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21篇(第3/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64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5分钟

(二)规划原则。

1、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坚持整体规划,采取"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的建园方式,加大规模开发力度,确保蚕桑产业化发展。

2、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实现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3、循环融合,绿色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展桑园养殖、桑园套种、副产品开发、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4、科技带动,创新发展。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应用,强化关键技术、加工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

(三)发展目标

到2024年建成的600亩标准化桑园达产达效,实现年养种蚕250张(折合丝蚕500张),生产种茧12.5吨,产值100万元;生产桑叶茶1.5吨,产值30万元;生产桑叶菜10吨,产值20万元;收获干桑枝100吨,生产桑枝菌(木耳或松茸菌)15吨,产值30万元。桑园套种马铃薯等粮经作物,亩桑增收1000元,产值60万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240万元。

三、主要规划建设内容

总规划面积600亩。新建标准化桑园600亩,其中叶用桑500亩,茶菜桑园100亩,桑园林下间作马铃薯等粮经作物600亩,购置微耕机20台、电动伐条机、桑剪、电动喷雾器40台。建设2400平方米现代化蚕室(包括小蚕共育室300平方米、贮桑室、辅助室、大蚕室1700平方米),添置蚕室自控设备、省力化养蚕用具。建设蚕桑产品加工生产车间1000平方米,引进1条茶桑加工生产线,建设1座40立方菜桑保鲜冷库。

四、实施时间及步骤

蚕桑产业总体规划建设期为2022-2024年,三年完成建设任务。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一)2022年度。抓好桑园管理。对现有桑园全部进行标准化修剪、定型、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对七、八、九组132.7亩桑园进行套种,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减少桑园除草成本等;积极与安康蚕种场对接,搞好合作制种。力争全年养蚕四批次120张,蚕茧产值达到50万元。同时,培育好3-5户养蚕大户;不断延长产业链。统筹谋划好桑叶茶、桑枝菌的开发。

(二)2023年度。抓好桑园管理。对所有桑园全部进行标准化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创造条件对二、三、六组桑园夏秋季进行套养;对七、八、九组桑园进行定型修剪,并进行套种,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减少桑园除草成本等;力争全年养种蚕四批次200张,产值80万元。同时,再培育5-8户养蚕大户;延长产业链,建设茶叶桑加工厂1000平方米,引进安装1条桑茶加工生产线和1条菜桑生产加工线,开展桑叶茶、桑叶菜、桑枝菌的生产,产值达到50万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150万元。

(三)2024年度。建成的600亩标准化桑园达产达效,实现年养种蚕250张(折合丝蚕500张),生产种茧12.5吨,产值100万元;生产桑叶茶1.5吨,产值30万元;生产桑叶菜10吨,产值20万元;收获干桑枝100吨,生产桑枝菌(木耳或松茸菌)15吨,产值30万元。桑园套种马铃薯等粮经作物,亩桑增收1000元,产值60万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240万元。

五、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产值估算

①蚕茧产值:年养种蚕250张,生产种茧12.5吨,按每公斤种蚕价格80元计,每张产茧50公斤,蚕茧产值100万元。

②桑叶茶菜产值:100亩茶菜桑园生产新鲜桑叶菜10吨,每公斤桑叶菜单价20元,销售桑叶菜20万元。生产桑叶茶1.5吨,按每公斤桑叶茶单价200元计,桑叶茶产值30万元。合计50万元。

③桑枝食用菌产值:收获干桑枝100吨,生产桑枝菌(木耳或松茸菌)15吨,按每公斤木耳单价20元计,产值30万元。

④桑园套种马铃薯产值:一亩桑园套种马铃薯产量500公斤,600亩桑园套种马铃薯总产量300吨,按每公斤马铃薯单价2元计,产值60万元,每年可实现总产值240万元。

2、经济效益估算

①蚕茧产值:年养种蚕250张,生产种茧12.5吨,蚕茧产值100万元,生产成本=桑园投入600亩×1000元/亩+养蚕成本250张×500元/张=72.5万元,年利润27.5万元。

