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21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64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5分钟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汇编(21篇)

目录

1.2022年XX区乡村振兴投资调研报告 3

2.XX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12

3.XX村实施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16

4.XX村实施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22

5.XX村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报告 25

6.XX村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报告 29

7.XX村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34

8.XX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40

9.XX县XX镇XX村农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45

10.XX镇XX村"花鼓戏"调研报告 52

11.XX镇XX村调研报告 55

12.调研报告:大成桥:从涸泽而渔到生态致富的乡村蝶变 61

13.关于XX村实施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68

14.关于XX村实施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79

15.关于XX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88

16.关于XX市XX镇创新推行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的调研报告 93

17.关于XX县XX镇XX村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 102

18.关于XX县XX镇XX村农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110

19.关于充分挖掘和活化利用XX县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调研报告 117

20.关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125

21.来自XX县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130

2022年XX区乡村振兴投资调研报告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关键一年,为深入了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XX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领域投资项目建设现状和成效,分析存在困难和问题,提出进一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投资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对策建议。我局深入XX区乡镇,就当前乡村振兴投资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区乡村振兴投资项目建设现状和成效

XX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区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在项目建设方面,?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将XX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体系划分为三大品牌项目,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农业和医疗康养等农业农村项目建设有效投资不断扩大,农村产业园、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产业投资不断壮大发展。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升级

1.农村交通方面。自20XX年以来,XX区推进村级道路硬化建设,确保实现组通组100%通硬化路目标。截至今年5月,累计完成村级道路投资3.4亿元。投入倒水桂江公路大桥建设资金1.53亿元,按照目前的工程进度,到明年年底,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2.水利基础设施方面。全区加速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自20XX年以来,XX区完成农田水利投资1.07亿元,其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正在有序推进,随着项目的顺利推进、建成投产,将全面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极大促进各乡镇水源供应,切实提高农村饮水安全。

3.电力基础设施方面。为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进度,解决农村地区供电能力不足、电压不达标等问题,加快开展贫困地区电网项目建设。自20XX年以来,重点对XX区相对贫困地区电网进行改造升级,以打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变电站建设、光伏发电"三大工程攻坚战为抓手,加大电网投资建设力度。农网改造升级完成投资5.35亿元,完成三口宕、文冲2个变电站建设和1个木冲生压站迁移。以农村电网改造为重点,加快实施农村电网建设。

4.通信基础设施方面。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相继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推动通信网络向农村地区覆盖,提升农村移动通信网络承载能力和接入能力。自20XX年以来,围绕大数据发展需求,完成通信基础设施投资2.34亿元。城乡光纤到户改造,实现了村通4G和光纤,通信网络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化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5.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目前,XX区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农村环境改造为方向,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污水治理工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能力。完善环卫设施,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乡村生态发展,补齐农村人居生活环境短板。自20XX年以来,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共投入1.95亿元。XX区持续深化"三清三拆三好""美丽XX·幸福乡村"等活动,其中"三清三拆三好"经验做法获自治区肯定。

(二)围绕民生抓投入,教育、医疗不断完善

1.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发展,自20XX年起,XX区投入乡村教育资金共计0.75亿元。扩建1所小学、搬迁扩建1所小学、新建1所小学,利用闲置校舍改建村级幼儿园2所。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精准扶贫的要求,利用撤点并校后的闲置校舍改建为村级幼儿园,满足农村适龄幼儿就近入园的需求,实现了闲置资源的合理利用。

2.加快推进乡村医疗建设。为加快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XX区实施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医疗机构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脱贫人口住院治疗均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患者只需负担自付医疗费用;实现脱贫患者治疗全覆盖,通过门诊治疗、住院治疗、家庭病床治疗等多种形式,让脱贫人口每年得到一次治疗,将治疗率提高到100%。XX区内乡镇卫生院的138名医生组成了25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为辖区内所有贫困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乡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进。

(三)突出创新投资抓产业融合,乡村经济不断繁荣

一是XX区以乡村振兴为落脚点,以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抓手。共计5.9亿元投入到特色产业发展中,主要培育高端水果、蔬菜品种,从而促进XX区特色产业更新换代。另外,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进一步优化XX区特色产业目录,重点发展茶叶、花卉、特色果蔬、水产、乡村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目前,XX区26个行政村除城中村外,均创建了1个以上现代特色农业示范点。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精品景区为依托,着力发展乡村旅游,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二是建设集产地批发、物流、加工等为一体的摩天岭特色林地科技生态园和特色花卉-立体种养-生态旅游-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项目。三是实现"互联网+销售"模式,电商物流热潮兴起,20XX年通过绿色扶贫农副产品和工厂直播带货相结合,促进农民增收。

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及政策效应

XX区按照"一区两翼"发展思路,依托包茂高速公路和323省道形成城镇化发展主轴线,推进镇村组团发展。同时,统筹协调农田保护、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居民点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空间布局,以点带面促进乡村科学发展,各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效果亮点纷呈。

1.自20XX年起,XX区整合各类资金0.6亿元,在泗洲村开发旅游项目,建设"三馆(XX区党史馆、政协文史馆、改革展示馆)一基地(党风廉政教育基地)",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依托"草莓采摘基地""花果山采摘园""游艇码头""水岸悠居康养社区"等载体,培育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文化体验、养生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农业增收渠道,引爆了旅游热潮,于20XX年获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2.平浪村以"承红色印记,启乡村新貌"为主题,突出革命老区的特色。因地制宜进行绿化美化,村里新建了舞台、文化长廊、红色广场和革命老区文化馆等,形成一道乡土特色的风景线。沿线打造一批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融合现代特色农业的乡村绿色观光旅游,打造风貌提升+产业振兴型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3.龙新村以创新探索的"工商资本农村集体留用地"合作共建发展模式,促成梧州市城投公司和龙新村组集体签约,共同开发89亩留用地。该项目也成为梧州首个进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功交易的农村集体留用地合作开发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为龙新村组集体资产增收超2.4亿元;推动区、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机构与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对接,为农村产权提供鉴证、流转、抵押融资等服务,其中龙华村、龙新村469亩土地经营权流转项目进入平台交易,有效盘活土地资源。

