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株洲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年株洲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年1月7日在株洲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株洲市人民政府市长阳卫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进中争先的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更好发挥"四个作用",全力推进"两个加快",较好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好于预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预计数,下同),有望突破3000亿元大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居全省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1%,在全省第二个跨越200亿元台阶。我市在历经动能转换、爬坡过坎之后,踏上了加速发力的新征程。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9:44.8:48.3,第三产业提升3.4个百分点。中国动力谷"3+5+2"产业增长16%,占到全部工业比重的75%。三一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绿地集团等投资的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开工。全市新增登记市场主体4.1万家,新增"四上"企业突破600家。万元GDP能耗下降5%。高质量发展评价位居全省前列。
--民生改善取得新进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老区人民期盼醴茶铁路恢复运营的心愿即将实现。在全省率先实施城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00多台,惠及4000多户家庭近2万市民。全面完成城区新建、改造、社会开放各200座公厕,"建宁驿站"成为市民和媒体交口称誉的靓丽风景。
--城市形象得到新提升。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城市。获批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炎帝陵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连续五年跻身全国百强城市,排名逐年攀升,居全国第70位。攸县退休教授夏昭炎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2019年,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示株洲70年的辉煌成就,汇聚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前进洪流,激发接续奋斗、加快发展的澎湃动力!
2019年,我们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2019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承受动能转换的阵痛,应对重大风险的挑战,战胜特大洪灾的袭击。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就一定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过去一年,我们着力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项目,兴产业。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重点项目投资过千亿,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9.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0.3%。省"五个100"和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三一智慧钢铁城和能源装备园、绿地滨江科创园等230个项目开工建设。株洲信息港、华录数据湖等项目加快建设。湖南移动大数据中心一期、汉德车桥一期等100个项目竣工投产。完成国有土地房屋征收32.6万平方米、集体土地征拆3.9万亩,闲置土地处置整改率位于全省前列。新建成标准厂房130万平方米。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以抓铁有痕的劲头加快中国动力谷建设,在一减一增、一退一进之间加快了发展方式转变。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增加值增长36.5%,新材料、电子信息、玻璃等产业快速成长。网络零售额居全省第二,连续三年获评"全国优秀电子商务城市"。园区工业集中度达到78.3%。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有望达到3%,居全省第一。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8件。获得国省科技奖励26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增长17.7%。首列"株洲造"动车组载客运营。入围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国家级产业集群试点、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温暖企业行动深入开展。推动"50条"举措落地见效,出台财源建设新"12条"和综合治税任务清单,减税降费42.3亿元,偿还企业账款4.3亿元。成立了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10支基金,规模130多亿元,支持项目19个。建立了"投贷保补"联动的融资机制,获批全国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株洲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成功上线,新增社会融资676.5亿元。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二)补短板,强弱项。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扎实开展"九清零"行动,全市减少贫困人口366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3%。"四大四升级"消费扶贫和"脱贫立志、星级创建"等经验全国推介。重大风险有效防控。出台化债任务清单"99条",建立"151"化债工作机制,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整合转型,设立预算偿债资金和平滑基金,综合债务率降低。深入开展"套路贷""校园贷"等专项整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全省最低。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大力实施"四战两行动"和污染防治"夏季攻势",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交办问题达到年度整改要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项目86个,市区空气优良率为76.7%,居长株潭地区第一。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河湖"清四乱"全面完成,"河长制"工作获评全省先进,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质保持或优于国家Ⅱ类标准。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地27.6万平方米。清水塘老工业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新城建设全面推进。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7.1万亩。
(三)促改革,扩开放。改革稳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向市县乡村延伸。建设工程领域"多测合一"改革经验全国推介,新建楼盘"交房即交证"、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住房公积金贷款"五趟变一趟"模式全省推广。推进"三全"预算绩效管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农信社改革全面完成。中央和省属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全面完成,市管企业"三会一层"管理构架全部搭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有力推进,"三抓三清三变"做法全省推介。开放步伐加快。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应对中美经贸摩擦,进出口总额突破30亿美元大关,增长12.5%。积极参加粤港澳大湾区洽谈周、中非经贸博览会、国际轨道装备博览会,成功举办汽车、陶瓷、烟花、服饰、住宅产业等博览会,以及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经贸交流、互联网岳麓峰会大数据产业论坛等系列活动。全年新签约项目38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3个、"三类500强"投资项目16个。中欧株洲国际班列正式运营,开通株洲至深圳港海铁联运班列。
