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汇编(61篇)
调研报告汇编(61篇)
1.疫情期间XX市居民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4
2.关于"七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11
3.关于公安交通管理执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19
4.XX区"双减"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27
5.2022年XX区乡村振兴投资调研报告 38
6.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调研情况报告 47
7.XX肉羊产业链现状与问题的调研报告 54
8.XX市国产家电品牌商品销售情况调研报告 59
9.关于"合理布局城区中小学建设"的调研报告 66
10.关于"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71
11.关于"矿山修复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75
12.关于2020年度县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调研报告 83
13.关于2021年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研报告 88
14.关于革命老区全面振兴示范县建设金融要素保障和创新方面的调研报告 94
15.关于近期猪价上涨的调研报告 100
16.关于评议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104
17.关于评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112
18.关于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120
19.关于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126
20.关于全县工业集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134
21.关于全县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141
22.关于全县医疗保障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146
23.关于全州安全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153
24.关于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161
25.关于XX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170
26.关于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175
27.关于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180
28.关于我市提升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187
29.关于我县"百亿企业"培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195
30.关于我县2021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研报告 204
31.关于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13
32.关于我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22
33.关于县法院人民法庭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31
34.关于营商环境现状与问题的调研报告 236
35.关于中心城区小学布局情况的调研报告 243
36.关于中医药发展与XX医学传承创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49
37.关于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的调研报告 259
38.关于XX区人民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67
39.XXX市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研报告 274
40.XXX市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研报告 279
41.XX省统计局三重压力和疫情冲击对XX市交通运输影响调研报告 284
42.XX市XX区政府部门动态XX区托育情况调研报告 291
43.关于关爱回访活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96
44.XX市XX区统计局关于疫情对企业用工和工资影响的调研报告 300
45.XX县关于培育壮大存量企业的调研报告 305
46.XX市托育服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317
47.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的调研报告 323
48.全国政协加强和改进调研工作实施办法 329
49.XX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334
50.XX市2022年二季度规模以下工业调研报告 347
51.关于推进乡村绿色生产服务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的调研报告 353
52.关于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研报告 361
53.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引领和思想保证--XX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 371
54.小微工业企业纾困帮扶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383
55.关于2021年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研报告 388
56.X县关于企业统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395
57.XX市平台企业服务与收费情况调研报告 399
58.XX县人大常委会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405