4.倒水镇旭村的东方美人茶桂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是XX区乡村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建设了1000多亩东方美人茶标准化茶园,园区内建设有年产100吨茶叶加工厂一座。年产量约20吨。该茶叶加工厂于2016年获得SC认证,并注册了"粤美人"商标,该公司不仅积极探索以土地入股的股份合作模式,大力发展茶产业,其生产的茶产品还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富硒农产品认定和绿色食品证书。目前共有农户林地350亩入股到公司,使农民变为股东。通过流转土地、基地务工、效益分红等方式,把小茶叶种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三、乡村振兴投资项目建设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一)在产业项目发展方面。一是产业项目发展基础存在短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仍相对滞后。二是全产业链发展程度不高。XX区农业项目建设规模不大、标准不高还一定程度存在,特别是深加工缺乏,辐射力不强制约了产业发展,致使XX区产业投资项目偏少,占比较低。三产业聚集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配套设施跟不上,特别是砂糖桔、蔬菜等高效产业发展需要的保鲜库、物流仓库等公共资源投入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农产品生产方式单一,采收后续保障有待完善。

(二)在项目资金投入方面。一是农业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受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业产业项目规模小,单体项目计划总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的就更少,示范带动力不强。

四、乡村振兴投资项目建设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补齐短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继续聚焦交通、水利、信息等方面的薄弱点,完善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补齐设施短板,提高工程标准,大力发展集中供水,稳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二是着力补齐农业产业项目发展短板。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高标准打造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壮大实体经济经营主体,提升现代农业集聚化、融合化、特色化、智能化,提高绿色生态发展水平。

(二)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突出城镇带动战略。一是着眼于产业、居住、文化、教育、保障、公共服务等层面综合考虑乡村发展,以产业集聚区、城镇新型农村为支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城市辐射乡村的城乡融合体。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面树立城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建立"三农"投入增长机制,财政新增资金更多地投入农业农村,确保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对于经营主体无力经营或利益不大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领域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有计划、按步骤建设。三是统筹乡村产业布局,确立适合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优先及重点产业。建立科学的产业发展保护体系,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作用,在政策项目扶持上要有所偏重。

(三)多措并举,?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域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五)精准施策,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投资项目相关优惠政策。一是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涉农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基层,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激发基层潜在的创新动力。二是认真梳理相关税收政策,了解相关企业的涉税政策需求和工作难点,争取国家层面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项目投资的税收优惠措施。三是精准施策,申请制定专门扶持政策。建议降低农村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对在农村地区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企业,比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政策,将亏损弥补年限延长;对农村地区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招商引资企业,予以适当的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减免,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六)?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增强天气科技应用水平。

(七)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进一步培育农村各项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丰富农民生产生活。一方面可继续规范村务公开,明确权利与义务,增强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组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性公益性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农村社会活动的举办和延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宣传良好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XX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到XX镇XX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已有不少时日了。驻村任职后,我和帮带师傅一起,认真对村内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期间,通过参与村务会议、实地查看村情、入户走访村民、翻阅文件资料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村庄发展的整体现状。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集体基本状况

XX村隶属XX镇,20XX年由XX村和安全村2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下辖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村民646户,1853人,其中常居人口622户,1741人。全村共有脱贫户248户,678人,其中"三类户"5户5人,低保户60户122人,五保户40户40人,已于20XX年全部脱贫。

全村村域面积6.7平方公米,其中耕地面积2714亩(水田500亩),林地2758亩,平均海拔350米。坐落于XX镇以西5公里,距县城7公里,316国道从本村贯穿东西,洞河水傍村而下。全村产业以甜杆、油菜、水稻、黄豆为主,经济作物有香椿400亩、花椒200亩、李子200亩。经济发展以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

XX村村两委班子健全,共有支部委员5人,村委委员3人。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工作积极主动,全力谋求村集体发展。全村共有党员50人,预备党员1人。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剩余劳动人口较少。全村现有劳动人口935人,今年以来外出务工602人,由于土地收入有限,本地就业机会较少,很多农户都选择外出务工,谋求发展,导致本村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劳动力大量流失。

(二)农业种植模式传统,农民收入渠道不多。受自然条件因素制约,本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其他类型产业发展程度较弱,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村民大多思想保守,固守传统的生产模式,仅仅把目光盯在自己家中的田间地头上,很少关注田地之外的事情,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遇到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必然减收。

(三)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休闲娱乐方式单一。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思想观念参差不齐,大多数村民业余生活乏味单调,农忙之余,空闲时间多,由于村内休闲娱乐设施过少,村民日常除了聚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天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

(四)村内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的生活环境在待遇、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生活设施方面明显不如城市,很难吸引人才,进而留住人才。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农家子弟往往在考入大学后很少再回村发展,农村青年们普遍认为到大城市站稳脚跟才算成功,这种观念也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一部分高素质人才主动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打拼。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标准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发展壮大"三个一"产业,健全"产、加、销"产业链。按照"一村一品、一园一社"的发展思路,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和村集体经济。现已和新鑫米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依托村企共建的形式,发展特色有机五彩水稻种植,将村部周边打造成集观光、垂钓、农家乐、民宿于一体的风景线。

(二)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引导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返乡创业,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现在涌现出了廖远波、廖乐乐、刘波、杨世兵等一批行业致富带头人。其中廖远波的明康果业有限公司,现已流转土地400亩,将打造高质量的水果基地,其中蓝莓、草莓、火龙果等富硒产品,形成产销一体的经营化管理模式。未来将采取村企联建的形式,打造一个集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农旅项目。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创建评选文明家庭,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好公婆好媳妇、诚信村民等评选活动,深化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破除陈规陋习,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四)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要求,全面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下一步XX村与军坝村通过"三联共建"的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携手打造标杆式的农旅融合之路,将温洞路至洞河水库沿线建设为一条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线。

