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最新调研报告、决策建议参考合集10篇(含乡村振兴)(第3/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25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2分钟

示范村;每个村着力办好2-3件乡村振兴民生实事。

深化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固本之策。旗帜鲜明树新风。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突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引导群众除陋习、树新风、刹歪风、正民风、治邪气、扬正气。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培育农村社会好风尚。重点完善"一约四会"制度,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大力整治高价彩礼、打牌赌博、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推动文明创建向更高水平迈进。理直气壮强治理。着力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不断完善"一村一辅警一法律顾问"机制,积极推动农村辅警站与村治保会深度融合,巩固拓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黑恶势力、宗族势力、宗教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形成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的良好局面。

守护绿水青山。绿色是X最亮的底色,生态是X最大的财富。持之以恒抓好"十年禁渔",加大非法捕捞专项打击力度,认真组织开展"三无"船舶"回头看、回头查"专项整治,巩固退捕禁捕成果。紧扣"六带"建设,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荒山滩涂、森林湖区治理,对突出问题实行挂牌督办、跟踪问效,确保整改到位。强化农业

面源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加快实施畜禽

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加大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秸秆收运体系,努力建设美丽新X。

六、突出改革创新,激发农村活力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活力,全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增强农村自主发展能力,走实乡村振兴之路。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

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网签试点,建立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能力建设。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强宅基地管理,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和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否,决定着

乡村振兴的成效乃至成败。坚持通过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村民恳谈会、座谈会等方式,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以主人翁身份投入乡村振兴伟业。注重通过民主制定村规民约,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引导群众正

确行使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有效组织、推动广大群众主动

投身到人居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乡村建设行动中去。

充分发挥干部引领作用。乡村两级组织学会站高一层想问题、办事情,一方面合理划分政府职责与农民权利义务的边界,扎实做好乡村振兴政策的解读、宣传,在充分征求农民合理意见建议的前提下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学会有效组织发动群众,真正让群众唱主角、当主人,力戒工作上的越位、错位、缺位,努力解决干部前面干、群众边上看的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好乡镇党委"龙头"作用,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牢固树立借力发展的理念,用时间换空间,用活国家政策,策划好发展项目,用好社会资本推动乡村振兴持续迈好步、见到新气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网络

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X县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继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保持5年过渡期内教育、医疗、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社会保障等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对各领域具体政策进行梳理,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处于贫困边缘的低收

入户和人均收入不高不稳的脱贫户加强监测,设立防贫保障救助基金,以现行农村扶贫标准的1.5倍为限,设置防贫保障线,对

因重病、重灾、意外等特殊原因引起的低于防贫保障线的纳入防

贫范围,确保"零返贫""零致贫"。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对1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提高一楼门面的使用率,培育发展"扶贫车间",从就业、产业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搬迁群众有事干、稳得住、能致富。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实行清单管理。落实公益性资产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明晰经营性资产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村级公益事业等。

二、扎实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重点在农业产业,难点也在农业产业。既要坚韧不拔,强化推进,又要持之以恒,遵循规律。

摸清底子,做好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全面摸清"一篮果(菜)、

一杯茶、一副药、一枝花、一壶酒、一只鸭"等"六个一"农业产业底子,结合实际,做好"六个一"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目标要求,列出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推进,形成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益。

抓好产业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指导、市场开发、大户带动。

成立X桂丁茶、玫瑰花、历史文化等研究院所,挖掘盘活本地人才,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深入研究国家、省、市支持政策和产业

发展动态,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交

流合作,推动农业产业科学化、精细化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更多叫得响、消费者认可的农产品品牌,提升X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强化保障,加大支持,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制定出台农业产

业发展扶持政策,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整合涉农资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积极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主动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加大设施农业建设投入,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打造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转变。

发展专业合作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以村级供销社综

合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打造一批示范合作社,特别是抓好《关于加强村级供销合作社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七条措施》的落实,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村级真正具有自我造血功能,有能力、有实力建设乡村。

三、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

通过精准扶贫,乡村基础设施已经有了明显改善,重点是补短板、强弱项、抓管护、提质量。

突出规划引领,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统筹城

镇和乡村规划建设,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特别是规范农村建房,着力解决"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问题。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巩固提升原有美丽乡村示范村,再创建10

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以点带面,形成样板。

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以交通、电力、水利、通讯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开展"四清四拆"行动,即清垃圾、清沟渠、清面源污染、清非法广告,拆违法建房违章建筑、拆危房空心房、拆旱厕、拆陈旧简陋农用设施,整体改善村容村貌,消除卫生脏乱不达标村。推行"一村一站一员"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实现村(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全覆盖。完成10500座农村厕所改造,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全覆盖。

