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最新调研报告、决策建议参考合集10篇(含乡村振兴)(第4/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25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2分钟

建立"三个机制一个模式",助推绿色改造升级

针对当前我省老旧小区改造现状和潜在挑战,结合发展趋势,可通过建立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市场化运行机制、协调工作

机制等"三个机制",探索"一种智能化绿色改造新模式"促进

"微改造"有质有量地实现绿色升级。

机制一:建立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多方踊跃参与。一是在全国率先研究出台《X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绿色改造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地区先试先行。二是研究建立政府、业主、市场投资主体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多措并举加大居民参与度,对机制健全的小区优先纳入改造计划。如常德津市由社区牵头成立"自改委""街坊议事厅",搭建"小区论坛、街坊夜话"议事平台,在沟通交流中深化改造共识。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上线下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城镇老旧小区绿色改造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各方踊跃支持绿色改造更新工作。

机制二: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统筹推进多资金筹措。一是理顺业主出资机制。积极盘活老旧小区公共维修基金等存量资金;规范业主出资标准和方式,依市场原则签订商业合同,明确各方权责。二是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三是吸引绿色金融支持。出台老旧小区绿色改造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鼓励绿色信贷、债券、保险等金融资本参与。四是用活财政资金。

机制三: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压实多部门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一思想,尽快建立老旧小区改造的协调工作机制。省级层面要建立健全推进绿色改造联席会议机制,集中优

势、整合资源、打破瓶颈、协同推进绿色改造工作。加快完善顶

层规划设计,统筹编制省-地市-县三级老旧小区绿色改造规划,推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

地方层面要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统筹各相关领域的需求,科学编制工作指南。

一模式:探索智慧化绿色改造新模式,集成多种新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5G、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提高老旧小区智慧化水平,通过新一代技术手段集成绿色建筑技术叠加效应,探索智慧化绿色改造新模式。一是推广既有成熟智能技术系统。充分利用老旧小区原有基础设施,将既有成熟智能技术系统化应用于社区全部区域,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服务成本。二是充分发挥信息化网络手段。充分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探索智慧绿色、节能低碳、宜居生态的新型社区建设。三是强化试点示范引领。组织开展新型绿色改造技术及应用进行试点,省级绿色智慧改造示范市、区和示范项目创建,引导老旧小区按照绿色智慧住区改造。尽快总结经验形成标准,在全省老旧小区中进行推广。

做好"区港联动"大文章 畅通国内国际

双循环 把湖南自贸试验区打造为

制度创新高地

网络

参谋建议 自贸区 双循环

推进黄花综保区与航空口岸的"区港联动"项目落地,符合湖南外贸"向空港发展、向空港而生、因空港而兴"的现实需求。

2020年,湖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4874.5亿元,同比增长12.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1472.8亿元,增长19.7%,高出同期全国进出口增幅10.4个百分点。"区港联动"项目落地后,必将对湖南外贸发展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黄花综保区与航空口岸实施"区港联动"的必要性和紧

迫性

一是推动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中

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

快推进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对重点发展产业和重要改革事项进行了部署安排。"区港联

动"的实现,将推进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疗产业

等核心产业在综保区延链、补链、稳链、强链,促进自贸区框架下核心区域的互通互联,形成核心外贸经济圈。

二是实现长沙临空开放型经济高效崛起的必要举措。临空经

济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更依赖于航空口岸综合作用的发挥。"区港联动"的一体化推进,势必将优势主导产业引入临空经济示范区,形成产业发展"集群"和"联盟",推进该区域成为政策的"洼地"、外贸的"高地"、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三是推动湖南航空货运物流做大做强的重要平台。黄花综保

区与航空口岸国际货站连通后,航空货运物流发展潜能获得最大释放,将为航空物流枢纽中心、集散中心、分拨中心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黄花综保区与航空口岸实施"区港联动"的模式和形态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形成整体联动。着眼体制机制创新,突出"智慧联动""智慧监管""智慧空港""智慧物流"的建设导向,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物理上的区域联动、功能联动、信息联动、产业联动、通关监管联动;推进体制机制一体化、物理空间一体化、操作运营服务一体化、数据信息一体化、通关监管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实现"区港联动"常态化运营和监管。

二是突出合理布局,增强通关监管效能。"区港联动"最终

目的就是打造一流的中部开放高地、一流营商环境、一流通关环

境、一流的"投资贸易走廊"和"中非深度合作先行区",实现"管得住、通得快;进得来、出得去"的目标;推动"区港联动"两地区域成为贸易投资便利、产业布局优化、通关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开放的"核心区域"。

三是突出质量效益,推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通过黄花

综保区和空港在形态、资源上的整合与集成,促进货物在境内外快速集拼、快速流动,带动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流的集聚和辐射。将口岸的进出境通道功能、枢纽功能和黄花综保区的保税功能、仓储功能等有机融合,实现"区港"的一体化运作,形成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综合带动效应。

