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9篇)(第6/26页)
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保障。五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建成录播教室5间,乐高机器人教室6间,数字地理教室1间,为12所中小学安装计算机教室22间用机885台,教师办公电脑636台,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5.8台,配备多媒体"班班通"设备218套,中小学班班通覆盖率达100%,39所中小学、幼儿园宽带网络覆盖面达100%。各学校1人1桌1椅配备、数字化图书馆(室)实现全覆盖,全县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提升。
三、十年来,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教师队伍呈现新气象
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发展重要位置,县委、县政府探索"规范标准+自主优化"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祁连县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办法》,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全县教师队伍提质增量。一是抓好校长队伍,不断完善校长管理和选用制度,按照1:2的比例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能干事、想干事、懂业务、善管理的能人被选拔到学校领导班子中。二是抓好教师队伍,十年来,招录中小学教师83人,选派13名校长、74名教师开展支教交流工作,全县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达2268人次。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教师专项奖励金60余万元,对教育教学工作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教师荣誉感幸福感明显提升。尤其在学前教育师资建设方面,自2011年起,祁连县通过同工同酬、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构建数量充足、专业化的幼师队伍,先后3批次招聘同工同酬幼儿教师151名,通过政府购买方式解决"双语"学科教师26名,并于2019年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再次招聘幼儿教师36名,招聘的同工同酬幼儿教师足额享受"五险一金",人均月工资达7400元以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幼师足额享受"三险"待遇,人均月工资达3500元以上。三是抓好后勤队伍,为确保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正常运转,县委、县政府先后为中小学解决后勤临聘人员114名,幼儿园后勤服务人员34名,安保人员57名,全县中小学、幼儿园专职保安配备率达100%。
加qq:(10287440),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四、十年来,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立德树人展现新作为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提升祁连县教育发
展水平。一是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引进"千千树"项目,实施"城乡手拉手"结对计划,开展以游戏为主的保教活动,每年组织开展游戏化教学观摩活动,各幼儿园因园制宜创建"园特色""班特色",县域内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2020年荣获"全省学前教育先进县"荣誉称号,2022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通过省州督导评估验收。二是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5年,祁连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扎实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全县5879名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达100%,课后服务教师参与率达100%,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全覆盖。加快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圆满完成州第三高级中学属地化管理移交工作,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高考成绩连年攀升,2015至2021年3名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2017年率先在全省引进实施网络异地课堂教学,作为全省唯一一个集小学远程植入式、初中远程录播式、高中直播式网班教学试点县,网班教学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可,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民族地区智能教育实验区"。三是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采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形式,合理安排各类残疾学生接受教育。持续深化推进县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累计输送1700余名学生到省内、外中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尤其在2016年,对排查出的全县674名"两后生",全部分流安排继续接受职业教育,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四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各学校积极开设书法、绘画、刺绣、舞蹈、锅庄、篮球、足球等社团和兴趣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平台,学生音体美等方面的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展示,近十年共举办三届祁连县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第八届、第九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同时着力推进"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校园文化创建活动,提升校园环境品位,营造文化育人氛围,2021年县民族中学被评为"省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截至2021年底,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升学率、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4.8%、98.3%、96.4%、98.9%、96%。
奋楫十年结硕果,春华秋实满园芳。祁连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得到系统性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祁连县将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祁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数说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阳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22年10月17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是深化转型、迎战风险,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迎难而上的十年。十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国、全省一道迈向了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十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完善区域和产业布局的步伐从未停下,共同抵御新冠肺炎疫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三晋大地上书写了属于阳泉人民的时代答卷。
