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滨州市“十四五”规划调研报告(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366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9分钟

6、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稳步推进。一是调解仲裁制度建设继续完善。以优化仲裁办案流程、推进精准化办案为重点,健全仲裁办案制度。先后制定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工作职责》、《学习制度》、《滨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人员行为规范》、《文档管理规定》、《公文办理制度》等日常工作制度,基本形成了工作管理高效、基础保障有力、效能稳步提升的工作新格局。制定了包括《仲裁员办案监督办法》、《办案回避制度》、《社会服务承诺制度》、《督查工作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实行办法》等一套完善的仲裁办案内外监督体系。二是仲裁机构建设水平有效提升。市直和各县市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调整组建全面完成,截至目前,市本级、无棣、博兴、邹平被评为全省标准化(示范)仲裁院。加强仲裁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市县仲裁机构调解室、仲裁庭面积均符合有关要求,并普遍配备了办案必备的证据演示、监控、投影等一体化庭审设备。三是基层调解工作稳步推进。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思路,指导各类基层调解组织开展劳动争议预防工作,将重心下移,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网络,调解组织建设取得较快发展。全市累计组建各类调解组织476家,其中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92家,企业调解组织191家,事业单位建立调解组织190家,行业协会调解组织3家。大部分基层调解组织都做到了调解组织名称、调解工作程序、调解组织工作职责、调解员行为、调解员证书制作管理、调解徽章"六规范"和调解组织名称、调解工作程序、调解组织工作职责、调解员行为规范、调解徽章"五上墙"。2017年举办了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高级研修班,组织调解实务与技巧方面的培训,提高基层调解组织人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定期到用工量较大的企业宣讲《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用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规避劳动用工管理风险,规范用工管理制度,减少矛盾纠纷。注重示范带头和引领作用,全市8家企业(商会)评选为省级示范企业。"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各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受理争议案件5903件,调解结案4950件,涉案金额7610万元,相当数量的劳动人事争议纠纷预防、化解在基层。四是争议纠纷得到妥善化解。把仲裁办案工作作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的中心任务,针对劳动人事关系趋于复杂化、争议案件量不断增长、争议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积极作为、秉公办案、阳光仲裁。"十三五"期间,全市仲裁机构共处理争议案件11241件,涉及职工15588人,涉案金额28249万元,当期审理结案10952件。大部分劳动人事争议纠纷得到了妥善化解,维护了全市劳动人事关系和谐稳定。

(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1、推进"人社政务进村居,服务群众零距离"行动。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重点攻坚任务"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人社政务进村居,服务群众零距离"行动,走出了一条"不增政府财力,依靠金融支持;不增编制,依靠公益性岗位;不增建新场所,依靠资源整合"的服务农村群众创新之路。加快村级人社服务点建设部署,市人社局与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滨州审计中心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截止2020年7月底,全市累计建设村级人社服务点809家。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和内容,平台累计实现64项服务,累计办理业务272万余笔。

2.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与12个部门共享91项数据,其中通过市大数据平台共享数据2.04亿条、调用系统接口210.73万次,通过省人社一体化平台共享数据578.57万条。在内部,实现就业登记和参保登记协同比对30万条,核对完善单位基本信息1万余个,同步中断参保信息和失业登记信息4401条。

3、不断深化社保卡"一卡通"应用。截止2020年8月5日,全市累计发行社保卡390.2万张,完成年度目标的99.5%(年度目标392万张)。累计签发电子社保卡69.9万张,签发率17.8%(年度目标25%)。即时制卡服务网点增加15家,累计118家。养老金、失业金、就业补助、人才补助等11项内部待遇用卡发放,住院报销、生育报销、小微企业退税等8项跨部门待遇用卡发放。电子社保卡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进行了对接,开通32项全国服务。被确定为全省社保卡加载残疾证应用试点。积极向省厅申报全国"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创新应用示范地区",申请材料已报送人社部信息中心。

二、形势和问题分析

(一)就业方面

1、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就业的新诉求与就业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人民群众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保险福利等就业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挑人与人挑工作的矛盾并存,"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的问题相对突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有业不就,缓就业、慢就业人员现象增多,就业观念亟需转变。