59.关于市人民政府社会治安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418
60.XX县教育"双减"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422
61.驻XX村工作队调研工作报告 430
疫情期间XX市居民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3月13日我市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往日的平静,面临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我市紧急落实各项防控应急措施。14日,我市全面启动I级应急响应,全面停工停学、关闭公共场所、停止人群聚集活动、采取严格交通运输管制措施。21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应急响应等级调整为II级。
为深入了解疫情下我市居民生活状况、面临的困难及诉求,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于3月23日-29日对嘉兴市居民开展随机线上问卷调查,XX市共收回有效问卷544份。
一、疫情对居民生活状况影响
(一)生活物资购买顺利,供应充足。
虽然疫情对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绝大部分受访居民表示,生活物资供应充足,物价平稳,采购顺畅。封控区、管控区和其他居家隔离居民由社区统一发放生活必需品,食品种类丰富,基本生活有保障。具体数据显示,有93.8%的受访居民表示能够顺利购买到蔬菜、肉类、水果等日常食品,其中58.1%的居民表示购买十分顺利,35.7%的居民表示购买比较顺利。但仍有6.2%的居民表示购买不太顺利,具体表现在部分线下商超因疫情临时关门、部分食品价格上涨;线上购买平台预约配送有难度、配送范围受限等。被问及是否会囤积日常食品时,60.2%的受访居民表示有备无患,其中有1.8%的受访居民选择大量囤积,58.4%的受访居民选择适量囤积,39.8%的受访居民表示不会囤积,按当前需要购买。
(二)核酸检测全员参与,满意度高。
调研显示,受访居民对核酸检测过程的总体满意率达到95.4%。99%的受访居民近两周做过3次及以上核酸,其中90%的受访居民通过社区集中检测方式进行,其余受访居民通过工作单位集中检测、自行去医院检测或医护人员上门检测等方式进行。94.7%的受访居民接受核酸检测的排队时长在1小时以内。受访居民表示多轮核酸检测中,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十分辛苦,感谢他们的付出。小部分受访居民对采样过程的安全性、采样时间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改进诉求。
(三)生活方式变化较大,更注重安全。
办公、学习上:为了有效控制疫情,全市实行必要的停工停产停学,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等三区划定政策使得居民正常的办公、学习方式发生变化。23.7%的受访居民处于居家办公状态,I级响应期间全市所有学校停课,学生居家在线学习,调整为II级响应后,各学校在三月底有序复课。
出行方式上:调研显示,疫情期间选择自驾、自行车或电瓶车、步行出行的居民占比分别为52.8%、23.0%、12.1%。而选择出租车或网约车、公交车出行的居民占比仅为1.0%、0.4%。问及与3月13日前相比,主要出行方式的变化,16.7%的受访居民表示"有所变化,已尽量减少公共交通",8.4%的受访居民表示"变化很大,完全改变了出行方式"。
购物习惯上:疫情期间快递收件有较大安全隐患,因此37.5%的受访居民表示购物习惯有较大变化,会更倾向实体店购物,尽量减少海淘和网购。29.0%的受访居民表示虽然变化不大,但在网购时会更加谨慎地选购商品和收取快递包裹。
(四)居民心理有所波动,三分之一持乐观态度。
调研显示,22.6%的受访居民表示明显感到焦虑,担心自己及家人被感染,感觉工作生活节奏秩序被打乱。42.7%的受访居民表示轻微感到焦虑,担心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态势将长期影响正常工作生活。33.6%的受访居民表示无明显焦虑情绪,对疫情防控持乐观态度。
受调研人群中,有19.5%的人员处于隔离期或曾经被隔离。在心理状态方面,两成隔离人员表示有焦虑情绪,问及隔离点心理咨询服务情况,3.8%的隔离人员表示有现场咨询,26.4%的隔离人员表示有线上(电话、网络)咨询,69.8%的隔离人员表示没有或不清楚。
(五)信息公开满意度高,居民对控制疫情有信心。
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在政府网站及微信公众号每日公布确诊病例数及主要活动轨迹等信息,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做出处理,保障民众知情权。对我市发布疫情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98.4%的受访居民表示满意。此外,有部分受访居民表示自媒体及小道消息比官方发布更迅速、希望信息发布可以更加及时,以回应公众关切。
问及何时控制住此轮疫情有信心时,回答一个月内、两个月内、半年内和半年以上的分别占比73.5%、12.1%、2.6%和0.6%,表示无法预测、说不好的占比11.2%,可见受访居民对短期内战胜此轮疫情信心较足。
二、疫情下居民反应的困难与诉求
(一)疫情对企业生产与居民增收产生一定影响。
疫情对当前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从企业向居民个人蔓延,65.4%的受访居民表示预期收入将会减少。具体困难表现在企业原材料断供,产品滞留,销售受阻;私营业主停业期间没有收入,但仍需支付房租;部分农植物种植者因销售渠道不畅通,收入锐减;部分服务业从业人员担心失业等。
(二)疫情反复导致生活品质降低。
问及疫情对生活造成的影响,71.5%的受访居民认同"交通管制、设点检查等导致出行不便",63.1%的受访居民认同"无法正常开展户外休闲娱乐、锻炼",24.3%的受访居民认同"出游计划被迫搁浅"。为降低感染风险,居民不约而同开启"宅"生活,降低了自由度与幸福感。
(三)部分特定群体存在困难。
一是就医群体。大量医护人员冲锋在抗疫一线,专科门诊开设不足;特殊病种上沪手术、复查等个性化医疗问题难以实现;居住地被划定三区,就医买药不方便等。二是学生群体。低年龄段学生停学,但家长因抗疫等原因仍需上班,无人看管孩童。不少家长反映,学生在家通过网课学习,学习质量和效率不能保证,还会影响视力,特别是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压力更大。
(四)防疫初期基层服务仍有提升空间。
我市出现首例阳性病例后,即刻进入抗疫状态,初期全员核酸、流调溯源、"三区"管理、物资配送等工作全面启动,工作量激增,短时间内给基层、社区带来巨大压力。虽然有大量先锋队、志愿者加入抗疫缓解压力,但初期也发现几点问题,如各点位人员配置不均衡、居家红码人员的核酸检测滞后等。后续此类问题随着抗疫经验累积得到有效解决,但初期防疫服务工作尚有提升空间。
三、建议
(一)优化服务,减压增效。
一是尽量满足隔离管控人群个性化需求,对于管控区域范围较广、同城网购无法送达的小区,居民希望可以开通热线或网络平台购买特殊、个性化物资。二是开通网上问诊配药渠道,方便"三区"人员、隔离人员就医服药。三是在学校、医院、社会志愿者中组建心理咨询团队,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避免居民特别是隔离点人员焦虑情绪堆积,出现过激行为。四是帮扶本地农产品企业,将因疫情滞销农产品纳入到居家隔离人员物资中去。五是对停工导致生活困难人员给予人文关怀,保证其基本生活物资供给。