一、这十年,我们的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阳泉市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75.7亿元扩大到2021年的916.6亿元,2017年突破600亿元,2019年迈上700亿元台阶,2021年更是连破两个百亿关口,超过900亿元。十年间,全市GDP年均增长4.8%,2021年增速达6.7%,经济发展稳定在合理区间。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42411元扩大至2021年的69731元,年均增长5.1%。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全省第5位,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808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十年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57.8%下降到2021年的51.7%,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比重下降到了45%左右,2021年在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下,第二产业再回主导;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40.7%上升到2021年的46.6%,"十三五"期间比重稳定在53%左右。
三大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大产业的稳步增长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发展。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8.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3亿元,年均增长3.6%,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15亿元,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32.8亿元增加到473.7亿元,年均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34.4亿元增加到427.5亿元,年均增长5.5%。
财政金融支持稳步增强。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6.2亿元,2022年1-8月首次突破60亿元,提前四个月完成年度预算收入计划,同步增长
5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7.9亿元,比2012年支出增加39.5亿元,其中民生支出从2012年的68.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95.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6%。其中,在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方面支出不断加大,分别支出22.4亿元和7.9亿元,较十年前分别增加13.6亿元和5.6亿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步提升,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21年末达到1892亿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6.2%。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12年的530.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
1332.8亿元,年均增长10.8%,高于存款4.6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大幅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城镇化率逐年上升,从2012年的62.52%提高到2021年的71.93%,十年间上升9.4个百分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老百姓口袋越来越鼓,人均住户存款从2012年的46238元增加到2021年的98032元,十年间翻了一番,位居全省第3位。
二、这十年,我们坚持不懈推动转型,产业发展朝着高质量迈进
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5∶57.8∶40.7调整至2021年的1.7∶51.7∶46.6。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
430.7亿元,占GDP比重达4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达到十年以来的最快增速;服务业增加值427.5亿元,占比较十年前提高5.9个百分点,年均增速快于GDP0.7个百分点。全市范围内的法人单位数截至2021年末有26287个,其中规模、资质或限额以上单位1110个(含投资法人单位数),分别是2012年的2.4倍和1.9倍。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86.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7.4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实现利税总额103亿元,是2012年的1.2倍,是2017年的2.6倍;2021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67.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1891.2万元,均较2017年翻了一番。
节能降耗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严控"两高"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革命朝着绿色低碳前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加工转换投入总效率达到81.2%,比2012年
(48.4%)提高32.8个百分点,其中,原煤入洗加工转换效率93.5%,火力发电加工转换效率40.8%,比2012年(38.2%)提高2.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连续下降,202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265吨标煤/万元,比2012年累计降低30.1%,年均下降3.9%。
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秉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智创城7号、百度云计算中心、5G智能矿山应用、中电阳泉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张张新底牌亮相,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商务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三者营业收入占比达46.4%,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7.4亿元,同比增长31.5%;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37.0%。
能源供应展现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充分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煤炭稳产保供优势凸显,规上企业原煤产量年均达到5893.8万吨,2021年达到6825万吨。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发展火力发电提供了充实保障,十年间,全市规上企业发电量累计达1445.5亿千瓦时,2021年全市发电量218亿千瓦时,同比35.1%的增速达到十年来最快。作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中距离东部最近的城市,近年来全市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2021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72.69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25.4%。规模以上工业风力发电量7.33亿千瓦时,是2015年的6.3倍;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5.17亿千瓦时,是2015年的23倍。
开发区建设跑出"加速度"。近年来,我市坚持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把开发区作为转型发展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全力谋划和推动开发区建设。2021年,阳泉高新区、平定经开区、盂县经开区三个省级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全市高2、1.8和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比全市高20.5、13.5和51.3个百分点。
工业新动能加速培育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在改造升级煤电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五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至2021年,其增加值增长16.0%,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10.6%。特别是新材料产业作为全市推动制造业结构性反转、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市聚焦纤维新材料、气凝胶、碳基、半导体等新材料和特种金属材料等招引项目,贝特瑞人造石墨、日昌晶蓝宝石等一批新材料项目相继建成投产,2021年全市石墨及碳素产量达到6万吨,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8%。2017年以来,全市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7.7和9.6个百分点。2021年,节能环保
