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21篇(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64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5分钟

(二)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自我革新能力不足。虽然在20XX年、20XX年平均每年可表演100余场次,但是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的兴起和发展,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自我革新能力不足,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受众群体主要还是分布在上年纪的人,随着这一部分人的逐渐减少,XX村花鼓戏发展呈现萎缩态势,发展潜力不足。

(三)推广宣传力度不够,不利于文化传承和保护。XX村花鼓戏虽然在XX镇小有名气,但是出了XX镇,鲜少有人知道XX村花鼓戏,宣传推广的力度亟待加大。同时,随着新型媒体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逐渐遗忘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花鼓戏这一传统文化,极不利于这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四、建议和下一步打算

(一)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在旅游推广中,增设XX村花鼓戏这一旅游观光点,吸引外来游客欣赏传播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在一些文艺汇演中能够吸收花鼓戏表演,使这一文化重回舞台。

(二)建议上级部门能够在软硬件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XX村花鼓戏目前硬件设备大部分都是由业余剧团演职人员私人提供,在义演时使用极不方便,希望上级部门能够给予硬件设备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希望上级部门能够在唱词、曲调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让这一传统文化更好发展。

(三)建议上级单位能够组织相关业务的培训,提高花鼓戏在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自我革新和创新,扩大受众群体,激发发展潜力。

下一步XX村将增加花鼓戏表演场次,利用微信、抖音等传播媒介和短视频、自媒体积极推广这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喜爱、学习花鼓戏,力争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下去。

XX镇XX村调研报告

根据县乡村振兴工作的安排和部署,按照县委组织部的统一要求,交通局统筹安排,我于20XX年8月27日被选派到XX村担任"第一书记"进行驻村帮扶工作,驻村期间,在县委组织部、派出单位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本村实际,认真履行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职责,驻村期间工作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地处XX县城西北16公里处,位于水库库尾,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3576亩,林地面积4057亩,产业以猕猴桃、拐枣为主。共有农户441户1461人,其中有在测脱贫户93户204人,一般农户348户1257人;纳入动态监测5户7人;现有党员21人,其中女性5人,60岁以上党员6人;20XX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0元,已全部达标脱贫。

驻村帮扶单位进行轮换后,现由交通局作为XX村帮扶单位,我与工作队员、村"两委"、联村站所对原有的帮扶结对进行了相应调整,重新确立了每名帮扶干部与包联户的联系,确保了帮扶工作不断档,实现了"包贫联非"全覆盖。根据村内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现状,基础设施情况,结合本村实际协助帮扶部门制定了年度帮扶计划,通过走访入户了解村情户情,咨询镇村干部意见,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事项,完善村级档案资料等工作方式,深入实际开展帮扶。

二、主要工作

(一)建强村级党组织,提升乡村振兴组织力

驻村以来,我与驻村队员发挥机关党建相对优势,在镇党委的领导下,督促指导村党支部按年度党建工作计划,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按时开展组织生活会、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严格落实县委"三联"工作机制任务,定期召开三联工作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20XX年第一书记在支部党员大会上讲党课一堂,交流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化老党员的思想认识,凝聚全体党员入党初心。20XX年XX村转预备党员1名,培养积极分子2名。积极配合村"两委"工作,顺利完成20XX年县、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同村"两委"成员展现出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全村已形成争当先锋模范的良好氛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抓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强村富民

