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放管服”工作总结-35篇(第2/10页)
"不乱给好处乱办事,不给好处办好事,做不到前两条,纪委监委办'他'事";严格"五个严禁、五个必须、七个严肃处理"纪律要求,用好"红黑榜",推行"意见码",对损害营商环境的,严查严办、追责问责,全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营商环境建设好不好,就看市场评价、看企业感受、看群众满意。营商环境的好坏,企业和群众最有发言权。精准瞄准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让优化营商环境不留"死角",提升利企便民的水平。
用法治为各类市场主体保驾护航,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建设的最好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宋金林表示,将纵深推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开展"树牢群众观念、转变执行作风"大讨论活动,大力压降执行案访比。
三、政企同心,让企业专注经营成长
企业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城市的包容与扶持,离不开城市高效精准助力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只有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才能萌生创业种子、激发创新活力,进而长成参天大树,构成连云港高质量发展的别样风景。
其中,政企关系是决定营商环境优劣的关键。直奔问题、破立并举,治乱象、强作风、提效能、清障碍、创优势,只有真正通过深层次、实效化、系统性的治理和变革,才能推动全市营商环境迅速改善、持续优化。
强身必先除病,治乱要用重典。大会提出许多破坏营商环境的案例,当事人拿的是蝇头小利、个别部门赚的是眼前好处,但损害的是全市的环境和口碑,危害的是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对于这些人和事,无论大小、无论背后是谁,必须坚决打击,绝不姑息。
"我们将抓住营商环境专项督导这一契机,深度聚焦当前码头功能欠缺、堆场资源匮乏、物流链网不密等短板,紧盯价格优势不大、作业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不优等弱项,重点整治部分现场人员态度粗暴、行为懒散、吃拿卡要等不端行为,围绕客户体验做好港口文章。"港口控股集团董事长杨龙说,港口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积极参与到全市营商环境改善工作中。
"对在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方面存在的工改统筹不够、制度创新突破不大、系统兼容需要加强等问题,我们将对标找差、重点攻坚,强化统筹、优化流程,提升工改系统运行效率。"市住建局局长王友君表示,根据市委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工作部署,他们将对标全省最优标准,进一步激发住建领域改革创新活力,全力推动住建领域营商环境大提升。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非常关键、十分迫切、必须打赢的硬仗,我们一刻也等不得、一刻也慢不得、一刻也耽误不得。只有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才能更好回应市场主体的呼声,为加快新时代的"后发先至"、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4日)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治理水平的集中体现,良好的营商环境对地方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出台政策措施、强化工作落实,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大理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一、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十来年,我州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企业登记和注销更加便利。通过推行全程网办、设置综合窗口,实现线上线下并联审批,将企业设立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3个环节耗时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完成。州级、大理市为新设立企业提供免费刻制公章及邮寄营业执照服务。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持续优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省、州、县三级联动网办",全州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由改革前的平均258.5天压减至50个工作日内。
用电用水用气服务稳步提升。全面推行"互联网+供电服务",实现用电业务全部线上办理。
2021年,大理州用水用气报装及改造时间分别为1.43和2.44个工作日。土地要素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扎实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
改革工作,将规划用地审批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到2个,办结时限压缩到8个工作日。全力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开辟重点工程项目"绿色通道",保障全州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重点产业用地。
不动产登记便利度逐步提高。十年来,州、县两级相继成立不动产登记中心,压缩不动产登记流程和步骤,全州不动产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压缩到3个、1.5个工作日,查封、注销、异议登记即时办结。12县市全部上线"互联网+不动产登记"。
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推出《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搭建"银税互动"信息共享平台。十年来,通过"银税互动"共为小微企业贷款5.59亿元。
获得信贷质效得到提升。建立"线上+线下""现场+非现场"多种形式的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大对生态环保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开展绿色信贷创新,截至2022年6月,全州绿色信贷余额294.0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公共资源交易全面推开。十八大以来,大理州建成12个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由现场开评标转变为网上开评标,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共享,实现州县公共资源交易信息与国家和省互联互通。
二、创新环境持续向好
十来年,我州创新环境持续向好。人才引进和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苍洱人才"霞光计划"推动新时代大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构建出独具大理特色的"1+29"政策体系;推行党政储备人才引进计划,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推行"白州惠才卡",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12个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优化。成立云南省园区人才服务工作站(大理站)、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工作服务站,为人才及其团队提供创业创新资金补助、办公场所免租等服务。
创新创业平台全面建立。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创业团队,激发全州创新创业活力。目前全州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4个、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个。
三、政务环境明显提升
十来年,我州政务环境明显提升。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十八大以来,建成14个州、县市、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112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15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
