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领导讲话合集41篇(第7/8页)
一、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培养人才
伴随五千年文明史,中医药兼容并蓄,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与统一,蕴藏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传承发展好祖国中医药学,就需要探索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守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自身学术特点,因此它的人才培养也需要独特的培养方式。尤其是当下的新时代,中西医学共存共荣,就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中医人才培养既要守正中医学本身理论体系特点,固守中医基本理论思维,又要结合现代科学发展最新成果,包括现代西医学的最新成果为我所用,同时还要时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滋养。
二、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中医国家队医院,近年来广安门医院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中医药人才?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一)以中医为主的人才培养
2008年,我院在全国率先开展"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研究工作",成立了广安门医院名中医工作室,创造性地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传承博士后。我院路志正、刘志明、薛伯寿、朴炳奎、林兰等十余位国医大师和全国名老中医被聘为合作导师,弥补了名老专家因学历因素无法培养博士后的漏洞。十年来,我院培养了包括李军、吴敏、卢建新等在内的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成功经验得到了当时卫生部、人社部的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016年,我院成立了北京市首批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探索以师承方式培养中医护理人才,为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师承制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让传承人的临床经验更加丰富,把书本知识内化为治病救人的本领,而且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的医德修养。我院国医大师路志正是第一批传承博士后导师,99岁高龄至今仍坚守在中医临床一线。他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包括边永君、姜泉等在内的一大批师承弟子,这些弟子不仅中医基础扎实、临床业务水平高,而且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深得患者信赖。
(二)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西学中",二是"中学西"。"西学中班"可以让西医学会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逐步建立起中医诊疗思维,与已有的现代医学知识相互印证、相互交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
我院是全国最早开展"西学中班"的医疗机构之一,先后培养了包括中西医结合泌尿学科创始人刘猷枋,肛肠学会创始人史兆岐,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科创始人余桂清等在内的一大批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才,为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我们还鼓励中医去学习西医,特别是急诊科、
ICU、心血管科、外科等临床科室医生,通过到西医院校进修学习,掌握现代医疗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带动了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中医国际化人才培养
2010年,广安门医院启动了赴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进修项目,每年选派遣
10-20名中青年医生、护理和管理人员赴美进修学习。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其他欧美高校或医学院,鼓励大家"走出去、带回来",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实现医院、科室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十年来,我们先后培养了包括李光熙、刘馨雁、王海隆、焦娟、庞博等几十名国际化人才,为我院国际交流和国际医疗业务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我院肿瘤科林洪生、侯伟、李杰、张英、樊慧婷等应邀出席"中医药肿瘤国际联盟成立大会"。会上,我们以人才培养和联合研究为切入点,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培养博士后,建立了中医药肿瘤研究国际合作的新样板。
三、建立立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兴院、人才强院"是一个医院的发展战略。广安门医院以职工终身
教育和医学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形成了包括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毕业后再教育的多层次、立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培养人才要因材施教,既要培养中医基础扎实、临床水平高的名中医,也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我院王波、黄石玺等医师临证经验丰富,每人都拥有数百名患者"粉丝",深得患者的拥戴;我院何庆勇、熊兴江等中青年医师不仅临床水平高,科研能力更是突出,他们都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其中熊兴江发表的SCI论文总影响因子已达到100以上。
总的来说,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改革创新,扎实推动《意见》落地见效,这是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重要知识的具体举措。在《意见》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人才推动事业的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可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给三大药学核心注入"智慧"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 刘同柱
(2019年11月4日)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围绕药品供应、临床药学服务和药事管理三大药学核心工作,实现医疗机构安全用药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有效保障医院药品质量安全,提升了药学服务水平。
一、打造"智慧药链"实现高效供药
智慧药房是医院药学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与医院信息系统(HIS)设备进行数据无缝对接,实现药品分拣、调配、发药从手工式向自动化的转变。我院自2009年开始开展智慧药房建设,口服摆药实现自动化检测,退药流程进一步优化。增设规范化手术药房,建立手术药房管理系统,实行围手术期术前预防用抗菌药物集中管理,手术过程中麻醉药品及麻醉辅助用药集中管理;麻醉、精一药品处方电子化,手术药品做到按手术间、手术台次、手术患者日清日结,确保手术室各类药品质量安全。
我们还进一步梳理了整个药品供应链,实现供药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医院
