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9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152篇)(第3/4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1956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32分钟

"头雁"引领,"群雁"齐飞。以自治区党委常委的担当带动省级领导干部担当,以上级的担当带动下级担当,以"一把手"的担当带动班子成员担当,以班子成员的担当带动广大干部担当。"四个带动"带出了担当作为的好氛围,

带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事业发展永远在路上,担当作为没有休止符。当新时代的曙光笼罩大地,全区党员干部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坚定前行,以实干担当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把平安答卷写在群众心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游仙政法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9日)

全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分别同比下降31%、16.8%,平安游仙、法治游仙建设足音铿锵、行稳致远

过去十年,游仙区政治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安全稳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政法领域改革击楫勇进,执法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政法工作交出了一份成果丰硕的亮眼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游仙政法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在笃行奋进中守正创新、在紧扣时代脉搏中担当作为,推动政法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全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一、平安游仙建设深入推进

今年6月20日,游仙区居民刘女士接到一通"长沙警官"来电,就在她即将向对方转账260万元"保证金"的千钧一发之际,辖区公安迅速上门劝阻。这是游仙区政法机关护航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游仙政法机关以依法惩治犯罪、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为己任,在护佑民生、维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民对平安的呼唤在哪里,政法机关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就在哪里。一组组数字,是捷报,也是平安的保障--

突出办理影响平安建设重点犯罪,共批准、决定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1763人,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1%;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功捣毁恶势力犯罪集团3个,受理审查逮捕涉恶势力犯罪案件7件42人。

多破案不如少发案。按照这一思路,游仙政法机关在加大对违法犯罪防范打击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最广泛地组织动员人民群众投身平安建设,创建人民群众追求的、实实在在的平安社会。

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有力。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三级组织架构,充分发挥"五治"作用,依托"五步"工作法,常态

化运行"1+3+N"联动模式和"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创新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

社会风险隐患防控有效。全面构建"政法主统、公安主战、信访主力、属地行业主责"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创新"三个一"工作法(即:一本领导包案台账、一份风险防控清单、一个责任倒查机制),组建26个风险防控专班,定期开展风险排查、研判、预警、化解、稳控相关工作,实现信访维稳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运行。扎实开展重点涉稳事项攻坚行动,近两年,成功化解历史遗留问题43个。

此外,游仙区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开展智慧法治公安建设,破案率同比上升40%。整合社会视频资源5900余路,将"雪亮""慧眼"等各类视频、报警信号接入各级综治中心、110指挥中心等平台,实现区、镇、村、户四级互联互通,全区可防性治安案件发案率较同期下降16.8%。开发"游仙义警联盟"指挥平台,更加有效组织群防群治工作。

十年来,全区未发生影响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大案事件。全区群众对政法机关和社会治安满意度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先后9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入选人民日报"建党百年"创新案例,"1+3+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多项工作经验在全国、全省、全市推广,游仙区"四个坚持"释放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加法效应"入选全国"2021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生动展现了平安建设的"游仙实践"。

二、法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今年7月,一部名为《较量》的微电影刷爆绵阳人的朋友圈,并在各大视频平台创下百万级播放量。

这部微电影由游仙检察院出品,以该院办理的全市首例非法采矿生态修复案件为原型改编,彰显了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职能在环境保护、维护人民利益、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游仙区政法机关紧紧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聚焦高质量发展,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污染生态环境资源、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等各类违法犯罪,全面营创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的良好法治营商环境。

便企利民暖民心。开展"暖企行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服企便民服务措施28条。围绕治安、交通、出入境和户政等行政管理事项,大力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经营、群众办事。

法治保障促发展。全面推行首席法律咨询服务专家制度,建立企业"法治体检"常态化机制,此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累计为140户企业排查法律风险点650余个,提出法律建议720余条,采纳运用680余条,涉企违法行为大幅下降。

依法严厉打击合同诈骗、金融诈骗、强迫交易、虚假诉讼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违法犯罪,切实维护"安全、有序、公正"的营商环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游仙出台《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严厉打击各类涉疫违法犯罪行为,对首起涉防护口罩诈骗案实行快审快结,形成有力震慑。

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镇、街道(村、社区)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实体平台184个。重点企业公共法律服务联络点、公共法律服务流动工作站、"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等创新载体推陈出新,各载体为服务区委区政府重大专项工作筑牢了坚实基础。

体制机制和平台载体的不断完善,推动游仙区法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涌现出"全国模范司法所"小枧司法所、"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陈邦福等先进典型;2019年,游仙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试点工作表现突出集体";游仙区"防新案、化积案、攻难案"工作入选2020年全国百个"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三、政法领域改革走深走实

