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高中与大学生涯教育一体化调研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16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高中与大学生涯教育一体化调研报告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而推动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强化青年学生的生涯教育,有效提升人才的职业能力,进而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生涯规划意识与技能,促进个体生涯发展的活动。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协调推进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的学生生涯教育,实现"就业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的高质量衔接",深入探讨高中与大学生涯教育一体化推进,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中与大学生涯教育一体化推进的现实困境

1.学段生涯教育严重脱节,系统性程度不高。舒伯认为,如果高中阶段未开展生涯教育或生涯教育效果不理想,则会导致学生专业选择偏差、升学决策失误、发展方向不清晰和学习动力缺失等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后续在大学阶段的发展。从当下的教育实际来看,一方面,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高中学段生涯教育基本处于缺位状态。随着新高考制度的实施,高中生涯教育的重要地位被重新确立,但由于长期缺位,高中学段生涯教育仍然处在刚起步的阶段,高中与大学生涯教育的一体化推进基本无从谈起。而大学生涯教育尽管起步较早,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由于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缺位,使得大学生涯教育需一并承担起高中生涯教育任务。大学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决策能力,又要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增强职业体验、明晰职业路径等。这不仅导致部分学生对所选专业不满,使其人生发展轨迹发生改变,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尽快建立高中生涯教育体系,发挥高中生涯教育的作用,成为当下一体化推进生涯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高中学段生涯教育的启动,在一体化推进上还面临以下具体问题:一是大学与高中的生涯教育目标脱节。科学的生涯教育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制定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目标,但现实情况是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各自的生涯教育目标定位仍不够明确。二是大学与高中的生涯教育内容脱节。目前大学和高中的生涯教育各行其是,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融合,在内容上或过度重叠或缺乏贯通,统筹协调不足。

2.生涯教育发展不平衡,指导性政策不多。一方面,在地区经济、资源能力和时间跨度的多重影响下,生涯教育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化、集中化和差异化特征。上海、浙江等地高中生涯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后积累了丰富的资源、经验,已在全国领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尚未实行新高考改革或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较匮乏的地区,高中生涯教育发展则较为缓慢,甚至有不少高中尚未开设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另一方面,高中生涯教育顶层设计不完善,缺少必要的指导性政策与纲领性文件。尽管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开展生涯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并从学生心理、思想和学业等多方面给予方向性指导,但仍旧只是局限于个案研究,缺少具体方案。而现有的指导性文件,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在高中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及评价等方面也尚未作出具体要求。比较而言,全国各地大学生涯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则更为均衡,国家层面的有关政策文件也较为完善。

3.生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实施保障不够。目前,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生涯教育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普遍存在,而高中阶段更为突出。目前学校生涯教育教师多由学校行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等兼任,专业师资不足问题使得高中与大学之间的教学衔接难以保障。同时,部分学校生涯教育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师生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目前学校的课程资源也较为匮乏,部分现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外部资源支持缺失,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资源短缺,课程开发优化比较困难。

4.高中和大学生涯教育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足。长期以来,在中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学校、家庭都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业提升和素质提高,而对生涯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生涯教育意识普遍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引领相对不足,国家层面生涯教育的战略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不强;二是行业要求倒逼机制不够,社会层面生涯教育的迫切性、普适性和职业性较弱;三是校际协同创新不足,学校层面生涯教育流于形式化、雷同化和边缘化;四是学生个人生涯教育意识不强,趋于家庭化、模糊化和碎片化。

二、构建高中与大学生涯教育一体化的策略

1.加强顶层设计,抓好政策落实。解决生涯教育一体化问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第一,要从国家层面突出生涯教育的战略性、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实操性,真正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四方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发展合力,改变目前学校以一己之力支撑生涯教育的现状。第二,要建立健全生涯教育一体化推进长效机制,用政策法规保驾护航,在制度层面为实现高中与大学生涯教育衔接提供有力支撑。第三,要更新完善配套性保障政策,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制订生涯教育实施方案,精准设计生涯教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师资发展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内容,拓宽生涯教育教师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发展渠道。第四,要明确国家、地区、学校等各级各类单位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避免教育资源浪费。第五,要完善监督机制,确保法规有效实施,实现生涯教育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的有效衔接和顺利过渡,真正把生涯教育一体化推进落到实处。

