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1月调研报告-34篇(第83/9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01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68分钟

把握工作重点,促进改革发展。邀请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教授专题解读延安精神,培育广大员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领导班子发挥头雁作用,带领五个项目前期小组开发项目,有力推动清洁能源快速发展。以干部人事、劳动用工、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强政策宣讲, 打破大锅饭、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构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机制,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动力。

融入纪检监察,打造清风正气。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有机结合,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早提醒、多警示,让党员干部增强纪律规矩意识。注重政策感化,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开特殊组织生活会、特殊党课宣讲,向被审查人员讲好党纪国法、讲透政策法规,帮助其认清形势,在受教育的同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进而坚定入党的初心,强化纪律规矩意识,实现思想转化、态度转变。积极做好监督执纪后半篇文章,真诚关心帮助犯错误的干部,在做好警示教育、强化跟踪回访的同时,着重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卸下包袱,正确面对组织处理和教育,积极投身工作。对能深刻反思错误、切实整改的党员干部给予帮扶,实现严管和厚爱的统一。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与重点突破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李泉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科学处理好城乡关系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发展中大国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性议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总体上经历了由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区域统筹、再到城乡发展一体化最终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转变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的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 年底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94万亿元,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其中,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164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9:1,以当年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36.2%。10年后的2010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9.80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3:1,以当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49.68%。再过10年到2020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60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以第七次人口普查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63.89%。综合起来看,2000年一2020年20年间,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跃升并稳居世界第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结合国家统计局2022年10月11日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数据,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扣除价格因素10年间年均实际增长6.6%。其中,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0:1,比2012年下降0.38,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分不同区域看,2021年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2年相比,分别累计增长110.1%、116.2%、123.5%和89.5%,年均增长 6%、8.9%、9.3%和7.4%。这些成就的取得,举世瞩目,来之不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是立足我国面临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而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未来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的必要举措,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意。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

出的这一重要论断和我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就党的二十大精神所涉及的这一重要议题进行质性研究和理论阐释。

二、已有文献简要回顾

针对城乡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所必须解决的重要实践问题,学者们立足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提出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①在国外, 有关城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溯源一般始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

(JohanHeinrichvonThunnen)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其他还包括城市地理学家霍华德(Ebenezer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空间(地理丿经济科学中克利斯泰勒( WalterChristaller ) 的中心地理论、廖什

( AugustLosch ) 的市场区位理论以及李希霍芬( Richthofen ) 、赫特纳

(HettnerAlfred)、哈特向(R/Hartshorne)等其他学者的区域地理理论等等学说。西方欧美国家实践层面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则更多是在1940-1950 年代开始兴起,从发展经济学领域刘易斯(W.A.Lewis)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佩鲁(FrancoisPerroux)的区域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JohnR.Friedman) 的"中心-外围"理论、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到以钱纳里(HollisB.Chenery)、纳克斯(RagnarNurkse)、普雷维什

(RablPrebisch)和辛格(SirHansSinger)和等为代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理论进而逐步演变形成目前比较流行的舒尔茨(ThodoreW.Schults)的人力资本理论、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理论以及其他新结构主义、新发展主义理论等等。其中,经济学家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认为要更

好应对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就必须动员力量将资源以"大推进"方式投入到基础设施和潜力大、规模大、投资回报率高的城乡经济各个部门。在区域科学领域,新经济地理(空间)学派、区域制度(演化)学派和区域(政策)管理学派等主流学派也纷纷提出各自关于区域发展的不同理论主张。但是,亚非拉国家的发展现实结果证明这些理论主张在实践中并非万能。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沉寂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兴起了对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以及实现经济转型的激进论、渐进论的长久讨论。同样,除中国等少数国家之外,拉美等第三世界并未从发展的陷阱中顺利走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者对城乡结构的探讨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加强,自然、生态、空间与人类文化不断与城乡结构形态演化相互融合,学者们如杜克西亚迪斯(Doxiadis)、戈特曼(Gottanman)提出了世界连绵城市结构理论,迪克伊(Dickey)、布洛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