加强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要求,加快推进大新玫瑰、巨口铺桂丁茶、小塘麻鸭、严塘白水洞文旅、太芝庙中医药及康养、坪上康养等特色小镇建设,真正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

四、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把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

坚决守住耕地底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防"大棚房"

问题反弹,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

数量不减少。严格落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要求,做到发现一起,拆除一起,决不手软,坚决杜绝新增农村乱耕地建房问题。

集中整治耕地抛荒。高度重视耕地抛荒问题,全面摸清耕地

抛荒底子,安排专门力量、釆取有力措施进行集中整治,坚决杜绝集中连片5亩以上耕地抛荒现象,基本消除耕地抛荒。

稳定粮食面积产量。全力抓好春耕生产,确保早稻集中育秧、

早稻种植面积只增不减。稳定双季稻面积,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创建一批"早专晚优"水稻绿色高效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玉米、红薯等旱地作物间作套种,进一步增加旱粮面积。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粮食产能挖潜提质增效的重要方面,高质量完成5.3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着力打造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样板。

五、深化开展社会公德教育

从2018年4月开始,X在农村开展社会公德,着力解决"乡风新不新、环境美不美、邻里和不和、公益为不为"等问题,使农村老百姓的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社会的稳定、面貌的变化,较好地实现了"让困难的群众好起来、让脏乱的农村美起来、让紧张的邻里和起来、让散沙的村民聚起来、让沉寂的农村活起来、让辛劳的干部乐起来"的

目标,入选了中央党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实践案例95例""X基层改革探索100例"。我们将继续深化开展,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切实推动基层有效治理。

丰富和创新教育方式。保持和丰富传统的有效的教育手段,

继续推行院落会议、评比表彰、群众参与的文艺活动、道德讲堂等方式,提高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探索推行二维码信息管理、"公德银行"积分管理、家庭档案管理、社会公德教育日等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

与文明实践相结合。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釆取符

合农村特点和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载体、平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建党100周年,弘扬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教育,广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发挥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大力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科学知识,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反对迷信活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如何破解现行人口问题

--从"七普"数据看生育政策

网络

调研报告 人口问题 生育政策

生育政策不仅要考虑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是否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也要考虑如何保障相应的政策得到妥善的实施。如今"放开三胎"政策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然而,如何保障政策的全面落实和顺利实施成为生育政策面临的核心问题,尽管国家在放开生育层面已颁布诸多优惠政策,但我国人口问题依然值得关注。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人口结构问题依然未能改变,而为何"全面二孩"未能改变我国老龄化少子化的局面?"放开三胎"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人口问题?是当今人口学界有待研究的议题。

一、现行人口问题

1、少子化严重,全面二孩政策效果低于预期。总体来看,少子化现象严重,政策推行效果明显低于预期。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出生人口1200万,比2019年下降265万,降幅高达18%,不少城市披露出生人口较2019年下降10%-30%,

未来将继续下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

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再降到

2020年的1.3%。从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预计

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不到1100万,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2050年左右将急剧萎缩,2100年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9%降至7%。

2、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

普查数据显示,2010-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13.5%。人口年龄构成上,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老年人口比重已经超过少儿人口比重,这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的转折点,老龄化加速到来,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2年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我国正从过去几十年的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未来养老负担、社保支出将大幅上升,其严峻程度将超出普遍认知。

二、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国家生育政策惯性效应

传统政策的惯性作用。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严厉乃至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对超生的巨额罚款、强制流产、结扎的案例比比皆是;同时对民众进行反复广泛的政策宣传,从小学课本开始就反复被灌输"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观念。少生观念已被大多数年轻人接受,即使从十八大开始对生育政策转变,三十多年产生的政策惯性也使得年轻人不会因为政策的放开马上转变思维,申请二孩。

缺乏有效的配套政策联动效应政策缺乏服务性,配套政策不到位。任何政策都需要相关配

套措施辅助才能发挥作用,生育政策落实到位,关键还是要聚焦到生育的主体人群,也就是育龄女性。《人民日报》2015年2月

6日刊登的《要二孩还是要事业》中提到,目前的职场竞争十分激烈,在一些私企、外企,从怀孕到出生再到哺乳这长达一年半的时间,休产假也就基本等于让处于职场上升期的女性放弃了自身的事业。国家放宽"全面二孩"政策,但却缺乏在妇女基本权益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直接影响了政策效果。

