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后,"三农"工作的重点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重视提升。
一、存在问题
一是存在松劲懈怠思想。有的部门和干部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乡村振兴没有"两不愁三保障"等硬性指标要求,可以"喘口气""歇歇脚",工作上思考和谋划不够,行动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个别镇村干部对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对工作重点、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不了解不掌握,缺乏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帮扶措施,存在思想上"松懈"、行动上"松劲"、作风上"松散"的问题。
二是防返贫机制不完善。监测对象管理不精细,对返贫致贫风险分析不够,帮扶措施比较单一,保障类措施较多,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较少,对个别监测户的叠加风险判断不够精准,个别监测对象"一户一策"针对性不够强。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运行还不够顺畅,行业部门衔接沟通不够紧密,易返贫致贫人口等困难群体信息数据共享还不对称。部分群众对防贫监测帮扶政策的知晓度还不高,自主申请预警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三是产业基础不够牢固。特色产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产品绝大部分为初级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够健全,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有限、产品附加值低,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的能力还不够强。加之近年来冰雹、冻害、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不强,致使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减弱。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对贫困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些群众滋生了"等靠要"思想,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因病、因残等重点监测对象很难靠产业、就业等开发帮扶措施实现保障,只能通过长期的政策兜底保障。
四是帮扶干部作用发挥不够。由于县乡换届和驻村干部调整轮换,导致一些新调整的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对村情户情不熟悉、掌握不全面,对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业务学习理解不够全面系统透彻,政策宣传不够到位,动态监测不够及时,帮扶措施不够精准。个别帮扶队员在工作中粗枝大叶,满足于当"差不多先生",在精益求精、细节末梢上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单位部门和乡镇对下派的帮扶队员教育管理部严格,存在单位单位和村上"两头跑"的现象。
二、对策建议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压紧靠实工作责任。充分认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健全完善县委抓总,农办统筹,领导小组协调,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局"两轮驱动",各相关部门指导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县乡村书记谋划部署、组织实施的直接责任,市县部门政策落实、筛查预警的行业责任,基层干部工作落实、措施落地的到户责任,确保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
二要强化预警监测,健全完善制度机制。组织乡村干部每月开展排查监测,对所有监测户的帮扶计划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缺什么、补什么,确保稳定消除风险。健全部门筛查预警机制,整合住建、民政、教育、卫生、医保等行业部门信息系统,对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建立以人工上报和自动化智能监测预警相结合的防返贫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媒体反映、信访举报等信息,确保因病因灾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的农户第一时间纳入、及时跟进帮扶。用足用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兜底保障等政策,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持续提升消费帮扶、劳务协作水平,以脱贫人口为重点开展整体性帮扶,着力防范和化解规模性、区域性返贫致贫风险。
三要加大资金投入,培育壮大增收产业。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县域产业基础和优势潜力,大力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积极鼓励农户发展"五小"产业,深入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努力实现农户家家有产业、家家有收入。大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采用资金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租赁经营等多种途径,健全完善扶贫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增收。以乡村建设为统揽,统筹推进脱贫村、搬迁安置村、原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切实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着力解决乡村建设进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
四要强化教育培训,充分激发内生动力。结合"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重点围绕预警监测、防止致贫返贫、脱贫攻坚后评估等内容,采取专题轮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对乡镇党政班子、驻村帮扶队伍、帮扶责任人和各相关单位业务干部开展全覆盖培训,进一步提升做好帮扶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群众会议、乡村广播、微信短信等方式,广泛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政策宣传,不断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多方帮助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鼓励他们主动学习技能,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