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1月调研报告-34篇(第84/9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01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68分钟

奇(Brotchie)、卡斯特(Castells)提出后现代社会城市结构形态转型理论, 以及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和紧凑城市等理念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等。②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南北分化、城乡对立和资本主义世界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等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现实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进一步凸显, 以皮凯蒂

(ThomasPiketty)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不平等的加剧不仅降低经济效率, 也给西方社会带来极大的政治不稳定。因此,皮凯蒂提出面对不平等和发展差距这一世界难题,需要倡导发展"参与式社会主义",关键是通过税制、财富再分配和监管体系,对社会权力进行永久性地重新平衡和再分配。③但是,这在实践中仍然面临政策操作层面的重重困难和来自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压力。

在国内,仅从最近2-3年来的代表性文献来看,刘守英、龙婷玉(2022)的研究把城乡融合作为城乡转型的一个阶段,提出了我国城乡融合的思维转变、

发展政策和不同类型的实现路径。①文丰安(2022)基于我国城乡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考察,提岀城乡共同富裕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构建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②王青、曾伏(2022)通过构建六个维度的城乡发

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双向固定空间杜宾模型和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法等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06-2019年的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o收敛和空间B收敛性及其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贡献进行了测算分析。③崔海洋、袁倩莹(2022)结合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省级层面的宏观数据,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视角研究了数字金融对我国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数字金融在促进东中西部居民收入提升、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有利于经济包容性增长方面的显著差异性。④方创琳

(2022)通过对城乡病理病根及对立格局的解析,提岀了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

主控要素、驱动机制及其规律性和持续性,并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测度试验系统基础上提岀了城乡多融合发展的三角模式。⑤包雪艳、戴文远、刘少芳等人

(2022)的研究立足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分析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规律与特征。⑥王大超、赵红(2022)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和BML指数分析法,对碳排放约束下我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⑦张洪新(2021)以恰亚诺夫主义的分析思路,对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图景进行了理论解读。⑧周德、戚佳玲、钟文钰(2021)从内涵辨识、

理论认知与体系重构等方面就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问题进行了综述性研究。⑨范根平(2021)的研究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提岀了中国特

色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选择。⑩杨晓军'陈浩(2020)通过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的研究发现,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区域间和中西部区域内差异较大;从趋势判断,除东部地区外,尽管我国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存在明显的o收敛特征,但四大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绝对3收敛趋势和条件B收敛趋势。郭海红、刘新民、刘录敬(2020)通过构建城乡融合动态测度指标体系和空间滞后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对2009-2018年间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其动态演化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陈海龙、马长发(2020)通过构建两地区、两部门理论模型并设置以中国为背景的情景模拟,就跨区域人口城镇化迁移的性质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变动率进行了研究。王嵩、范斐、王雪利

(2020)基于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影响机制,运用DEA模型分析测度了我国区域、城乡和产业三个层面以平衡充分发展耦合协调度为门槛变量的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及其广度、深度等问题。王红霞(2020)根据区域发展理论分析和全球区域政策实践演进,探讨了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目标导向下的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的内涵特征、体制机制、支持体系及其政策创新。朱介鸣、刘洋、朱牧文、肖扬等人(2019)的研究结合近70多年来我国城乡转型过程及其与之相伴随的空间战略范式转变,对不同阶段由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发展效率进行了比较.认为市场机制与政府政策的有效结合是城市化水平进入较高阶段时实现区域共同公平繁荣的关键。①汪彬(2019)的定性研究立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表现和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理念、具体战略和空间格局构建及政府调控举措。②杨发萍(2019)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逻辑,探讨了我国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的现实基础与突破路径。③总体而言,以上成果所选角度多样、所用方法各异、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但都更多从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站在比较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事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证结论、学术思想和政策主张。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包括陆大道、林毅夫、蔡、孙久文、安虎森、张可云、顾朝林、魏后凯、曾菊新、方创琳、龙花楼、陆铭、陈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其他学者,从影响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特定方面出发,对我国城乡区域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演变趋势、政策组合及其与之紧密相关的居民收入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富裕、数字经济、建设用地变化、公共服务、县域经济发

展等不同方面,进行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理论与实证研究。从最新发表的成果来看,陆铭和李鹏飞(2022)对我国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实践历程、实现路径和未来走向进行了研究;?关枢(2022)针对我国发达的长三角区域27 个城市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时序变化与空间分异的研究;戴雅娜(2022)基于1999 一2019年31个省份数据,就高铁开通对省域层面的产业集聚、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李静、覃云云(2022)针对老龄化问题提出了城乡融合养老新的模式";郑永兰(2022)研究了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以农民工再嵌行为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舒季君、周建平、陈亦婷等人(2022) 探究了我国2013一2020年间数字经济发展演化格局及其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效应;辛金国、马帅西(2022)以城乡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为例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陈志钢、茅锐、张云飞(2022)的研究则聚焦共同富裕目标,提出了针对农民权利、产业发展、收入分配、教育公平、生态价值转化、村际一体化发展等角度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与政策";沈永东(2021) 结合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经验和市场机制、行政机制与三次分配等,对社会组织机制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政策体系进行了探讨";孙良顺、田泽(2022)结合农村新"三代家庭"的"城乡两栖"生活生计方式,提出了就近县域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的策略选择3;钟晓萍、于晓华(2021)对长三角四省(市)构建"地票制度"、建设用地指标跨省域或区域内流动交易的可行性进行了应用性政策研究14;范晓莉(2020)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就我国2008一2016年间省际层面的文化消费、区域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刘秋蓉、曹广忠(2019)从区域主体功能视角下我国县域单元尺度上的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廖祖君、王理、杨伟(2019)的研究则利用1999一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SDM)分析了经济集聚对我国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影响效应及其对策建议";郭磊磊、郭剑雄(2019)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重点评价分析了不同于南北问题的西部地区城乡分化与融合问题。以上并未穷尽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从不同方面识别影响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实施方案都非常具有启发性和重要的现实价值。事实上,如果把论文检索时段延长到近5年左右, 涉及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其他文献成果(此处略去公开出版的著作、公开的研究报告等)就更为丰富饱满,这些成果也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并值得该领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