②桑叶茶菜产值:100亩茶菜桑园生产新鲜桑叶菜10吨,桑叶菜产值20万元,生产成本=桑园投入100亩×1000元/亩元=10万元,桑叶菜年利润10万元。生产桑叶茶1.5吨,桑叶茶产值30万元,生产成本15万元,桑叶茶年利润15万元。茶叶桑种植加工年利润合计25万元。

③桑枝食用菌产值:生产桑枝菌(木耳或松茸菌)15吨,产值30万元,生产成本15万元,桑枝菌年利润15万元。

④桑园套种马铃薯产值:桑园套种马铃薯总产量300吨,产值60万元,生产成本=桑园投入600亩×600元/亩=36万元,年利润24万元。建成投产后,年实现生产总值240万元,年总成本151.5万元,年总利润91.5万元。

(二)社会效益

示范园区建成后,带动农户25户从事蚕桑生产,带动农户增收100万元,可解决农村50名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科教培训全方位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引进实用技术,培养致富能人,普遍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使科技致富意识不断增强,建成后骨干农民技能培训率达100%,蚕桑新技术普及率100%;示范园区的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

(三)生态效益

增加森林覆盖率,有很好地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对改善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采取先进生产技术集成,形成低碳循环生产体系,保护提升自然生态环境效果良好;园区建成后,园区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生产生活废水、污水得到最大化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因此,生活、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效益显著。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由合作社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由法人代表任组长,负责运行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并按季度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建设及生产经营情况。由镇政府成立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规划建设、土地流转、技术服务、产业项目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

(二)建立运行机制

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走合作社组织引领,农民广泛参与的路子,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园区建设运行机制。由合作社负责统一土地流转、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筹措资金、统一施工建设、统一种养管理、统一加工销售、统一技术指导,脱贫户和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承包经营、产品订单回收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优势,确保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

(三)培育典型示范。以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中心,采取"政府扶持、多方支持、科技引领、典型示范"的方法,培育一批辐射效应明显带动力强敢为人先的产业发展大户,鼓励其承包或反租倒包,壮大集体经济。

(四)强化科技服务。与市县蚕桑部门建立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到村进行技术指导,开展技能培训,培育好本土人才;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作用,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经营农户的农业经营纳入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轨道。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

通过多方、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对各种资金进行有效地整合投入,争取财政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项目包装申报力度,加强与涉农部门协作配合,尽力争取有关项目资金扶持。二是争取各种农业项目资金优先用于产业发展。三是加大本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预算,尽力提高投入。四是鼓励农户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确保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有明显提高。

关于XX县XX镇XX村农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一、总体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XX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我带着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兴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宜居,通过入户走访,与村贤人士座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了总结和深入思考,结合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对实施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调研,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二、XX村具备的优势及现状分析

XX村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处,交通方便通柏油路,辖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41户1473人。辖区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1亩(其中:水田492亩、坡地2273亩),林地面3118亩。辖7个村民小组,441户1473人,脱贫户119户352人,监测户8户26人,有村干部5人,有党员38名,地处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本村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着力在生态绿色和农旅融合相结合上下功夫,以XX库区、河道和产业路周边绿化美化为依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精心打造生态XX、绿色XX、花海XX,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探索形成融种养、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于一体的"观光农业",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子,培育了生猪养殖基地1个,养牛基地1个,蜂糖李种植基地1个,枳壳种植大户1户,培育禽类养殖大户2户,村集体产业以种植发展猕猴桃和吴茱萸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

