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材料合集31篇,含意见决定、经验交流、调研报告、理论文章、领导讲话等(第8/1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059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36分钟

厚培文明 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

网络

理论文章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地方考察时,因地制宜为城市治理把脉开方。其中,文明与文化一直是高频词、关键点。文化是城市治理的深厚支撑,文明是城市治理的最高境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应当对城市文明和文化建设多一份思考和谋划,赋予城市治理更多的文明与文化视角。

一、用好城市治理的重要抓手

文明是城市最美的风景,"社会文明程度高"是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加强城市工作的综合抓手,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既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应紧紧抓住用好。

一是深刻领会文明城市创建的丰富内涵。

多年来,中央在城市治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文明城市创建则是其中的"重头戏"。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到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整治环境脏乱差到当前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面推进,创建

活动内涵不断丰富,"文明"二字承载分量不断加重,且与城

市治理的总要求一脉相承、具体任务内在贯通。应把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以创建促治理,融合推进、一体提升。

二是精准把握文明城市创建的实践指向。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考什么、怎么考",涵盖和体现了中央对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经过历年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各地城市面貌和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应把测评体系的鲜明导向转化为务实落实的工作指向,立足城市实际,紧扣发展定位,高质量打造更好更优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夯实基础、增创优势。

三是乘势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要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龙头工程,文明城市创建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我们连云港以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广大市民从"要我做"转变为"一起做",加快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与此同时,策划开展"新时代连云港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把征集过程变成广大市民关心港城发展、支持港城建设,并积极参与创建的过程,进一步内聚力量、外树形象。

二、激活城市治理的文化力量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注重人文之治,以文化人、以文兴城,为城市治理注入更加充沛的文化力量。

一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孔子等思想家就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自强不息等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至今仍源源不断地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走好新时代城市治理之路,应持续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养分,使之浸润于市民心田,流淌在城市脉络,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滋养。

二是传承革命文化的基因。

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革命文化既是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也是新时代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可靠保证。作为一方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我们把革命文化作为城市的宝贵精神财富,挖掘用好抗日山、开山岛等红色资源,广泛开展"寻爱国印记"主题教育、"红色小讲解员"大赛等活动,持续把红色故事讲述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不断汇聚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是释放先进文化的动能。

当前,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治理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

方面。应紧紧围绕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重大部署,切实抓好一项根本制度和四项重要制度建设任务的落实落地,进一步以制度创新为文化发展赋能,同步推动文化动能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

三、夯实城市治理的工作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文明与文化,作用于人心,影响着社会,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应着力发挥文明与文化聚人心、筑同心的作用,将之作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进一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一是夯实思想基础。

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力量之源。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要同心同德向前迈进,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应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推动全社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在推动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宣传普及走深走实走心上下更大功夫,在发挥"两中心一平台"作用上做足文章,更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促进广大干群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二是夯实道德基础。

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做好城市治理,需要法律和道

德相互补充、协同发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文化最深层

的内核,也是贯穿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主线。连云港市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同时,注重把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作为重要载体,走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着力达到"日用而不觉"的效果。

三是夯实群众基础。

人民的获得感、满意度,是衡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标准,也是文化建设的工作导向、文明城市创建的目标追求。应在文化领域着重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着力推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精品,不断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用情用心绘就文化民生多彩画卷;在文明创建上把为民惠民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结合创建活动,办实办好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居环境、交通出行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四、提升城市治理的效能水平

城市的善治,归根到底是让生活更美好,落脚点就在城市的建设管理上。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应注重将文化更深层次融入城市肌理,将文明更宽领域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让文明成为城市底色,让文化为城市增添亮色。

一方面,让文明扮靓城市"颜值"。

整洁有序的环境,健全完善的功能,既是城市文明的基础,也是城市治理的重点。近年来,连云港市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活

动,着眼群众实际需求,切实加强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城

市功能配套,特别是加快补齐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方面的短板,推动解决路不平、灯不亮、下水道不通、分类垃圾箱配备不到位等问题,着力让城市文明更具质感,同步为城市治理赋能添力。