2、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就业不稳定隐患凸显。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国内经济转型阵痛加剧,同时面临疫情防控巨大压力,全国经济形势恢复虽然平稳但尚未达到疫情前水平,经济发展波动势必引起就业的波动,部分企业面临发展压力,劳动者更加充分的就业更加困难,失业风险加剧,失业调控压力加大。

3、新技术新业态对就业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一方面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对就业岗位产生一定冲击。同时另一方面新业态如"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创造了一大批新型岗位如网约车、外卖小哥等,给就业也带来了新的春天,为保持就业大局持续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社会保险方面

1、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企业退休人员迅速增加,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持续增长,再加上降费减免政策的落实,导致基金支付压力与日俱增,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考验,基金收不抵支成为常态。

2、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难度大。居民养老保险整体待遇水平较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较低。没有连续缴费制约机制,断保时有发生。政府补贴标准偏低,与居民缴纳保费不成正比,回报待遇低于养老期望,导致对居民参保的吸引力不大。

3、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量持续增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参保人员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频次明显增多,转移接续工作量持续增大。

4、"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对社保经办工作造成困扰。由于目前对未依法参保单位没有强力有效的惩处措施,造成"基金先行支付"诉求案例不断增加,"先行支付"给社保经办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基金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三)人才方面

人事考试方面。非法"助考团伙"给考试带来严重的安全风险,弊手段高科技化趋势严重,考点难安排监考抽调难。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但实际是人事考试成本不断增加,工作经费却极度紧张。人事考试收费标准大多是十年前制定的,最早的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收费标准每人每科40元为1997年制定,人事考试收费约三分之一交省、33%由市财政统筹、仅余约三分之一用于考试各项支出。随着发展,物价不断上涨,考试成本也不断上涨,考试组织均已严重入不敷出,考试作弊与反作弊之间的高科技斗争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由于经费紧张,除基础建设投入、反作弊器材采购不及时外,考务费支出已经13年没有提升,工资却翻了几倍,这也是学校和监考老师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企业人才自主评价方面。根据省厅相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企业在职职工,符合条件的可以申领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条件之一是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应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或职业技能等级目录内的证书。因为职业技能等级目录未明确其目录内容,导致通过企业自主评价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不能申请技能提升补贴,这与当时省厅承诺的与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有出入,影响企业积极性;已通过备案的企业因为生产经营需要,拟增加部分开展自主评价的职业(工种),扩大评价范围,但是现阶段省厅没有具体实施办法,影响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方面

1、相关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的竞聘上岗、职务提拔、考核、培训、奖惩等许多政策都是单行文件,衔接不够紧密,加上放管服工作对人事综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进一步健全相关规章和流程。

2、在岗位管理上,专业技术岗位设置难以平衡,与人才队伍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高级比例较低,晋升压力大;部分单位因为机构改革造成管理指数减少,出现人多于岗的现象;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不够合理,无法满足晋升需要。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控制在25%左右,许多单位因工勤人数较少,难以设出这些岗位;许多单位竞聘流于形式,能上不能下,导致岗位鞭策作用发挥有限。

3、公开招聘方式科学性仍有待于提高。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组织形式上,仍存在一张试卷测高下的现象;在招聘岗位条件设置上,单位的个性化需求与公开招聘禁止性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招聘形式比较单一,对于真正的专业性强、技能和经验要求比较高的岗位,受制于现有政策和舆论压力,用现有的笔试、面试等考试手段难以招聘到真正适用的优秀人才。

(五)劳动关系方面

1、劳动关系形势严峻。从改善民生的角度来看,经济下行对劳动关系的影响逐渐凸显,部分群体"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以及用工成本上升等现象将长期并存,去产能化、智能化、新生代劳动力诉求改变、用工形式多样化等因素将导致劳动关系更加复杂。

2、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仍待加强。一方面表现在监察执法人员、经费、车辆、办案设备等仍达不到省里要求,难以更好地满足监察执法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基层监察执法人员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应对舆情的能力仍然稍显不足,执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信息化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县市区,"两网化"基层网格运行机制不完善,部分网络应用尚未启动或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在采集信息、宣传法律、调处纠纷等方面的作用。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仍待进一步细化完善,以切实发挥其信息化监管作用。