(二)牢筑防线,广泛宣传。
对于高风险外省人员的出入要严格把控,加强交通枢纽管控力度,在交界处设立不易突破的障碍物,严控小路、河道等进出渠道,严防省外输入。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加强宣传,引导新来平人员、无智能手机人员积极参与核酸检测,做好自我防护。增强居民防疫意识,对不遵守防疫管控要求及破坏防疫政策的人员进行实名通报并严肃查处。
(三)强化统筹,加强自治。
充分发挥网格、微网格作用,强化小区管理,形成小单元联动机制,确保范围内核酸检测全员参与、公共场所消杀到位、小门小路有人把守。红码、黄码人员抗原自测与医护检测可交替进行,自测时主动上传结果,以防阳性在未发现之前造成传播,减轻医护人员压力。进一步合理安排社区服务人员,第一时间畅通社区联系渠道,加强志愿者统筹协调,使得基层防控更加有效。
(四)精准赋码,有序解码。
精准赋码对大数据应用提出更高要求,疫情初期,我市许多市民健康码变色了,这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发现赋码存在一定误差,部分去过疫情发生地人员反映仍是绿码或者延迟变码,而一些未去过疫情发生地人员反而误判为红码或黄码,这对疫情管控工作带来难度,也为后续有序转码审核工作带来压力。另外,各地对疫情管控政策执行不统一,如判断管控初始时间标准不统一,对工作地、居住地跨区域人员政策不一致等,仍需进一步统一完善。另外建议健康码、嘉行码、行程码等防控监测平台可以功能整合,便捷操作。
(专业调查科林心珺)
关于"七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全面了解我市"七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做好"八五"普法准备工作,12月8日至10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安季、宋满红带领相关人员参加的调研组,先后深入延长县、黄龙县,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县汇报、实地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就全市"七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总体来看,2016至2020年我市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决议顺利实施,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日益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各级各部门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普法工作领导推动有力,制度机制健全。市县两级高度重视"七五"普法,主要领导多次对普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把普法工作作为全面依法治市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谋划、部署和推动。成立普法组织领导机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普法工作格局。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办法》等制度规定,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出台进一步深化全市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意见》和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实施意见》,完善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考试、法律顾问等长效制度,为"七五"普法顺利开展了提供有力支撑。
(二)普法工作重点内容突出,贴近群众生活。一是重点学习宣传宪法。把宪法宣传作为重中之重,做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通过组织"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法律六进"活动,全方位开展宪法宣传。二是深入学习宣传民法典。各级各部门采取标语横幅、陕北说书、普法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民法典宣传生动鲜活,真正走进人民群众心中。三是扎实开展专项普法宣传。开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生产安全等专项普法宣传,深入普及《监察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法律和党内法规,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遵规守纪,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七五"普法期间,全市共举办法治报告会4000余场次,受众近77.8万人次。
(三)普法关键对象明确,法治意识明显提升。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强公务人员法治教育。市、县两级均建立了党委(党组)中心组、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学法制度,每年组织开展法治讲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廉政法规知识考试,通过以考促学,以学促用,提升了公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廉洁行政的能力;坚持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打好法治教育的基础。市、县两级通过为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辅导员,举办法制报告会、模拟法庭,组织违法犯罪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提升了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四)宣传活动丰富多彩,法治文化氛围浓厚。一是充分利用行业活动开展宣传。各级都能结合"12·4"等重要节点开展法治宣传,市人民检察院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市税务局每年深入中小学校开展税法宣传,延长县开展"三官一律""一村一政法民警""一村一法律顾问"活动,把法律知识送到群众手上,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二注重利用现代媒体宣传。建立健全以传统媒体、门户网站、两微一端为主体的法制宣传平台,几年来各级先后建立了普法网站、法治政务微博、微信群,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了普法宣传效果。三是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各县(市、区)依托红色教育资源,建成一批宪法广场和法治公园,实现村(社区)法治宣传专栏、法治宣传长廊、法治图书室、法治文化墙等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拍摄普法电视剧、普法微电影,组织"法润圣地"普法微电影大赛、普法摄影大赛,开展普法消夏晚会、普法说书巡演、法治书法展览、法治春联义写等活动,形成了寓教于乐的法治文化氛围。
