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某市平安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某市平安建设工作总结
一、2024年平安建设工作总结
(一)组织引领与责任落实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理清责任、明晰分工,形成了党委主导、政府落实、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大格局。全年召开平安建设专题会议11次,研究解决重大问题15个,确保了平安建设工作的高效推进。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优化
1.巡逻防控与治安布局。公安机关加大了巡逻力度,通过车巡、步巡与视频巡逻的多元化方式,对城市重点区域、繁华街道、居民小区实施全天候不间断巡逻。全年动用了巡逻警力12万人次、警车5万车次,显著提升了街面见警率,并有效降低了犯罪发生率。
2.技防设施的提升。继续推进"雪亮工程",全市安装了新增高清监控摄像头5000个,总数达到20000个,实现城区和主要农村区域的全面覆盖。同时,升级视频监控平台,提高了图像清晰度,显著增强了数据存储能力,为案件侦破与治安防控提供了强大支持。
3.专项打击行动的深入开展。开展了"扫黑除恶""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禁毒人民战争"等专项行动。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打掉黑恶势力团伙1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00人,破获案件300起;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中,成功劝阻疑似被骗群众500人次,挽回经济损失600万元;在禁毒工作中,缴获各类毒品800公斤,查处吸毒人员1000人次。
(三)矛盾纠纷排查与有效化解
1.排查机制的健全。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定期排查各类矛盾冲突。各级网格员、调解员深入街道、社区和企业,及时发现隐患。全年共排查矛盾纠纷5000件,实现了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2.化解措施的多样化。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高效联动机制,针对不同矛盾类型,采取对应调解措施。全年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500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0%。其中,通过人民调解化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2500件;通过行政调解解决劳动争议和土地纠纷1000件;通过司法调解处理民事与轻微刑事案件1000件。
(四)公共安全管理的深入推进
1.安全生产的严格监管。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针对全市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进行了系统性排查和整治。全年检查企业累计达到8000家次,发现安全隐患1500处,发出整改通知书1200份,整改率达到95%,有效预防了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2.食品药品安全的强化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食品药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严格监管,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你点我检"和药品安全专项检查等活动。全年共抽检食品药品样本4000批次,查处食品药品违法案件250起,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3.消防安全的全面管理。消防部门深入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宣传教育活动,对商场、酒店、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高层建筑进行了专项消防安全检查。全年检查单位达到3000家次,发现火灾隐患1000处,整改完成950处,举办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200场次,提高了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五)法治建设的稳步推进
1.法治宣传教育的广泛开展。司法行政部门通过"法律七进"活动,采用讲座、宣传资料、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宪法、民法典、刑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全年共举办法治讲座150场,发放宣传资料10万份,解答法律咨询1万人次,营造了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
2.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强化。政府各部门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完善了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全年共审查重大行政决策事项200件,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300次,纠正不当行政执法行为30起,显著提高了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二、面临的问题
(一)基层治理力量亟需加强
当前,部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配置不足且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基层平安建设任务。此外,基层网格员、调解员的薪酬待遇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了综治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治安防控体系亟待完善
尽管我市在技防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监控盲区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治安防范设施不完善,成为违法犯罪的易发区域。同时,部分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增加了治安防控工作的难度。
(三)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困难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矛盾纠纷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此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过程中,时常面临信息不对称和部门协调不畅的问题,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公共安全风险隐患突出
在安全生产方面,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隐患排查整改不彻底,潜藏较大风险。在食品药品安全方面,一些小型食品加工厂、餐饮单位和药店存在违规经营、制假售假问题,严重威胁群众健康与安全。在消防安全方面,部分高层建筑、老旧小区、"三合一"场所消防设施配备不足,疏散通道不畅,火灾隐患较为明显。
(五)法治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
尽管在法治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部分群众的法治意识仍相对薄弱,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亟待提升。在依法行政方面,个别部门存在执法不规范、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法律权威。此外,法治文化建设进展缓慢,缺乏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和平台,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
三、2025年建设规划
(一)夯实基层治理能力基础
壮大基层服务力量。依照"1+1+N"模式,为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治理中心配置至少1名专职副主任、1名专职工作人员及若干名兼职网格员和调解员。通过公开招聘、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遴选一批政治品德高尚、业务能力优异、愿意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治理队伍之中。同时,强化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岗位技能练兵活动,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和工作能力。改善基层人员待遇。建立完善基层网格员和调解员的薪酬保障机制,根据工作绩效和困难程度等,合理设定薪酬水平,并设立动态增长机制。对在和谐平安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员工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