(四)融城乡,拓空间。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加快。云龙大道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长郡云龙实验中学建成开学。免费开放文体场馆28个,推动三市签署共建国家物流枢纽合作协议。成功举办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第二届联席会议。城镇功能日益完善。深入推进"五大行动",东城大道、航空大道、千亿大道等竣工通车。黄花国际机场株洲城市候机楼建成启用。北环路D段、响石广场改造等项目稳步推进。ETC推广发行44.2万辆。在全国率先完成巡游出租车改革。新建改造城市供水管网40公里、燃气管网125公里。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83个,棚改4693套。实施道路、广场、公园、城市绿廊等绿化项目47个,雪峰岭、凤凰山、新苗等公园建成开放。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鹿原镇入选国家产业强镇,云田花木、中村黄桃小镇入选全省首批十大农业特色小镇。调整种植业结构2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68.6万吨,生猪稳产稳价保供初见成效。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1个,新增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35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0.6%,炎陵黄桃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实现通水泥(沥青)路,农村客运班线实现全覆盖,醴陵、茶陵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扎实推进,完成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02座。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新建改造垃圾中转站30余座、垃圾池(屋)9581处,实施农户厕所改造5.6万余户,完成"四类房"整治9万余间。成功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19个,响水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五)惠民生,保稳定。"民生100"工程逐一落实,省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在全省率先推出稳就业"25条",新增城镇就业6.3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1万人。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实现"十五连涨",市本级失业保险金提高至每月1445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全覆盖。住房公积金缴存上限提高至每月4616元。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高至每年4320元。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义务教育大班额率从7.13%降到1.0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5%,破解"三点半"难题的做法在全省推广。市属三所院校整体搬迁入园办学,醴陵陶瓷学院建成开学。新增水口连队建党旧址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织编写《株洲历史文化建筑》等图书公开出版发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获批全国首批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全省唯一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及相关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市妇幼保健院通过三甲医院评审。村卫生室"空白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平安株洲"建设扎实推进,获评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全面做好70周年大庆安保维稳工作。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累计扫除黑恶犯罪团伙67个,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60人。深化信访工作"三无"创建,进京访、越级访同比大幅下降。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获评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优秀单位。外卖"食安封签"获全国餐饮安全治理创新奖。支持保障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人民防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军分区战备建设获评全军先进。
(六)转职能,改作风。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严格落实"基层减负年"要求,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年市本级"三公"经费压减13.5%,实现"八连降"。依法加强审计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完成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职能明显优化。深入开展"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活动,严格落实政府月度重点工作督查考评制度,工作效能显著提升。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处理各类审议意见,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05件、政协提案211件,见面率、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人民团体意见。市长热线开通10年,"12345,服务找政府"被广大市民口口相传,家喻户晓。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组织政府公职人员进行宪法宣誓,起草提交《株洲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颁布施行《株洲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与此同时,机关事务、广电、海关、国安、供销、气象、水文、对口支援、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社科联、残联、文联、红十字、贸促、侨联、民族宗教等工作都有新进步。
各位代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坚持党的领导,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勠力同心、奋勇拼搏;同时也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加强监督、有力支持,饱含了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株部队官兵以及中央、省驻株单位,向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株洲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居安必须思危。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面临的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实体经济面临的挑战较多,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发展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政府债务、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隐患交织凸显;河湖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绿心保护任务艰巨。城市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不少。公共服务供给仍需加强,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少数干部能力、作风跟不上新时代新要求,存在不想为、不会为、不敢为现象。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和挑战,勇于担当,恪尽职守,决不辜负人民期待!