20XX年XX村村委会在产业、就业、生态、乡村治理方面狠抓落实,完成了小黑沟1、2、3组路段油返砂工程1.2公里,产业路340米;持续推进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00亩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小黑沟坡改水项目115亩,为新扩建猕猴桃产业园实施做准备;龙潭沟路水毁修复4处,阴坡沟至花花沟路、郑家山路砂石路水毁修复3公里;龙潭沟水库维修加固100米;汛期因灾导致45户农户饮水受损,经过全部排查,解决人饮管道,组织农户自救,已全部修复,饮水安全有保障。完成阴坡沟至花花沟硬化路(七组至八组)项目申报,计划2022年实施。我与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鼓励村内生产大户、种粮积极户努力发展生产,有效发挥带头作用;推动XX村200亩猕猴桃产业园建设完善,争取早日产生经济效益;积极向帮扶单位汇报,与有关行业部门沟通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全力支持乡村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带资入社、劳务用工等方式,合作社与脱贫户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增加脱贫劳动力就业,巩固农户增收,有效推进强村富民。

(三)推动完善"321"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

村委会依据群众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利益诉求等情况,建立放心户、关心户、连心户分级精准服务机制,对农户实行精细化管理;认真选任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的人员任一二级网格长,充分发挥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协管员、帮教员作用。通过入户走访、院落会、社群联系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的农户开展不同的服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做到人员选定精准,网格划分科学,作用发挥有实效。制定网格员亮明身份展示牌,鼓励"三线"人员参与调解化解矛盾、防汛救灾、疫情防控等,努力建成一个群众拥护、支持、参与的高效治理平台,乡村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四)深入联系群众,为民办事服务

我们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认真贯彻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易地搬迁群众后扶持政策,每周开会定期对"三类户"进行研判,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坚持定期走访入户排查,开展"六查六问",并做好台账动态管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根据各户存在不同致贫、返贫风险进行逐户研判,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目前全村有监测户5户7人。积极开展群众遍访工作,记好工作日志,重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关心群众生产生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最大限度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走访过程中村民反映的问题,能现场解答解决的就地回复,需要协调处理的向村委会及时反馈;利用宣传平安建设、防反诈、疫情防控、合疗收缴、"一卡通"专项治理等日常工作拉近与群众的感情,统一思想认识,宣传惠农惠民政策,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落实单位采购、工会购买等消费帮扶措施,购买帮销农产品近2万元;保障帮扶工作有序推进,积极向单位汇报,并从办公经费划拨3万元帮扶资金,用于解决XX村资金缺口。

(五)遵守纪律,严格驻村工作队日常管理

20XX年驻村以来,我严格落实吃住在村,无请假旷工现象。遍访农户300余户。认真填写了遍访台账,工作日志,制作了走访群众纪实册。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工作,能够吃苦耐劳;坚持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问社情访民意;坚持定期向单位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和思想动态,提出帮扶建议;坚持每半月参加镇机关例会并汇报工作。积极参加市、县、镇组织的乡村振兴工作培训,认真学习消化乡村振兴应知应会相关政策。

三、存在的问题

驻村近半年的锻炼,在与村民面对面的交流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逐渐适应农村工作节奏,提高了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增强了吃苦耐劳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但是离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和方式方法还有待提高;引导农村产业发展的思路还需开拓;跑项目争资力度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以上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升工作能力,立足本职岗位,努力解决群众期待的事项,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当中。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支部联建力度

为实现党组织优势互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向上级汇报,加强与XX村党支部沟通交流,落实"三联"工作机制,就联建工作目标、内容、开展形式等制定实施方案,签订结对联建协议。在支部联建中寻找结合点,推动党建与业务、业务与服务群众、服务群众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从而达到党建引领、优势互补、难题共解、共同发展的目的,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提质增效。

(二)提升产业发展效益

全面推进村内产业发展。XX村已发展配套设施完备的猕猴桃产业园200余亩,预计2022年开始陆续挂果,为提高经济效益,壮大产业发展,计划明年争取再发展扩建150余亩。对村民稳岗就业、增收致富起到了促进作用。围绕产业发展,争取完成产业园路硬化和基础配套设施,为农旅融合奠定基础。对XX村一组产业路硬化争取列入计划,达到产业扩建和基础设施完善同步进行。