(五)坚持抓住健全乡村组织体系这个关键,选好一个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配强"四支队伍"体系,充分利用好具有汉阴特色的"321"治理模式和"三联共建"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XX村实施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乡村振兴师傅帮带工作的相关要求,我深入观音河镇XX村,以走访、座谈等方式,调研该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现形成报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观音河镇政府驻地的西南部,汉药路穿越全村,与本县平梁镇酒店村、双河口镇斑竹园村接壤,是观音河镇最北边的一个行政村,距镇政府驻地14公里,距县城33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共有358户1170人,有脱贫户185户537人。XX村有党员37人,党员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3.16%。

全村国土面积19.6平方公里,最低海拔550米,最高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15.1度,年平均降水量782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猕猴桃、魔芋、生漆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20XX年末,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693亩(其中水田面积420亩),林地面积22246亩,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6100元。猕猴桃种植面积420亩、20XX年产量25000公斤,魔芋面积500亩、20XX年产量12000公斤,生漆种植面积2200亩、20XX年产量3000公斤,水稻种植面积30亩、20XX年产量1500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300亩、20XX年产量90000公斤,大豆种植面积50亩、20XX年产量7500公斤。

目前,XX村在发展养猪、养牛、养鸡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狠抓猕猴桃、魔芋、生漆等特色经济产业,并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总体上而言,XX村面积小、人口少,农民收入低是难点、是短板。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党建+乡村振兴,切实实现乡村自我振兴。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的自我振兴,全面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五个目标。一是强化组织引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村委会、妇联、民兵、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各归其位、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发挥党员主力军、妇女半边天、共青团生力军作用。二是选优培强理事会。由党支部牵头,精心组织,通过宣传、召开户代表会等程序,将村组中的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妇女代表、群众等选拔任用到理事会中去,建强理事会班子。三是摸清家底,找准不足。制定"4个清单",自然资源清单,摸清本村发展优势;人才资源清单,摸清人才分布情况;建立问题清单,摸清影响和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建立工作项目清单,明确本村有什么、缺什么、优势在哪,如何发挥优势,心中有数才能手上有招。四是强化工作落实。抓组织力提升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了乡村振兴相关理事会章程、民主评议制度、"三议三公开"制度等制度体系,完善工作流程及工作职责。用足"绣花功夫",以"产业为基、生态为根、人才为本、文化为魂",共筑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二)党建+产业振兴,打造富裕生活目的地。党建+产业振兴,打好产业兴村富民这张牌。XX村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确立了"稳步发展蚕桑、养猪、养鸡等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猕猴桃、生漆、魔芋等新产业"的兴村富民规划,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同时,以农旅结合,构筑山水田林综合体,把XX村打造成美丽田园、幸福家园。

(三)党建+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美化、亮化、净化、绿化、文化的理念,把XX村建成"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特色村庄,大力开展"改水改厕"行动,投入10余万元新增污水井进行污水集中处理。制定乡村民约,建立健全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垃圾清运、公共区域卫生保洁等制度,构建户清扫,组收集,村清运,乡处理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妇女勤俭持家优势,开展洁净家庭创建活动,由理事会实施每月一检查,每季度一公开评比制度,对做得好的家庭进行奖励,做到组与组比、户与户比。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工作,鼓励农户创建"农家美丽小院",大力开展村内道路和河道整治工作,打造"春有绿、夏有荫、秋有景、冬有韵"的景观道路、河流,达到"景美、民富、人乐"的天人合一境界。

三、制约因素

(一)劳动力能力水平不强。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也是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当前,XX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下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偏高,年轻人大多到沿海地区打工,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突出。村内人才资源匮乏,缺少带动群众致富的能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产业单一,群众积极性不高。

(二)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民的收入问题关系民主管理、居住环境、农村乡风等方面,同时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整体上看,村民收入与过去相比都有很大提高,以猕猴桃收入为例,村民出售猕猴桃后的收入,剔除农药、人工费及必需的生产生活成本后,群众用于个人发展、扩大生产等方面的费用较少,即便是在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较为完善的基础上,对重大疾病等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和教育有关。长期以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人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四)城乡缺乏双向流动。过去限制农民进城,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人为割裂了城乡之间的关系。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倾向,进城购房成了普遍的追求,也成了城镇化的一项指标。从乡村建设的一些优秀典型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外人才返乡带动,往往能成就一个乡村的振兴发展,他们利用在外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凭着一腔对家乡的热情和情怀,为家乡注入了活力,带动了群众致富。人才难以回流农村、农业,在外人才返乡积极性不高,虽不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但确实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短板。

四、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实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人才素质、基层党建等巩固提升工程,防思想松懈、防工作不实,压实各级责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群众满意度,促进乡村振兴。扎实开展"小手拉大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谈家乡变化"系列活动,开展送戏、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下乡等丰富活动,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除群众"等、靠、要"思想,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二)提高群众获得感。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开展水、电、路、民房等建设,强化各项惠民政策落实,精准认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确保"兜准兜住兜牢"。

(三)增加群众收入。紧紧围绕县"5775"发展战略,按照把观音河镇建设为"猕猴桃小镇"的发展思路,通过"互联网+扶贫"模式,建立XX村产销直通电商平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猕猴桃、魔芋、生漆种植。通过产业增强发展后劲,保障群众收入增加。

(四)绘就美丽乡村。全面整治农村"两污",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引导鼓励群众开展家庭美化、房屋四周绿化,形成人居环境提升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全面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五)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依托新时代培训特点,整合培训资源,培养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通过培训使农民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脱贫致富信心明显增强、干群党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XX村实施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驻村工作以来,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家串户,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会,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座谈等形式,了解和掌握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摸清了XX村的基本情况和经济发展、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土地利用状况,形成了驻村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集镇1.7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8亩,林地面积563余亩。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898户2875人,现有党员55名,网格长39人,其中总网格长1人,一级网格长7人,二级网格长31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户64户139人、"三类户"6户18人,其中五保贫困户19户19人、低保贫困户34户78人、一般贫困户23户29人。全村现有生态护林员2人,公益性岗位6人,护河员1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村"两委"组织建设不完善,工作推进不顺畅。在驻村工作中看到,村里工作内容繁杂,但难以推进落实,探究原因:其一,虽然近年来村干部待遇有所提升,但与工作量来说还是偏低,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村干部其他报酬难以提高,给村"两委"干部带来了消极的情绪影响。其二,村"两委"干部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年轻"血液"的涌入,导致综合能力偏低,工作干劲弱化,出现工作互相推诿的情况。其三,工作分工不明确,出现"有人干不完,有人工作闲"的情况,导致个别人出现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影响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