三、农旅融合发展实践探索。

XX村地处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对水源地保护、县城安全供水、农田灌溉、一江清水到北京都有很大益处,要始终坚持"生态立村"发展思路不动摇,紧紧围绕XX库区水源地保护,着力打造绿色品牌,全村不论是产业规划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围绕生态、绿色这个总纲,立足绿色生态优势,科学制定全村经济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着力在生态绿色和农旅融合相结合上下功夫、做文章,以XX库区、河道和产业路周边绿化美化为依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精心打造生态XX、绿色XX、花海XX,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探索形成融种养、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于一体的"观光农业",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子,逐步把XX打造成为陕南的旅游圣地、养生天堂、富民宝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有了特色产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问题。在发展产业项目上,要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各组实际情况,尊重农户意愿,从乡村振兴远景规划培育长期稳定脱贫产业,因地制宜地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路子,杜绝"跟风式"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山上中药材、河边猕猴桃、库区蜂糖李"总体思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基础,结合各组不同地域差异化发展不同产业,选择前景好、效益高、适合自身发展的具体产业项目,真正把XX的主导产业叫响叫亮、做大做强。抓好猕猴桃设施农业。紧紧围绕XX镇猕猴桃小镇要求,发展猕猴桃300亩,目前已建成150亩高标准猕猴桃产业园已初挂果,需加强除草、施肥、搭架、病虫防治等田间管理,搞好技术服务,不能任其自然,一种了之、重建轻管,持续完善产业园的配套设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持续发展蜂糖李。要稳步发展经济林和中药材产业。该村一组、三组高山区应着力发展枳壳、吴茱萸,适当套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适度发展林下养鸡等养殖业,不断拓展农户增收渠道。在产业发展的方式上,要坚持走能人带头,大户带动的路子。农民群众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必须把农户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产业与农户紧密结合,按照规范管理的要求,把产业交给农户,把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让产业、产品、农户和市场深度融合。要注重发挥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的主观能动性,逐步破解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带动能力弱的现实难题。例如,一组的徐登富、徐登满,三组的冉勇、邹小武、五组的丁林松在发展产业上,有思想、有能力,敢想敢干、示范引领,他们发挥了很好表率带动作用,要进行大张旗鼓宣传,大力表彰鼓励,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努力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产业兴旺目标。坚持"一品多元、长短结合"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镇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打造XX镇"有品牌、有颜值、高效益"的绿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要抢抓机遇,用足用活乡村振兴、生态绿色、产业扶贫等相关政策,加大对村集体组织、企业、农户、能人大户、绿色产业扶持力度,加强产业技术培训,围绕种植、养殖业,有针对性开展疫情防控、虫害防治、修枝整形、培土施肥、采收加工等方面技术培训,指导农户抓好后续管护,着力提高种养技术水平,解决农民群众发展产业技能不足问题,通过加大宣传教育,抓好技能培训,开展智志双扶,激活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掌握技术,成为能人。加大农业产业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支持力度,解决好产业道路不通畅,水电不配套,产业配套设施用地难、成本高等瓶颈制约,不断改善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加大对XX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保的项目争取力度,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资金投入、技术帮扶等措施,扶上马、送一程,使之逐渐发展壮大,持续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持续提供政策支持保障。

四、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该村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不能回避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将给乡村振兴带来较大阻力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薄弱。XX村脱贫出列时间是20XX年,脱贫早,享受脱贫政策少,国家资金投入不足,道路等级低、电力设施基础设施达不到发展要求。猕猴桃产业园水利设施配套和有效利用率较低。农业设施偏少,产业园抗灾能力不强,还是"靠天吃饭",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全县养殖业标准化、设施化棚圈建设滞后,导致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思源农场、百牧山水养牛,旭日林下养鸡家庭农场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粗放经营的现状。

(二)农业产业不大不强。我村耕地、水源、劳力等资源相对偏少,也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种养业规模小而散,与二三产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几家种养殖业经营主体发育迟缓,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成长也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发展特色农业、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造成了农牧业资源投入"多"与产出效益"少"的矛盾。

(三)农村人居环境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环卫基础设施不完善,管护经费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未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处理场,大多数生活垃圾就堆在路边垃圾箱,定期拉运县垃圾场进行填埋处理,污水治理、粪污治理成为环境整治难题。