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0%,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2%。三、这十年,我们稳投资促消费抓创新,不断汇聚企稳增长的强大合力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800
亿元,年均增长7.4%。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趋于优化,由2012年的4.0∶47.6:48.4调整为2021年的3.1∶34.0∶62.9,十年间服务业投资累计完成1974.7亿元,高出工业投资308.1亿元;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11.6%,快于工业投资9.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739.6亿元,年均增长12.5%,高于全部投资平均增速5.1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有效释放,乡村消费加快升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195.3亿元增加到2021年328.0亿元,年均增长5.9%,其中乡村市场零售额53.9亿元,比2012年增加33.1亿元,年均增长11.2%,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5.3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增势良好,2021年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0.5%。
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大创新投入,规模以上企业研发内部经费支出由2012年3.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8亿元。2021年,全市专利申请授权量1165项,是2012年的3.2倍,其中发明38项,是2012年的1.5倍。2021年,全市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38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2.4亿元,同比增长
倍,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10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1570万元。
民营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2021年,全市共有民营企业678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340.4亿元,占GDP比重37.1%,民营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三百亿元大关。
四、这十年,我们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民生福祉有了更多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随着阳泉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1892元增长到2021的37464元,年均增长6.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的8683元增长到2021年的18030元,年均增长8.5%,高于城镇居民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52∶1缩小为2021年的2.08∶1。
人居环境质量提升。2021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10年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均实现2016年以来"六连降"。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建成区及周边重污染企业全部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公交车、出租车新能源化改造完成,使得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市区优良天数比例2021年首次突破70%,达到71.5%。"十三五"期间,20座矸山生态恢复治
理示范工程全部完成,矸山治理1.62万亩,造林绿化31.9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2.3%。城市品位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桃河、义井河湿地公园建成开放,至2021年,全市已有公园36个,是2012年的2.6倍,公园面积由2012年的512公顷增加至2021年的670.7公顷。园林绿地面积达到3510公顷,比2012年增加113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12年的8.14平方米增加至11.98平方米。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2012年的5601.3公里增加至2021年的5735.3公里。
教育事业加快推进。2021年末,全市共有高等院校3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8万人,比2012年增加1.6万人,专任教师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916人,比2012年增加2530人。幼儿园470所,比2012年增加166所。
文化卫生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6个,图书馆藏书由2012年的69.1万册增加至2021年的78万册。社会保障更加健全,2021年末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数由2012年的9048人增加到2021年的11766人,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的7584张提升至2021年的7850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由2012年末的24.1万人、24.0万人和22.8万人增加到27.7万人、28.2万人和24.7万人。
这一组组的数据,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用36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换来的丰硕成果,同时也记录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阳泉的生动实践。站在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历史坐标前,展望未来,全市上下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行,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锚定"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谱写好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阳泉新篇章。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灵魂融入血液
平塘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8日)
"天眼"之下,民族花开色彩绚烂;玉水河畔,唱响民族团结欢歌。
10月,走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大街小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其乐融融。一幅小桥流水人家,金黄满地的秋景在各族群众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和谐。
在平塘这片热土上,居住着以汉族、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等为主的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9.67%,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建设幸福家园,成功摘下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麻山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县的"帽子"。
近年来,平塘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县目标,以"登高望远、精益求精、勇于争先"的精神为抓手,呈现出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团结奋进良好局面,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丽篇章,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平塘县美丽绽放,绘出了民族团结新画卷。