自去年10月以来,游仙区的辅警工作变得更有吸引力。变化来自于该区创新实施警务辅助人员层级化管理改革,改革将辅警分为7个层级,制定量化考核办法,层级评定与薪酬待遇挂钩。改革是政法工作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十年来,游仙政法工作始终紧跟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全面深化政法领域改革,主动拥抱现代科技,为政法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打造新动能、开辟新境界。政法机构职能设置不断优化。进一步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区法院深化司法责任制配套改革,创新园区巡回法庭、驻村法官等工作机制,推动法院运行更加规范有序;区检察院改革反贪、渎职等职能,重置内设机构;区公安分局完成公安民警职务套改314人,创新建立辅警层级化管理制度;推进"受立案"改革,巩固刑事案件"两统一"机制;整合区司法局和原区政府法制办职能,重新组建司法局,优化司法行政机关机构职能体系,积极开展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管理体制改革。

政法智能化水平不断升级。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巩固诉源治理成效,建成24小时自助法院,繁简分流速裁案件17334件;推动"智慧检察"建设,全面建成出庭一体化平台系统和移动办公办案系统,跨省异地阅卷、远程接访、提讯338件次。

政法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深化区委政法委执法司法监督工作,组建区级评查专家库,加强案件评查工作,及时会商研判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督促依法公正处理,回应群众诉求。

政法便民、利民改革举措纵深推进。区法院持续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纳入"四类案件"监管818件,类案检索荣获全省首届"四川法院改革优秀案例"。推进五个人民法庭实质化运行,人民法庭办理案件同比提升71%。区检察院扎实推进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积极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适用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占比达到83%。区公安分局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区司法局推进游仙社区矫正中心规范化建设,实行社区矫正执法"队建制",率先在全市实行社区矫正对象双报到制度。

四、队伍素质能力全面提升

为进一步拓宽政法干警眼界,提振政法干警为游仙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决心和信心,今年4月2日,游仙区组织全区政法系统46名青年干警代表考察参观游仙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打造过硬政法队伍是政法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游仙政法始终牢记"政法姓党"的最高政治原则,确保正确政治方向,扭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不动摇,厉兵秣马,练好内功,切实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新时代政法铁军。

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建立健全政法干警政治轮训和思想动态分析等机制,组织开展政治轮训和各类培训65次,覆盖干警3216人次。坚持抓党建促队建,探索建立党建工作考核机制、优秀政法干部干警表彰机制。创新"六举措五结合"党建工作模式,形成"时代先锋·忠诚卫士"党建品牌。持续开展政法系统"学习贯彻新思想、谋划政法新举措'金点子'"有奖征集活动,政法委机关党支部被评为"全省优秀党支部"。

强化履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教育培训机制,广泛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培训、业务竞赛、"传帮带"业务导师等交流活动,政法干警专业化、职业化素养明显增强。

强化纪律作风提升。扎实开展"四对照四提升"、执法司法领域"四不问题"专项整治、"反四风破四小"作风建设等专项工作,找准政法队伍教育监督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形成《游仙区政法系统中层股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办法》等7项制度,完善《关于加强政法系统请示报告制度的实施意见》等3项制度,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回头看",形成抓源治本长效机制。坚持开展纪律作风巡查、政治督察和专项督查累计43次,发现各类问题121项并责令限时整改,不断转变政法队伍工作作风。

与此同时,游仙政法机关坚持一手抓正风肃纪,一手抓典型选树,政法队伍纪律作风更加严明,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十年来,全区政法队伍涌现出赖宁、马小丽、魏凯、王浩峰、陈锐娟、李茜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全区政法系统受到国家、部级表彰先进集体14个、先进个人15名,受到省级表彰先进集体67个、先进个人84名。

新时代,新征程。全区政法机关将按照市委"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要求,围绕区委"三大目标、三大战略、三大攻坚",持续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深入推动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区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长治久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游仙提供坚强政法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综述

(2022年9月21日)

曾经的南镇小学,是一所只有一栋楼、七个班的村小,整个校区占地面积仅有2亩。今年,随着南昌市青山湖区教育惠民工程实施,南镇小学异地重建,升级转型为南昌市青新小学教育集团丹霞校区。新校区拥有四栋教学楼和一栋综合楼,占地面积约43亩。不但教学环境得到了改善,极大满足了周边区域的学位需求,还依托青新小学教育集团,实现了优质师资共享,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够上好学校。南镇小学的蜕变,是十年来我省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可喜的变化,教育强省建设大踏步前进,全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筑牢立德树人主阵地

