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乡村组建制调整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50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2分钟

乡村组建制调整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X县位于X中北部,是X省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X市唯一的百万人口大县,辖区面积XX平方公里,辖2个乡、X个镇,XX个村、79个社区,总人口141万。自省委启动此轮大规模的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来,X县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乡、村、组统筹考虑,一体谋划、压茬推进、精细操作,既圆满完成既定改革任务,又顺势推进改革"后半篇"文章。全县XX个乡镇,共调减X个,调整后XX个,调减比例47.X2%;X个建制村,共调减XX个,调整后XX个,调减比例58.91%;XX个社区,共调减X个,调整后XX个,调减比例28.18 %;XX个村民小组,共调减XX个,调整后XX个,调减比例51.XX%,圆满交上改革"前半篇"答卷,为决胜全面小康、加快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典型做法及主要成效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近年来省委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各项改革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能力的一次大考。在省委的坚强领导和悉心指导下,我县抓早动快、主动作为,打出改革"组合拳",顺利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一)统筹谋划、精准把控,牢牢掌握改革主动。针对我县改革任务重、撤并数量多、干部安置压力大的现实难题,我们始终将改革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县乡村三级书记亲自抓、负总责,创新建立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1+7+2X"三级指挥体系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村民小组调整改革"1+5+22+XX"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坚持抓早动快,对重点矛盾提前研判、对重大风险提前梳理、对重要节点提前部署,及时组建综合指导、资产资源、债权债务等多个专项工作组,建立风险防控六步闭合处理机制,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有效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顺应大势、集思广益,精准制定改革方案。在改革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正向调整,顺应发展大势、顺应改革所需、顺应民心所盼,切实做到了民主、科学、严谨。方案形成前,委托专业团队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形成详尽充分的论证报告;方案形成过程中,先后征求社会公众和涉改乡镇意见、相关责任部门意见,扎实开展第三方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流程,有效保障改革的科学精准;草案形成后,及时通过政务网、电视台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全覆盖召开村(社区)干部群众"坝坝会"和退休干部、工商界、企业界、社会组织代表座谈会,保障民众知晓权与建议权,真正让改革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团结凝聚群众的过程,使得改革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三)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全面落实改革政策。严格落实上级配套政策,针对受改革影响最大的涉改群众、干部,明确提出农民享受的政策不变,农村土地、林地、资源等权属不变,农业经济利益关系不变,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政策不变,正常离任的村(社区)常职干部及村民小组长过渡期保留待遇不变"五个不变"原则,坚决确保涉改群众、干部基本利益有保障。特别是紧盯便民服务要求不减、标准不降、力度不弱目标,在合并后的X8X个村规划设置便民服务室,由临时党组织书记兼任负责人;在已撤并的549个村全部落实过渡班子成员带班制度,选派专干轮流值班值守,确保群众办事找得到人、办得成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全力支持和衷心拥护。与此同时,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妥善处理改革难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使得改革推进过程有力有序。

(四)正向激励、柔性关怀,整体优化改革队伍。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通过重构梯队结构、科学分流安置、激励担当作为等方法,建立乡镇领导干部"研判评议、考核评价、实绩评比"考核制和村社干部"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十不用"标准,明确以"退出领导岗位消化一批、全县范围干部调整拉动消化一批、下一轮县乡换届消化一批"的"三个一批"方式,在X年时间内分流安置乡镇干部,将村干部"四个一批"消化方式与村民小组调整改革相结合,鼓励、支持离任村干部转任村(居)民小组组长或脱贫攻坚专干、基层治理专干等过渡性临时岗位,切实解除镇村干部后顾之忧。改革后,全县乡镇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两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75%,村社临时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X.X2岁、学历全部达到高中以上,全县镇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来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五)系统集成、融合推进,发挥改革乘数效应。将改革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的总体框架,坚持协同配套、衔接融合,扎实推动改革与各项重点工作的紧密结合与互相促进。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聚焦重大项目建设、主导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抓落实作表率"行动,有效杜绝在改革期间出现"懒政""怠政"等现象,实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圆满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特别是在应对新冠疫情防控的实践检验中,全县各乡镇、村社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实现高效协调运转,构筑起密不透风的铜墙铁壁,确保全县25.7万名返乡农民工"零感染",15.4万农民工"点对点"返岗就业,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展开,乡村"烟火气"恢复如前,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加强。

二、经验启示

总体来看,整个改革平稳顺利、成效显著,实现了县域经济地理版图格局性重塑、执政骨干队伍结构性优化和基层治理能力整体性跃升,推动区域版图、组织体系、队伍结构、运行效能和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在这之中,我们也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改革顺利完成的根本保障。做好中国的事,做好改革的事,关键在党。我县在这次改革全程贯穿党的领导,坚持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来引领和推动改革,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乡镇党委积极配合、统筹考虑,村支部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凝聚起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只有全面加强和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才能顺利完成各项重大决策部署。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便民为先,把赢得群众认可作为关键,改革全程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建议、考虑群众感受,把群众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作为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确保群众当期利益不受损、长期利益有增进。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才能将改革进行到底从而取得成功。

(三)坚持精准把握节奏是改革顺利完成的有力举措。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我县始终坚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宜先不宜后,确保改革质量"原则,将村级建制调整、村民小组调整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盘子"来谋划,将其作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姊妹篇"递次推进,既烘托推进改革的强大声势,又巧用接续改革的浓厚氛围,确保改革有利推进、顺利完成。实践证明,只有精准把握改革节奏,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顺势而为、顺理成章牢牢掌握改革的主动权。

