果、生态畜牧、油茶、蜂蜜等优势产业,不仅让荒山、石山变绿,也增加了群众收入, 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
2016年至2020年,全市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坡耕地治理、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等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24.23平方公里,总计投资46162 万元。结合我省十二大特色产业,重点发展茶叶、油茶、猕猴桃、黄桃等主导产业,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增加经济收入16亿元以上,增产粮食5800余万公斤,受益群众80余万人。
发展生态茶产业。我市抢抓东茶西移发展机遇,围绕茶产业建链、补链和强链,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引进和培育了一批茶产业龙头企业。截至2022年7月,全市已建成茶园基地153万亩(基地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其中投产133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12.95万吨、总产值142亿元。有茶叶企业49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501家,引进了英国太古集团詹姆斯茶业有限公司、贵州贵茶集团、上海联合利华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茶叶龙头企业落户铜仁。梵净山茶公共品牌在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排名全国第30 位,品牌价值达到35.2亿元。铜仁坚持产业生态化,累计发展生态茶产业150余万亩。
发展中药材产业。目前我市已建成中药材基地80万亩,总产值14.9亿元。全市已培育规模化标准化基地279个,其中2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248个。印江自治县刀坝镇建成全国最大的黄精规模化基地、石阡县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八月瓜种植及加工基地。种植规模位居全省第一的品种有黄精、玉竹、八月瓜3个。
发展生态畜牧业。目前,全市有天然牧草地面积283.74万亩,人工改良草地12万亩,冬闲田土种草7万亩,高大型高产牧草10.07万亩。全市生态畜牧总产值突破140亿元。
发展食用菌产业。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
业。2022年全市规模生产菌棒10万亩(亿棒),实现产值50亿元。
发展水果产业。全市以"千亩村""万亩片""农文旅"一体化基地为示范引领,以"稳规模、调结构、增效益、树品牌"为目标,以沙子空心李、黄桃、万山香柚、脐橙、猕猴桃等优势单品为抓手,不断突出生态绿色、优质干净品质果品,建成黔东区域特色优势精品水果产业化规模化重点生产基地。目前,全市水果生产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建成10个"农文旅一体化"示范点基地, 形成玉铜松沿线产业带、梵净山沿线产业带、乌江沿线产业带。
--做好"水文章",让丰富水资源"变现"。
下一篇:2023年调研报告-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