2.围绕一体化目标,优化体系设计。高中生涯教育目标以唤醒学生生涯意识为主,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意识,锻炼其生涯选择决策能力;大学生涯教育目标则重在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作出职业选择并接受专业学习实践,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尽管两个阶段的生涯教育目标不同,但最终都是为了培养个体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促进个体生涯发展。我们应站在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全局角度考虑问题,以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终极目标,对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的生涯教育内容和模式进行统筹协调、整体规划,既要填补高中生涯教育的空白,又要改进大学生涯教育的不足与短板。为此,必须积极推进高中与大学生涯教育一体化策略,分别从理念、机制、评价、资源和途径等五个维度进行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第一,秉持一个核心理念,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认同教育的核心理念,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个体优势,找到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关键点。第二,建立两套工作机制,一是成立生涯发展研究中心或指导机构,集中专家、优质师资进行课程开发、科学研讨、个案咨询、服务培训;二是实行成长导师制,给予学生科学指导,建立校领导统筹,多部门联动,领域专家、班主任或辅导员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学生生涯教育工作机制,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第三,坚持三方综合评价,完善学生自我评价、相关者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生涯教育评价体系,增强生涯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第四,整合四类教育资源,即充分整合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四类资源,实现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多方联动。第五,充分利用课堂讲授、交流分享、观摩实践、生涯营地、个体生涯咨询等五种方式途径,推动五种途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立足于此,要坚持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主体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优化高中与大学生涯教育一体化路径设计。

3.结合成长需求,完善课程内容。要在课堂教育教学上打破学习阶段壁垒,重点聚焦生涯教育一体化实施过程。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成长规律与发展需求,采用不同的课程理念。高一侧重生涯启蒙与探索;高二以生涯体验与规划为主;高三进入生涯决策阶段,应在高中大学衔接教育上着力。与此同时,应将现有大学阶段部分生涯课程前置于高中阶段,把课程具体划分为自我认知、自我探索、专业认知、职业体验、决策与行动五个模块。大学生涯教育课程主要依据学生的六个发展阶段来设计:入学前教育阶段、大一生涯探索期、大二生涯定向期、大三职业准备期、大四择业冲刺期和毕业后职业适应期。另外,要以学生家长为对象,每学期开展一定数量的公益讲座、线上微课,普及生涯教育基本知识,促进家长在学生生涯教育中发挥作用。

4.健全师资队伍,建立补位机制。首先,整合校内教师资源,配齐建强生涯教育师资,形成一支稳定且具有较高生涯教育水平的校内教师队伍。专业化师资建设非一日之功,当前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心理教师仍然是学生生涯教育的主力,要从中挑选有意愿、有精力、有水平、有情怀的人作为学校生涯教育师资的重点培养对象,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其次,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如专家学者、优秀校友、企业HR等各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担任生涯教育教师或导师。再次,加强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校外交流、研讨、培训并考取各类职业生涯相关认证资质,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的生涯教育专家型师资队伍。最后,加强师资认证培训,建立以专业生涯教育教师为带头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为骨干,课程教师全员覆盖的"三位一体"型生涯教育师资队伍。

5.完善评价体系,注重教育实效。有效的评价是制度落实的重要保障,要从以下维度开展追踪调研,并以此为据科学设计评价指标。高中阶段评价指标应包括学生职业意识、兴趣匹配度、选科指导有效性、志愿填报精准度等,主要聚焦角色转换、专业探索、环境认知等方面。大学阶段应包括毕业前评价指标、就业后评价指标、用人单位评价指标。毕业前评价指标应主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兴趣目标、专业认知、专业认同、职业规划、学业状况、心理健康、就业需求等;就业后评价指标应注重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现状满意度、平均月收入、职位晋升比例、对学校满意度、个人发展状况、个人知识能力素质满足发展需求情况、对本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等;用人单位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所在行业发展前景,人才需求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