三、在湖南自贸试验区框架下推进"区港联动"形成的具体

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区港联动"协调管理机制。"区港联动"涉

及多个部门,要整合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跨

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黄花综保区等管理机构,推进机构融合,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维。制定出台"区港联动"绩效考核办法,设立考核指标,确定考核导向,促使"区港联动"向良性化方向运行,调动各方积极性。

二是建立健全"区港联动"通关监管机制

(1)依托海关既有框架推进改革。坚持在新型海关监管体

制机制下推进"区港联动"的改革创新,与海关整体业务改革同

频共振。既要符合海关改革需求,同时也要具有自身特色,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2)建立健全"区港联动"通关监管新模式。注重落实集成化、集约化、综合化的监管理念,坚持以"流程简化、通关一体、贸易便利"为原则,实现以企业为单元的监管模式向以区域为单位的监管模式转变。注重管理优化;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建立健全安全监管新模式,增强监管实效。注重流程管控;事前,对舱单管理、企业申报、查验、检验检疫等环节进行风险论证,建议开展一定时期的业务试运营,确保风险可控。事中,强化对不同贸易方式的监管要求,既要深化新型保税监管模式,也要改进普通货物、大宗货物等非保税货物以及口岸流转货物的监管模式,形成完善的"区港联动"监管新机制。事后,要强化对该模式下企业的稽核查和信用等级认证,保障良性发展。注重不同类型模式监管;对于"一线保税普通货物经3号国际货运站进入综保区""一线保税货物不经3号国际货站进综保区""一线保税货物出境""一线保税货物(生鲜/水产)经3号国际货站进综保区""一线保税货物(生鲜/水产)不经3号国际货站进综保区""分类监管货物进境入区""分类监管货物出区出境""口岸内流转货物--非保税跨境电商、邮件、快件进口""口岸内流转货物--非保税跨境

电商(9610、9710、9810)、邮件、快件出口"等9类通关模式区

分情况分类型监管,保障监管正规有序、合理合法。

(3)改进海关监管手段和技术。采取顺势查验、非侵入式查验方法,积极配备CT机、X光机、CS1000T车辆检查系统等监管设备,有条件可以配备H986等大型查验设备,推进监管智能化。积极探索符合"区港联动"业务需求的监管技术,建立健全监管网络,完善监控系统,改进卡口智能化水平,提升监管效能。

三是建立健全"区港联动"物流运行机制

(1)不断改进"区港联动"物流基础设施。最大化推进空港口岸与黄花综保区的融合,积极推动"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构建,形成通行便利的物流交通网络。

(2)完善智慧物流监管信息化系。针对"区港联动"模式,不断优化物流监管系统,充分了解货物流向和进出车辆动态,确保口岸与综保区之间自行运输安全。

(3)建立健全物流管理模式。坚持以构建航空物流枢纽为目标,强化国内与国际物流合作,酌情在黄花综保区内规划物流产业园,加快形成以配送物流、中转物流等物流形态为特色的综合物流中心。大力支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降低物流成本和物流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

(4)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保障机制。为实现"区港联动"的稳定推进,统筹做好人员配备、人才储备、资金调配、招商引

资、技术投入等各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统一的配套政策和管理

措施,形成监管、服务保障"双到位""双提升"。极力保障临空产业在"区港联动"区域内发展壮大,加快完善综保区与空港发展配套的服务业,做好两者之间的地面服务,以优质的服务保障各项业务顺利进行。

(5)建立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区港联动"功能性作用,形成口岸经济、临空经济、属地经济的"经济共同体"。坚持突出投融资、通关监管、运营管理、服务贸易、物流监控等方面的改革;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注重"区港联动"制度创新,深化固化"区港联动"制度化成果;积极抓好创新性制度的复制推广,在黄花综保区与黄花机场空港口岸小"区港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以及湖南自贸区各片区内部之间的大"区港联动",充分积累经验,形成"多区港联动"发展格局。

打造"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县域经济新版

网络

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首要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草案)指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了历史趋势,贯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时期,湖南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湖南,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县域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主体,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抓手。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推进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打造"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县域经济体系使命重

大、意义深远。

一、抢抓机遇,县域绿色经济助力"中部崛起"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时期。在全国区域格局重塑的背景下,湖南基于"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和"三高四新"的战略目标,把握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过渡带"和"结合部"的作用,有望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县域经济作为湖南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状况,在湖南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湖南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湖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因此,"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湖南县域绿色经济建设,可有效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的难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出县域竞争优势与特色优势,全面提高湖南区域发展竞争力。

二、直面不足,县域绿色经济建设仍面临现实困境

经测算,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2014-2018年平均绿色GDP指数分别为94.02、89.86和88,重庆、湖北等长江中游地区2014-2018年平均绿色GDP指数分别为84.08、82.63,

湖南相对落后仅为79.81。

从湖南县域层面看,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意识仍不够强。很多县级政府尚未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亦没有深刻认识到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性,绿色发展的统计体系、政绩考核机制、协调机制、投融资机制尚未健全,绿色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依然存在。企业的绿色发展意识和创新能力仍显薄弱,面对新的发展问题时往往不愿意主动改变传统的发展路径,高污染、高消耗增长方式依然存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问题考虑不足,对政府出台的一些绿色发展政策践行度不够,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不足,在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面意识薄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义务精神较低。

