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汇编(61篇)(第10/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4567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19分钟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国资国企改革尚在起步阶段,管理体制机制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效益不够明显。二是XX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政策性储备粮贷款负债率高达80.4%。三是石油液化气公司紧靠居民区,道路拥挤、空间狭小,存在安全隐患。

三、几点建议

一要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大做强国有资产。国投集团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企业、集团与子公司之间职责权限,坚持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扩大企业自主决策权。要认真研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差异化薪酬分配机制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等,推动国企良性发展。要合理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把握发展方向,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服务与支持,突出主业,做精专业。要积极探索产业基金投资模式,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财政贡献率。

二要加强粮食收储公司运营管理,提高企业收入。公司要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确保入库粮食数量质量。储备粮销售或出库需根据计划文件,积极研判市场,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依法依规竞价销售,缓解财政补贴压力。储存环节,要按照相关储粮技术规范要求,积极探索绿色储粮和科学保粮技术,减少储粮损耗。储粮仓储设施在确保主营业务正常运转情况下,要积极向上级争取储备粮计划,拓宽业务范畴,积极盘活企业空余仓库的招商和租赁工作,提高企业收入。

三要加强液化气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安全运行。要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认真贯彻上级安全主管部门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有关要求,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层层落实签订安全责任书,强化监督考核。要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抓好人防物防技防。要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改,保证安全运行。

四要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国资管理风险防范意识,完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机制。各国有企业要严格落实企业资产管理、投资相关风险管控制度。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及运营的监督,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充分发挥公益类资产的社会效益以及其他资产的经济效益。

关于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将农产品品牌建设与管理纳入乡村振兴的战略体系中。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在当前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三农"战略后院作用进一步凸显,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兴旺基础在农业,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能为农产品带来高溢价,提振农业产业发展加速度。舟山拥有得天独厚的海岛区位、地理气候特点,孕育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植物种质资源,大力发展舟山特色农产品品牌是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的生动实践。

一、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长期以来,舟山农业发展面临土地面积少的制约,农产品产量小,且多为初级农产品。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深挖农产品商标品牌建设赋能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1952件,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达到56%以上,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商标17件,但大多为水产品,农产品占比较小,农业品牌格局尚未形成。

(一)资源优势转化品牌特色。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海岛特色、佛教文化底蕴,形成了一批特色品牌农产品,如晚稻杨梅、金塘李、普陀佛茶、普陀水仙、蓬莱仙芝、喜来岛草莓、观音米、普陀佛兰等,其中"普陀佛茶"地理标志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二)集约发展打造基地示范。充分发挥资源要素集约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附加值,推进一批具有海岛特色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认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138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45个,有机食品8个,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

(三)统筹谋划培育区域名片。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舟叁鲜"对外发布,首批公布了25家单位的45个优质特色农产品。各县(区)立足区块地域文化特色,培育了一批"一县(区)一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如定海山、普陀禅农等,打造区域农产品整体形象,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品牌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各县(区)、各部门对品牌农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促进品牌化发展的新思维、新办法和新手段不足,品牌培育和保护投入不够,品牌发展缺少统一、系统的规划和引导;对农产品商标品牌支持力度不够,注册商标、争创名牌产品没有明确的鼓励和优惠政策。据了解,目前全市各县(区)就普陀出台了相关政策,开展了《普陀区2019年度农产品品牌推广与营销补助项目》申报。

(二)主体树立品牌意识淡薄。部分生产企业、农民和涉农组织品牌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品牌对于提升农产品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巨大作用,认为农产品只要能卖出去就行,不注重商标品牌建设。全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0余家,注册商标134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注册商标26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2家,注册商标23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商标拥有率仅为60%左右。

(三)农产品品牌附加值较低。我市虽然农产品种类较多,但大部分停留于初级加工,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使得我市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无法走出区域半径,制约了品牌发展步伐。以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舟叁鲜为例,首批重点推荐45个优质特色农产品,主要分为渔农产品以及衍生的海岛特色产品,其中以果蔬、水产等初级农产品为主,占总数量的50%以上,加工产品又以大米、茶叶等初级加工农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凤毛麟角。

(四)品牌市场营销力度不足。由于我市农产品品牌创建起步晚、经验少,有些农民、涉农组织和企业注册商标后如何经营农产品品牌缺乏思路,不能充分发挥新老媒体、公关宣传等来全方位塑造商标品牌形象,以至于较多的商标在注册后基本没有发挥作用,舟山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多数停留在市域甚至县域范围,市外、省外有影响的还不多。