(二)党组织活动开展较少。村党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到党组织活动的重要性,党组织活动形式较单一,对流动党员联系情况的记录不规范,对境外党员谈心谈话的内容不够深入,缺乏对境外党员意识形态变化、生活情况的了解。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后劲。XX村主导产业是香椿种植,但是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存在香椿专业合作社发展自身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对策措施

(一)增强两委班子活力,培养后备力量。通过选拔优秀的且愿意做农村工作的年轻党员补充到村干部队伍里,降低平均年龄。坚持"选人活村"的工作思路,召开党员大会民主推荐村级后备干部,村里推荐优秀青年的形式,选择工作能力强,愿意参与村务工作的年轻人,到"村两委"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女性党员干部的培养,确保女性村级后备干部的比例提升。

(二)对村两委班子、后备干部进行培训。提高本领,增强凝聚力,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力。同时在以后工作中,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对于工作量大、需要排查入户的工作,要求所有干部共同分担,以一到两个人负责一个村小组的形式,分解工作任务,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工作落实。

(三)丰富党组织活动形式。党组织活动是党支部开展工作的重要形式,党日活动是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扎实推进陕西水务集团汉阴供水公司支部和XX村支部"三联共建",丰富XX村党组织的活动,进一步增强XX村支部力量。通过"三联共建"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例如:开展支部互动,互相讲党史听党课活动,交流学习心得;组织支部党员共同参观三沈纪念馆等形式,丰富党组织活动内容。规范对流动党员联络情况的记录,严格按照《流出党员联系情况表》详细记录谈话内容,保存和流动党员谈话的照片。特别是对在境外的党员,党支部每月和在境外党员进行深入谈话,全面掌握意识形态变化,加强对在境外党员的学习教育。

(四)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目前已将XX村集体经济情况汇报给了驻村单位陕西水务集团汉阴供水公司,2022年公司将继续加强"支部联建促产业振兴",稳中求进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农户收入。

XX村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乡村振兴是农村的主旋律,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是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第一要务。自驻村以来,XX村驻村工作队在县镇的正确领导下,在村班子的有力作为下,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序衔接乡村振兴目标任务,进行深度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县城以东3公里处,全村1562户,总人口5073人,辖20个村民小组,版图面积20.5平方公里。该村党支部有党员96名,村民代表72名。XX村背依凤凰山,环抱月河水,人口集中居住于月河川道,十天高速公路、平涧一级公路、阳安铁路二线从中穿越而过,交通便利。村内民风淳朴,崇尚耕读传家,连续4年被镇党委考核优秀,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县级廉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20年XX村人均收入为13550元。

二、主要做法

(一)整合乡村资源,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绿色农业产业。一是积极探索实践"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XX村党总支以招商引资为契机,利用位处城乡结合处的区位优势,盘活本村闲置土地260亩,引进锦城花遇湾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公司一期投资2600余万元,通过"支部+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以党支部为统领,合作社为支撑,为企业和农户搭建合作桥梁。园区栽植牡丹、月季、芍药、玫瑰、桂花、七叶树等观赏绿化苗木6.5万株,建成XX花遇湾牡丹观光园,形成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农户除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外,同时可在牡丹园务工,增加收入。2021年4月,牡丹产业园顺利开园,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门票、儿童乐园、餐饮小吃、盆栽花卉、富硒农产品销售等各类收入230万元。支付农户流转土地金31.7万元,带动了周边群众200余人就业,支付工资37.7万元。二是"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持续发力。2019年,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坚关键时期,XX村党支部抢抓汉阴县"三个一"产业经济合作社发展机遇。为进一步助推脱贫,拓宽群众增收渠道,XX村采取"集体合作社+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推动"三变改革",成立城关镇XX村鸿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绿色生态种植为主导产业,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入资入股,大力号召全村农户持资入社。在九组、十组、十八组流转116户土地共计200余亩,引进石泉春景苗木种植,以土地入股反租倒包形式开展合作经营,建立红枫苗木花卉种植基地。在四组、五组流转土地50余亩,建立清脆李采摘园,群众不但利用闲置土地获得500元/亩的租金,同时村民就近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实现了闲置土地有效利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就业,确保农户稳定增收。

(二)改善人居环境,美化村庄,实现生态宜居。一是居住环境得到改善。XX村按照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对生活用电、自来水、路灯架设、路面硬化、水冲厕所、农户外墙面等设施进行统一的配套建设,并栽植绿化树木,形成规划整齐、环境整洁、配套完善的生态宜居村落。特别对XX村主干道及九组安置点人居环境整治、民房外观改造、背街硬化、墙体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进行大力提升。并在村西大门入口处,以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的理念,打造具有XX特色风格独特标志性建筑。二是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划定控制区域,对控制区内地下水开采、矿产资源利用、植被保护等进行严格管理。村内铁夹沟、雷浴沟两条主河道原有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正在形成绿柳垂荫、鱼虾戏水的景观河道。三是村民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使游客逐渐增多,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改变了村民的观念。城市游客的增多,使村民剩余而零星的农副产品成为商品,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商品意识,更增强了村民根据社会需求生产商品的意识。