五、启发与思考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从XX村的实践来看,他们的农旅融合发展是成功的。总结起来,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选好配强村"两委"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有志青年回村发展产业,切实增强村党支部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将农村党建与巩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党员是村级产业发展的领头燕、致富带头人,带动群众增收持续推动群众生活改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是发展产业是关键。一是推行"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发展高标准猕猴桃产业园150亩;吴茱萸产业园350亩、今年吴茱萸和猕猴桃初挂果预计可收入2万元,为了增加收入在猕猴桃园套种甜玉米和大豆,目前甜玉米已销售24000斤,收入14198元,预计黄豆能收6000元,厂房出租5万元,预估村集体今年收入达9万元。二是发挥产业大户带动群众增收。目前有生猪养殖基地1个(思源生猪养殖基地)、养牛1个(百牧山水养牛)、禽类养殖2个(旭日林下养鸡,徐登富养鸡、)水产养殖1户、蜂糖李种植基地1个300亩(松林生态),枳壳种植基地1个有效带动78户脱贫户稳定增收,同时结合脱贫户实际,鼓励脱贫户发展种植猕猴桃、蚕桑、吴茱萸、养牛、养猪、养鸡等长短期产业结合发展模式,在舌弯发展养殖项目,三家企业以规模化种植养殖,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水库下至蔡家坡顺河形成农旅观光产业带,山上建设中药材产业园种植中药材,为下一步农旅结合发展打基础。三是明确重点是根本。乡村振兴群众的评判人员,关键是要以农民为核心,紧紧围绕农村人口、农村发展的需要,注重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些制约乡村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突出短板,同时,着力解决好民生保障和服务、文化风气习俗的引导。坚持把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主抓手,大力推动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积极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化便捷化,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大力推动以孝道文化、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乡风文明建设,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合理引导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全面推行移风易俗,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于充分挖掘和活化利用XX县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调研报告

XX作为原中央XX县、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凝聚着浓厚的红色基因。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新时期苏区精神,多措并举对红色资源加以挖掘保护和创新性发展,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让"红色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为充分了解我县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发展现状,助力推动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小组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相关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红色资源基本情况及挖掘保护利用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XX作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苏区县,是承载红色记忆的革命老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在20XX年11月至20XX年6月潮州市新一轮革命遗址大普查中,我县普查出革命遗址总数204个,比20XX年普查总数156个增加了52个。另外,在2022年评定的12个"潮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名单中,XX共有6个基地入选,分别为余丁仁烈士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氏试馆--中共XX县党支部(毛泽覃隐蔽处)旧址、追远堂--中共XX县委机关驻地、"温子良惨案"发生地旧址、西泉公书院--中共饶和埔浮山区委及交通站旧址、长彬小学(延德堂)--中共潮澄饶县委隐蔽斗争据点、浮山镇钟厝岭红色主题文化公园。

(一)注重保护修缮,奠定红色文化发展基础。一是充分统筹资金,修缮保护红色革命旧址。完成茂芝会议旧址、黄冈革命纪念亭、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军十四团旧址(堂背祠堂)修缮、余登仁故居陈列布展、海山义勇军抗日指挥部旧址、李沛群纪念馆陈列布展。20XX年4月,茂芝会议旧址、海山义勇军抗日指挥部旧址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茂芝会议纪念馆挂牌"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潮州市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新时代文明传习所"、潮州市博物馆之城体系单位。温子良革命烈士纪念公园(饶北革命史馆)已被列为潮州市党员教育基地。二是改善沿线环境,提升旅游体验。对现有的革命遗址开展试点论证规划建设,着力改善进入性景观道路、周边环境美化和配套设施等,切实加强红色旅游景区旅游厕所、环卫设施、游步道、停车场、导览标识建设、智能监控安全救援等保障设施建设。推出茂芝会议文化旅游形象标志,串珠成线、联线成片,打造广为人知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二)坚持红色引领,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一是大力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如上饶镇上善村以温子良"追远堂"旧址为基础,重点打造温子良革命烈士纪念公园、党群服务中心、党建文化广场等工程项目,并以此为中心连接全村红色村庄,以古村落、围楼、民俗和高山景点,串联茂芝会议旧址和永善村美丽乡村,从而让"红色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引领助力苏区乡村振兴。二是全面激活红色基因,促进革命老区精神薪火传承。利用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庆日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教育,推动开发乡土教育特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实景演出,让长征精神融入群众生活。三是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开展系列红色活动。如开展"红色文化"知识进基层、进学校、进企业,组建镇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讲述红色故事,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启迪,接受精神洗礼,使红色文化家家晓、红色故事家家言。同时,落实各党组织在清明节期间开展"学党史、缅先烈、赋初心"系列主题活动,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的道德风尚。