连日来,全省高校纷纷开展"青春告白祖国"系列活动,青年学子们用快闪、朗诵、宣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向党和祖国真情告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我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性问题,不断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成立省市县三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长分别担任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第一副组长,全面实施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建立对设区市政府和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省属本科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

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正式批复同意在江西设立以"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西是全国五个获批设立"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省(直辖市)之一。我省牢牢抓住思政工作这条"生命线",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建立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常态化动态化配备机制。通过"红色走读""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等活动,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二、以人民为中心,让教育更加公平完善有质量

走进高安市新城区,一家家幼儿园内,教学楼美观大气,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等一应俱全。然而,几年前,高安市城区只有两所公办幼儿园,占地面积加起来不到5亩,"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成为老百姓的一个痛点。

十年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着力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统筹解决"有学上"和"上好学""入公办园难"和"入民办园贵"等矛盾。截至2021年底,全省幼儿园数比2011年增长了67.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90.4%,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覆盖城乡、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成长之路。精准扶贫以来,我省共资助贫困生1141.08万人,发放资助款252.98亿元,做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两年全域通过国家教育督导评估认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11年提高了15.76%。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后服务、用创新作业点亮学生思维发展、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 日前,省教育厅公布第二批"双减"校内提质增效典型案例,推广各地各校的好经验好做法。"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全省校外培训"减量治乱"成果明显,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9.15%,校内主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学校教育生态正发生着积极转变,学生和家长对校内减负提质满意率均超96%。

三、服务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8月9日,由江西理工大学牵头研制的国内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红轨",顺利竣工。该项目实现将稀土永磁磁浮技术与空轨技术结合,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前景广阔。

服务发展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我省高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要,努力将高校打造成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通过构建"1+1+N"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出台高校服务江西"十大举措"等,推动高校为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动力。

戴上VR眼镜,就能看到设备结构,还能动手拆装。在位于南昌的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学员们正在虚拟设备上学习技能。2020年获批部省共建职教高地以来,我省实施中职教育培基固本行动计划,推动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优化专业布局,新增专业向江西重点产业聚焦,提高办学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

9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发布2022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我省教师蒙

芳获"最美教师"称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涌现出龚全珍、支月英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探索建立对教师群体的关爱和监督、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制度机制,"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生态在赣鄱大地日渐浓郁。

倍增升级挺起脊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持续推进工业发展综述

(2022年9月30日)

工业,是赣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脊梁。一张张城市名片折射出赣州工业的奋进足迹--连续四年获评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设区市,成功跻身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全国数字百强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倍增升级行动。赣州工业以量质齐升、倍增升级的姿态,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聚合澎湃之力推动全市经济列车行稳致远。

一、规模壮大--实现千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三个零突破"

中秋期间,赣州市同兴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机器轰鸣。这家位于赣州经开区的电子信息企业,去年营收首破100亿元,迎来发展的井喷期。"今年春节、五一、中秋节假日,公司生产经营不停歇,全力以赴保障订单交付。"公司副董事长钟小平说。

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2021年,赣州实现千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三个零的突破":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产业营收双双超过1300亿元,赣州经开区工业营收突破千亿元,同兴达等5家工业企业跻身营收"百亿方阵"。

时光回溯到2012年。那时的赣州工业,底子薄、基础弱、总量小,全部工业增加值仅603.48亿元,与赣州在全省的大市地位不相称。

补齐工业短板,挺起工业脊梁。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先后实施了两次"主攻工业、三年翻番"行动,市第六次党代会又将工业倍增升级列为"八大行动"之首,予以强力推进。几番攻坚,一路耕耘,全市工业之树茁壮生长、枝繁叶茂,全部工业增加值攀升至2021年的1378.8亿元,实现十年翻番,年均增速8.9%。

产业集群更具影响力。通过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做活营销,现代家居产业集群完成产值从百亿元到超2000亿元的跨越,成为全省"五星级产业集群"。从小作坊到集群发展,从小打小闹到大产大销,纺织服装产业积极承接沿海产业升级转移,打造了于都女装、宁都童装、石城鞋服、兴国牛仔等一批区域特色生产基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赣州坚持集群化发展"1+5+N"产业,扎实推进"两城两谷两带"和各地首位产业发展,以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

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园区平台更具承载力。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重点开发区1个、其他省级开发区14个,实际开发面积97.86平方公里,累计建成标准厂房