(三)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一是利用集体资产建设生态停车场。依托锦城花遇湾有限公司建设的XX花遇湾牡丹观光园为基础,在园区入口建设生态停车场一处,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停车服务,实现营收2.6万元,壮大集体经济基础。二是主动为引进的锦城花遇湾有限公司、鸿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石泉春景苗木种植场等农业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为企业流转土地,解决在企业运营期间的用工来源,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稳定,同时负责流转农户闲置的土地,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自主缴纳管理服务费用6万余元,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三、发展启示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通过抓基层党建为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着力提升村支部引领发展的能力,带领群众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村党组织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始终加强党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导。

(二)结合实际谋求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XX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采用"党支部+"的模式,强化党支部对合作社的指导、协调、建设和服务,促使党支部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双赢。

(三)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XX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体。村党组织坚持共同富裕,但不搞平均主义,坚持集体富与群众富相结合,确保村民普遍受益,激发群众发展致富热情。

XX村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涧池镇集镇以北4公里,东邻五坪村,西邻麻柳村,北与王家河村、东风村交界,南与三星村、花果村交界。距离汉阴县城15公里,毗邻洞河水库东岸,涧沈公路(县道)穿村而过。全村版土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62亩,林地面积6200余亩。辖1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664户1951人,其中党员62名。XX村是涧池镇原6个贫困村之一,20XX年底整村脱贫摘帽,20XX年在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现有脱贫户233户579人。全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和传统种养殖为主,境内有集体经济合作社1家,专业产业合作社2家,注册公司2家,家庭农场6家,目前村上发展的主导产业有酿酒、林果、蚕桑、水果玉米、康养民宿等。

二、主要做法

一是聚焦动态监测,持续开展帮扶。严格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每月召开"三类户"研判会,围绕农户收支情况和"两不愁、三保障"等指标,逐组、逐户、逐人开展研判,对符合"三类户"特征的农户,及时上报并纳入监测管理。通过常态化监测,全村现有"三类户"4户9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2户4人、边缘易致贫户1户1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4人,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落实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人,对返贫隐患点进行全方位摸排,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选派驻村工作队,由县公安局选派第一书记1人,县工行、县经贸局分别选派驻村工作队员1人,坚持"五天四夜"吃住在村,每月不少于20天在村开展帮扶工作。5名县工行职员、10名镇干部、7名村干部在村承担有包户帮扶任务,全村所有"三类户"、已脱贫户、一般农户实现了帮扶全覆盖。

二是聚焦政策落实,巩固脱贫成果。社会保障方面,严格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对困难群众"应兜尽兜",全村现有农村低保51户66人(其中抽人保8户8人),特困供养户27户32人(其中集中供养1人,分散供养31人),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43人、护理补贴26人。教育帮扶方面,持续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全村在校就读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236人,因病、因残落实送教上门1人,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健康帮扶方面,全力做好医疗保障政策宣传,2022年全村所有脱贫户和"三类户"全部参加农村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严格落实参合补助政策,慢性病患者签约家庭医生实现全覆盖。住房安全方面,严格落实住房安全监测机制,确保农户安全住房有保障。饮水安全方面,持续做好村民饮水状况动态监测,落实专人负责全村集中供水工程管理维护,同时制定旱季供水保障应急预案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有保障。就业帮扶方面,通过鼓励转移性就业、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2022年全村547名劳动力外出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22人(其中保洁员9人、护林员12人、护河员1人)。

三是聚焦农户增收,发展集体产业。深入推行"三联"工作机制,持续加大与西坝村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力度,通过两村优势互补、扬长补短,实现了集体收益、产业效益、群众利益的三赢局面。目前全村已发展蚕桑产业300亩、林果产业250亩,订单种植水果玉米150亩/年、甜杆杆50亩/年,有农村产业合作社2家(永安、鑫瑞)、家庭农场6个。村集体现有资产性收益金100万元,年固定收益7.2万元,壮大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90户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脱贫户全部加入村"三个一"产业合作社,户均配股5000元,全部入股到合作社参与产业收益分红,通过资本撬动和产业驱动,实现了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

三、工作亮点

一是林果产业变绿色银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农户现有土地闲置资源,发展红桃50亩、脆李100亩、板栗300亩,修建100立方米冷库2个。20XX年红桃、脆李进入丰产期,因品相好、口感佳,深受消费者欢迎,全年收获林果3万余斤,获利超15余万元。

二是硒地酒坊变致富工厂。与联建的西坝村及能人大户共同投资136.8万元,在XX村创办硒地酿造有限公司,采取"冬季酿酒、夏季晒酱"的经营模式,以农户自产的甜秆、玉米等农作物为原料,以脱贫户、三类户为主要工源,在带动农户持续增收的同时,推动集体产业体质增量。截止20XX年底,硒地酿造有限公司已累计酿酒1.5万公斤,实现产值150万元,累计向农户分红12万元。

三是农户民房变民宿康养。依托洞河水库旅游、生态优势资源,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思路,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成功引进广东顺德康养民宿企业,投资3000万元,计划改造民房20余栋用于发展民宿、茶道,配套流转土地50余亩发展自然农耕、农事体验,后期还将在洞河水库沿线发展林果采摘、房车宿营、越野骑行、研学教育、森林瑜伽等全业态、多品类的新型农旅融合产业,将极大推动XX村农旅融合产业发展。

四是抓示范创建提升环境宜居。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统揽,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绿色环保村庄、"志智双扶"等示范村建设。夯实环境卫生经费、人员、责任,建立环境公共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定期清运,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美化、净化宜居环境。推行雨污分离及污水管网入户,常态化推进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等大气污染防治。开办村民道德讲堂、修定村规民约、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宣传等活动,按季度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和睦家庭"等评选表彰,培育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建立并运行"道德积分银行",调动和激发群众主动参与和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主动性。

五是建强基层党组织,凝心聚力促振兴。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提高班子履职能力水平,建强村党组织。一是深化党建引领"321"乡村治理模式,丰富"321"基层治理内容,调整、充实"321"网络员,让人在其位,人尽其职,健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高素质、高水平干部队伍。二是健全支部会、村委会议事规则,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的组织生活;三是强化后备干部和党员培养和发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2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从"321"网络员培养2人到村两委任职,为建设"业旺、村美、民富、家和"锦绣XX提供组织保障。