(三)聚焦文旅融合,擦亮红色旅游发展名片。一是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打造观光类、教育类红色旅游产品。对XX县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以现存革命遗迹和文物资源为基础,在精品项目建设行动规划中,整合提升"茂芝会议"红色旅游基地,打造以茂芝会议旧址为代表的观光类、教育类红色旅游产品,弘扬革命传统精神。二是以红色旅游为主线,规划打造红色精品线路。以红色文物和遗址为纽带,整合串连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包括"茂芝会议"旧址、西片古道、麒麟岭古驿道、XX土楼、张竞生故居、汤溪水库等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进一步促进红色文物和遗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三是以红色资源为抓手,积极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如上饶镇永善村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为发展思路,挖掘村内文化内涵,盘活全村旅游资源景点,采取股份合作、独资独营、授权经营、全民参股的形式成立了"XX县水波楼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充分调动全体村民积极性,鼓励开发本地特产,带动蜜柚、茶叶农业产业发展,拉动特色民宿、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形成集文物民俗、古驿道生态度假、红色教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四是以擦亮红色品牌为目的,扎实开展系列宣传推广工作。如我县"XX发布"公众号,在近期的"今日XX"栏目中,以"图片+文字"形式,简明扼要讲述长征干部纪念馆、西泉公书院等红色革命旧址的"前世今生";在20XX年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推出《百年风华·红色XX》栏目,走进XX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时光,为群众讲述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追寻共产党人的足迹,坚定革命理想信念。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在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已取得一系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红色资源保护修缮、宣传推广有待加强。由于历史原因,一些革命遗址为祖祠、公厅,遍布村内边角,数量多,多数革命遗址没有固定的保护经费,一些革命遗址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未能得到及时修复;未定级的革命遗址多处于无人管理和自生自灭状态,革命遗址的利用效益有待提高。如位于饶洋镇祠东村大陂楼(泰熙楼)的中共XX县委会成立旧址,由于缺乏宣传和打造,至今已鲜为人知。二是红色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文旅产出转化率较低,旅游产业化整体水平较低,一方面是酒店、民宿、餐饮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且缺乏富有本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另方面是旅游线路整合优化和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缺乏串珠成链的精品线路,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三是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红色故事讲述包装不够深入人心。

三、意见建议

红色资源承载着革命记忆,是特殊的文化资源,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充分挖掘和活化利用我县红色文化资源、拓宽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更为新时代革命老区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构建"一城一廊一海湾"XX发展新格局,促进XX实现高质量加快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开展全面摸底,系统保护修缮。建议有关职能部门与各镇协同配合,对各镇所在地红色革命遗址、史迹资料进行全面系统排查并建档立册。对已经认定尚未挂牌的革命遗址设立纪念碑或纪念牌等重要标志,对能够征集到的革命遗址资料管理使用单位应予征集并建立陈列室或展览室加以保存保护。同时健全长效保护机制,依照全县革命遗址、文物的保护修复管理方案,加强修缮维护。

二是整合文旅资源,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要推动"红、绿、蓝、古"四色融合发展,实现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碧水蓝天、古迹历史等人文景观与自然资源的高度整合。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趋势下,借助道韵楼修复、凤凰山茶旅走廊浮滨坪溪文旅项目、汛洲岛力诚博物馆文化小镇等多个文旅项目建设推进契机,依托XX苏区文化、客家文化以及茶文化、滨海旅游等多种文化资源,拓展红色旅游体验的外延与内涵,形成叠加吸引力,加大与我县及周边地区旅行社的合作力度,通过成熟旅游线路带动,或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拓宽我县文旅产品的市场前景,使红色旅游产品更加贴合文化旅游消费新趋势和大众旅游时代新要求,打造融合发展的"红绿蓝古"精品旅游线路,并加强线上线下对外宣传推广,不断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唤起在外游子、华人华侨的浓浓乡愁,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饶旅游、消费,切实把资源、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三是完善旅游配套,提升服务接待水平。建议从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高度,创新治理理念、政策措施和服务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开发建设运营,为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硬软环境。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运作机制,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的同时,按照项目扶持、发行贷款、民间参股、招商引资等投入方式,多渠道筹资,推动我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投资来源和主体多元化,走出一条做大做强我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树立"一盘棋"发展意识,强化大旅游观,在谋划推动城市建设、道路分布、产业发展、市民教化、文化研究、推广宣传上,将文旅产业发展纳入其中,逐步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安全舒适的酒店或民宿,顺畅便利的公共交通,简单明晰的道路指示,礼貌周到的接待服务,文明和善的市民风尚,做到用红色旅游吸引人,用历史文化、XX风情留住人,大力提升我县红色旅游的品牌效应。