390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投入总量列全省第一。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稀土领域"两院四中心"科研平台赣州成为江西乃至全国拥有国家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一个个要素集约、配套完善的园区平台,发挥着招引项目、吸纳人才的磁场效应,格力、吉利、富士康等超级大项目接踵而至。

龙头企业更具竞争力。赣州持续优化精准服务,鼓励支持工业企业通过升级改造、整合重组、资本赋能等方式做大做强。十年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781户跃升至2478户,居全省第一,增长178.7%;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13.2%、20.5%。得益于完善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市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竞相涌现。

二、结构优化--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8月底,2022中国(赣州)永磁电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中国稀金谷"举行。近300名院士专家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带着先进理念、创新资源和智慧成果,共同赋能赣州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世界钨都""稀土王国",赣州因矿而享誉中外。过去,由于无序过度开采和工艺落后等原因,赣州部分稀土矿区环境污染严重,稀土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利润空间薄,一度被戏称为"金子卖出白菜价"。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要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项目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谋变求新,循绿向前。赣州大力推进稀土资源整治整合,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稀金谷",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版图中,赣州稀土日益焕发出耀眼的光彩: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相继落户,填补了江西无国家级大院大所和央企总部的空白;金力永磁成为全球稀土永磁行业首家"零碳工厂";世界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

线"红轨"在兴国建成稀土产业之变,是赣州产业结构转型乐章中的一记强音。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努力寻求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生产方式从初级加工、资源简单利用向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转变。一个个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绽放青春活力;一个个新兴产业幼苗成大树,勇立时代潮头。

尘土飞扬、浓烟滚滚,这是钢铁、煤炭、水泥、造纸等行业给人们的固有印象。而今,随着"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这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绿色低碳的美丽图景徐徐铺开。于都南方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是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公司采用优化的水泥制造工艺,以及变频节能系统、高效选粉机、熟料余热发电等装备技术,实现工业固废料100%利用,不少新人慕名到这个花园式工厂拍婚纱照。

从深耕创新药物研发,到拥抱高端医疗器械"蓝海",再到进军宠物医药市场,章贡区医药健康产业持续强链延链补链,驶入发展"快车道"。产业链"链主"企业青峰药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投入,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小药厂,成长为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近200项,在研新药60多款。

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赣州工业由"大老粗"迈向"小清新""高精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为践行"双碳"战略贡献着力量。2021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45.4%,年均下降6.5%;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由2014年的12.6%提高到

2021年的32.2%。

三、融合提速--抢抓数字经济风口,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把赣州建设成为工业强市","十四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这一目标。新起点如何跑出加速度?赣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火热实践,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日前,赣州市首批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名单公布,涉及专业芯片、信创、智能终端、区块链、元宇宙等产业赛道的50家企业入选,展示出工业"智变"的最新成果。

抢抓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历史机遇,以制造业为主的赣州工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通过"链群配+数字大脑+实体工厂",打造了

一批数字技术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十年前,全市仅章源钨业、虔东稀土等一批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信息技术,如今,"上云用数赋智"成为众多工业企业的自觉行动。

生产线上,100多只机械臂灵活闪转,接力完成流水化作业;地面上,14辆智能AGV小车穿梭往复,精准搬运。这是南康区龙回共享智能备料中心,国内家具产业首个5G独立组网工业互联网工厂,智能化率达95%。目前,中心已为100多家企业提供备料服务,相比市面现有的家具备料线,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成本降低20%以上。

包括共享智能备料中心在内,南康创新建设家居产业"一网五中心",以"智造"引领制造,不断提质增效,成为全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板。

其他产业亦纷纷加码智能制造,为"换档快跑"装上新引擎。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江西金瑞琪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围绕19种产业业态,布局了精密数控、模具制造、注塑成型、电机电控、整车组装等生产车间,不仅能自主生产智能漫游车、智能代步车等整车产品,还能满足特斯拉、奔驰等汽车大厂的关键零部件配套需求。

机器换人、产业换线、设备换芯、产品换代。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市"两化"融合度位于全省前列。市级层面五年来累计投入近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带动了全市100多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目前,全市上云企业突破1.3万家,获批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国家级试点示范平台及项目26个,新增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38家。

根植"数智沃土",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协同发展,工业设计、柔性定制、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风生水起。赣州好朋友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选矿设备,斩获国际级工业设计大奖金点设计奖,每年可为矿山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0万元;在石城,国内领先的C2M鞋个性化定制平台,为消费者数字化定制"最懂脚的鞋""智"潮泛起,赣州工业经济活力奔涌。今年上半年,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6%、26.1%。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