另一方面,让文化提升城市"气质"。

城市之美,美在千姿百态、不拘一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我们把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作为城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注重利用西游文化、徐福文化等资源禀赋优势,在厚植城市人文根脉上聚焦用力,在打造城市文化精品上做好文章,不断推动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增强城市的对内向心力凝聚力、对外知名度美誉度。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

网络

理论文章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当前,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保持战略定力、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战略抉择。当前,我们应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首先,强化问题意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既关乎理论又关乎实践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里的问答,就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对这一问题的努力探索。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以全新角度思考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

丰富实践,第一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专门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决策部署,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联系,也蕴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过程中。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首要的是"奔着问题去",即通过强化问题意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或突出问题,不断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努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其次,坚持系统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刀突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很多,要持续推进这项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方法。2020年既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当前,我们正在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同时,充斥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随时可能触发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蝴蝶效应",使得某些国家治理活动在原本的系统复杂性上增加新的变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握战略大局,也要重视关键细节,更要在经济社

会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运用系统方法统筹安排各

项工作。尤其是在决策与实践过程中,既要针对各种要素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也要在不同要素相互叠加的系统中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从而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再次,善于辩证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因此,辩证地来看,当前的一些艰难困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我们应对得当,完全有可能转危为机。辩证法不仅是世界观,而且是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辩证思维,足见其对于国家治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并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然会遇到许多风险考验。在顺境之中时,我们可能发展得很好;当处在逆境时,我们要稳得住心神。其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善于辩证思考。当前,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特别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工程、能源技术等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这给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同时,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还有可能发生。

因此,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善于辩证思考,才能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保持战略定力,才能从错综复杂的表象中找到化危为机的有效途径。

最后,注重强基固本。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不仅需要优化我国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功能,更需要扎实做好城乡基层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尤其是要动员和组织好基层群众。从历史上看,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其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手段,更是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20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之所以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激发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群众基础。今天,我们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亟须从城乡社区的第一道防线入手,践行群众路线,着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这不仅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有力抓手。

从三个维度理解和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网络

理论文章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这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第二,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第三,这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因时而进、因事而举、因需而新。

因时而进:适应时代之变的必然选择"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在政

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联系空前紧密、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要妥善

处理各类国际风险与挑战,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更需要适应时代之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走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站在"强起来"的时代节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是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生命力的必然选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必然选择。

因事而举: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着眼于时代舞台,又着眼于世界舞台;既着眼于继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历史底蕴,又坚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自信,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要求。

一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国家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国家治理制度的设计与完善都必须依靠提高党的领导制度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来实现。必须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水平,切实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的意识,善于

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组织和领导保障。

二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伟大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越来越显示强大的发展活力。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提高运用制度和法律深化改革的能力。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引擎,提高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着力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的制度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三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决定》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各项事务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相互衔接、相互协同,加快形成完

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因需而新: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一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导向。始终把人民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

理念落实在制度安排与治理实践中,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分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顺民意、察民情、解民忧、惠民生,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二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需要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提高运用制度和法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要依靠人民智慧。

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人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胜利之本、

力量之源,提高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发挥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法治统领 信息支撑 一体运行 高效治理

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网络

经验信息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立足省会城市定位,高起点谋划治理思路、设定治理任务、规划治理路径,高标准、大力度、快节奏推进试点工作强势开局。

一、压实治理责任

率先在全省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级40个主要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并运行协调机制、评价体系等规范标准,切实提高试点工作运行效能。

二、明确治理任务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的实施方案》,围绕发挥"五治"作用、防范五类风险、提升五种能力、完善五项机制、加强五大建设等5大课题,确定

25项总体任务,形成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合力。瞄准治理体系现代化、工作布局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三大目标",制定试点工作任务责任清单,量化101项任务指标,实施项目管理、挂图作战。

三、夯实治理基础

深入推进以"四化四有四联"为标准的四级综治中心建设,

着力打造实体化、实战化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平台。配齐配强全市58个乡镇、54个街道112名政法委员,组织开展政法委员"线上培训",全覆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四、提升治理水平