四是挖掘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一方面,县文广旅体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红色文化历史的深度研究和精神价值的挖掘提炼,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尤其要在对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同时,注重对非物质形态(精神形态)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弘扬,如红色歌曲、红色文学作品等,特别是提炼和丰富苏区XX革命历史精神和内容,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比如大数据、云计算、5G、VR、AR等,让红色文物资源"动"起来,让游客跨时空、多角度、多维度地了解红色文物资源,让红色文物资源不再躺在展馆里,而是走进千家万户。另方面,要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群体,培训不同年龄段的讲解员,比如针对青少年群体,运用符合青少年语境的语言,把红色故事讲清楚、讲生动,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和感受革命先烈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勇于献身、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向上、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高尚品格,从而更好地传递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红色基因。

关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做强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结合防返贫动态监测常态化帮扶工作,笔者在平梁镇XX村担任第一书记时对XX村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期间,通过查看资料、入户走访467户1358人,召开党员大会、院落会、座谈会10次,广泛听取了党员、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结合乡村振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地处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15公里,东临石门寺村,南连棉丰村,西与太行村相邻,北与酒店村接壤。全村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90亩,水田969亩,生态林面积4810亩,退耕还林面积1371.7亩。下辖1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58户1756人,脱贫户286户879人,共纳入监测对象16户59人。XX村三委班子成员6名,全村共有正式党员32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村民代表27名,网格员17名。

二、党建引领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党建+特色产业,让产业旺起来。

一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先行。XX村依靠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肉牛、山羊、土鸡等特色传统养殖为重点,发挥能人大户的带头示范作用,家庭农场养殖已初具规模;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目前已建设标准化蜂糖李产业园200亩、优质桑园200亩,将蜂糖李和蚕桑产业做优做强,套种大豆玉米,收益3.3万元;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充分挖掘产业园沿线的山、水、林、路等自然风景资源、特色乡土资源、闲置集体资产,加大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联合开发、对外承包、资源入股等形式获取收入。

二是拓宽致富发展新路子。帮扶单位强有力推进"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三联工作机制,指导村两委理清思路,选准项目。探索"资本运作、项目扶持、产业培植、资源开发"等村财增收路径、及"村企共建"、多村联建、引进民间资金等发展模式,整合资金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项目联带、多村捆绑等形式,不断拓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渠道,促进村集体和群众个体同增收、共富裕。

(二)党建+乡风文明,让乡愁浓起来。

一是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建立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制度,把村支部建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巩固衔接脱贫成果的坚强战斗堡垒。以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契机,依托"我们的节日""新乡贤座谈会"等,研究制定服务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方案,通过支部联合党日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增强党日活动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将"321"基层治理模式和"三变"改革有机融合,探索推进"五务合一"建设,健全"六位一体"村级组织建设,落实"四议两公开"、"两说一商"制度,提高服务群众水平。

二是加强新民风建设。进一步发挥"一约四会"的作用,深入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宣教活动,开展道德模范、好人好事评选,对致富标兵、好家庭、好邻居、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等公开评选并表彰,近年来共表彰各类先进52人次,发放四件套、电饭锅等奖品80余件;XX村三组村民陈明洪因见义勇为行为获得"陕西好人"荣誉称号。