(四)坚持现代治理理念是改革顺利完成的制胜之匙。乡村基层治理体制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勇于跳出传统的管理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推动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由强管理、强依赖到强服务、弱依赖的转变,形成体制机制简约、运行管理高效、多方协同治理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实践证明,只有树立现代治理理念,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发展需要。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改革当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群众对改革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改革前,全县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基本上是从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直接过渡而来的,辖区范围基本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群众几十年以来形成的生产生活"圈"根深蒂固。改革容易让群众产生"打破原有农村经济格局"的误解,进而要求重新划分权益和界定权属。加之个别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担心发展被"边缘化"从而出现办事难、读书难、看病难等问题,以至于对改革产生埋怨和抵触情绪,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二是群众的利益和权益变更没有政策明确和锁定。群众对既得优惠政策在改革后能否继续留存有所顾虑,担心改革后优惠政策受到影响,特别是一些省级贫困村担心扶贫基金被收回,优惠政策被取消;个别弱势小村担心一些已经争取到的项目和资金在改革后不能用到原来的地点和受益人群;有的担心集体土地、林地、塘库堰、滩涂、荒地等资产,在改革后被合并的新村村民重新进行分配。

三是担心合法合规性问题。这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和村民小组调整改革过程中,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居)民委员会任期为五年,在实施村级建制调整期间,涉改村(居)委会成员任期未满,村级建制调整后合并村暂不进行选举,不排除有个别村(社区)干部以任期未满而被强行调整去职为由,诉诸法律程序,进而引发社会公众对调整改革合法性的质疑。

四是改革合并幅度压力较大。我县辖区面积较广、边界较为复杂、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如何确定改革合并幅度成为最直接的现实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考虑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也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做大重点镇、中心镇,也要考虑到"干支"的协调发展及其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既要考虑解决空心村发展问题,也要考虑社区治理的繁重任务,对于合并幅度的确定存在决策难度的问题。

五是妥善安置干部难度较大。妥善解决干部问题是改革过程中的最大困难。改革后,我县乡镇领导职数减少187个,干部消化安置难度大,离职干部信访压力大,特别是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回城后无法继续晋升职级。村常职干部职数减少X个,由于部分村干部存在"丢官丢面子、掉岗掉饭碗"的消极思想,出现因个人利益受损而干扰新班子运行等情况。

(二)改革"后半篇"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过渡期干部消纳出路压力大。根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富余人员逐步消化、不搞断崖式精简分流"的原则,经请示市委组织部批复同意,我县采取适当超配领导职数的方式,在新组建的乡镇超职数配备副职4名,县级部门超职数配备副职22名,超配干部将在X年内完成消化,但目前我县乡镇领导班子已齐装满员,县级部门领导职数剩余较少,消化改革中超配干部的压力较大。

二是过渡期资源资产债务融合平衡难。群众对资源资产债务整合和处置存在顾虑,各村集体资源资产多寡不均,债权债务也不统一,且村级债务成因复杂,短期内化解困难,合村后债务较少村的群众担心债务被平摊,普遍存在"大村不愿意与小村分利""富村不愿意给穷村还债"等现象,如不妥善处置,势必激发新村矛盾,甚至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是改革后带来的发展要素保障供给问题。我县由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形势严峻,按现有目标已无法保障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保护任务,因此会导致合村并组后很多产业项目无法落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项目也因农民集中居住区无法选址而不能有效推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组合并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四是干部能力素质参差不齐。面对改革后的新形势、新任务,部分干部的个人能力和工作方法与改革需求不相适应,加之县管领导职数减少X个,年轻干部未来晋升渠道将会收窄。同时,由于建制村辖区面积扩增、经济地理版图重塑,村干部的工作强度、职能职责较之改革前明显增加,但目前我县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村干部仅占X.X%,专业化能力提升已迫在眉睫。

五是公共基础设施可持续投入较难保障。改革后,我县场镇和撤并后场镇的X个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等公用设施管理维护的可持续投入资金不足,在后续运行维护、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经费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以及原有X个村卫生室的各级财政补助方式和资金总量等方面的支持保障政策力度不够,限制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下一步打算

接下来,我县将扎实做好改革的"后半篇"文章,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确保在"物理变化"的基础上真正产生"化学反应",实现县域经济版图的整体性重塑、城乡整合发展格局的系统性再造、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结构性变革,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超常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科学界定和系统梳理乡镇、村发展能级。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乡镇和村分类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充分考虑人口数量、辖区面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发展基础、城镇规划体系等因素,确定不同发展方向,形成梯次分明的发展格局,构建适应人口转移和产业发展趋势的乡村体系,释放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改革红利,全面优化重塑县域经济地理版图。

(二)加强集镇村、中心村、特色村产业发展。加强集体经济"统"的职能,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全域推进"三变"改革,激活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推动集体存量资产和财政投入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资产量化折资入股合作社,着力构建"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藤椒、麦冬等特色优势产业连片集聚发展。

(三)加快健全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聚焦群众普遍关心的公共服务问题,健全综合性便民服务平台,优化配置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亲民化建设,努力打造农村"X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健全完善村级民事代办制度,强化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心帮扶,切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着力推动城乡要素资源双向互补流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速推进城乡要素由从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逐渐转化为乡村到城市与城市到乡村之间的双向互动,探索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结合编制"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农村水网、电网、气网、路网、安防网络和信息网络"六网"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各项发展要素的稳定投入,推动资源重组产生"乘数效应"。

(五)持续优化提升基层党建凝聚力战斗力。以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为导向,全面评估改革后班子运行情况,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及时清理调整不适宜干部,把"后半篇"文章抓细抓实抓到位。加快建设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干部队伍,选配部分具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干部,推动班子搭配更加合理、优势更为互补。对急难险重岗位上的干部,积极主动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爱护和政策倾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