以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为平台,进一步细化8304个网格、配备11044名专兼职网格员,全面动员、全员入格,织牢织密社会治理防控网;同时,依托"红色矩阵""十户六联""红袖章"等基层治理模式,广泛发动群众力量参与联防联控,有力淬炼和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经受了考验,并不断完善提升。

在市域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市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化等现代科技优势,依托"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三维数字系统、综治信息系统、"雪亮工程"等社会治理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打造法治化统领、信息化支撑、一体化运行、高效化治理的新模式,有力提升了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走出了一条现代化中心城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争当市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网络

经验信息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年,我市各级各部门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全省建设平安浙江工作会议精神,乘势而为、乘胜前进,推动平安建设继续走在前列,为建设"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护航添彩。

一、坚决扛起建设"重要窗口"示范样本的政治责任,以更高站位谋划推进平安建设

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更高站位谋划推进平安建设,进一步锚定平安坐标、彰显平安作为、展示平安形象,全力争创平安中国示范市、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和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让更多人既能在我市"看见美丽中国",更能"感受中国之治"。

二、全面落实"两手硬、两战赢"的各项要求,以更大力度服务保障高质量赶超发展

针对国际疫情持续蔓延、输入风险持续增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等态势,全力以赴防疫情、保平安、稳发展。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织密精密智控网;化危为机提升护航水平,研究应对

"疫后综合症",继续保持对涉疫情类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

压态势,为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主动靠前优化法治服务,深化"三服务"、奋战"五个年"活动,深入开展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提升年活动,扎实推进诉源治理,打造更高水平的法治营商环境。

三、全力冲刺平安建设"十四连冠"的既定目标,以更严标准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的先行区

聚焦关键处、找准着力点,筑牢筑稳风险底线,全力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社会矛盾风险、经济金融风险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决战决胜扫黑除恶,持续保持强大攻势,强力推进"依法打深打透大要案"等"十大专项行动",加大专案攻坚、线索核查、"打伞破网"、"打财断血"及行业整治力度,健全打击、整治、管理、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扫黑除恶工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做深做实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两个见底"行动,牢牢守住少出事、不出事的平安底线。

四、牢固树立"最多跑一地"的改革理念,以更实举措争当市域治理现代化先行地排头兵

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调研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全力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牵引,做好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品牌文章",并以此为"牛鼻子"工程,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金名片";努力做好智慧治理的"赋能文章",推动市域治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

转变;努力做好基层治理的"深化文章",创新运用新时代"枫

桥经验",以深入开展"基层治理深化年"活动为抓手,不断夯实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网络

经验信息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坚持"打一仗、进一步"的理念,及时总结疫情防控中的有效做法,探索以法治为保障、以网格强基础、以管理求实效、以动员增合力的"社治四策",有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紧扣"依法"见真功,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一是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夯实依法防控基础。制定《关于加强法治保障依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保障医务人员安全维护良好医疗秩序的意见》《关于依法惩治妨害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实施意见》,在立法、执法、司法各环节主动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构建法治宣传矩阵,营造依法防控氛围。

坚持以线上持续推送和线下广泛普及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法治宣传矩阵,营造依法防控浓厚氛围。发布《依法防控疫情系列科普文章》,引导支持全市27个律师事务所组成律师法律服务团,围绕依法防控主动开展法律服务。

三是发挥政法机关职能,依法保障复工复产。

制定下发政法机关依法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的意

见,提出12项具体工作举措,着力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二、紧盯"网格"做文章,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一是建强网格指挥中心。成立网格化综合监督指挥中心,科学划分16161个单元网

格,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群众诉求"接诉即办"。采用市场化招聘方式,组建190名市级、1100名县级网格专职监督员队伍,开展常态化检查和监督,确保网格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统一评价。

二是精准落实网格职责。

创新"大数据+网格化+跟踪随访"的方式,建立拓宽范围延伸管、单位履责协助管、社区居民自主管、干部下沉兜底管的工作机制,确保联防联控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