2014年建立起了药品供应链系统,实现了集团统一药品目录、统一药品信息字典,探索建立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监管。借助智能化设备,开展药品货位信息全程监控、计划自动生成、主动补给推送、批号全程追踪、真实库存时报、供应商配送质量监测和数据挖掘等工作,实现对药库、药房和病区药品供应全过程的自动化、规范化管理。
此外,医院药品冷链管理系统的成功应用,实现了对包括主体大楼在内的所有院内药品供应系统、调剂系统及临床科室(病区)药品冷藏柜、超低温冷柜的温度及各库房、药房各库区的温湿度进行全天候、全过程的电子化监控。该系统同时配备超常预警及报警功能,确保药品在入库、出库、发放、调配、流通等各环节贮存条件符合要求,从而确保药品质量。
二、人工智能审方护航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也是医院药事管理的难点。目前,市面上合理用药软件不少,但普遍存在知识库不全、更新不及时、智能化程度
不高、审核效果不理想等缺点,难以跟上医院日益增长的服务规模和内部精细化管理要求。
2017年,全国首家智慧医院在我院挂牌,医院药剂部门与有关公司共同开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预警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处方审核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构建起包括药品、病症、病原体和患者基本信息在内的医疗本体知识库。系统结合临床患者动态信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关键信息,作出推理判断,给出合理用药建议,有效解决了传统静态规则库灵活度低、普适性差等瓶颈,提高了实际使用效果。
该系统由智能决策平台和管理平台两个子系统组成。智能决策子系统是利用认知计算技术,基于医学知识来审核药方中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管理平台则用来为审方药师提供数据服务。该系统为监督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套智能化解决方案,有效提高了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工作效率。
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使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3.11%下降到10.03%,人均用药天数由5.02天降至
1.82天,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也大幅降低。
三、应用新技术升级药事管理
智能技术应用于药学管理,不仅让供药更便捷高效,用药更合理安全,还有着更广大的发挥空间。
2013年,医院构建了基于HIS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主动监测体系,利用信息提取技术,设计开发ADR主动监测程序,实现对ADR的实时监控和及时处置。同时,该系统能对未发生的ADR进行预警,降低ADR风险。这一体系的建立,有效弥补了自愿呈报模式存在的漏报率高、时效性差等不足,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引起的危害,提高ADR上报率和报告的主动性、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2017年,我院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ADR监测哨点单位。多年来,我院ADR上报数量和报告质量排名均居全省第一,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表彰。
医院还不断加强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比如,基于临床药学工作实践和个体化临床药学服务理念,医院在HIS中开发出一整套能够让药师完成从实时用药监控、预警,到临床用药过程干预的全流程智能化临床药学服务平台。这一服务平台的构建,不仅实现了临床药学具体工作的标准化管控,同时也能使临床药师与一线各学科医务人员密切交流、随时沟通,提升了临床药学管理服务效能。此外,医院还引入合理用药信息支持系统、合理用药监测系
统、PASS临床药学管理系统等软件助力药师履行药师职责,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随着新媒体的应用普及,医院充分利用"新安药学"网和微信公众号宣传
各级政府部门医改新政、药事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合理用药科普知识,不仅向临床科室和供应商传递药品供应信息,还与患者在线交流用药提醒和用药咨询等。
党建+如何给管理加分
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朴浩哲 本报记者 阎红 整理
(2019年11月11日)
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不断探索"党建+"工作模式,做实做深党建,使之与医院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的提升。
+制度,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为发挥好公立医院党委的领导作用,医院积极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并按照分工抓好组织实施。
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制度。院党委将党建工作写入医院章程,制定了
《中共辽宁省肿瘤医院委员会党委会议事规则(试行)》《辽宁省肿瘤医院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试行)》《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定期沟通制度》等议事制度,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统一起来,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运行模式上给予充分保障,逐步建立了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制度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更加凸显。
建立医院党委委员联系医院基层党支部制度。党委委员定期到所联系的党支部讲党课,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动态督导。医院党委坚持对党支部实施目标管理考评,促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在全省医院中率先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进一步理顺了党建管理体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制度设计互相渗透,真正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深度,推动党建与管理融合发展
医院创新举措,建立党委书记、院长行政查房制度。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以及其他党委班子成员每月定期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到科室查房,摸实情、找问题、做指导。该制度在加强医院领导干部与一线职工的沟通联系、抓牢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建设的同时,强化了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党建+服务"模式,提升患者满意度。院党委实施"门诊培育年"行动,
全面启动以患者为中心、以信息网络为手段、以优化门诊就诊流程为重点的就诊全流程再造项目,缓解了患者排队挂号"三长一短"问题;开展深化文明服务窗口、规范职业行为、微笑服务等活动,优化窗口标识、门诊指引、门诊宣传等,不断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
医院党委以"党建+MDT"诊疗模式为抓手,不断完善信息化MDT工作流程,推广MDT常态化门诊,并将MDT工作纳入新的绩效考核方案等。这些举措不仅让患者避免了重复就诊,赢得了治疗时间,还为患者提供了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