(三)强化"321"乡村治理

一方面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计划组织"三线"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定期邀请镇司法所及专业人士来村开展专题培训,教授相关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切实提升"三线"人员履职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激发干劲强化履职。充分发挥"三线"人员骨干中坚作用,让"三线"人员成为群众中的干部,干部中的群众。定期组织召开"两说一商"例会,征求群众意见,商议民生事项。

(四)建设美丽文明乡村

进一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鼓励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加大新民风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落实村组道路修缮,改造村部周边沿线的道路乱堆乱放现象,推动实施绿化、靓化工程,使乡风文明得到有效提升。

调研报告:大成桥:从涸泽而渔到生态致富的乡村蝶变

大成桥位于湖南XX的XX市,原名"大胜桥"。清朝时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当地人崇文,故更名为"大成桥"并沿袭至今。

大成桥镇曾因盛产煤炭和口味蛇一度远近闻名,又因煤炭资源枯竭和野生动物保护而中落彷徨。痛定思痛之后,大成桥镇从资源掠夺型发展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精品农业与乡村旅游,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和全国文明村镇。

昔日煤都

20世纪中后期,大成桥产煤,58平方公里的镇域面积中有大小煤矿10余家,鼎盛时期税收过亿元,是远近闻名的"煤都"。

永盛村是大成桥煤炭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时永盛村里有三个小煤窑,在当地的集体收入中,煤矿开采算是一枝独秀,村里小煤窑最红火的时候,年产煤60万吨,上交租金1000万元。

据永盛村村民陈国文回忆,当时大成桥街上到处是高档酒店,村里的各种豪车比拖拉机还多。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20XX年开始,村里小煤窑陆续停产、整合;到20XX年10月,大成桥镇传统煤矿被全部关停。

当时大成桥挖煤来钱太快了,镇村包办基础设施建设,提前透支承包收入,群众等靠望思想严重,办酒设宴奢靡之风盛行。日进斗金的煤炭产业戛然中断,镇村两级和不少与煤相关的从业人员如同从云端掉入深谷,茫然迷失了方向。根据20XX年的统计,当时全镇8个村(社区)有6个负债运行,有2个村负债超过一千万,典型的永盛村村级债务光法院判决生效的本息达到了8000多万元。不少小煤窑的股东因为借了银行甚至高利贷失信,有家难回。

多年滥采,还带来了其他问题,造成了稻田下陷、山塘蓄水能力降低等"后遗症",很多农民有田难耕;由于大批矿工涌入,村里搭建的简易建筑,不仅违章占地,还存在安全隐患。接下来该怎么办,成为困扰当地的一道难题。

远去的口味蛇

大成桥产蛇,也有做蛇肉的传统,曾经的湖湘传统名菜"XX口味蛇"就源自这里。凭借雄厚的经济条件和厨艺优势,大成桥的吃蛇产业一度繁荣,常年名车云集,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很多人不惜驾车几百公里来到大成桥,就是想吃上一道正宗的口味蛇大饱口福。

回忆当时的生意,曾经开过蛇馆的朱文兵还在念念不忘:"20XX年大成桥吃蛇最火的时候,有大蛇馆一家,小蛇馆十多家,镇上光吃蛇的产值就超过5000万元。一份五步蛇肉可以卖到2000元,而且越是毒蛇越贵,不提前几天预约还吃不到"。

吃蛇的多了,自然带动了当地的捕蛇业。很快,大成桥的野生蛇销声匿迹,并殃及周边地区,造成鼠害为患。野生蛇少了,很快有人办起了2家大型毒蛇养殖场,不仅供应镇上大大小小的蛇馆,还为XX人在长沙、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的几十家蛇馆供货。

一边是食客们的大快朵颐,一边是野生动物保护者的不懈呼吁。同是小煤矿被集中关闭的20XX年,长沙地区"野生蛇保护行动"在全国率先启动,大成桥和全市其他大小蛇店一样被陆续关闭,伴随着煤矿和蛇馆的关闭,大成桥经历了峰谷跌落式转换。