4、经济形势变化给调解仲裁工作带来新挑战。当前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下行压力继续加大。随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展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深度优化调整,淘汰化解过剩产能与新兴行业快速发展相伴而生,存在集体争议爆发的隐患。同时,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领域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都需要各级调解仲裁机构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做好调查研究和政策储备,充分发挥调解仲裁在争议处理中的主渠道作用,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三、发展思路建议

(一)就业方面

从2019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上升到宏观调控的高度,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们必需牢牢把握就业稳定这一基本点,谋划就业、规划就业。

发展思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继续推行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推进就业与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同步发展。

发展目标: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体系"这一目标定位,综合考虑国内国外相互影响,"十四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以2020年水平做参照(每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按照当年实际情况进行上下浮动调整。

意见和建议:一是锁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定位。今年年底我国将实现全面脱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要立足这一定位的基础上保障人民群众就业,让就业成为巩固脱贫成效最有效的手段,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水平。二是充分考虑国内国外综合因素制定目标。当前疫情带给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仍在持续,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全部完成,可以预见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仍然保持中低速,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制定目标。三是坚持深化就业改革和全方位开放。要着力改善就业环境,打破不必要的壁垒,使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补贴申领等方面开展无障碍。比如城乡劳动者之间自由流动就业、增加城市劳动力供给和就业;加大职业培训的投入,通过专业的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题等等。

(二)社会保险方面

主要目标:到"十四五"末,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在职)达到6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在职)达到10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9万人。

重点任务:1、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巩固全民参保登记成果,以非公有制单位职工、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业态从业人员为重点,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完善居民、个体从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政策,努力实现贫困人口法定人员全覆盖,筑牢托底保障机制。2、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基本养老金发放办法,建立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和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为上级部门完善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的贯彻实施,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序流动。巩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工作。3、规范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继续推进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建设。落实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政策,健全浮动费率机制。规范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标准和程序,提高信息化、专业化水平。规范康复服务行为,逐步建立以医疗康复为基础、以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为主要内容的康复服务体系。保持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并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及时调整待遇水平。4、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落实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和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政策。认真做好职业年金省级归集工作。按时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工作,积极探索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结余保值增值。加强经办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度建设,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监督,构建事前预防、事中核验、事后稽核的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基金预测分析,研究基金预警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三)人才方面

1、紧扣需求引人才,助推人才工程尽快起势。一是聚焦高端,创新引才方式。围绕我市十强产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通过组团走出去引才、线上线下引才、中介机构引才、一事一议引才等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瞄准海内外,真正将符合需求的高端紧缺人才引进来,实现多元化、精准化引才。二是抢抓机遇,用足用好人才政策。紧扣十强产业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通过申报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特殊津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产业技能类)等人才项目,用足用好国家、省级人才政策,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智力,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三是打造品牌,建立常态化引才机制。继续举办"滨州人才节",打造全市招才引智活动的工作品牌,不断扩大活动规模,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青年高端人才,组团到海内外高校和先进地区定向化、专业化引才,进一步提高招才引智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2、深化改革育人才,健全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一是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举办"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留学人员来滨创业支持计划等活动,通过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人才贷"等政策支持,鼓励青年大学生创业、留学人员来滨创业发展。二是加快推动乡镇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下放职称评审权限,侧重考查其实际工作业绩,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评审制度,着力构建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三是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开展"渤海工匠"评选,作为市级最高层次的高技能人才称号,推动建设产教融合城市。四是发挥优秀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继续开展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落实《滨州市实施"渤海英才·海纳工程"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根据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开展"十佳专业技术带头人"、"十佳滨州首席技师"等优秀人才评选工作,发挥优秀人才示范带动作用。