政务服务效能更加优化。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同步运行,并向"网上办、掌上办"拓展。2021年全州政务服务年度办件802.63万件,较2012年增加472.8万件。"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2021年接听群众来电12.39万人次,较2012年增加8.04万人次。权责清单制度全面建立。目前,州政府门户网公布了41个州级部门行政职
权共5851项,涉及责任事项共45020项,追责情形共43685项,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精简。"十二五"期间,州级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75项,全州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十三五"期间,州级精简行政审批事项67项。2021年州级精简行政审批事项37项。
四、法治环境日益规范
十来年,我州法治环境日益规范。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操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立法调研,为大理州优化营商环境立法做前期工作准备。
监管效能全面提升。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了监管对象库和执法人员库。纠纷化解机制逐步健全。全面推进民商事案件多元化纠纷机制创新和诉讼与非诉讼衔接的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推行网上立案、网上阅卷等电子诉讼平台建设。目前,建成1275个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与民营企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服务事项在网络平台一站式办理。
法治宣传不断强化。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内容,大力宣传有关平等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知识产权保护、外商投资等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服务更加多元。搭建律师事务所与企业的对接平台,整合全州56家律师事务所,建立了以中共党员为主体的100余名优秀律师服务团,为有需要的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五、人文环境更加友好
十来年,我州人文环境更加友好。沟通反映渠道不断增强。健全畅通高效的投诉举报受理服务渠道,推行州委主要领导"双月茶叙"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听取意见建议,着力解决营商环境领域堵点难点痛点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日益改善。全州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切实提升,积极做好引进人才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异地就医更加方便,目前已开通跨省门诊慢特病结算定点医药机构201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覆盖,全州建有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2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157个,覆盖率达100%。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加强。2020年,建成"信用中国(云南大理)"网站。同时,与国家同步开展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工作,帮助更多失信主体消除不良社会影响。
惠企政策服务初步形成。在州、县(市)、乡镇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一站式"服务专窗131个,全州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已初步形成助企惠企政策清单。
榆林市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2022年9月14日)
上半年全市累计减免税费291.73亿元,同比增长122.08%;公积金业务实现掌上可办,"通缴通取通还"业务实现全覆盖;自主研发推出发票自助盖章机,实现自助办税全程"零接触"。
近年以来,榆林市紧紧围绕"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工作目标,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一件事"改革,深入实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领域对标改革,着力构建项目落地全流程服务机制,将优化营商环境与促进"六稳""六保"、化解疫情不利影响相结合,积极融入"双循环",聚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倾心倾力为重点项目建设和市场主体发展保驾护航。
一、政务服务效能再提升
近年来,榆林各级各有关部门聚焦"审批难""审批慢"堵点难点,凝心聚力打造"榆快办"政务服务品牌,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和"信易批"、承诺办理等新模式。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减人员、减跑动次数"五减"平均超过50%,"综合窗口"实现全覆盖,"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到93%。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精细化管理,完成市级528项、县级4696项政务服务事项"颗粒化"梳理。市政务服务中心创服务面积最大、入驻部门单位最多、办事窗口最多、办理事项最多四项全省第一,日均接纳3000名群众进厅办理大小事项近5000项。
其间,榆林还与黄河流域五省十市及扬州、长治等16个地市建立"跨省通办"机制,300项"全省通办"事项全面落地,不动产登记、婚姻登记、公积金等高频事项实现"全市通办",372项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跨境贸易服务稳步提升,实现报关单修撤现场审批"一步作业",单一窗口申报率达100%;"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10分钟办税服务圈""报关一步作业""不动产登记零收费"等改革举措广受好评;"靖快办""绥时办""米直办""佳快办"等县域特色政务服务品牌正加快创建,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的氛围加快形成。
二、信用工作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榆林紧扣夯基础、拓应用,全面建立以"信用榆林"App为平台、以"桃花分"为核心的守信激励服务体系,聚力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大格局;建成"信用承诺一网通办"业务系统,信用信息归集突破3.6亿条、服务企业1.6万户,"双公示"合规率达到99.99%,"信用红利换市民福利"等3个案例获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同时,积极构建"政银企民"四位一体的智慧信用生态圈,推出"信易影""信易购"等20余款"信易+"应用场景,惠及30万群众,"1分钱坐公交""信用停车"等深受市民好评,在能源、交通、文旅、食药等23个行业领域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试点示范;"信易贷"平台为企业线上融资70余亿元,推开公安等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常态化举办诚信红黑榜发布,开展"榆林市名优产品信用品牌""诚信之星"典型选树评选等活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社会信用环境加速形成。
三、推行项目全流程服务
近年来,榆林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优服务,持续压缩企业开办、水电气暖报装等事项办理流程、时限,全面推行电力报装"三零""三省"服务,小微企业报装容量提升至160千伏安。完善以项目落地为核心的全流程服务机制,推行"标准地"改革、亩均效益评价,探索土地要素保障、项目审批等关键领域全程代办和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机制,推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三个一"督导服务机制,确保项目快速落地。充分利用冬春季休工期,开展项目冬季攻坚行动,推行市县两级联审联批机制,实施重大项目要素配置动态调整,做实做细项目前期,打破"项目冬眠、干部冬闲"和"项目等手续、资金等开工"怪圈。
