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各级领导调研报告-26篇(第17/44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24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75分钟

4.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促进小微企业向集聚发展转型。一方面,把重大产业平台作为培育新动能的核心载体来打造。充分发挥苍南工业园区的优势,通过闲置土地清理、"理旧账"等专项行动,化解一批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松绑",园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1家。另一方面,把小微企业园作为重点集聚平台来打造。通过政府投资开发、企业集资联建、龙头企业开发、工业地产开发等模式,在建小微园超过1500亩,为众多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生产条件和服务配套。

5.以培育新经济为目标,促进小微企业向多元发展转型。近年来,注重通过"互联网+""品牌+"等方法,逐步实现了传统市场的转型,年交易额平均在40亿元以上,也出现了一批效益好、成长性强的小微企业。重视支持小微企业投资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如五凤香茗,原来单一农耕型的种茶、采茶、卖茶,向"旅游+农业"方向转型发展后,茶园的游客迅猛增加、产值大幅提升。实施海洋强县战略,引进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海洋新兴产业,创新推出全省首个养殖用海二级承包制度,规范了养殖产业,扶持发展了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全县海洋经济年总产出160多亿元。

三、启示与建议

1.增强活力是实现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建议将小微企业扶植培育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增强新动能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既推动传统小微企业转型,又要重视新兴小微企业培育。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产业升级规划,搭建产业服务平台,鼓励小微企业细化专业分工,优化产业生态,不断激发小微企业自我发展与创新活力。要鼓励小微企业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其加速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聚集,使其成为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引导传统小微企业借助新业态,重塑市场竞争力。要打造一支有活力的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在倡导坚持实业、坚守主业、弘扬工匠精神的同时,积极引导新生代企业家适应新常态引领新经济。

2.优化环境是实现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要进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并以此撬动各领域改革,聚焦聚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上要平等。要在政策、空间、平台、资金、政务等方面提供与大中型企业一样甚至是更好的服务,切实改变"上热下冷""重大轻小"的状况,拓宽小微企业成长通道,营造小微企业良好发展环境。政策上要精准。在优化政策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帮扶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联动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实施优质多样化的政策制度供给,使小微企业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推进上要有力。要完善"亩均论英雄"机制,倒逼转型与激励升级相结合,进一步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继续以整治违章建筑、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为手段倒逼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3.创新要素是实现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全面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有力提升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高层次人才要实现共享。类似于苍南等县域仍面临技术创新实力弱、人才引进难等发展瓶颈,要鼓励支持省内县域在杭州等地建立"人才飞地"并创新协作机制,以解决招不进人留不住人的问题。要瞄准产业急需专业技术人才,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培训基地,培养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

资本供给要精准对接。要进一步完善适应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要的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创新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保险机制,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平台空间要优化拓展。要进一步统筹产业规划,在引导纺织、服装、塑料制品业等传统产业在满足生态环保要求,提升产业水平的前提下,向加快发展地区转移,带动加快发展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4. 产城融合是实现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小微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促进城市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调研情况看,目前仍存在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产业支撑力不强、"多规合一"滞后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一要推进城市发展"多规合一",使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统筹协调、相互衔接,推动小微企业集聚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实现产业与城市高度融合;二要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把小微企业转型融入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同谋划、同治理、同发展。

"八八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基于慈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省委党校领导干部进修班慈溪调研组

作为我省湾区城市、发达地区的慈溪,为何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这对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怎样的启迪?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对慈溪开展了重点产业平台、特色小镇、城市经济以及企业发展等方面的调研考察,深入剖析其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现慈溪在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最突出的就是坚定不移践行"八八战略",彰显特色、发挥优势,勇立潮头、善谋新篇,实现从"速度领跑"向"质量领先"的跨进。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

1.聚焦民营经济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慈溪把民营经济作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加大支持力度,舍得下"重金",仅去年慈溪(不计杭州湾新区)就为民营实体降本减负41.3亿元,其中产业扶持资金10.7亿元。近几年,每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万多家,市场主体总数已逾15万家、居宁波各县(市、区)首位。