一、抢抓时机绘好民族团结蓝图
平塘县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工作中,县委、县政府谋划好大局,定好调子、找到法子、走稳步子。在谋定之后,抢抓时机、迅速落实,掌握主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创建工作作为助推该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目标。
平塘县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黔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活动平塘县工作方案》
《平塘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每年专题研究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该县抽调16人组建创建工作专班,县财政每年安排480万元专项经费,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建立了县、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压实了部门、镇(乡、街道)创建责任,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
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近年来,平塘县共培育国家、省和州级民族团结先进典型21人、示范单位217个,覆盖率达72.6%,全县狠抓民族团结工作、争做先进典范的思想空前凝聚。
二、干部引领打造民族团结"纽带"
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平塘县各级党员干部想在前面、走在前面、干在前面,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
为此,平塘县始终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天眼"精神培塑为"天眼"先锋党建品牌,坚持"四个强化"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党建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动。
强化责任落实。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化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发挥统战部门牵头协调作用,以"四个重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常态化;强化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教育培训,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落地落实;强化队伍建设。坚持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做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强化督查调度。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巡察的重点事项、纳入民主生活会检查剖析的重要方面、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绩效考核,确保民族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负责;加强主题宣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力宣传促进创建、活动丰富创建、典型推进创建。近3年来,累计开展宣传教育166场,举办活动210场。
加qq:(10287440),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三、传承民族文化有声有色
"年年夺丰收,农民有希望,跟着共产党,幸福奔小康。"唱着平塘县布依族"八音弹唱"的歌曲《庆丰收》,平塘县塘边镇双河村平腊组的村民杨通品眼里有光,农家小院也有了生机。出生于1946年的杨通品,自5岁便开始学习
布依族"八音弹唱",是远近闻名的布依歌手。
贵州省的大部分县市都有他的足迹,远到北京、香港、澳门也有他的身影。"贵州周边省份的喜事总少不了我的身影,既可以出去交流,又可以传承
民族文化。"杨通品说,闲下来就干干农活,有演出需求就到处跑,最好的时候,演出的队员可以拿到每月5000元的收入。
平塘县布依族"八音弹唱"俗称"八大行",是活跃在平塘县塘边镇清水一带的民族民间艺术。2009年,"八音弹唱"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平塘县高度重视"八音弹唱"的传承和发展。
塘边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维说:"八音弹唱"是平塘县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在正式的演奏中,表演的人数一般为8至14人不等,表演的队员组合并不固定。多年来,"八音弹唱"吸引着不同地区的人,有效地加强民族文化交流。
据了解,八音弹唱从宫廷雅乐中演变而来,以吹打为主。为丰富演唱形式,塘边镇双河村在"八音弹唱"技巧和方式上不断创新,表演者在演奏时身着布依族服饰,融入民族歌舞元素,使得表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受群众喜欢,成为当地群众接亲嫁女必邀请的乐队,并逐渐演变成市场化表演,既传承了民间弹唱技艺,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又让表演人员增加了收入,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平塘县八音弹唱者已有1000余人。
近年来,平塘县持续举办了布依族"水龙节""六月六"山歌节,毛南族"火把节"、苗族"四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布依族宫廷雅乐《八音弹唱》、毛南族民间故事《打猴鼓舞》、苗族迁徙传说《月亮古歌》《太阳古歌》
《咕噜跳月》等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舞蹈得到传承与发展,其中,《打猴鼓舞》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三等奖;《布依族器乐演奏绝技》曾在上海民族大观园商业演出两年;苗族舞蹈《咕噜跳月》获贵州省第十一届"贵青杯"一等奖、全国校园舞蹈大赛最高奖项"校园之星"奖等项。
该县民间20人以上文艺团队常年保持在80支队伍以上,文艺骨干240余人,创作布依族八音弹唱、芦笙乐舞《咕噜跳月》《打猴鼓舞》等民族艺术精品50多个;影视剧《中国天眼》、歌曲《天眼》《看得最远的地方》等作品广为人知。实现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交融汇聚,形成经济上互相依存、文化上兼容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共同体。
四、卡蒲之变印证全面小康
干过汽车修理,做过粮油加工,现在的石佩学开着农家乐,做着酿酒酒坊,日子也算过得滋润。
石佩学在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当了13年的村支书。"自家酿的酒,5元、8元、10元的都有,这样算下来,光是卖酒每个月有2000余元的收入。"疫情期间,农家乐的生意不好做,唯独酒的生意没受多大影响,石佩学对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
场河村的土地资源较为薄弱,为了让产业发展添活力,该乡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当地的老年妇女们大多还会织毛南土布,并且也有意愿继续织布,为此,平塘县委、卡蒲乡党委就决定为村民们购置织布机,今年4月就已将织布机免费发放给村民。
卡蒲毛南族乡党委副书记石泽润说:"将毛南族传统土布由生活用品转变为市场商品,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群众增收。"
"政府为我们考虑好了,农闲时候织布,熟练的话一天能织两三米,一米卖35元,也不愁销路,并且相互学习织布技艺,探讨新的土布花样,大家都很积极。"村民黎泽英在参与织布后,激动地说道。
卡蒲毛南族乡政府一方面引进平塘艺品民族工艺有限公司、贵州窖坛农业公司、贵州康之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按照"党总支+企业+村集体+农户"的组织方式,搭建购销平台,组织群众与企业签订毛南土布、民族饰品、香囊、农产品等订单,实现以销定产,另一方面按照"户有作坊、村有产业、乡有特色"的产业布局,谋划形成以传统织布、刺绣、酿酒、家庭作坊等民族手工业为主,毛南贡柚等精品水果种植为辅的主导产业。
过去五年,卡蒲毛南族乡贫困发生率降至0,人均纯收入达12560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100%。
五、民族文化进校园增强文化自信
走进平塘县实验小学,映入眼帘的民族文化围墙引人注目,朗朗读书声不远处就能听见。平塘县实验小学的前身为两所姊妹学校--1972年9月建校的平湖三小和1954年3月建校的平湖五小,两校于2016年3月正式合并迁入新校办学,在校师生3696人,是黔南州最大的小学。
6月10日,在"绿博黔南·康养之州"2022年中国·黔南体育旅游欢乐季系列赛(夏篇)--第七届贵州·平塘民间水龙文化节开幕式上,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当属九条"小水龙"。短短几分钟,龙塔造型、8字舞龙、快速游龙、龙船
下一篇:市公路管理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