2、主观原因

民众生育意愿弱且呈分化效应

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的

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76个,打算生育3孩及以上的妇女仅

占育龄妇女的9.3%。生育意愿群体分化明显。从年龄看,90后年轻女性生育意愿最弱,80后妇女的生育意愿最为强烈。60后和70后妇女,其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接近平均水平。从地区和民族看,生育意愿地区差异显著,东北地区生育意愿最低,东部、中部次之,西部地区生育意愿最高;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意愿强于汉族,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打算生育3个孩子及以上的育龄妇女比例分别为7.8%、9.6%、13.5%、1.7%,西部地区约相当于东北地区的8倍。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为3个孩子及以上的为18.7%,汉族为8.2%。

三、积极推动生育政策借鉴与创新

1、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新时期生育政策应聚焦于"服务",政策导向应更多地向服务政策倾斜,清除以往控制生育环境中形成的固有思维,修正不合时宜的政策条款,増强公共政策、文化舆论对生育更广泛的包容性,系统性建立生育友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当前,我国处于人口深度转型期,人口形势复杂多变,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亟需加强人口政策战略硏究,结合国情和时代背景下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应充分立足现实,跟紧人口发展趋势;遵循人口发展的规律,进行反思性研究与理论重构,科学认清阶段性问题重点。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友好生育环境。为避免跌入低生育率陷阱,新

时期的人口与生育政策应聚焦于"服务",政策导向应更多地向

服务政策倾斜,清除在过去控制生育环境中形成的固有思维,修正不合时宜的政策条款,增强公共政策、文化舆论、社会环境对生育更广泛的包容性,系统性建立生育友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在满足新增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方面,作为重要的相关保障部门,卫健、人社和民政等部门要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2、善于借鉴他国成功经验。除了学习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国家通过精英移民快速回应人口问题的经验外,也应向瑞典、日本等低生育率国家吸取成功经验,从根本上缓解少子化老龄化带来的困境。

其一,日本幼儿托育托幼政策。2017年6月安倍内阁宣布实施"育儿安心计划",将提高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彻底解决"待机儿童"问题列为其施政核心目标之一。按照"育儿安心计划"规划,在2022年以前通过实施更具普惠性的托育服务,保障实现女性就业率80%的目标。此外,日本政府还积极推进保育所、幼儿园等机构开展"临时托育""夜间托育""访问托育"等多种类型服务满足育儿家庭需求。

其二,瑞典"去家庭化"福利政策。以全日制托儿所为主体,主要收托1-6岁儿童,以建立12岁以下家庭式托儿所(3-5人规模)为辅,满足不同家庭的差异化照护需求,实现托育机构与

学校的无缝衔接,真正做到"教育"与"保育"有机融合。母亲

可享受12.9周带薪产假与42.9周带薪育儿假,父亲可享受1.4周带薪陪产假与12.9周带薪育儿假,公共财政中家庭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4%。

3、构筑多层次主体联动的政策群。多部门科学规划和合理

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积极创造保障条件,重点落实几个关键性难题:(1)补短板。卫健和妇幼部门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在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和高龄孕产妇危急救治方面要发挥核心作用,积极提升救治能力;加强对不孕不育人群、孕产妇咨询和技术服务需求等方面的相关指导;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倡导节俭高效的科学养育方式,降低养育成本。(2)抓重点。民政、财政、住建部门加强协同,加大对生育家庭给予优先申请保障性住房、公租房的政策倾斜,并提供购房补贴,减轻生育家庭的购房压力;落实个人所得税减免扣除,落实计划生育免费服务。(3)强弱项。人社部门要积极保障女性就业权益,将缓解女性工作与家庭责任的冲突作为一项重要施政方针,探索建立育儿期弹性工作制和男性陪护产假制度,完善儿童公共托育服务,缓解生育带来的家庭-就业矛盾。(4)补漏洞。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高度重视就业市场公平,促进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并通过规范家政服务行业,减轻家庭特别是职业女性的生养负担。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形成国家、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配套

服务与支持体系,让民众愿意生、生得起、生得下、养得起。

4、引领树立新型生育观。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以及人口流迁背景下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以"养儿防老"为主要驱动力的生育文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价值,但实际作用已被严重削弱。需要注重优秀传统生育观念和新型生育文化的交互融合。新型生育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会对生育意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又会成为影响三孩生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弘扬传统家庭结构扩大的利好生育文化入手,鼓励生育三孩。同时,也要注重新型生育观的推广。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青少年的生育观念教育和知识传

播,保障人口的生殖健康,母婴健康。二是引导树立积极科学的生育观念,从传统文化切入,以人

文关怀视角,正确看待"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祭祖送终"的传统生育观念,确保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三是制度适度倾斜,应适度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关注计生家庭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做好政策衔接,提供完善的后续服务,减轻育龄夫妇的抚养压力。减轻老年人的跨代抚育负担,释放低龄老年人劳动力与储蓄。