3、筑巢引凤留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一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围绕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园区建设,深化与知名院校的科研合作,支持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家服务基地等载体建设,为人才信息交流、资源对接、项目孵化提供平台。二是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大力建设渤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中介组织、风投机构,鼓励发展、积极培育一批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服务组织,建立"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创新创业载体,为人才全方位、多层次成长奠定基础。三是完善"人才滨州"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开发线上服务窗口,定期发布人才相关政策信息,征集人才智力需求,提升服务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4、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高标准完成"省级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指标任务,指导继续教育基地(滨州技术学院)加强师资培训投入力度,采取线上网络培训、线下集中技能培训、送教下乡等培训措施,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完善基层职称评审制度,鼓励基层人才参加基层职称评审。通过实行乡镇基层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和落实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直评直聘"制度,畅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的"双通道"。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对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服务平台、滨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使用,实行网上传送、网上审核、网上评审的工作流程,简化申报流程和申报材料,实现职称评审全程网办。配合省厅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服务平台"职称确认和外地调入""证书补办"两个模块的测试工作,根据平台建设情况,努力实现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业务的"全网办"。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围绕人才强市的目标,建成一支能够支撑和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创新创业活力强的人才队伍。到202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占到人才总量的50%左右。

5、确保人事考试安全。充分发挥标准化考点在考风考纪治理方面的作用,推进人事考试警示教育,推进证书便利化改革,加强考务工作精细化管理,加大指挥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考试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考试风险防控,坚决守住考试安全底线。

6、全面推开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在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出台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实施方案,支持企业灵活运用考核鉴定、考评结合、过程化评价和直接认定的方式进行自主评价,推动评价结果与人才使用、薪酬待遇挂钩。

(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方面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为"富强滨州"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主要目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配套法规,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健全完善我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工作。全面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建立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岗位结构,规范组织竞聘上岗,形成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符合不同行业、专业和岗位类型特点的分类考试考核办法,逐步提高公开招聘的科学化水平。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过程中,通过放宽部分条件和灵活招聘方式等多种形式,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事业单位流动。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加强聘用合同管理,使聘用合同成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强化考核结果使用,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调整岗位的重要依据。深入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表彰规定,充分发挥考核奖惩政策在人事管理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五)劳动关系方面

基本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重要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以建设"富强滨州"为引领,坚持"六问"导向,强化"八策"落实,通过部门联动、社会协同,不断强化规范和强化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机制,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水平,以建设智慧人社、法治人社、和谐人社为方向,形成"规范有序、公平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主要目标:劳动关系进一步和谐。企业用工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制度普遍推行,劳动合同签订率进一步提高,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预警防控机制和三级联动处理机制更加健全,逐步实现劳动关系协调体系化和法制化,全市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基本措施:1、加强劳动法律法规普法宣传力度。加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力度,以法律为支柱,从源头上打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形成完备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制度体系,把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2、深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巩固大中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微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改善劳动合同履行质量。继续深化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逐步推进就业、劳动用工备案、社保三系统合一,不断提升数据质量,提高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动态管理。健全劳务派遣规定,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引导。完善企业裁员机制,规范企业规模裁员行为。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3、大力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集体协商机制,以企业集体协商为主体,以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为补充,努力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的实效性。强化集体协商代表培训,提高协商能力。4、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加强和创新符合我市实际的三方委员会建设,切实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在拟订劳动标准、调节收入分配、促进集体协商、调处劳动纠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完善依托三方委员会及时介入和有效协调处理集体协商争议的办法。继续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5、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建设,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等指导文件,建立完善企业正常工资调整机制。继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工作和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决定机制改革工作,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联动机制,实现工资效益同向联动,职工工资能增能减。6、以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为主线,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提升能力、夯实基础为重点,持续加强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依法公正及时处理争议、化解风险,充分发挥调解基础性作用和仲裁准司法制度优势,切实维护劳动人事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

四、其它意见建议

(一)就业方面

1、在体制机制上形成抓就业的合力。当前各级各部门各自为政、各管各块,就业工作星星点点,就业补贴"撒芝麻盐",促进就业作用有限。稳定就业不仅是人社部门的工作,要在更高层面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形成就业工作齐抓共管、就业数据共建共享、就业任务共同担当的新机制。

2、充分调动基层县区就业工作积极性。目前基层工作压力仍然较大,人员短缺、疲于应付,与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任务还存在差距。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激励机制,通过综合考核、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手段激发县区工作的主动性,让大家的辛苦付出得到相应心理慰籍,为全省就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