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关于自然资源监测工作的调研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3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关于自然资源监测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工作安排,现就〔...〕地区自然资源监测工作形成调研报告,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选题考虑。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珍惜每寸国土、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等方面对自然资源管理利用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各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各项建设全面铺开,导致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土地违法总量相对较大。因此,自然资源监测工作,能直观和客观地分析出违法用地的成因,有利于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

(二)工作组织开展情况。

自然资源监测开展以来,受到了全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均成立了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领导机构,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和装备。各级政府专门召开动员部署、调度会,积极协调工作。总体看,近年来自然资源监测部署到位、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三)违法用地总量同比变化情况。

据统计,全区〔...〕年度违法用地〔...〕宗,面积〔...〕.〔...〕万亩,其中耕地〔...〕.〔...〕万亩,与去年相比,宗数、面积、耕地面积分别下降〔...〕%、〔...〕.〔...〕%、〔...〕.〔...〕%。

二、当前自然资源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违法问题。一是对先行用地政策宣传不到位。交通部门、项目单位不熟悉先行用地政策,对一些本可以办理先行用地手续的道路、桥梁等前期准备工程和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没有及时办理。二是农村道路与农村公路界限不清。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明确了农村道路四大要件:不超过〔...〕米,用于村间、田间道路交通运输,在国家公路网络体系之外,服务于农村农业生产为主要用途,但农村道路建设单位为争取一定的项目资金,往往以农村公路或旅游公路名义进行立项,在违法定性时较难区分。三是道路偏移问题顽疾难解。用地单位一般使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设计阶段的图纸进行报批,因报批时间过长,在实际施工时因地质条件、拆迁难度等各种原因调整路线后,没有及时调整,造成道路偏移,给监管定性、土地变更、供地、权属认定带来后续隐患。

(二)政府主导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绩观念偏差。近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增速明显,市县党委政府在工业、交通、招商、民生、旅游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大,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也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看变化、看项目、看亮点""要进度、要形象"。对项目缺少提前谋划,项目受到土地制约时,首先想到的也是"先上车后买票",先违法后整改。二是对市县重点项目保障不足。基层反映,自然资源部门在保障用地过程中偏重于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对市县确有需要、又没有列入省级立项的重点项目用地支持不够,既然市县的审批权限在于省级,那么按照权责一致原则,省里也应对市县的重点项目给予一定保障。三是批而未用消化缓慢与新增违法用地并存。一方面,因产业、环保、城乡规划、电力等政策限制和管理工作推进不到位,导致批而未用存量大、整改慢,另一方面,新增的违法用地多属于线性工程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难以通过批而未用方式整改,两者交织,构成一对矛盾体。土地限批虽然有效,但客观上也致使个别地方因无地可用而冒进违法、边报边用。

(三)规划和指标问题。一是规划脱节影响用地报批进度。当前处于规划整合的过渡期,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环境规划与土地规划脱节等实际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省厅要求用地报批材料增加"城乡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无污染和疑似污染地块"等多项审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批进度。二是乡村规划不健全或不合理。乡村规划不健全,没有充分征求当地村民意见,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预留用地指标极为有限,发展空间十分局促,村民不愿执行或难以执行。乡村振兴、农业产业融合、扶贫攻坚项目来了,投入大了,但相应的用地保障没有跟上。布局上对农村农业生产生活预留空间有限,指标分配上对农村农业生产生活保障不足,用地政策上没有因地制宜、因情制宜。三是规划设计前瞻性不够。一些线性工程没有提前预留建设廊道,一些文化旅游、扶贫攻坚项目没有预留空间总体布局,只能使用村级规划,有的甚至不可避让地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而一旦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又难以及时整改。

(四)监管队伍自身问题。地方出主意、想办法、当参谋不够积极主动,解决和彻底根治问题的办法不多。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紧盯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不够。一些基层监管队伍遇到政府主导的违法行为不敢查、不敢报,或者执人情法、执关系法。开展外业核查时,少数监管人员因各种原因未到个别现场进行实地踏勘,使违法行为成为"漏网之鱼"等。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采取支部集中学习、专题研讨、个人自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观看警示教育片、支部书记讲党课、组织党建知识测试等多种形式带头全面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坚持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与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二)增强服务意识。一是切实简化优化土地、规划的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程序,推行同步审批、多审合一,精简冗余环节,杜绝内容重复审查、重复提交报件资料,缩短办理周期。二是强化政策宣传和研究,主动与交通、水利、能源、文旅等用地大户建立定期横向联系,大力宣传部先行用地和其他用地政策,参照一些兄弟省市做法,着手建立和推行省先行用地政策,彻底解决线性工程先建后批和道路偏移后监管定性、土地变更、供地、权属认定难等问题。三是在卫片监管实践中,除国家规定的四个要素外,对农村道路"三看":即看政府部门的会议纪要,内容中是否有明确修建的道路属农村道路;看项目资金来源,是否有农村道路专款专用的资金账户;看规划设计文本,方案内是否明确了施工设计的道路属农村道路。该审核标准得到了〔...〕督察局和市、县的充分肯定,收到了一定效果。

(三)守好土地关口。一是要坚持原则和讲究艺术相统一,自然资源部门要在用地大事小情上要精准盘算,给党委政府做好参谋,在党委政府决策前算好土地帐、政治账、问责账,宁肯当面挨骂,也不要事后让党委政府踩红线、挨处分。二是主动宣传土地政策,扭转党委政府领导认为的在年底前通过省厅审核就不算违法的错误观念,主动宣传"增违挂钩"制度(违法行为与年度新增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约束性指标挂钩),强化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三是建议省厅除保障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外,对市县确有需要的重点项目、民生工程用地,在用地指标上予以一定支持。四是强化消化批而未用土地和保障地方合理用地需求的统筹。两者有机的整体,必须双管齐下,两拳并重,在制定政策时拿捏好分寸,强化有机衔接,既要改善用地质量,也要充分考虑地方正常合理的用地需求。

(四)妥善处理历史问题。更新观念推行"点状供地",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传统观念,对合理必要的乡村振兴、农业产业融合、扶贫攻坚、农民建房等项目统筹布局,在乡镇空间规划预留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应保尽保。省厅有关处室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农村村情、土地地情、市场需求,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用地保障助推美丽〔...〕建设。合理安排规划布局。规划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要改变个别地方规划靠技术单位、拍板靠党政领导个人意志,"领导跟着项目走,规划跟着领导走"的现象,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延续性。

(五)强化监管检查。推进监管网格化,突出监管监察科技创新,建立省级部署,省、市、县、乡、村五级运用的监管监察智能监管平台,打通业务流、信息流、数据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乡镇村干部、保洁员、巡查员等建立农村联防联控体系,把违法苗头看好看住,"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