聚焦医院服务行业、窗口单位的实际特点,深入推进"党建+营商环境建设",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医院在省内率先组织开展医疗科室综合实力排名现场评议活动,在考核科室业务水平的同时,将党建工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温度,铸造医院人文公益底色
发挥党建力量,还在于传承医院精神。院党委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近年来,涌现出了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孙德宇、"辽宁好人?最美护士"于绍芬、全国"最美家庭"白维君家庭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院党委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重要作用,将党建融入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医联体建设等工作中。
推动科普教育融入党建服务阵地。医院积极推动和助力科普服务下沉基层,以支部义诊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等多种形式,提升大众健康水平。无论是2018年成功举办中国肿瘤学大会的万人科普专场、党员进社区活动,还是近年来持续开展的"大咖帮你抗肿瘤"市民公开课,成功举办"北京希望马拉松(辽宁行)"为癌症患者及癌症防治研究募捐义跑活动都是医院积极打造以党建促健康中国、促科普惠民的有力举措。
失能评估助力精准服务
北京市隆福医院院长 卢艳丽
(2019年11月13日)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近2.5亿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对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呈现庞大而刚性的需求。结合生活能力和疾病健康状况进行失能老年人护理需求分级评估就尤为重要,从而按需分类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以及长期护理保险的支付等。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
"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与健康服务工作试点启动会"在京召开。国家积极探索建立失能评估标准,旨在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依据。
一、组建多学科团队
实际上,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养老模式,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北京市隆福医院一直研究和探索。北京市东城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区之一,于2016年5月成立了"三个中心":东城区老年医疗康复护理指导中心、老年综合评估中心、老年客户服务中心,北京市隆福医院作为区域老年医疗中心,承担"三大中心"具体职责。其中,评估中心的主要工作就是科学系统评价,实现患者分流,给予健康指导。
为摸清失能老人底数,了解失能老人健康状况,北京市隆福医院推出了老年综合评估门诊及住院老人综合评估服务,以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组建了包括老年科医生、中医医师、康复科医生、心理科医生、药师、营养科医生、护士等在内的跨学科团队,根据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和愿望,制定全方位的防治计划。此外,医院从2011年开始,帮助区域内18家养老机构,进行养老入住评估。
2017年11月,为贯彻落实民政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东城区居家养老工作的要求,优先保障托底和扶助群体老人获得优质便捷的医养结合服务,在全区范围内,针对东城区政府保障老人群体,开展了入户评估服务。
二、建立医养护智慧平台
北京市隆福医院结合该市东城区老龄化现状,设立专业实验课题,构建了一套科学、权威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评估工具,同时建立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平台,基于评估将老年人健康状况划分为不同5个不同等级,辅助评估工作开展。评估系统软件在满足东城区评估服务开展的同时,能够实现与医养结合平台的有机整合,实现全区老年人档案、数据集中管理。
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平台以老人"多位一体"的需求为出发点,集健康管理、综合评估、入户服务、慢病管理为一体,通过老年医疗康复护理指导中心、老年综合评估中心、老年客户服务中心建设,构建面向居家、机构、社区老人的医养服务体系。目前针对东城区政府保障老人群体,北京市隆福医院成立了8支医养结合服务队,安排专业的医护人员采取预约的形式到老人家中开展入户评估,利用统一的、专业的评估量表,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分为治疗型、康复型、舒缓照顾型等。
三、上门服务失能老人
完成首次评估后,将老人信息录入到医养护平台管理系统,对有需求的老人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档案,开展相应的入户医疗服务。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一般医学评估、躯体功能评估、精神心理状况评估、社会经济评估、生活环境评估、老年综合征或问题评估、生活质量评估等方面。
经前期评估后,确认有医疗需求的,会根据评估分型结果开展相应服务。例如如果老人属于治疗型,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健康指导、用药指导、抽血化验检查、更换胃管、尿管、简单的伤口换药、PICC导管维护等近20种。但是,所有的项目并不是适合每一位老人,会根据不同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有一位家住东城区85岁的老人,她的病情记录显示:老人得过脑梗死,且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目前行动不便、肌力差,基本处于卧床状态。老人因为脑梗死导致吞咽障碍,插了胃管。评估结果将老人归为"治疗型"中的重度失能,平时是由老人儿女长期轮流照顾。老人的胃管大约每个月需更换一次,但家里人每次用轮椅把她推到医院非常费劲。这种情况医院团队会上门帮老人更换胃管,并带上移动化检查设备为老人测量血压、血氧,监测健康状况。同时还会给护理老人的亲属做一些防脱管、防压疮方面的指导。每次为老人进行入户服务的内容,也都统一录入到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平台系统,方便后续的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平台的建立对推进医养结合"精准化、标准化、社会化、信息化及医养一体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平台的完善,将逐步吸纳更多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加入其中,有望惠及更多老年人。
坚守医者初心 担当健康使命 推进区域医疗卫生高地建设
攀枝花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李玉龙
(2019年11月15日)
一、学深悟透,统一思想,强化理论武装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讲话要求和中央、省委、市委、市卫健委所作的部署安排,扎实开展好主题教育,在学习中回望党的峥嵘岁月,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上下真功夫。领悟主题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认清方向、看清动向、走正去向,提升站位视野、理念格局、能力作风,践行初心使命,做政治明白人、实践坚定者,为大局服务,为医院服务,为人民服务。
二、学以致用,解放思想,以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开展好主题教育,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需要我们担当使命扬帆起航,需要我们探索突破走在前方。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医院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解放思想凝聚起加快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立足创新创优,聚焦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确立新目标、寻找新路径、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