二、准确把握2020年工作总体要求
2020年是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建成"一谷三区"、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置身于新时代、新方位,要更好地观大势、识大局,做到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一方面,要看到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做好各方面工作预案;另一方面,要看到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快长株潭一体化带来的新机遇。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我们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努力开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进中争先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和温暖企业行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确保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转型提速。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稳"字当头,强化"六稳"举措,促进供需两端动态平衡,推动产业和消费双向升级,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又要坚持进中提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进产业转型、结构转优、动能转换,实现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
--坚持民生优先,推动全面小康提质。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既把城市实力做强、功能做优,打造核心增长极,又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良性互动。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推动城乡安全饮水、基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农村危房改造、通村通组道路、义务教育等"六个全覆盖",也要做为后人打基础、作铺垫、利长远的好事,不断提升全面小康的成色,让各项工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坚持制度创新,推动治理能力提升。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行业、领域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以及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力争推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注重制度落地落实,着力把制度执行贯穿到治理全过程,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努力把治理效能转化为工作成效。
各位代表!历史于时序更替中前行,梦想在砥砺奋进中实现。肩扛加快株洲发展之责,担负增进人民福祉之任,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负人民的使命感,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三、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围绕全年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高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增强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推动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900亿元。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推进重点科技创新项目100个以上、重点产品创新项目100个以上、国省科技计划立项100个以上。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转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实施"双创"推进专项行动,争创国家级功率半导体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孵化器面积20万平方米。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0条",着力为创新人才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就学、职称评定等提供全方位服务,引进科技创新人才200名,让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出彩,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着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打造中国动力谷为重点,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全面对接省"五个100"计划,实施"五个一批"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确保产业投资超过1000亿元。推进产业集群化,提升产业链水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加快三一智慧钢铁城和能源装备园、株齿新能源动力总成、碲化镉发电玻璃、IGBT二期、两机重大专项、株洲信息港、绿地滨江科创园、华录数据湖、应急安全谷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轨道交通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航空、汽车、电子信息、包装、玻璃等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智能化,实施"四新"经济培育工程,开展工业互联网赋能行动,在人工智能、区块链、5G、大数据等领域加快一批技术应用,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培育新的增长点。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50个以上,加快5G商用步伐,实施城市千兆宽带入户示范,推动移动网络扩容升级。推进产业品牌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申报和推进硬质合金、服饰、新能源汽车、电瓷电器等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进产业绿色化,加快建成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推动陶瓷、服饰、烟花等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大唐华银株洲电厂关停搬迁,加快渌口区百万煤电项目建设,实施一批国省绿色制造体系项目,创建一批绿色工厂。推进产业融合化,实施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重大示范项目,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计划,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共享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做优做特商贸服务、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围绕构建综合物流体系,加快推进中特物流、绿地供应链、铜塘湾港区、无车承运人平台等项目建设。围绕建设湖南省金融次中心,鼓励金融创新,壮大资本市场,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对在境内外新上市企业奖励1000万元。围绕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以红色游、工业游、生态游、休闲游为重点,推进云阳山、酒埠江、云峰湖等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醴陵市、炎陵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湘赣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实现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次增长10%以上,让美丽株洲迎客天下。推动服务业与消费升级互促共进,大力发展小店经济和夜间经济,规划建设神农城、钟鼓岭等一批人气旺、带动强、有文化底蕴的特色街区、夜生活街区。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改造提质一批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和商贸综合体,加强消费环境安全和维权体系建设,积极创建"放心消费"城市。