三、关于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农产品规划引领。农产品品牌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各地、各部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需要顶层设计、制度创设。要将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企业发展等列入全市和各地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尤其是各县(区)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禀赋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厚植农产品品牌文化底蕴,加持政府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布局。

(二)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加大服务农民群体力度,不断壮大农业品牌建设的优秀人才队伍,优化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年龄、知识、能力等结构,加大对现有农民队伍的引导、培训力度,牢固树立"品牌兴农"意识,鼓励优秀学子走进农村,为品牌兴盛注入鲜活动力。有效整合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重点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吸引更多具有品牌战略意识、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市场主体进入农产品市场,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整体水平。

(三)强化农产品产业链技术创新。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科技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链,打造最有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聚焦初级农产品易腐难存储、价低运输贵,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加强农产品统筹规划,深化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民衔接配套,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端,结合舟山"海、山、佛"地域印象,对农产品品牌进行自身场景结构优化,着眼农产品种植、采摘、加工、储运等全环节,促进类别创新,形成更具地方特色的独创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四)强化农产品品牌运作能力。积极引进农产品品牌经营管理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对本地农产品品牌运行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积极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多形式、全方位宣传推介我市农产品品牌,组织涉农企业参与各类涉农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为企业搭建宣传推广平台。加大财政扶持和融资支持力度,鼓励优势品牌企业牵头组建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引导企业抱团发展,积聚力量创建特色和优势品牌。

(五)强化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品牌监管,加大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防止出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加大对生产经营主体知识产权、品牌维护、品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商标、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维护合法权益。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加大品牌农产品监督抽检力度和频次,确保我市各类品牌农产品质量过硬、信誉良好。

关于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为全面掌握我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促进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推进,3月20日-26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深入市水利局,广丰县、上饶县、铅山县、万年县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专题调研。通过听取当地政府工作汇报,实地察看专项工程建设,查访饮水安全隐患突出地带,抽取水样检测水质,召开相关单位座谈会等方式,掌握分析了一些基本情况,形成了如下报告: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坚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扎实推进专项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符合民意,深得民心。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市政府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县(市、区)政府作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建立了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水利部门牵头主抓、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了部门职责、加强了组织领导、强化了保证措施、落实了工作责任,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顺利实施。

(二)坚持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长期社会系统工程。市政府及水利部门通过制定规划、加强管理、搞好服务、发动群众等各项措施,连续多年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工作重点,我市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全市2011年-2014年共完成总投资8.14亿元,(其中完成国家投资5.8384亿元),解决了146.22万农村居民人口和24.54万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64个(处),其中供水规模在百吨千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194个(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工作成效。

(三)严格项目管理,促进工程建设。市政府及水利部门多年来想方设法,积极规划项目,主动争取上级支持,努力管好用好国家和省专项补助资金,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动员受益群众积极自筹,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严把工程质量关,对规划的设计评审、施工队伍的选择、施工材料设备的采购、工程质量的监督、工程的竣工验收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监督,确保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建设工期。

(四)强化源头保护,确保饮水质量。各地都重视农村饮水水源的重点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饮水工程管护范围,严格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禁止在农村饮水水源地附近发展有污染工业,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同时加大禽畜养殖环境管理力度,禁止在农村饮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网等形式的水产养殖活动,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生活污水排放处理设施要与供水系统同步建设,防止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新的水源污染。从调研中对农村饮水水源的抽样检测结果看,除个别地方存在个别指标超标,均达到国家饮水标准。

二、主要问题与困难

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项目发展虽呈现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农户认识存在误区。一是据调查,各地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宣传引导。二是部分群众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看成是政府独家承办的公益事业,单纯依赖政府,存在"等、靠、要"思想;还有对传统的供水用水方式抱有情结,舍不得花"钱"用水。

(二)少数工程缺乏合理规划设计,管网施工难度较大。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前期是以省里每年计划解决的不安全饮水人口为依据,完成省里下达的建设任务。从多地调查了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设计存在实际脱节的情况:一是设计建设的水厂的产能与实际的产出不符,造成大马拉小车--浪费的现象。如某地日产万吨水规模的水厂,每天实际供水不到2千吨;二是因设计没有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尤其是基层群众意见,存在设计申报项目不具实际操作性。如某地出现投资需要3个多亿元,而中央和省级的投资不中设计投资的十分之一,市县的配套资金严重不足,致使项目多年找不到投资方而一直搁置不能实施;三是管网施工难度大。由于受土地征用程序多、管线长、占地涉及农户多、用地数量少、公路临时占用费、补偿等因素,严重影响管网的施工,导致项目施工延迟,甚至有的偏远、地势较高和分散的自然村,由于投资成本高,农村饮水工程难以实施或普及。