三、学践结合,联系实际,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
(一)将开展主题教育与落实医院发展目标相结合,打造区域性传染病卫生高地。
医院要始终坚持公益性的办院方向,坚持"大专科、小综合、全方位"发展理念,按照"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与新时代、新形势相适应的传染病救治体系。立足攀枝花市,辐射川滇毗邻地区,发挥传染病医院的区域优势、专业优势和学术优势,使医院成为"学科有重点、专科有特色、人才有专长、服务有品质、发展有空间、功能更齐全、管理更高效"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急救为一体的现代化传染病专科医院。
(二)将开展主题教育与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相结合,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医院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按照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好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医院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管好阵地、把好导向、建强队伍。
(三)将开展主题教育与医院学科建设相结合,促进医院全面综合协调发展。医院要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必须认清医院现状,医院学科建设在过去几年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学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竞争力不强,仍是医院目前发展面临的难题。要继续强化重点专科建设,在着力建设好现有三个市级重点专科的同时,创建省级医学重点专科,带动医院其他专科发展,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医院发展的内驱力。在努力打造区域性传染病卫生高地的同时,紧紧围绕医院"大专科、小综合、全方位"的发展目标,力争创建综合内科,建设基础外科,发展中医诊疗业务,调整学科结构,创新医疗技术,提升服务水平。
(四)将开展主题教育与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相结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医院要以公共卫生职能为宗旨。作为攀枝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基地,医院以履行公共卫生职能为宗旨,重点加强重大、罕见、突发等传染病的诊疗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不断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充分发挥全市传染病防治业务指导作用,为攀枝花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和有力保障。
(五)将主题教育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医院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战略。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医院将以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活优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精湛、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队伍,满足新形势的工作需求,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
(六)将主题教育与推进行业作风建设相结合,提升群众满意度。医院要以推进行风建设为依托。抓好医疗卫生行风专项整治工作,完善制度体系,扎实推进行风建设各项工作,促进医疗服务水平、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有效遏制医疗卫生领域的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行业环境,保持医院在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连续五年第一的好成绩。
(七)将主题教育与医院等级评审相结合,争创三级乙等传染病专科医院。医院要以等级评审为目标。围绕医院发展战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通过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医院建设,以达到三级乙等传染病专科医院创建标准。
(八)将主题教育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强医院服务体系建设。医院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要力争新建住院大楼,打造攀枝花市重大传染病(艾滋病)防治中心;全面规划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打造园林式医院;修缮住院病
房,改善设施设备;建设现代化的洗涤中心,抓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工作。使医院基础设施更加齐全,服务支撑能力提升,规模、布局、环境更适应现代化医疗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适应攀枝花医疗卫生发展需求。
(九)将主题教育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树立医院品牌形象。医院要以文化建设为延伸。文化建设是医院的形象和灵魂,要打造廉洁自律、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环境;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医院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水平;要科学规划医院整体形象,加强医院品牌文化建设;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要把医院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与职工生活、文化、健康结合起来,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增强医院凝聚力、创造力。
(十)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实施医院精细化管理。医院要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建立集成信息平台,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实施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建设,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医院科学管理水平,逐步完成数字化医院建设。
牵头医共体 激发医院新活力
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院长 孙竹波 整理 本报记者 阎红
(2019年11月18日)
自2015年开始试点、2017年正式推行医共体建设以来,瓦房店市中心医院的运行活力得到释放,不仅自身在变强,也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起来,一种新的医疗卫生服务新生态在区域内正在形成。与改革前相比--
平均住院日从10.17天减少到如今的8.96天,医疗收入从3.7亿元增长到
2018年的6.8亿元。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增长率从29.3%,降低到目前的不足0.2%;住院次均费用增长率从8.9%,降低到平均不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