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各级领导调研报告-26篇(第16/44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24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75分钟

三要发挥华侨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打造区域性开放高地。丽水因侨而闻名、因侨而兴盛,全市有港澳同胞、华人华侨41.5万人,占全省的20.55%,其中有10万多人从事国际贸易,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丽水着力打好"侨牌",在"走出去"的同时"请进来",有效推动了华侨要素资源回归。丽水自古就是对外开放的先行区,龙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始地之一。十五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加快开放发展、借力发展。下一步,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开放带动,加强对华侨的联系和服务,进一步吸引华侨返乡、侨资回流兴业创业。今年举办首届世界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加快建设完善青田华侨进口博览城、华侨投资项目交易中心,建设好华侨投资创业园,为华侨回归搭建平台,打造区域性开放高地。

四要发挥绿色发展先行的优势,着力建设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坚定绿色发展定力,坚持绿色主基调,高扬发展主旋律,比较好地处理好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的关系,不仅生态环境全国领先,还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优美的良性循环,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形成了独特的体制机制优势,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目前,丽水上下推进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定力更加坚定,干劲更加充足。下一步,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其他领域改革,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市。以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为载体,继续深化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走出一条最大程度释放"两山"红利的新路子。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农民权利,完善农民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让"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水流变资金流"。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先行区建设,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顶层设计,努力成为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者、生态价值标准的制定者、生态价值体系的评估者。

找准问题 补齐发展短板

有优势必然有短板。丽水要写好"八八战略"的续篇,就必须在继续发挥优势的同时,找准短板、尽快补齐短板。

一要加快补齐综合交通短板,着力打造浙西南交通枢纽。到丽水山区调研,才深刻体验到"山路十八弯",山区群众穷在山上、苦在路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丽水交通基础设施欠账多,交通仍然是丽水发展的最大短板。补齐这块短板,就要把交通事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把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作为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的关键支撑,积极对接全省大通道行动计划,加快形成北承沪杭金、东接甬台温、突破点线面、接轨大湾区的水陆空综合交通大格局。要全力以赴推进丽水机场工程,积极谋划杭丽、温武高铁,早日开工衢丽高铁,加快建设衢宁高铁;大力推进全域通景公路建设,加快复兴瓯江航运,努力把丽水建设成为浙西南交通枢纽。

二要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着力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调研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蕴含着一个"两山"之间转换通道的问题,这个通道就是产业。换句话说,产业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百姓增收致富的关键。近年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有所侧重,抬高门槛,重点是做好产业选择,明确产业导向,着力培育一批生态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一、二、三次产业都有了较大发展,而且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进入新时代,丽水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变为发展优势。例如,我们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招商,引进上市公司科伦药业重组浙江国镜药业公司,凭借龙泉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国镜药业空气净化系统维护费节省近60%,蒸汽耗用成本下降90%,成为全省健康医药产业的标杆。尽管如此,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产业体系不完善、大企业龙头企业缺乏,仍然是制约丽水打开"两山"通道的突出短板。下一步,要乘势而上,坚持不懈发展生态农业,大张旗鼓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蓝天白云之下、绿水青山之上的生态工业。特别要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在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招大引强,下决心引进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要打好"互联网+""生态+""标准+""能耗-""污染-"的组合拳,全力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三要补齐城乡发展短板,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水平低和部分乡村空壳化,是丽水推进统筹发展的两大难题。我们面临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历史任务。一方面,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丽水是浙江最大的乡村,乡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8.2%。我们必须担当起乡村振兴主力军和排头兵的历史责任,深入破解山区村庄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要动员和吸引一批有情怀、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回归乡村,依靠他们重新发现乡村的生态和文化价值,进行乡村综合创新,重构乡村生产关系,实现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有机融合,实现乡村创客与本土农民共建共享乡村振兴。要突出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弘扬耕读文化、慈孝文化,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大行动,全域推进拯救老屋行动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奏响新时代的乡村牧歌、打造世界级的诗画田园、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丽水城市化率只有5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必须加快人口向城市和小城镇集中。总结推广"小县大城、组团发展"经验,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要素集约,动员处于高山、远山和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区域的群众向县城或中心镇集中。同时,要着力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赢城中村改造硬仗,突出瓯江(南明湖)轴线,加快形成"一江双城三片"的空间结构,切实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把丽水打造成一个可以找得到诗和远方,看得到鱼翔浅底、繁星闪烁的旅游胜地。