2.聚焦智能制造抢占高质量发展"先机"。出台"中国制造2025"慈溪行动纲要、培育发展智能经济十条意见等政策措施,加快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2017年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482家、当年投入114亿元。同时,大力实施"低小散"整治、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规上企业智能化技改"三个全覆盖"行动。

3.聚焦开放引领插上高质量发展"翅膀"。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实现4个平台列入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重点平台,去年"一带一路"出口比重超过26%。坚持以大平台推动大开放、大合作,连续多年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近五年招引落户近800个项目。

4.聚焦创业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大力构筑人才创业创新支撑,打造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人才链式平台;大力构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企业出题、院校出智、联合攻关的方式,构建产学研联盟。近五年全市科研经费支出累计150多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

二、推进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产业结构层次存在制约。慈溪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仅35.1%,低于全国51.6%、全省52.7%、宁波45%的平均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也仅23.9%,与发达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慈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38.9%,也低于全省42.3%、宁波40.9%的水平。

2.企业转型升级存在难题。慈溪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普遍较小,现有工业企业1.8万家,但规上企业仅1434家,龙头带动效应尚有欠缺。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融资难度加大等因素倒逼转型升级,但由于品牌、技术等制约,也成为许多企业较难破解的瓶颈。如月立电器,电吹风等小家电年销售额达12亿多元,全球市场占有率15%以上,但缺乏自主品牌,出厂价仅为市场价的1/5。

3.新旧动能转换存在差距。近年来,慈溪大力培育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三大新兴产业,扶持起一批成长型、潜力型企业,但去年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均不到百亿规模,合计仅208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仅14.6%。如墨西科技的石墨烯项目,市场潜力很大,但年产值尚不足亿元;天生密封,走在全球密封件行业的技术前沿,但企业年产值目前仅8500万元。

4.化解风险挑战存在困扰。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长久形成的传统观念,困扰和制约着高质量发展。比如,资源环境难以为继,要素利用效率不够高,仍有不少"低小散"行业以及低效利用土地;又如,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受历史包袱、国企实力等制约,走出困境仍任务繁重。

三、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1.必须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中,加快推出高质量举措。关键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尤其要重视提高服务民营经济的供给体系质量。慈溪实施"三个全覆盖"行动;创新"众车联"平台模式,即"汽车产业链+产业互联网+金融资本+人才资本化"创新汽车零部件产业商业运作,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由此走出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促进了企业发展和产业质量提升,是提振实体经济、加快动能转换、迈向产业高端的有效抓手。

2.必须在培育新经济新动能中,加快塑造引领型产业。重点聚焦未来产业、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加快壮大引领型、先导型产业,形成集群优势,使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柱""新引擎"。一方面,对有望实现重大突破的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加强排摸梳理,尤其对重点企业实行清单式管理,倾斜政策,精准施策,做到上下级联动、上下游打通;另一方面,对已具基础但尚未形成规模的潜力型新兴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提升能级、壮大规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3.必须在产业由低往高迈进中,加快打造高能级平台。慈溪的平台模式主要是"大、中、小"三类:"大"是若干重要产业平台,集聚重点产业,如慈溪市专门创新"五专"机制(即专门班子、专业队伍、专门政策、专项基金、专业公司),打造生命健康、军民融合、航空、新材料、中东欧等五个专业园的探索值得借鉴;"中"是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主要发挥技术创新支撑、"众创"孵化培育等作用;"小"是各类小微企业园,建设"工业厂房按需定制、配套服务综合集成"的工业综合体。同时,平台打造要强调"亩均论英雄",把住"亩均投入、亩均产出"门槛,将园区作为"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的基本单元,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提高园区发展水平。

4.必须在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中,加快造就开放新优势。要发挥好"一带"与"一路"交汇地的优势,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更深程度"引进来、走出去"。要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重点推进接轨上海,尤其结合大湾区建设,建议把前湾新区作为杭州湾南翼接轨上海的核心区来打造,作为类似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国家级大平台来打造,对该区域打通交通瓶颈、密切跨湾协作,以及加强重大项目布局、科技人才引进、公共服务提升、体制机制优化等,加强倾斜和支持,加快构筑起新的战略增长极。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