(二)优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加强科技防控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对现有的监控摄像头进行全面优化与技术升级,消除监控死角,不断提高监控覆盖率。同时,强化视频监控数据的深层次应用,构建智能化视频分析系统,实现对违法犯罪活动的自动预警和精确打击。强化治安巡逻防控。优化治安巡逻策略,根据不同区域和时段的治安特点,科学调整巡逻路线及警力配置,提升巡逻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要部位的定点守护和动态管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发生警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总体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组织安全防范技能培训与演练,使公众掌握必要的防卫技能和应急处置方法。
(三)深化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构建矛盾纠纷预警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系统收集、分析、研判矛盾纠纷信息,及时识别潜在隐患。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加强对重点领域和人群的动态监测。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进行分类评估,制定详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完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协调配合,健全信息共享、资源共用、联动工作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针对劳动争议、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等重点领域,培育专业化调解队伍,提高矛盾化解的专业化水平。
(四)加强公共安全管理
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督促企业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确保生产安全。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实行挂牌督办,依法依规责令停产整顿,情节严重的予以关闭取缔。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对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全程监管。加强对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行刑衔接,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强化消防安全管理。深入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高层建筑、老旧小区、"三合一"场所等重点区域,彻底消除火灾隐患。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确保设施保持良好状态。提升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水平,组织培训演练,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五)推进法治建设新篇
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十四五"普法工作,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和载体,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重加强对青少年、农民工、企业管理人员等重点群体的法治教育,培育法治信仰,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加强依法行政体系。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强化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与备案管理,规范行政执法流程。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执法质量。发展法治文化建设。挖掘和弘扬地方法治文化特色,打造地方特色法治文化品牌和阵地,诸如法治文化广场、法治主题公园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例如法治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知识竞赛等,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六)增强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
构建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加深政法、公安、司法、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紧密的工作合力。针对跨部门的平安建设问题,如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医患纠纷处理等,组建联合工作小组,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并协同落实。搭建统一平安建设信息平台。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治安监控、矛盾纠纷、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数据的共享互通,提升信息利用效率和决策科学性。透过信息共享,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七)强化应急响应能力建设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应急预案,定期更新完善。确保预案涵盖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恢复全过程,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整合消防、公安、医疗、民兵等应急力量,创建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协同高效的救援队伍。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内容涵盖响应流程、救援技能、物资调配、人员疏散等,提升实战能力与协同水平。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依据不同突发事件需求,合理储备应急物资,如帐篷、食品、药品、饮用水、防护用品等。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物资,确保其质量和可用性。建立物资调配机制,保障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准确地支援灾区。
(八)推动平安建设科技化创新实践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平安建设领域,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公共安全管理、法治建设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升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安防系统,实现异常行为自动识别预警;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挖矛盾纠纷的深层次原因;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安全生产设备与消防设施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借助区块链技术保障法治数据安全和证据可信度。
(九)加强平安建设传播与舆论导向
制定综合宣传策略。整合传统与新媒体资源,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开设平安建设专题栏目,宣传工作成效和典型事迹;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展宣传影响力,提高公众知晓率。强化舆论引导。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把握网络舆情动态。对平安建设相关的负面舆情,迅速组织调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以准确信息防止谣言扩散。鼓励公众参与讨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平安建设深入人心。
上一篇:2024年某局文化宣传工作报告
下一篇:2024年深化改革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