将老旧小区"微改造"升级为"绿色改造"

助力我省碳达峰

网络

参谋建议 老旧小区 碳达峰

X书记多次指出,老旧小区改造要树立长远眼光,不能只要"面子"不要"里子",要多想老百姓心底所想、切实所需。将老旧小区"微改造"升级为"绿色改造",在大规模的老旧小区改造中引入绿色改造理念,可以将民生工程与碳达峰行动有效结合。从全国经验来看,老旧小区改造从"微改造"向"绿色改造"升级,可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我省可率先从发展基础较好的长沙、常德等地先行探索,形成老旧小区绿色改造新路径,为全国碳达峰提供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升级"绿色改造"的四个有利点

目前,全省2000年前建成城镇家庭户住房建筑面积(不含集体户)排行全国第6,待改造面积3351万㎡,仅次于河南,排行全国第2,改造需求大。今年的小区数就达到3529个。我省推动"微改造"升级"绿色改造",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有利

性。

推进绿色改造有利于全面解决老旧小区存在的固有弊端。当

前我省老旧小区存在的"硬件差"和"软件弱"等核心症结,必

须通过建筑本体及其附属设施、小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环境配套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等进行全面改造,在"微改造"条件下无法解决。而"微改造"也因很少全面涵盖建筑本体安全加固、功能补全、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等工程,使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往往仍有民生宜居和生活便利性仍显不足、社区智慧治理和防疫应急能力仍显不足、小区整体环境美化和节能减排水平仍显不足等三大明显短板。

推进绿色改造有利于大幅提升老旧小区的居住品质助力碳

达峰。早在2017年,住建部就发布了《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标准(JGJ/T425-2017)》(简称《绿改标准》)。相比"微改造",明确了老旧小区的绿色改造内容。2019年,又出台了《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改造技术标准(T/CSUS04-2019)》进一步明确了老旧小区改造的优选改造项目68项,拓展改造项目49项。项目覆盖了建筑本体改造、基本服务类和品质提升类市政基础设施及"新型基建"等建设,既可提升社区健康智慧水平,也可实现高标准节能减排,为碳达峰提供助力。

推进绿色改造有利于有效提升老旧小区经济价值。根据国发中心对北京、上海、广州、宁波、淄博、沈阳、宜昌、呼和浩特

等地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微改造"小

区每平方米投资规模在200-500元。"绿色改造"合计改造成本在3000-5000元/平方米。虽从成本上看,"绿色改造"高于"微改造";但从房价走势的比较看,绿色改造后的房子相对周边小区的升值可达5000-12000元/平方米,给业主带来较明显的直接经济收益。

推进绿色改造有利于显著拉动全省经济潜力。绿色改造成本

是现有"微改造"的10倍左右,但作为一项具有巨大投资收益的活动,相应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将呈现10倍级的规模放大。根据国发中心自主研发的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IREPAGE模型)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若我省的3529个老旧小区,全面推行"微改造",可数倍带动健康医疗、托幼养老、家政、社区服务等绿色消费,有效支撑疫后数年的经济稳增长。

升级"绿色改造"面临三大挑战

尽管我省的绿色改造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拉动作用,但在当前发展阶段,要推动其顺利开展,仍面临社会支持、资金来源和部门协同等三方面的潜在挑战。

社会支持挑战,需得到小区业主、居民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微改造"近年主要以外墙粉刷、水电气管道更新等工作为主,不必得到所有小区居民的许可就可动工,实施起来相对容易。而

绿色改造尽管效果可期,但具体施工过程较"微改造"模式会更

多触及建筑本体改造,对小区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内容也更多,工期也会更长,若没有小区业主、居民的普遍认同和支持将难以顺利开展。

资金来源挑战,投资需求远超出"微改造"。"微改造"模

式下,资金来源基本上都是政府"大包大揽"。2021年我省完成3529个老旧小区改造,按绿色改造更新标准的直接投资需求远超出"微改造",仅靠政府投资难以支持。为此,必须突破由政府负担的投资模式,引入多种市场化投融资渠道,探索建立业主、市场主体、金融资本和政府共担的新型投融资模式。

部门协同挑战,涉及9个以上领域和部门的配合和协调。

"微改造"主要侧重个别领域的改造工作,如节能改造、亮化工程、基础设施更换等,涉及的部门少,工作比较容易统筹和协调。绿色改造更新涉及社区规划与布局、环境质量、资源利用、交通与环卫设施、建筑性能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有待住建、自然资源、财政、环境、能源、交通、环卫、工信及金融等多个领域和部门相互配合。若这些部门未能统一认识、统筹协同,绿色改造工作难以顺利推进。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