三、多措并举,打造湖南县域绿色经济新高地

(一)"聚合力",加强顶层设计。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要实现县域经济绿色转型,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厘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框架,以科学、系统、完善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引领县域经济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是增强绿色发展意识。进一步强化以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创新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理念,增加宣传、培训、考核力

度,形成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的共识共为,提高县

域内群体绿色发展意识的整体水平,助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二是科学制定绿色发展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县域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县域绿色经济建设的规划纲要。确定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差异化战略定位,制定既合乎规律又兼顾实际的目标体系,围绕关键任务和重点领域提出总体的政策思路,明确绿色经济建设的责任主体与保障措施。围绕经济绿色发展的目标定位和现实诉求,适当优化调整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城建、人口等领域的发展规划,使多领域发展规划实现良性协调与精准配合,为县域绿色经济建设提供体系严整的规划支

撑。

三是健全完善考核监管机制。围绕绿色发展规划及地方相关

政策要求,健全考核体系,强化考核措施,坚持绩效导向,进行科学考核评价,督促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尽快向绿色发展方面转型。同时,根据省、市出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政策文件,结合地方实际形成与本级政府对应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的监管机制。

(二)"增魅力",坚守绿色底线。县域发展绿色经济首先

要守护好山、水、林、田、湖、草等一切生态系统,"共抓大保护",切实做好对生态保护的执行力度、监管力度。发展绿色经

济必须彻底扬弃粗放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使绿色生产、绿色

流通、绿色消费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色调,将绿色的基因根植到县域经济领域。

农业方面。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管控制度,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各地种养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实行合理承载。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对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的农田实行轮作休耕。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来自【藏经阁】,QQ545658867,海量优质文字材料和PPT课件

工业方面。重点发展绿色工业,提高创新开放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县级产业园区应坚持绿色发展底线,选择性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集群化、精细化、终端化和绿色化水平。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打造多元化、多层次循环产业链,推动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再生产业。

服务业方面。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县域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医养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实施"互联网+""旅游

+""文化+"行动,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三)"强实力",夯实产业发展。县域产业发展应当以绿色发展为指引,以创新驱动为引擎,结合县域地方实际,挖掘优势

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禀赋结构,制

定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政策。长株潭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先进半导体和智能终

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制造业,积极布局前沿和未来产业,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洞庭湖地区。发挥临江临湖区位优势,发展绿色品牌农业、滨水产业、港口经济,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

湘南地区。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平台功能,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东盟等区域合作,着力引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材料、特色生物轻纺、特色机械和电子消费品及零部件等产业。同时加快农业绿色化进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工程"。

大湘西地区。以生态产业为导向,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材料、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食品医药等产业,充分发挥大湘西地区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使"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四)"添动力",完善创新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经济增长思路,通过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来驱动绿色发展。只有引导县域经济走绿色发展创新道路,才能从结构上和空间上根本解决我省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

经济格局,才能推进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使湖南省在区域竞

争中脱颖而出,由农业大省走向绿色发展强省。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县域绿色

发展考评体系,加大对绿色发展的考核比重;创新环保综合治理和污染源治理监控机制,强化绿色发展意识;创新县域经济统计机制,增加绿色经济的内容和权重。解放当前发展思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打破行政壁垒,增强县域间的经济合作,打造协调、开放的县域经济体系。加强绿色发展平台建设,建设投融资平台,在绿色发展进程中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自主创新平台和双创平台,解决制约企业绿色发展的技术瓶颈和难题;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在行业、区域、园区与企业之间的共享与协同利用。

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科技信息服务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和数字农业,以数字经济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文化创新。深度挖掘县域文化资源,把文化元素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与旅游产业开发、城乡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关联性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

济优势,资源变资产。

经营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经营管理理念,为县域产品经营、

销售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引导县域绿色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从而给县域带来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激活力",强化要素保障。由于县域在获取人才、资

本、科技、信息等资源要素方面处于劣势,必须准确把握相关要素的形成和流动规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吸引更多高端要素向县域流动、向绿色领域集聚。

政策保障。引领和助推"绿色消费"、"绿色生产"作为县域发展绿色经济的主突破口。加大对绿色产业土地、财税、金融、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并向战略性绿色产业倾斜,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贫困县区的政策倾斜,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县域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物流体系协同发展,让绿色优质农产品能及时"走出去"。

人才保障。完善县域人才引进制度,充分利用省、市引才政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大对高端人才、技术人才、务工人员的招引力度。发展政产学研战略联盟,探索开展"人才飞地"计划,加强与发达地区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完善各类人才的服务机制,重点解决人才普遍关注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智囊库,努力打造绿色创新人才队伍,为区域绿色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资金保障。加大投资力度,设立绿色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绿

色企业发展,增强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使经济发展转到绿色发展的轨道上来。拓宽融资贷款渠道,协调银企关系,切实解决县域内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转型升级中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绿色发展领域,通过入股分红、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依法吸纳社会资本和外资助力县域绿色经济建设。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