(五)普法方式方法创新,依法治理成效明显。创新法治宣传平台,宝塔区、黄龙县在全省率先建成法治宣传教育中心,运用普法智能机器人、VR体验等高科技、多媒体技术,结合传统图文实物,全面宣传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改进媒体宣传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法治宣传"模式,实现今日头条、法治微博全覆盖,建成市、县(市、区)法治微信矩阵,拓展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阵地。推动媒体公益普法,上线《法治延安》栏目,联通"我是延安"APP、"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启"报网微端屏"五位一体法治宣传新格局。转变农村普法方式,推广"两个三"工作法,明确三个人(法治副主任、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制作三张卡(法律服务联系卡、普法菜单卡、法律援助卡),通过"以案释法"将官方主导式普法转变为民间自发式学法。探索"两说一联"联动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风文明教育紧密结合,有效激发乡村治理活力。推行"九平调解"矛盾化解模式,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走出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新路子。推进"十个没有"平安建设,从延安时期"十个没有"社会治理成功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倾力打造具有延安特色的平安创建工作。
二、工作经验
通过调研感到,五年的普法实践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需要在"八五"普法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普法工作的前提。普法依法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我市"七五"普法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市县两级都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或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工作重大问题,每年制定工作要点,组织实施重点普法任务,充分发挥了党委统筹协调各行各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的优势,确保了全市"七五"普法各项决策部署符合市情、社情、民情,尊重历史发展,遵循客观规律,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阔步前进。
二是形成强大合力是做好普法工作的保障。"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首次明确党政机关成为法治宣传教育的责任主体。各级普法办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工作职能,通过定期组织各单位汇报落实普法责任制情况、开展落实普法责任制专项检查等形式,督促各级党政机关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的要求夯实普法责任,制定普法责任清单,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共同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格局,使普法工作由普法主管部门"独角戏"变成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三是让法律贴近民心是做好普法工作的关键。普法工作的意义和最终目的是让法治观念植根于基层、让法治走进群众心里。延安市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主动对接群众日益增长的普法服务需求,努力把普法工作做成一项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暖心工程"。深入实施"两个三"工作法,为群众送去定制的"普法菜单",培养身边的"法律明白人"。实施普法依法治理提档升级工程,实现镇村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把法治文化阵地建在群众身边。打造新媒体法治宣传教育平台,12348延安法网、法治延安微信微博等,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用到内容丰富、优质实用的普法服务。
四是树立法治信仰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核心。法治信仰是人们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延安市普法工作者发扬延安精神,牢记为民服务使命,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方法和法治宣传教育模式,通过广泛的普法宣传教育,让干部群众真正树立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让百姓在承担法律义务的同时,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严格执法、让老百姓在执法、司法实践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形成了在法治保障下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谱写了圣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新篇章。
三、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七五"普法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普法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城市好于农村、机关好于企业、政法单位普法力度大于其他单位。二是普法的针对性还需增强,对社会闲散人员、城市居住混杂区域群体、农村留守群众等的普法宣传教育普及不够到位。三是社会力量在普法中发挥作用不够明显,在组织、引导普法志愿者和普法社会组织参与全民普法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几点建议
