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关于都市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75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关于都市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区按照"空间重塑-创新赋能-产业调整-企业提质-效益提升"的基本路径,积极探索都市工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导向、契合实际的都市工业发展道路。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都市工业的内涵

都市工业是以城市资源和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人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科技含量高、集聚水平高、经济效益高,体现先进资源聚集力、城市功能支撑力和高位发展牵引力的新型复合产业形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产业形态更加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侧重智能制造和研发、设计、营销等"微笑曲线"两端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重要领域。二是空间形态更加集约高效、功能复合,高密度产业园区、工业楼宇是重要承载空间,产业上楼成为普遍现象。三是重点企业具备更强的资源整合力、产业带动力和市场影响力,集团型、总部型、平台型、上市企业形成规模聚集。四是内生动力更多来源于科技创新,新一代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成为关键支撑。都市工业是适宜在城市中心区域发展的高端绿色低碳先进制造业,发展都市工业是城市在后工业化阶段应对产业"空心化"、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优化产业结构、重塑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

二、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深耕提质扩面,空间潜力有效挖掘。"二次开发"创新突破。企业自主改造、国资收购开发、国资收储再出让等多种模式并行推进,打造了万科智能智造产业园、柯力人工智能大厦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改造地块容积率提升至3.0左右。"亩均论英雄改革"纵深推进。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38.8万元,亩均增加值达231.5万元,××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选省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

要素供给充分,创新优势日益凸显。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大连理工大学××研究院等形成"一链一平台一园区"发展模式,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加速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模式全域推广。产业人才加速集聚。实施高端人才引育行动、"产业教授"引育计划等人才项目,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增量显著。

产业规模扩大,产业能级不断提高。常态化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六大主导产业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至83.6%。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向5G通信、集成电路等高端应用领域延伸,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新能源、系统集成方向转型,高端装备业实现国家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突破。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光电膜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软件等产业不断壮大。2023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6%、75%。数字经济、绿色制造创新提质,未来工厂、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扩面建设。

企业培育成效明显,优势梯队初步成型。以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为抓手打造优质企业梯队,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扶强与育苗工程同步推进,累计培育制造业上市公司8家,同步启动"龙头企业+工业50强企业+30家精锐企业+20家新锐企业"的101企业梯队培育工程。

三、思考与建议

空间重塑,拓展都市工业新发展空间。一是加快拓展工业新空间。高标准打造××新兴产业园,把其作为××都市工业发展新空间、主战场。深化园区规划研究,聚焦发展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金融科技等产业,构建未来孵化地、创新智造城。推动洪塘核心区开发建设提速,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推动集聚区工业用地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二是攻坚二次开发。迭代实施企业自主改造提升模式,适当放宽控制性指标,探索重点用地企业和周边用地企业联合改造模式。深入实施国资收储开发模式,重点对不想改、不愿改、不能改的集中连片或一定规模以上的低效工业地块进行收储再出让或回购再开发。探索二次开发新路径,鼓励村集体自主开发、企业联合开发、土地一二级联动开发。三是推动工业楼宇建设。推动全产业上楼,在"设备轻、工艺流程短、附加值高"的产业上楼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精密机床、注塑机等重型设备上高层。健全工业上楼技术规范,重点提升楼层负载能力和工业楼宇智能化水平。健全工业楼宇项目准入监管体系,出台工业楼宇入驻项目负面清单。优化工业上楼政策体系,探索产业综合用地(M0)政策,允许混合配置,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创新赋能,激活都市工业发展新动能。一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主动融入××科创区,推进北岸滨水创新带建设,推动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打造全省领先的数字化创新高地,推动××高新园区打造创新发展的引领区和先行区。深化"园区+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加速建设浙大科技园××园区、××大学创新港等科创和产业复合型空间。支持标杆型研究院建设,推动重大研发机构向"科教+产教+人才"一体化转型,持续孵化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高科技企业。加快产业协作平台建设,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和小试中试平台建设。二是引育高质量科创人才。充分发挥产业研究院人才"蓄水池"作用,以"一链一平台一园区"发展模式打造人才高地。深化与××大学、中国科学院××材料所等大院大所合作,积极加入长三角技术转移联盟。加大科技型企业梯队建设力度,做强企业研发机构,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精准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计划,做深做实"创新引领?产业赋能"系列活动,高水平打造××人才之家、科技工作者之家等人才阵地。三是实施高水平"四链融合"。聚焦智能传感、光学膜、磁性材料、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精准编制标志性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图谱,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增强技术供给能力。在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强前沿技术超前布局,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企业。

产业调整,构建现代都市工业体系。一是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加快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着重布局智能传感和生命健康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发展一批面向工业互联网的人工智能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引进一批存储、计算等领域软件企业,鼓励发展区块链、数字孪生等产业。二是推进产业集群链式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8条重点产业链,加强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融通联动发展,加快形成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链集群发展模式。大力实施"链长制",支持"链主"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加快形成循环产业体系。按照"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模式,大力培育核心材料、核心元器件、核心装备等配套产业企业。三是推进低碳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重点推进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建设,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力争省级绿色园区实现零的突破。鼓励发展绿色储能,推进智慧能源管理装备制造与软件服务规模化发展,积极争创一批能源电子试点示范。

企业提质,培育壮大都市工业企业群。一是强化培育总部企业。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探索形成"总部+基地""总部+研发+中试制造""研发+制造""品牌+代工"等多种总部模式。引导大型企业集团、行业龙头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推动其从输出产品向输出品牌、服务、知识和管理转型。加速企业上市进程,按照"培育一批、股改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梯次,加快打造上市型总部企业集团。二是做大做强"专精特新"企业。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梯度成长路径,推动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做精做优做强核心产品,巩固提升市场地位。设立"专精特新"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工艺提升、装备改造、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加快引进智造企业。强化招商引资"头号工程"地位,实施都市工业大招商机制,打造更稳定、更强大的都市工业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链招商,招引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圈协同企业。实施基金招商,招引落地初创型企业和人才型项目。深化驻点招商,招引一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头部企业区域总部项目。深化中介招商,鼓励国资制造业小微园区实施第三方招商机制。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