三是引导群众持续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制定保洁制度,聘用道路交通及河道公益性岗位保洁人员16名,确保村组卫生保洁工作全覆盖。同时,划定"三包"责任区,示范户带动、垃圾集中清理外运等方式,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净化美化人居环境,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提升了整体精神面貌。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过程中,村民长久以来形成的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也在逐渐转变,真正做到让乡村"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XX村支部党建引领的工作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将党建工作内涵延伸至村组,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但与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村干部治理能力薄弱。村干部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致富带富能力普遍偏弱等弱点,工作方式方法跟不上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有的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模糊认识、责任心不强、治理意识差等问题,村干部和村民还没形成"上下同心"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村干部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事务繁杂。村干部大部分精力用于考核迎检、做表表册册、防火、防汛、疫情防控等事务性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具体问题。

(三)基层组织"乏人",人才空心化严重。当前农村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本地的大多是"老弱病残",村级后备干部储备不足。

四、几点建议

(一)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加强村支部班子建设。选优配强用好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选拔廉洁自律、公道正派、心系群众的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把建好"领头雁"队伍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关键。二是抓牢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激发党员在党意识、爱党情怀,为党服务示范作用。深入开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主题活动,增强支部战斗力。

(二)制度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引进。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比如每年在农闲季节组织青壮年农民、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致富能人参加市县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其次,坚持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通过远程教育、现场教学等方式,发挥农村自有的"农博士""土专家""田秀才"作用,组织开展农业知识培训和实地培训,提升全村农民素质。

(三)多措并举,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抓实防返贫监测、信访维稳、疫情防控、平安建设、人居环境、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围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上树立风险意识,坚持"稳"字当头,调动一切因素,发展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完成全村农户卫生厕所改造,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平安建设上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邀请镇司法所、派出所对村民进行法治、电信诈骗等宣传教育,稳固提升村民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在为民办事服务上要突出问题导向,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回应"槽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解决好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来自XX县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XX县位于吕梁山西麓腹地,国土面积143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辖6镇、90个行政村,总人口14.87万(其中农业人口11.7万),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近年来,XX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坚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抓好生态文明和基础设施建设,协力同心,勇于斗争,务求实效,为推动XX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懈努力,在转型发展公式新路征程上砥砺奋进,大踏步走进了山区农业现代化后劲足、旅游业发展兴旺、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时代春天。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狠抓问题整改落实,强基础、补短板、抓提升,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笔者在这里浅谈几点XX县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做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一论述充分证明了XX县乡村振兴工作的正确做法。去年以来,XX县科学决策,按照"产业兴旺是基石、生态宜居是保证、乡风文明是灵魂、治理有效是核心、生活富裕是目标"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书写了产业升级、乡村美丽、农民富足的美丽篇章。

产业兴旺是基石

近年来,XX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走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道路,让村民的腰包更鼓、笑容更多、生活更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目前,养殖产业集群:以宏康牧业为龙头,构建肉牛循环产业链条,全县牛存栏达到4.76万头,带动全县农户3143户,涉及脱贫户2693户;扶持丰茂农业有限公司等饲草种植加工企业,全县种植饲草2.5万亩,带动农户1927户,涉及脱贫户1401户;加快推进山西昕广欣2万头生猪养殖等项目,全县猪存栏达到5.65万头,生猪养殖户达到275户,涉及脱贫户260户。中药材产业集群:与山西振东医药集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合作,重点发展黄芪、黄芩、党参、柴胡等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带动全县11个合作社,落实中药材种植面积4310亩,可带动农户1375户,涉及脱贫户964户。蔬菜产业集群:丰茂农业公司与12个经营主体合作种植辣椒1926亩,带动1200余农户务工增收,涉及脱贫户800余户;全县发展旱地西红柿、西葫芦、豆角等季节差有机蔬菜0.9万亩,发展芦笋1000余亩,带动农户5432户,涉及脱贫户4360户。支持天玉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山外香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32个合作社8000多户农户订单种植甜糯玉米达3万亩,涉及脱贫户7000余户。全县核桃林10万亩,2022年实施提质增效2万亩,涉及脱贫户2124户;高接换优2140亩,涉及脱贫户298户。