(三)农饮水源点多面广,水质保障压力较大。首先是2011年-2014年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项目264个(处),2015年计划实施203个项目,从中看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点多面广,每一个项目就有一处水源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矿企业、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活动对地表河流水质水质均造成不良的影响,水质不断下降,严重影响水源的安全;其次是农村饮水工程项目都是千吨万人、百吨千人的小规模水厂,除少数在建成计划建设水质检测站(仅检测几个主要指标)外,大部分水厂均未配套检测设备,水质都要由各地县级疾控中心承担检测任务,而各地疾控中心由于多种原因只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难以保证水厂的水质。

(四)运行管理机制不全,日常维护存在隐患。一是运行管理机制不全。通过调研,我市各地还没有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谁是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的主管部门没有确定;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存在多样化,没有规范的运管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产权形式多样,有民营的,也有村集体管理的,各地收初装费、水费标准也是五花八门等,二是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人业务素质低,农民用水量偏少,加上管网长,时常出现跑冒滴漏现象,维护难度大,再加上地方财政困难,没有一定的管理费用作保证,仅靠收取农户水费为主的水厂,难以长期的良性运行。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既有客观难度,也有主观不足。建议应立足自我抓当前,争取支持抓长远。具体提出如下意见与建议:

(一)增强两个方面意识。一要增强政府的主体责任意识。要反复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的明确要求,反复强调各级政府在保障农村饮水工作中的明确责任,反复检查国家五部委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职能落实,督促提高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保障农饮安全的的责任感,防止出现分管领导一人唱,水利部门一家干,其他部门一边看的现象。二要增强农户群众的主动参与意识。要利用面上广泛宣传和点上入户教育等各种形式,引导农户群众认清饮水不安全的各种危害,弄懂政府保障农饮安全的各项政策。特别要引导群众懂得饮水安全工作单靠政府包不了,依靠群众积极参与才能干得好的道理。避免产生受益群众单纯依赖政府,旁观项目建设,不愿承担受益义务,甚至阻碍工程推进现象的发生。

(二)抓好两个规划转接。一是抓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必须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进行全面性的疏理清盘,对那些应该完成还没有完成的工程项目、应该整治还没有整治的环境、应该实施还没有实施的工作,要集中精力,在工作摆布、资金筹措、责任分工、工期安排上研究出如何收场完工的有效措施,并逐一抓好落实。二是抓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要根据上个五年规划农饮安全任务规划的实施情况和新趋势下我市农饮安全工作的具体实际,加快当地实情调查,理出规划布局路子,加深国家政策研究,拿出项目审报盘子,倾力争取政策支持,实现好两个五年规划的科学衔接。

(三)加大两个重点投入。一要加大重点水源保护投入。要把水源保护作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前提性工作来对待来实施,实行多元筹措,拿出一笔资金,把那些有排放污染的养殖基地腾出来,把有生活污染的村落搬出来,把破坏生态的采矿采砂经营停下来,把涵养水源水质的林木植被护起来,实现源头上的水质安全。二要加大重点项目配套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项目资金的同时,市、县政府和项目受益乡镇要有"饮水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的意识,对那些急迫需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重点项目和群众自筹资金实施的改水项目,要有预算地给予资金配套支持,以加快项目建设的进度。

(四)强化两个层面监管。一要强化部门的执法监管。水利部门牵头抓要狠抓,相关部门配合抓要真抓。要进一步加大国家五部委联合通知的执行力度,各自按照文件要求,各履其职,各负其责,建立定期跟踪问效问责机制,完善项目建管体制,形成齐抓共建的健康氛围。二要强化企业的自我监管。引导农村水厂企业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自觉建立企业净水过程各环节的监管制度,加强职工培训,健全值班登记,严格水质检测,确保饮水安全。