XX村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XX村地处XX县XX镇西南部秦巴山区,与石泉县池河镇等镇接壤,幅员面积8.76平方公里,耕地2334亩,林地2416亩,辖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00人,均为农业人口。地势北高南低,两沟三梁四面,农业生产以玉米、水稻、油菜、红薯、烟叶、花椒为主,畜牧业以生猪、鸡牛家禽为主,村内有少量的加工企业。村内山川秀美,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县内外的佛道圣地青岩寺和百年祖槐、百年柿树、800亩连片梯田等景观群。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为薄弱,自然灾害频繁,耕地脊薄。马家河水库淹没面大,涉及6个小组1200人左右。人畜饮水达标,偶有干旱季节性缺水。20XX年XX村被列为贫困村,按照"一高一低一无"标准执行,"一高"即省级扶贫标准以下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20XX年高于23.24%)以上,"一低"即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20XX年低于5220元),"一无"即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经过5年的脱贫攻坚战,20XX年通过全面脱贫普查,贫困户全面脱贫清零,XX村退出贫困村行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9万元。目前,村内发展主导产业烤烟1200亩、花椒1200亩、蚕桑280亩,被列为庭院经济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以工代赈工作取得的成效

以工代赈是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让受赈济者(工人)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此举既能改善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又能提高群众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助推巩固衔接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并拓展以工代赈政策功能作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XX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争取到30万元预算资金用于改善产业核心区基础设施条件,重点围绕"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集体经济量化分红"模式开展试点相关工作。2022年9月,建成了一处质量高、效益好,深受群众欢迎的以工代赈工程,实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政治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了以工代赈机构建设,形成了较完备的以工代赈组织管理体系。XX村2018年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过3年多时间的运营,2022年变更为XX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8月成立了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同股份经济合作社一套班子,从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工程管理上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整个以工代赈工作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都做到公开办事、从严管理。

二是脱贫人口大幅增收。以工代赈项目主要吸纳脱贫劳动力,通过对脱贫户的扶持,绝大多数脱贫户收入增加。初步统计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加1000元左右。

三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通过修复蓄水池及渠系建设,蓄水池蓄水量达到1800多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300多亩,周边农民的生产用水困难局面得到改善;通过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500多亩,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以烤烟为主的产业1200亩,产量40余万斤,产值580多万元,增加了农民收入,巩固了脱贫成果。

四是部分村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截至目前,通过以工代赈修复水渠,配套硬化水渠面3公里,使通组产业路得到改善。

五是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以工代赈,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周边人居环境和灌溉条件,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六是旅游开发起步良好。以XX花谷为中心的旅游开发项目规划完成,即将实施,现已进行景区道路改造,XX村正努力打造集生态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XX花谷、百年柿乡"文旅融合综合示范村。

三、以工代赈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支持,XX村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但横向相比,与周边邻村相比,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脱贫面较大。截至2022年,尚有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548人,占全村人口的31%,这部分人口大都家庭劳动力不足或是发展动力不够,生产生活用水相对困难,交通较为不便,以工代赈也较难让这部分农民生活富裕。

二是农民增收缓慢。XX村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常有春旱、夏旱伏旱,或是秋涝。全年的降雨量大多集中在8至10月份,这对大小春农作物生产极为不利,使农民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难遇有好收成的年景,频繁的自然灾害,加大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再加之,农村劳动力缺乏,大多数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生产经营粗放,缺乏种养业技术,以工代赈项目仅能维持部分农民不致贫不返贫。

三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受20XX年8.22洪灾影响,很多水利工程毁于一旦,即使未毁工程,也因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库容减小,蓄水保水能力差,抗旱难。全村蓄水能力为5000立方米左右,有效蓄水仅为3500立方米,人均不足20立方米,旱灾年景更少,加之渠系毁坏严重,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农村发展产业交通仍未走出困境,现有产业路中有三分之一的道路是晴通雨阻,造成农产品及生产资料进出困难,影响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民"行路难"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善。

四是农村生活仍需改善。村域内半数农户分散居住,有的离镇学校、卫生院达10公里,牲畜圈舍一般都与住房相连,难以消除脏、乱、差的现象,既影响生活,也严重危害健康。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乡村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控制预防疾病能力差,部分群众得了重病不能及时得到检查、治疗,由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的现象时有发生。

六是部分农民还没有摆脱"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村内还没有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种养业为主,没有精深加工的粮油企业,生产经营收入基本是靠卖初产品、出售原料为主,农业的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农民的主要收入是靠外出务工,全村常年外出务工的有近800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5%,再加上短期在县内外的季节性务工,80%的劳动力都在外务工。

四、对以工代赈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彻底让脱贫人口增收致富。按照壮大集体经济、振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对全村分阶段进行综合扶持,既要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又要努力培植增收产业,形成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民居住环境的改造,特别是对生活条件较差、影响生态环境的农户实行更深层次的人居环境整治,达到村容整洁,生产生活方便的目标。在资金方面将以工代赈资金及产业扶持等资金打捆使用,发挥资金合力优势,结合一村一品,精心打造样板示范村。

二是在继续保持以工代赈政策连续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在经过以工代赈政策扶持后,村内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产业化未起步,集体经济发展还十分困难,建议今后在安排项目资金上适当照顾。

三是树立全过程管理的观念,强化项目管理,提高以工代赈工作效益。一是健全资金分配综合指标体系,对农村地区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统计,并针对其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不但要考虑该地区人均年纯收入,还要考虑其自然条件等可量化指标,提高以工代赈资金使用的科学性。二是健全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对以工代赈工作的开展情况、项目管理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工程效益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量化考核,对实施好的村给予适当奖励。

四是要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资金的最大效益。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乡村振兴中的载体、凝聚、连结、导向作用,以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政治效益,努力改变村两委班子使用以工代赈资金的观念,要通过发动群众投劳力、投资金、投土地的形式,使以工代赈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逐渐使农民成为获益的主体,从而增强农民使用代赈资金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到为农民用好每一分钱,为村民做好每一件事。