围绕打造企业融资"一张网"目标,榆林还依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成功上线"政采贷""银税贷"等106款金融产品;推行"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等创新改革,2022年市本级30余宗新供应土地全部实现"交地即交证";打造"10分钟办税服务圈",推行"信用承诺书"代替投标保证金,并在全省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零收费"。
党的十八大以来汉中市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点项目落地综述
(2022年10月18日)
金秋十月,碧空如洗,凉爽舒适,天汉大地上,一个个重点项目持续快速推进,建设成效喜人。据了解,今年1至8月底我市46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386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100%、居全省第1,分别完成投资143.41亿元、932.15亿元,投资完成率分别居全省第2、第3,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高于全省11.8个百分点,增速连续18个月稳居全省第1。
一、多点发力,促市场主体总量和活力稳步攀升
"企业能那么快投产,得益于高效的政务服务。""我们选择在汉中投资兴业,主要是看重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
记者走访企业时,不断听到项目、企业负责人对我市营商环境的称赞。点赞的背后,是我市坚持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
据悉,我市建设金融超市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7项做法,作为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市市场监管局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的做法被省市场监管局作为壮大市场主体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城固县以高效率行政审批服务助力高质量项目建设的做法,在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视频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在2021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营商环境满意度全省第一。一份满意的答卷来自我市坚持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和强烈担当。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我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通过持续优化服务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今年1至9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6354户,同比增长94.4%,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3.9万户。
发展项目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更要有接地气的务实举措。
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发力。近年来,我市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情况,全面推动"证照分离"改革,直接取消审批事项27项、审批改为备案事项7项、实行告知承诺事项19项、优化审批服务方式事项112项。推行集成便民服务,推出106个"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事项,累计办件12928个,50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累计办件80个,材料和时限均压缩60%以上。积极推进政务服务跨区通办,建立"异地通办"工作机制,与铜川、榆林、安康等地市签订《政务服务"异地通办"合作框架协议》,推动70项事项异地通办和省级300项行政许可事项在汉中收件转办。不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情况,推动人社业务自建系统与政务服务通用平台成功对接、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在市级业务办理系统收件转办;建成汉中市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新增"天汉优才卡""安薪在汉"等应用。市税务局推出372项"非接触式"办税清单,45个税费种"一网通办",152项税收业务"最多跑一次",8类118个涉税事项"一次都不跑",以此扩大"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面。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企业获得感
在统筹推进全市重点项目高质量建设中,我市坚持以市场主体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制定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年度工作要点,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我市不断完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全覆盖,建成"一单两库",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和告知承诺制,开展新增市场主体承诺。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梳理出22个市级部门827项行政处罚事项,加强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监督。不断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情况,全面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条例》落实情况进行任务分工,启动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全面推广低压小企业客户"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以及大中型企业客户"三省"(省力、省时、省钱)服务。不断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开展政务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加大政府失信责任追究,稳步推进清理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助企纾困强化保障,督促相关部门兑付各类奖补资金1.85亿元,协调解决政策落实类问题188项、惠及企业260户。
我市将"坐窗口、走流程、跟执法"工作与实际相结合,完善"改革体验官"制度,由协调小组各专题组组长单位和各县区政府负责组织具体体验活动,并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坚持廉政风险防范化解,积极开展清廉汉中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创建等工作,扎实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行政审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治理。依托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12345政务便民服务热线和电视问政节目等平台,收集"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线索并落实整改措施,以权威信息引导社会正面舆论。
三、适应发展新常态,吸引企业来汉投资
营商环境就如经济发展的培育之土,有了肥沃的土地,我市的招商引资成果犹如破土春笋般形势喜人。
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践行"生态、人文、融合、市场"的招商发展理念,紧扣内资、外资两类指标,奋力追赶超越,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成功引进京东、新城控股、启迪控股、国动集团、东方希望、北京同仁堂、大唐集团、顺鑫农业等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行业100强企业。
我市积极与西安广泛建立长效开放平台对接机制,引导西安企业在汉建设"汉中飞地""分部经济""配套基地"和西安产业承载基地,吸引了诸如中建丝路、陕汽、大唐电力等一批西安的大企业集团来汉投资兴业。
