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范文-34篇(第48/81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514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39分钟

生活污染防治: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人口覆盖率93%。建设14座农村污水处理厂,每年收集和处理污水247万立方米。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8.3万户,普及率达61%。农村沼气用户达10.38万户,覆盖率41.6%。

自然生态保护:全区森林面积96.9万亩,森林覆盖率45.5%。2013年以来,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平方公里,完成水土保林76.4公顷,封禁治理1866.6公顷,保土耕作1917公顷,坡面径流调控256.6公顷。2012年以来,共治理河道20.8 公里,新建防洪护岸35公里,疏浚河道5.4公里,有效保护了13个村、3.9万人防洪安全。

小结:长寿区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好,人文厚重、民风淳朴,乡村社会总体保持稳定和谐,山水田园风貌基本保持了传统乡村特色。总体看,长寿区乡村发展能够反映我市及内陆山区"三农"现状,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长寿区推动乡村发展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寿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和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立足本地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乡村治理、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建设"三园""五区",全域园区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化方式带动山地农业发展的新路,在全市较早实现适农区域现代农业规划全覆盖。目前,初步形成现代农业"三园""五区"发展格局。三园,即现代农业种植园、现代畜牧养殖园、长寿柚种植园;五区, 即现代粮食生产区、果蔬生态种植区、东山生态农业区、西山生态农业区、三峡移民生态农业区。目前,现代农业

"三园"已经成为集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覆盖区域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000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近1万元。在具体做法上有四个特点:

一是以园区为载体加强科学规划,形成差异化产业发展格局。立足现有农业生产条件和产业状况,依托西南大学、中国柑橘研究所等专业机构科学谋划 乡村产业布局,总规划面积1004.87平方公里,明确了每个园区发展思路、主导产业及招商重点,形成差异发展、板块协同、优势互补、产业互促的发展格局, 建成长寿柚、晚熟柑橘、畜禽和生态渔业核心产业示范区近30万亩,亩均产值1 万元以上。

二是统一建设配套基础设施,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根据产业布局和入驻企业生产需要,在园区内统一规划和建设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将各类涉农项目及财政资金集中向园区倾斜,累计整合资金近8亿元,建成园区道路55.6公里、提灌工程85座、供水工程34处、供电工程89处、整治土地8.3 万亩,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三是强化多渠道招商引资,为产业集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以会招商、部门招商、定点招商、网站招商及以企招商等措施,制定优惠政策,认真遴选项目,严把企业准入,积极吸引城市资本进入园区,促进产业加快集聚。累计合同引资92亿元,完成投资39.8亿元。广东温氏、澳门恒河、重庆天友等企业已抢滩入驻。农民在获得每亩近1000元租金的同时,在企业务工每年还可获得近2万元的务工收入。

四是加强实用农业科技推广,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开展符合山地农业要求的无人机、旋耕机、开沟施肥机等现代化农机装备作业,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同中国柑橘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专家大院5个,引进"沃

柑"等新品种12个、农业精简化技术应用等新技术10项,为产业优化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持续增添农业农村发展动力。长寿区工业基础较好,城镇化发展较快,是全市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农村奠定了扎实基础。一方面,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 中心城区极核作用,承接人口梯度转移,吸纳和集聚人口就业,推进产业发展、城市拓展与人口转移有机融合,促进农村居民更便捷、更多的享受城市医疗、 教育等公共服务。着力构建"3+9"的小城镇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农业大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充分发挥小城镇连城带村的核心功能,引领农 村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长寿湖镇成功创建国家级特色小镇,葛兰镇、 云台镇、长寿湖镇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心镇。目前,全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8.79 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53.17万人,城镇化率达64.4%,居于主城以外区县前列。另一方面,加快推动工业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业开发带动周 边城镇开发,将长寿工业园区打造成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吸引民营资本 下乡,统筹推进农村就业创业,带动繁荣活跃农村经济。2010年创建以来,长 寿工业园区微型企业由21户增加到1738户、增长81.8倍;新增就业29194人,本土就业人口占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倍。

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抓手,务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田园行动",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严格实行禁养区、限养 区、适养区"三区划分",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关停畜禽养殖场498个, 整改畜禽养殖场473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7%;推动城市环保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污水处理厂覆盖所有街镇,在全市率先建成覆盖所有行政村的"户集、村收、镇归、区运输、区 处理"农村垃圾收运系统,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人口覆盖率达93%。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广"猪-沼-果"循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 治、秸秆还田等绿色发展模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5%,商品有机肥产量全市第一,建成全市最大的种养循环农业基地,成功创建全国无公害果蔬示 范区。2013年以来完成危房改造7129户、受益群众2.85万人,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8.3万户。

以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为落脚点,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2013年以来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年均增长12%以上,所有农村中小学完成"全面改薄",寄宿制学校实现街镇全覆盖,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面落实,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全面施行,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区公办街镇级医疗机构32个,村卫生室335所,在册在岗乡村医生672名,"区级医疗+街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联体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得到有效落实,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构建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扶贫帮扶体系和低保、医疗、孤儿、特困救助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渠道全面畅通,农村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户籍制度限制全面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实现无缝转移衔接。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