XX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XX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改善民族地区乡村整体面貌,着力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XX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健全落实"省负总责,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抓落实"工作机制。在国家确定2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确定3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实行重点帮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监测预警。出台配套文件,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机制。制定实施《XX省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XX-2025年)》。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制定《XX省产业强省三年行动(2022-2024年)》,各州(市)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的产业品牌,全力推动蔬菜、水果、花卉、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产量、单产居全国第一;楚雄彝族自治州"绿色食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制定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1万名各类人才结对服务l万个行政村(含社区)。从20XX年起,在省内4所高校实施XX省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资助培养计划(试点),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结合发展农业、服务业、家庭作坊等,提高就地就近就业吸纳能力。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出台《XX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大力保护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医疗条件,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改善民族地区农村人居环境、道路、水利、电力等生产生活条件。

XX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全省脱贫人口933万人,民族地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占比相对较高,部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需要久久为功。

产业发展支撑作用不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大多数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种植养殖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项目同质化现象突出。产业对政策资源依赖性较高,多数企业生产、运输、销售等成本高,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短板。全省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自来水普及率低。乡村卫生设施设备还有短板,物流水平、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偏低。部分脱贫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新建的乡村公路、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等易受自然灾害破坏。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人口流失严重,人才储备不足。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乡村缺乏农村电商、农旅设计、文化传播、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在整体上缺乏熟悉"三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全面推进XX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综合考虑产业布局、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确定主次轻重,实行分类施策、分步实施。整合干部队伍,在明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的同时,顺应联系帮扶方式由"帮户"向"联村"的转变,健全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和责任单位帮扶机制。

夯实法治基础。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全面有效实施,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对涉及扶贫领域的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加强"立改废",提升其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和同一区域内不同社会群体生活水平的相对差异,推进社会救助立法,健全低收入群体、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帮扶制度。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坚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紧密结合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服饰、歌舞饮食等,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抓好产业选择和培育、质量管控,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味的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盘活、激活各类资源,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提高农村物流、客运、信息流的可达性。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实施乡村生态环境优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加强对边境州(市)、县"一村一方案"的调研指导,加强在资金落实、项目实施等情况的督促落实。主动争取国家层面对XX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在政策上、项目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持续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努力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引育乡村人才。鼓励和引导国家级、省级专家学者到农村建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重视解决乡村人才单向流向城市,专业人才力量不足等问题,建立健全激励人才服务机制、细化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措施。落实好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倾斜政策等。

XX县XX镇XX村农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一、总体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XX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

以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兴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宜居的基础上,通过入户走访,与村贤人士座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了总结和深入思考,结合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对实施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调研,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二、XX村具备的优势及现状分析

XX村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处,交通方便通柏油路,辖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41户1473人。辖区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1亩(其中:水田492亩、坡地2273亩),林地面3118积亩。辖7个村民小组,441户1473人,脱贫户120户354人,监测户20户59人,有村干部5人,有党员38名,地处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本村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着力在生态绿色和农旅融合相结合上下功夫,以XX库区、河道和产业路周边绿化美化为依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精心打造生态XX、绿色XX、花海XX,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探索形成融种养、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于一体的"观光农业",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子,培育了生猪养殖基地1个,养牛基地1个,蜂糖李种植基地1个,枳壳种植大户1户,培育禽类养殖大户2户,村集体产业主要是猕猴桃和吴茱萸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带动群众逐步增收。

三、农旅融合发展实践探索。

XX村地处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对水源地保护、县城安全供水、农田灌溉、一江清水到北京都有很大益处,要始终坚持"生态立村"发展思路不动摇,紧紧围绕XX库区水源地保护,着力打造绿色品牌,全村不论是产业规划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围绕生态、绿色这个总纲,立足绿色生态优势,科学制定全村经济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着力在生态绿色和农旅融合相结合上下功夫、做文章,以XX库区、河道和产业路周边绿化美化为依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精心打造生态XX、绿色XX、花海XX,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探索形成融种养、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于一体的"观光农业",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子,逐步把XX打造成为陕南的旅游圣地、养生天堂、富民宝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有了特色产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问题。在发展产业项目上,要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各组实际情况,尊重农户意愿,从乡村振兴远景规划培育长期稳定脱贫产业,因地制宜地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路子,杜绝"跟风式"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山上中药材、河边猕猴桃、库区蜂糖李"总体思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基础,结合各组不同地域差异化发展不同产业,选择前景好、效益高、适合自身发展的具体产业项目,真正把XX的主导产业叫响叫亮、做大做强。

(一)抓好猕猴桃设施农业。紧紧围绕XX镇猕猴桃小镇要求,发展猕猴桃300亩,目前已建成150亩高标准猕猴桃产业园已初挂果,需加强除草、施肥、搭架、病虫防治等田间管理,搞好技术服务,不能任其自然,一种了之、重建轻管,持续完善产业园的配套设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持续发展蜂糖李。要稳步发展经济林和中药材产业。该村一组、三组高山区应着力发展枳壳、吴茱萸,适当套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适度发展林下养鸡等养殖业,不断拓展农户增收渠道。

(二)在产业发展的方式上,要坚持走能人带头,大户带动的路子。农民群众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必须把农户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产业与农户紧密结合,按照规范管理的要求,把产业交给农户,把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让产业、产品、农户和市场深度融合。要注重发挥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的主观能动性,逐步破解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带动能力弱的现实难题。例如,一组的徐登富、徐登满,三组的冉勇、邹小武、五组的丁林松在发展产业上,有思想、有能力,敢想敢干、示范引领,他们发挥了很好表率带动作用,要进行大张旗鼓宣传,大力表彰鼓励,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努力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产业兴旺目标。坚持"一品多元、长短结合"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镇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打造XX镇"有品牌、有颜值、高效益"的绿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三)要抢抓机遇,用足用活乡村振兴、生态绿色、产业扶贫等相关政策,加大对村集体组织、企业、农户、能人大户、绿色产业扶持力度,加强产业技术培训,围绕种植、养殖业,有针对性开展疫情防控、虫害防治、修枝整形、培土施肥、采收加工等方面技术培训,指导农户抓好后续管护,着力提高种养技术水平,解决农民群众发展产业技能不足问题,通过加大宣传教育、抓好技能培训、开展智志双扶,激活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掌握技术,成为能人。加大农业产业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支持力度,解决好产业道路不通畅,水电不配套,产业配套设施用地难、成本高等瓶颈制约,不断改善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加大对XX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保的项目争取力度,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资金投入、技术帮扶等措施,扶上马、送一程,使之逐渐发展壮大,持续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持续提供政策支持保障。