四要补齐人才和科技短板,着力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强支撑。近几年,丽水人才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人才总量较小、层次较低、结构不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边引进边流失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同时,丽水还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我们一方面要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办好丽水学院和丽水职技院。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人才政策、加强与大院名校合作、加快建设各类产业综合体等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既要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又要依托杭州、宁波建设科创飞地,柔性引进人才。同时,要加快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卫生、教育等供给水平,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环境。从2016年起,丽水市常住人口的流向出现拐点,由净流出变为净流入,去年净流入1.2万余人。对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大力推动"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和"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等,吸引一批有情怀的人才回归乡村,引导广大人才向乡村流动,鼓励他们在农村广阔舞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聚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苍南县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省委党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苍南调研组

小微企业是块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助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更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推动科技创新、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功不可没。5月29日至6月1日,省委党校2018年第二期领导干部进修一班B班第一组围绕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赴苍南县开展实地调研。

一、现状与挑战

浙江有168.3万家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八成。目前,浙江省已建设省级小微企业园211个,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40家,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经济的转型发展。

当前,小微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小微企业仍以传统行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规模相对偏小,同质化竞争严重,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生存能力弱,整体上"低小散弱"的特征依然存在,大多数处于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低端;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小微企业面临着要素制约和环境制约的双重瓶颈,依托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

苍南民营经济发达,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小微企业最早萌发和繁荣的地方。目前,全县小微企业主体数量达3万多家,是全省小微企业发展的缩影和典型。近年来,面对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苍南围绕省委省政府的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做法与成效

1.以生态建设为抓手,促进小微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把治污水作为"五水共治"的首要任务,重拳整治生产生活污水,集中整治排污口3619个,对六大重污染行业进行了史上最严厉的铁腕整治。如调研组所到的纺织提升园区,占地209亩,在当地政府关停100多家印染企业后,整合成9家入驻园区,采取集中供暖、供水,集中处理生产污水等措施,既节约企业的生产及污染治理成本,又提升了企业效益。同时,通过"四无"企业整治提升小微企业发展质量,通过"三改一拆"重塑小微企业空间格局,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

2.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龙头,促进小微企业向效益发展转型。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全省之先推行"一站、一网、一库、一端""四个一"创新工程,全面简化小微企业办事审批手续,形成了企业投资项目"简易项目50天、一般项目82天"的"苍南标准"。如温州龙洁日化品有限公司在苍南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理了全省首张跨级联办证照;苍南县鲁普宠物玩具有限公司从拿地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了34个工作日,比改革前平均120天的办理时间足足节省1/3以上。

3.以产城共建为引领,促进小微企业向融合发展转型。坚持小微企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同谋划。实施城中村改造三年攻坚计划,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坚持小微企业提升与城市管理共进步。通过"垃圾革命、厕所革命、陋习革命、污水革命"等四大攻坚战,实现全县垃圾日产日清、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以干净、有序、文明的城市环境带动小微企业提升转型。坚持小微企业治理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全面开展"万名干部下网格"行动、基层党建"十招破十难"行动,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顽疾得到破解。如宜山镇梁宅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第一个拆除自家的厂房,第二个拆除他弟弟经营的气流纺厂,有效形成"领头效应",3天时间和谐拆除违法建筑11.7万平方米,同时规划了新气流纺园区,彻底整治了该村40年来小微企业无序发展的问题。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