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关于X区财政经济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413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8分钟

(2)精准高效促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利用现有财政资源,加大经济领域财政投入力度,加强政府招商绩效评价,牢固树立高质量、高效益的转型发展导向,支持街道、园区有效引育财源税源,依规评价政策成效。区级财政激励更加突出经济大盘蓝筹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财税贡献度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更加突出"硬科技"特色,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重点支持用地适度、财税度贡献匹配,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成长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更加突出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挥财政资金产业导向作用,激励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培植要素市场,厚植产业发展和税源根基。

(3)加快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推进财政定向联系重点企业挂钩服务机制,分析梳理重点税源企业经营状况,加强与产业部门协同,不断优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落地实施,利用区域高质量发展、招商引资等政策措施,以激励为核心,共赢为方向,统筹存量和增量,兼顾引导、约束和保障,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政企双赢。完善开源组收工作,树立精细管理意识,强化税收征管服务,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加快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税源治理体系,着力发掘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提供支撑。探索企业分级服务激励政策措施,参照银行企业等级划分标准,产业行业分类标准,将企业归类为维持类、支持类、激励类、退出类,采用等级服务、激励政策措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财政高品质增收同频共振。

(4)强化财政激励引导作用。聚焦新经济、新赛道,进一步发挥产业扶持政策的拉动效应,积极培育未来税源,聚焦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帮助新兴企业渡过拔节育穗期。把提高绩效作为财政工作的目标导向,加强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协同联动,积极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坚持应享尽享、应退尽退,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稳定发展预期,坚定市场信心;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加强政府招商绩效评价,大力实施精准招商、以商招商,进一步提升招商实效;支持平台经济做大做强,推动细分领域平台企业和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对区域纳税大户企业要"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

2.聚焦管理精细化目标,致力提升重点项目支出的效能

(1)紧扣预算管理关键环节,科学、合理、有效的编制预算,逐步实现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的目标,切实提高预算资金效能。推进成本预算管理,严格按照基本支出标准编制人员和公用经费预算,兼顾完善公务活动支出管理,推进宣传类等项目实施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明确项目工作量,核定历史支出成本,建立项目支出成本定额体系。探索实施跨年度预算管理,在坚持财政收支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以财政中期规划为框架,探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提高预算管理的计划性和前瞻性。优化项目管理层次,加强项目整合,清晰反映项目与部门职能之间的结构关系。明确项目标准分类,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和评审标准体系,优化项目管理流程。严格落实项目储备制度,实行动态储备,严肃部门项目储备内部评审和审批机制,切实提高入库项目质量。建立项目排序机制,按照轻重缓急和项目成熟度等对储备项目进行排序,突出保障重点。推进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完善对重大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管理,强化财政承受力评估,优化重大支出决策和管理流程。

(2)重视财政政策效应,大力提质增效。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注重支出结构调整,严格基本支出,严控"三公"经费,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民生,落实落细民生领域支出,使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公交等领域的财政政策更加精准、可持续,积极有效服务和推动稳增长、稳预期、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借鉴城市发展规律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经验,以"绣花"功夫治理城市和更新城市,科学统筹、合理安排河道疏浚、城市绿化、市政道路、景观照明、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风貌区保护利用等城维领域的项目支出,严格建设、管养、维护标准和定额,避免运动式施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和效果。

(3)建立健全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区镇财政体制关系,充分调动区镇两级积极性,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形成稳定的区镇两级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通过明晰、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划分鼓励、考核、保障等不同类型事项,明确合理的分担机制。加大对基层财政支付力度,规范转移支出,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加大对浦南地区政策倾斜,确保区域财力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聚焦绩效管理,致力提升资金使用绩效性

(1)强化绩效管理意识,推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研究制定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构建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整体框架,形成重大项目、民生领域支出和成本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

(2)优化绩效指标体系建设,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导向,兼顾绩效目标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和生态性,提高绩效指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完善重大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通过调研出台本区重大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提高项目管理运行水平以及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完善绩效监督体系,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完善监控预警和响应规则,实现动态监控。加强项目的事前绩效论证,事中事后绩效评价,推进部门整体绩效预算改革,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实施产业政策绩效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做好政策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完。深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强化绩效约束力,推动财政收支更加科学合理。

4.聚焦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致力促进财政一体化系统应用

(1)切实落实工作任务,审核预算制度改革。依照财政部和市财政局等上级工作要求,用系统化思维全流程整合预算管理各环节业务规范,持续完善"制度+技术"预算管理机制,深化和统筹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推进财政工作数字化专型,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强化预算执行力,提升预算管理规范化水平。结合预算编制工作实际,规范和统一预算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要素和控制规则,实现区镇两级财政预算之间的业务环节无缝衔接和有效控制,加强财政运行监控预警,对部门预算的执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和分析,硬化预算刚性约束性,全面提高预算管理规范化水平。