四、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该村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不能回避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将给乡村振兴带来较大阻力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薄弱。XX村脱贫出列时间是2018年,脱贫早,享受脱贫政策少,国家资金投入不足,道路等级低、电力设施基础设施达不到发展要求。猕猴桃产业园水利设施配套和有效利用率较低。农业设施偏少,产业园抗灾能力不强,还是"靠天吃饭",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全县养殖业标准化、设施化棚圈建设滞后,导致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思源农场、百牧山水养牛,旭日林下养鸡家庭农场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粗放经营的现状。

(二)农业产业不大不强。我村耕地、水源、劳力等资源相对偏少,也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种养业规模小而散,与二三产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几家种养殖业经营主体发育迟缓,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成长也慢、创新能力较差,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不具发展特色农业、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造成了农牧业资源投入"多"与产出效益"少"的矛盾。

(三)农村人居环境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环卫基础设施不完善,管护经费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未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处理场,大多数生活垃圾就堆在路边垃圾箱,定期拉运县垃圾场进行填埋处理,污水治理、粪污治理成为环境整治难题。

五、启发与思考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从XX村的实践来看,他们的农旅融合发展是成功的。总结起来,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选好配强村"两委"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有志青年回村发展产业,切实增强村党支部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将农村党建与巩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党员是村级产业发展的领头燕致富带头人,带动群众增收持续推动群众生活改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发展产业是关键。一是推行"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发展高标准猕猴桃产业园150亩;吴茱萸产业园350亩、今年吴茱萸和猕猴桃初挂果预计可收入2万元,为了增加收入在猕猴桃园套种甜玉米和大豆,目前甜玉米已销售24000斤,收入14198元,预计黄豆能收6000元,厂房出租5万元,预估村集体今年收入达9万元。二是发挥产业大户带动群众增收。目前有生猪养殖基地1个(思源生猪养殖基地)、养牛1个(百牧山水养牛)、禽类养殖2个(旭日林下养鸡,徐登富养鸡、)水产养殖1户、蜂糖李种植基地1个300亩(松林生态),枳壳种植基地1个有效带动78户脱贫户稳定增收,同时结合脱贫户实际,鼓励脱贫户发展种植猕猴桃、蚕桑、吴茱萸、养牛、养猪、养鸡等长短期产业结合发展模式,在舌弯发展养殖项目,三家企业以规模化种植养殖,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水库下至蔡家坡顺河形成农旅观光产业带,山上建设中药材产业园种植中药材,为下一步农旅结合发展打基础。

(三)明确重点是根本。乡村振兴群众的评判人员,关键是要以农民为核心,紧紧围绕农村人口、农村发展的需要,注重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些制约乡村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突出短板,同时,着力解决好民生保障和服务、文化风气习俗的引导。坚持把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主抓手,大力推动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积极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化便捷化,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大力推动以孝道文化、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乡风文明建设,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合理引导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全面推行移风易俗,取得了良好效果。

XX镇XX村"花鼓戏"调研报告

一、XX村花鼓戏发展历史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20XX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移民一方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湘楚文化传入长江上游,其中"湖南花鼓戏"沿汉江传入陕西南部,与地方文化融合后,逐渐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陕西花鼓戏",其中以XX花鼓戏最为出彩,早在同治年间,XX县XX镇XX村民间艺人赵德恩、赵德占两兄弟创建公义社,开始表演具有陕南特色文化的"花鼓戏",XX村因此被誉称"花鼓之乡"。

二、XX村花鼓戏情况

XX镇XX村"花鼓戏"继承一旦一丑(一男一女)的演唱形式,配合二胡、唢呐、京胡、锣鼓、丝弦、电子琴等乐器,花鼓词内容除日常生活、男女爱情为题材外,还广泛歌唱党的好政策、干部的好作风,歌唱XX城乡新风貌等。歌词通俗易懂,节奏规整,旋律流畅,富于抒情优美动听。舞姿轻捷俗雅柔和,不少男角运用生活中诙谐手式诱人发笑,加之锣鼓紧凑,气氛热烈,在多趣的唱词中把人们带入喜悦忘情之境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演唱习俗在不断地衍变,当今,不但春节闹灯、"跑旱船"、"跳地蹦子"等演唱歌曲以花鼓词为主,而且婚、嫁、丧、寿也有以花鼓、小戏演唱,代替了民间做"道场"、"闹房"、"闹寿"等旧习俗。花鼓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情绪欢快,且歌词通俗,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劳动群众的欢迎。

目前,XX村能够参加表演的人员尚有20余人,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为更好组织参加表演,XX村成立了业余剧团,在XX、镇安、旬阳、岚皋等地庙会、红白喜事、开业庆典、生日宴会中进行表演。在不受疫情的影响下,平均每年可表演100余场次,每场表演能收入2000-5000余元,全年可实现40余万元收入,给群众带来欢笑声的同时实现了村民收入的增加。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花鼓戏自传入XX村后,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于上世纪60年代达到巅峰,当时全村几乎所有人都能唱上几句,能够上台表演的人数可达到200余人。随着广播、电视、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现在全村能够上台表演的人数不超过30人。同时,由于想学习花鼓戏的年轻人,没有稳定的收入,大多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外出打工,造成无人可教、后继无人的局面。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