与此同时,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推动农旅产业提档升级。以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牵引,谋划培育特色农业园区、种养循环园区、种养加综合园区、种养加游融合发展园区,打造一批乡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带农富农效益。启动总投资6.09亿元、总面积8487亩的农旅特色产业园(田园综合体)项目,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生产体验区、乡村农业观光休闲区、艺术创意游览区、滨水田园康养度假区四个功能片区,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成为省级田园综合体,辐射带动全县农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一期工程基本完工,种植辣椒1300亩,配套建设了观景平台、循环交通系统、游步道、景观广场、景观桥、辣椒采摘加工体验区等;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推进。

生态宜居是保证

今年,XX县编制完成了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规划及6个专项规划,90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实现了全覆盖。新建、续建美丽宜居示范村13个,高标准创建省级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完成"四好"农村路55.48公里,改造农村户厕400座,维修、巩固农村供水工程8处,新建镇级、村级污水处理站9个。培训乡村干部、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27期2462人次。完成惠民演出71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028场。持续巩固"六乱"整治成果,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点)的评比选树活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正在加速形成。

笔者以XX县圪洞镇前东旺坪为例:近年来,前东旺坪村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横泉水库有利的地理位置,以"建设美好家园、发展乡村旅游"为目标,通过设计乡村观光、乡野休闲、乡俗体验项目,积极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对村庄进行了美化、绿化、改造无公害厕所、修建污水处理站,打造了一批属于前东旺坪的旅游新景点,修建入村口景观地标、停车场,文化广场、旅游3A级厕所、村史馆、茅草屋观景台、观湖木栈道、民俗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广场等。

现如今,走进前东旺坪村,入目之处皆是景,移步之处皆是情。干净整洁的街道、蜿蜒曲折的木栈道、写满故事的民俗文化馆、充满欢声笑语的儿童乐园......再加之原生态的乡村风貌,错落有致的民居和波光粼粼的横泉水库,都能让人兴致而来、满意而归。

乡风文明是灵魂

众所周知,重塑风俗习惯是一个持久漫长的过程,优良风气的持续也需要多方面多重手段的互相配合。2022年,XX县积翠镇孔家庄村党总支按照上级部署,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为抓手,深度挖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按照"美丽新积翠、幸福孔家庄"总体思路,孔家庄村大力推行移风易俗新风尚,不断创新治理模式,通过成立"馨心孝善"理事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浓厚氛围,真正实现了在村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在全村上下一致推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全体村民人心向上,积极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村风村貌、社会治理均得到全面提升。

去年以来,XX县坚持将推进移风易俗作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做好移风易俗引导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素质,让其从根本上意识到铺张浪费的不良后果,培养破除陈规陋习的内生动力。同时,该县还利用村规民约,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厚养薄葬,教育群众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打出了一套"氛围浓、制度强、亮点多"的组合拳,有效遏制不良风气,树立文明新风。

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XX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利民说,立足当下与着眼长远相结合,XX县将进一步完善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做细做好日常监督检查,有效发挥村(居)民自治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力和积极性,全力推进移风易俗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让新时代文明新风在北川大地蔚然成风。

治理有效是核心

治理越有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就越好。XX县持续推进环境整治促进乡村建设。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成果,持续加大对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等地段内的残垣断壁、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乱贴乱画等突出问题进行整治,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在此基础上,建立常态化的保洁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XX县政府副县长任海涛说,不断完善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新时代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生活富裕是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要用农民生活富裕水平来评价。因此,在加强兜底保障方面,XX县自2022年起把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纳入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和临时救助范围。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持续减少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减小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给予遭遇突发事件、意外灾害、重大疾病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临时救助,发挥临时救助过渡、衔接功能,解决群众过渡期内基本生活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中有进。

旗帜是鲜红的,精神是不朽的。吕梁精神将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成为XX人民奋斗的精神支柱,也为XX人民指明正确的发展道路,让我们乘上新时代的"东风",共同建成美丽幸福的"四宜"XX。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