加快提升园区实力。出台园区"135"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推动园区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园区工业集中度提高到80%。推动承载能力升级。推进调规扩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力度,推广"以村为主"征拆模式,深入开展"点对点"征拆和征拆清零行动,落实"按图索地"机制,园区动态储备土地3000亩以上,建成标准厂房16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体制机制升级。探索园区投融资新模式,加快园区产业公司转型、财政体制改革和绩效薪酬、亩均效益评价等制度创新,进一步理顺高新区、经开区运行管理机制,支持醴陵经开区、株洲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推动产业生态升级。完善产业配套和服务体系,全年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35个、新开工120个、新竣工100个。推动园区环境升级。做好审批事项的下放承接工作,落实园区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拿地即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让"园内事园内办"。加强园区干部队伍建设,选用一批专业人士进入园区决策层和管理层。
(二)高质量打赢三大攻坚战
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持续压实工作责任,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与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防松懈、防滑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风险防范,开展突出问题整改"回头看",补齐工作短板,提高脱贫成效,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深入开展消费扶贫、社会扶贫、分类帮扶、星级创建活动,打造工作亮点。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开展"四战两行动",全面完成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开展"回头看""后督察"专项行动。大力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快推进渌水省级样板河建设。完成建宁港等18个黑臭水体整治,城市建成区消除比例达90%以上。实施建宁港金山污水处理厂等58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控排、控尘、控烧、控煤、控车等措施,确保空气优良率80%以上。开展清水湖等7个片区土壤治理,推进中盐株化等27家企业污染场地治理修复。
筑牢风险防控底线。加强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落实"151"债务化解工作机制,加快市属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确保隐性债务不新增、债务风险"不爆雷"、"三保"支出不断链。通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债务平滑、资源配置等措施,支持县市区做好化债工作。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培育稳定财源,增强偿债能力。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及时有效处置各类金融风险。
(三)高质量深化改革开放
持续加大改革力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助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市属国有企业信用等级,打造全国区域一体化企业征信先行实验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全国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投贷保补"融资机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不超过1.5%,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民营和小微企业。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任务,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房地一体确权颁证。全面做好全国两型试验区收官验收工作。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为企业减负、赋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壁垒。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改革。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着力解决执行难等问题,营造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法治环境。深入开展温暖企业行动,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商会和重点企业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工、融资和物流成本,整治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为企业带来更多真金白银的实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认真落实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和惠台政策,推动外商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加快建设"一带一部"开放发展先行区。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积极引进高端企业、技术和人才,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超过200个。加快培育开放主体,继续推进"破零倍增",全年新增实绩出口企业100家。积极拓展开放市场,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欧株洲国际货运班列、株洲至深圳港海铁联运班列运营能力。办好轨道交通、陶瓷、服饰等品牌节会,参与"湘品出湘""湘品出境",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走出去,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5%。不断优化开放平台,申报建设国家二手车出口业务试点城市,完善保税物流中心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加快清水塘口岸经济区、铁路物流等项目建设,构建高质量开放发展产业体系。
(四)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验收为抓手,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幸福区。全面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加快落实第二届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联席会确定的6个方面30项工作。推进长株新城、渝长厦支线、长株磁浮、长沙地铁3号线南延株洲等项目前期,完成云龙大道快速化改造,推动湘江风光带北接湘潭、南延渌口,启动全国区域性物流枢纽工程建设,积极融入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持续实施"224"工程,推动人才、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优化沪昆高速、莲易高速、东城大道两侧产业布局,加快渌口融城步伐,推进攸县撤县设市工作,打造株醴都市圈和醴炎县域经济走廊。加大新城新区开发建设力度,以"一桥一塘六路"为重点推进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建设,以打造教育生态城为重点推动武广片区价值提升,以"四横六纵"路网建设为重点推动天易科技城开发,以深化军民融合为重点推动航空城建设。统筹推进云龙产业新城、滨江产业新城、枫溪生态新城、南洲生态新城等片区开发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打造五彩陶瓷小镇、白兔潭烟花小镇、皇图岭特色农业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