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建议,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八五"普法工作中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突出普法重点内容。坚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普法工作重要指示,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普法各项工作。深入宣传宪法、民法典,深入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法律融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众。坚持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领导干部、青少年作为普法重点,推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加自觉依法办事、依法执法、依法用权、依法行政,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促进青少年尊法守法习惯养成和法治观念提升。
(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结合行业部门实际,把握新重点、丰富新载体,创新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打造"互联网+法治宣传"活动,讲好延安法治故事,让互联网变成普法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繁荣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要认真总结和应用"七五"普法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以"两说一联"为载体推进矛盾联调,把普法融入法律服务过程。以"十个没有"为目标推进平安联创,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建设,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延安、法治延安。
(三)形成多方联动合力。围绕建设法治延安,充分发挥各级普法工作机构的协调督促指导作用,强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促进各级党政机关和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加强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人员学法用法,加大对管理服务对象普法力度,落实普法责任。要壮大社会普法力量,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普法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普法的途径,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推动形成全社会懂法尊法守法用法,为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四)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提高"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质量;深化依法治企,加强对企业管理和从业人员法治教育,提高企业法治化水平;加强行业依法治理,引导和支持各行业依法制定规约、章程,发挥好行业自律和服务功能。推进重心下移,不断提升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水平,逐步解决基层年龄老化、技术专业力量薄弱等现实问题,强化政策、制度、机制保障,激发基层活力,助力乡村振兴,为基层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创造更好条件。
关于公安交通管理执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4月20日至22日,彭安季副主任带领部分市人大代表、监察和司法工委委员及工作人员,先后深入洛川县、志丹县和市交警支队、一大队、高交大队开展交通管理执法工作调研。共召开汇报会3次,座谈会3次,个别谈话20人次,调阅执法案卷120余份,发放调查问卷470份。受访群众对交通执法工作满意率为48%,比较满意44%,不满意6%。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人民政府公安交通管理执法工作由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承担。支队为正县级建制,现有行政编331人、事业编99人、辅警520人,负责全市道路交通秩序管理、事故预防与处理、科技信息化管理与建设、安全宣传教育、车辆和机动车驾驶员管理及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等工作。全市共有11个县(市区)交警大队、4个公安分局交警大队、8个直属机构。全市共管辖国道1107.6公里、省道318公里、高速公路1094公里、县乡道路4141公里、市区道路302.4公里。截至3月24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46.2万辆,驾驶人67.2万人。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公安交通执法部门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依法履行职责,为维护交通秩序和出行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执法成效明显提升。深入开展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专项活动,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交通安全形势稳中向好。五年来共查处违法违章60.4万起,危化品车超速、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违反禁限行等重点违法1.6万起,"百吨王"105起,假套牌1125起,排查治理道路安全隐患317处。2018至2020年,查处酒驾违法案件分别为4489起、5253起、4743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3.68%、7.93%、10.6%。市交警支队连续三年被省厅交警总队评为全省优秀支队。
上一篇:做好企业信访维稳工作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