我市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央地融合、高铁开通、乡村振兴等战略机遇,依托大平台,做好大招商,全面加强外资招引和落地服务,在日本东京、名古屋和以色列特拉维夫设立招商办事处,与津村制药、汉方新药、NEC集团、普汇中金、美国科勒等知名海外公司持续对接,取得丰硕成果。
我市每年围绕"汉商回归"主题策划赴粤港澳大湾区、西成渝、乌鲁木齐及丝路沿线地区的投促活动,持续掀起汉商回归热潮,先后有西安魏家餐饮、太一国际、深圳三洲电子等一批汉商企业落户汉中。
我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追赶超越的"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普汇中金(汉中)国际生态商贸物流港、北京首铝总部、大唐电力新能源开发、新城吾悦广场、东辰外国语学校、东方希望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产业链、香港卓越声纹指纹识别芯片生产线、龙头山森林公园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为我市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城市经济、民生保障等方面集聚了优势。
近年来,我市紧扣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牢固树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坚持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为载体,围绕"四个在汉中""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乌兰察布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综述
(2022年11月3日)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重要软实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重要论述,严格执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头号工程",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环境、保护市场主体,着力破解营商环境"痛点""难点",全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变"反复跑、多头跑"为"最多跑一次"
1月中旬,市政务服务新大厅正式启用。走进大厅,综合服务台前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迎接着前来咨询的每一位市民,楼层指示牌、自主取号机,让市民从进门开始就感受到了温暖和便捷。市政务服务大厅集党建党群、综合审批、民生事项、税务办理等功能于一体,各类行政审批事务可在这里实现"一门受理、一章审批、一次办结",让办事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更为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
为破解群众办事"多头跑"痛点,我市设立了政务服务实体机构,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政务服务体系,涉及行政审批、行政服务、事业性收费项目以及银行相关业务、水电气暖报装业务,全部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办理,推动"一枚印章管审批",基本实现从过去办事"多头跑"向"办事只进一扇门"转变。同时,积极推动"跨省通办",目前全市共实现15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的"跨省通办",16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呼包鄂乌"异地可办,24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异地互办。
出租车司机郭师傅的从业资格证即将到期,来到市政务服务中心更换证件。等待叫号、填表、领证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不到十分钟郭师傅就在指定服务窗口办好了新证,过去这样的业务至少要跑两趟。
简政放权,流程再造,破解办事"反复跑"痛点。我市深入开展"五减一优",即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减次数、优服务,全市行政权力事项压减率达到35.4%,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材料数量压减33.23%,办理环节压减35.36%,办理时间减少37.59%,跑动次数减少77.2%。全面推行"一次办",全面清理烦扰群众和企业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制和代办帮办制,梳理公布"企业用电报装""个体工商户参保"等118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244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积极推进"一网通办",与自治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完成对接,与自治区共建共享共用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系统,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74%,办事逐步由"面对面"向"键对键"转变,推动"让数据信息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腿"。
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破解市场"准入难"
我市始终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市场"准入难"痛点,企业办事便利化程度逐步提升,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打出商事制度改革"组合拳",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完成了注册资本改革、企业住所改革、企业名称改革、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改革,有效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入推行"先照后证"改革,将全部2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中的87%改为后置或取消,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申报限制,实行全业务、全流程无纸化网上注册,创新推出"政银合作"模式,利用银行网点就近办理注册登记等业务。严格落实"审核合一、一窗通办"制度,实行一次性认证、全网通办理和简化登记手续,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有效降低了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完成了全市涉及的779项"证照分离"改革涉改事项任务,积极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
三、优化服务,护航市场主体前行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我市创新纳税便利化服务模式,建立税务、人民银行、邮政、人社、医保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开设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和各类代开代征服务点,对减免退税、社会保险费延期缴纳及退费等工作实时跟进,推出"远程可视"办税服务和中心城区通办服务模式,努力打造税费负担更低、办税时间更短、办理次数更少、办税流程更简、税收执法更优的税收营商环境。
"没想到现在办税还有专门的'管家'服务,申报过程中遇到问题,5分钟内就得到了解决,非常贴心。"市众利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财务负责人龚建霞在办税时发现电子税务局申领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无法下载,对此,她通过"远程可视化"服务联系到税务部门。税务人员通过视频进行了系统模块查找和操作指导,精准解决了发票下载的问题,并解答了龚建霞关于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咨询。
"远程可视化"办税服务是市税务局为推进办税缴费便利化的新举措,也是办税服务厅线上解答纳税人办税咨询的新模式。"远程可视化"办税服务极大地压缩了纳税人的办税时间,减少了纳税人办税次数,提升了纳税人的满意度。同时,远程服务拓宽了"非接触式"办税模式,通过"远程可视"在线咨询辅导,精准宣传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打通纳税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