(2)依托数字化改革,一体化系统,推进数字财政建设。探索数字财政建设,努力形成用"数据服务、数据管理、数据决策"的财政管理服务新格局;增强数字政府效能,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升现代财政治理能力。推进预算编制一体化管理,推动预算管理的动态反映和有效控制;加强财政业务集成优化,着力推动财政管理提升和服务提质;优化财政管理,依托财政数据可视化管理建设,提升数据应用、分析和管理能力和水平。探索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推进到所有预算单位,实现区、街镇两级全覆盖;探索预算绩效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协同理财等各项业务全部纳入一体化系统范围,实现不同业务环节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探索部门决算、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自动生成和逐级汇总,提高决算和财务报告编制效率。

5.聚焦国资改革,致力健全国资监管体系建设

(1)深化国有企业规范化管理,优化出资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履行"决定""审批"等权责事项的边界。优化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办法,科学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衔接;制定区属国有企业非生产经营货物服务采购管理工作指引,规范采购行为;搭建国资系统资金管理平台,加强国有公司资金监管。建立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健全决策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经营业务、投资项目监管,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对新经济领域的引导性投入,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资对财政的贡献度。

(2)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提升质量。着力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按照规划,逐步完善涵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管理办法,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闲置资产共享化。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改革,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为载体,全面展示可共享、调剂的资产信息,完善在线审核流程,推动实现资产跨部门、跨地区共享调剂,全面提升国有资产管理质量和精细化、信息化水平。推进实施经营性房屋资产集中运营管理,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经营性房屋资产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收益统一上缴国库。

(3)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自然资源),强化国有资产、国有资本管理与监督,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重视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监督管理,完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内容,适时开展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等工作。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实现生态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6.聚焦政府债务管理,致力防范债务风险

(1)科学确定政府债务规模,统筹债务资金使用和偿还,确保财政稳健运行可持续。夯实政府债务管理基础,探索实施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全生命周期管理,着力加大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力度,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债券项目事前评估和执行监管,充分运用专项债券支持X新城基础设施建设。

(2)压实政府债务管理主体责任,健全向人大报告政府债务机制,细化报告内容。加强债务风险防范,优化新增债券期限结构和还本付息方式,加强发改与财政等部门协同配合,科学制定政府投资计划,兼顾好公共事业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承受能力。

(3)关注基层财政状况,重点关注基层财政债务风险,加强对基层指导,强调收支动态平衡,科学测算分析基层债务风险,强化债务风险动态监控,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二)经济发展方面

1.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致力推进策源地建设

(1)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X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锚定"三先走廊"战略定位,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创新策源地。聚焦共建共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高质量发展策源地、产融高地建设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前沿布局,加大在"6+X"战略性新兴产业"卡脖子"领域的投资力度;着眼"三朵云",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要素布局,创新发债机制,服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实体经济发展;着眼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国内外并购重组步伐,强化人才交流,推进协同发展。

(2)推进"一廊九区"建设,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生效。聚焦推进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做好高端制造业发展大文章。聚力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把各项战略任务细化为"施工图",高质量转化为"实景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持续深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九城市合作机制,凝聚"秉持新发展理念,改革辟路、创新求实,唯实唯干、拼搏奋进"的发展共识,坚持在创新发展中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协调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绿色发展中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在开放发展中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共享发展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生动的发展实践中展现经济社会勃勃生机。

2.聚焦顶层设计,致力优化政策供给和执行

(1)深入推进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元宇宙、绿色低碳、智能终端新赛道以及未来产业专项研究,绘制各重点领域产业图谱,盘清产业资源基础并明确下一步重点发展方向,着力锻造制造业发展强引擎。推进全区综合性产业政策修订,结合近年来智能工厂建设、特色园区打造、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创新等产业发展重点要点,优化提升政策精准供给水平。加快推进卫星互联网、数字经济等专项政策出台步伐,支持细分领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2)加大政策实施力度,精准有效助企纾困聚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各方面政策要应出尽出、能出尽出,努力以工作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推动政策措施的落实,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加速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全面顶格落实国家和市级稳经济促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并细化区级政策措施,推动稳住经济措施尽快落地见效。对助企惠企政策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对稳经济政策再细化再落实,因地制宜挖掘政策潜力,把各项政策变成可操作、能落地的硬招实招,发挥好政策集成效应。立足长远发展,谋划储备政策工具,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3.聚焦创新发展,致力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动能

(1)利用新科技突破、新产业兴起、新业态诞生、新模式应用,培育新市场主体,为经济增长带来新活力、新动力,实现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服务业开放等优势领域制度创新和政策集成,落实"三先走廊"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在研发创新、场景应用、融资上市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增强科技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领域高精尖产业发展能级,培育更多"硬科技独角兽""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城区建设,坚持数字赋能产业、城市和生活,加紧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大力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政府有效投资,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加大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精尖产业、社会民生补短板等领域的政府投资力度,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政府投资项目要做好项目储备,加强前期论证,加快支出进度,发挥撬动作用,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坚持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提振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2)深入落实本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工厂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全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能级提升,培育适度的"工赋链主"企业,赋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发展。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速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创建绿色转型典型示范。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节能技改,提升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和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

4.聚焦科学精准,致力高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