关于我市提升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全年工作安排,文史委于11月中下旬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提升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先后赴子洲、绥德、米脂、神木等县市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统领全市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持续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农民文明素质与文明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精神风貌呈现出崭新气象,助推全市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以多种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德榆林"建设扎实开展,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新提升;二是"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志愿服务、主题宣讲等基层创建品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有了新局面;三是各类先进典型扎实选树,广泛开展"最美村官""最美老人""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新气象;四是文明创建结对帮扶扎实进行,组织各级各类文明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结对帮扶活动,推动城乡文明共创,城乡文明成果共享,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有了新内涵;五是"五提倡五反对"(提倡婚事新办,反对高额彩礼;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涉黄赌毒;提倡邻里友善,反对拉帮结派)移风易俗活动扎实开展,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厚养薄葬、婚事新办、勤俭节约的思想逐步成为主流,广大农村的社会风气有了新改变。

二、典型案例分析

随着我市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持续有力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农村社会风气有了极大改观,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有了很大提升。其中一些乡村的亮点做法和成果经验,对我市今后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及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根据各村开展工作的主要特色和内容,可将典型案例整理归纳为"党建引领""典型示范""改善人居""遏制陋习"等四种模式。

1.党建引领类。以党建引领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模式,是广大乡村采取的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具有全局性、主动性、协调性等特点。

案例1:神木市倪家沟村坚持以基层党建为抓手,从党员干部抓起,出台党员干部"治陋习、树新风"相关规定,立规明纪,强化约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动作用;严格按照"五选十不选"标准,坚持将"孝子""贤媳""文明户"优先纳为入党积极分子和班子成员,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配强基层干部队伍,让群众跟着支部走,乡风跟着党员学;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村民大会等形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习强国APP等各类宣传平台推送弘扬时代新风的相关文章,引导村民孝老爱亲、勤俭持家,营造良好乡风的浓厚氛围。

2.典型示范类。以典型人物、事迹来引领带动乡村群众,通过积极开展评选、表彰,选树先进典型人物、事迹进行宣传,鼓励评选出的先进人物成为文明的传播者,起到优秀标杆带动效果,带动乡村文明之风。

案例2:米脂县杜家石沟村从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中选树典型,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全村常住的264户全部参与,其中38户被评定为"十星级文明户",通过"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制度"予以奖励。2020年全村先后评选出"优秀党员"4人、"好婆婆""好媳妇"6人、"文明家庭"2户,积极带动村民"比、学、赶、超",以典型为榜样,向先进看齐,乡风民风得到极大提升。

3.改善人居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规划的落脚点,同时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风文明,为持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案例3:绥德县袁家砭村采取了多项措施改善当地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了农户院落综合整治工程;修建了多处公共卫生间;添置垃圾分类箱并引导村民分类处理垃圾;拆除了道路两侧的临时违建并实施绿化美化,用实际行动使得"爱护环境""生态宜居"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构建了以绿色为底色的乡风文明建设之路。该村也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榆林市文明村""市级卫生村""省级卫生村"。

4.遏制陋习类。注重发挥民主协商与群众自治的作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等相关规定,广泛开展"遏制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行动,使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婚丧嫁娶一概从新从简,减轻人情负担,逐渐形成"尊老爱亲""勤俭节约""民主科学"的新风尚,增强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案例4:米脂县柳家洼村立足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规定了红白喜事办事标准(邻里乡亲行礼不超100元,每桌宴席费用不超500元,每盒烟不超10元,每瓶酒不超50元)。通过"一约四会一榜"来进行民间事务的纠纷调解、服务和监督。同时,定期在全体村民中公开评选张贴红黑榜等,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实现村民共治共享,基层治理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民主氛围也越来越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榆林属于传统农耕地区,小农思想根深蒂固,陈规陋习遗留较多,农民的生活方式、文明意识、道德风尚、卫生习惯等与新农村、新型农民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乡风文明建设水平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为:

(一)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存在"重面子轻里子"现象。一些干部对于乡风文明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意义认识不足,存在"重经济发展、轻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把乡风文明看做小任务、软指标,认为其花钱多、见效慢,盲目相信如果乡村经济繁荣,自然可以带来文明乡风。在实质推动工作上缺乏有力抓手和载体,没能形成广泛发动、全民参与的工作局面,没有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风气传导在群众心中。

(二)乡村内生动力不足,农民主体作用被弱化。有些县区既无资源优势,也无产业优势,仍以传统的农耕种植业为主,绝大部分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农村呈现出了严重的"老龄化""妇孺化",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没有太多能力和精力去关注乡风文明建设,往往是政府量力而行地办一些具有民风民俗和文化导向的基础性工作,忽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主体责任没有得到体现。久而久之,农民反而觉得乡风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自己倒成了局外人,致使乡风文明建设的空间越发变得狭窄。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