破冰之旅

被迫从自然资源优势中唤醒,转型发展的痛苦是肯定的。在大成桥镇政府工作多年的刘柳青介绍,当时大成桥处于发展要素"五无"状态:一是无交通区位优势,大成桥镇距县城虽然只有25公里,但道路弯曲颠簸,单程就要一个小时。二是无生态资源优势,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采煤历史,周边的农田、道路、房屋斑裂、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三是无政策优势,那些年没有市县领导到大成桥联系办点,缺乏强劲政策支持。四是无资本优势,多年内没有国有资本下达大成桥,也没有省市县重点项目在这里布局。五是无产业优势,除了已经偃旗息鼓、满目疮痍的采煤业,几乎没有其他产业基础。

优势相当缺乏,问题却很突出。大成桥镇的一位干部回忆:"煤炭关停后,由于遗留问题多,大成桥进京到省的信访问题相对突出,省委巡视XX的信访问题,大成桥将近占了三分之一。在当时的全XX市绩效考核中,大成桥在倒数几名徘徊,而且已经成了习惯。"

穷则思变,乱则思治,大成桥的发展窘境也引起了多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大成桥镇党委政府注重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自治、德治、法治协同发力,充分培育发展社团组织,努力探索"支部扎桩、社团织网、三员共治"工作机制,推动支部党员、社团会员、家庭成员三位一体参与乡村治理。

土地是农业的命脉,大成桥从土地流转入手,率先找准了粮食安全和产业发展的新路。20XX年,鹊山村的4205亩田地有90余亩抛荒,而一些有想法的承包户又苦于土地限制,存在"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供需矛盾。鹊山村党总支书记陈剑认为,必须依靠土地经营权流转,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从根本上同时解决农业抛荒和发展用地的问题。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鹊山村针对村里土地细碎化的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率先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对全村土地进行整体流转,并成立"土地银行"加强管理,整体规划,规模经营。这一创新举措很快见效,"鹊山模式"入选20XX中国十大年度改革案例,随后大成桥镇被列入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努力终将有回报,慢慢地,大成桥走出了困境,取得了实效,实现了治理效能、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平安建设、产业发展等多维度华美蝶变。

文明新风

乡村陋习虽不合理,但由来已久,改变起来很不容易。大成桥镇党委书记贺伟说:"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梳理出当地八大乡村陋习,经过细致研究,出台了专门方案,持续发力,久而久之,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全镇实现了"镇域范围无经营性麻将馆、婚丧嫁娶以外无酒席、邻里之间无礼金往来、功德银行积分无空白"的"四无"新局面。

大成桥镇党委副书记郑小玲介绍,在大成桥有一个奇迹,就是镇域范围内没有一家经营性麻将室。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镇里采取了"宣传+打击+疏导"三结合的办法。先是集中宣传沉迷麻将破坏家庭、败坏民风、影响身体等危害;再是抓住疫情防控契机集中关闭100多家麻将馆,销毁了400多台麻将机。

鹊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剑点头称赞:"光堵不疏还是不行的,不打麻将了,老百姓闲余时间干什么?为此镇里还是花了力气、动了脑筋!"据陈剑书记介绍,镇上先是引导一批村民到村里的企业就近就业。再是因势利导修建完善了几个文化广场,不仅按屋场分布送来了音箱,有时还从城里请来专业的舞蹈老师编舞、领舞。除此以外,镇党委还动员各村组织巾帼风采志愿服务队等社团组织搞公益活动。大家都有事干,而且越干越有劲,打麻将的自然就少了!

在大成桥还有一个奇迹,就是邻里之间无礼金往来。二泉村党支部书记刘猛介绍:"在大成桥,婚丧酒席尽量从简,原来一个丧礼通常花费在8万以上,现在控制在3万以下,时间控制在两天以内,还有的把骨灰撒在河里实行生态水葬,就更简单了。"

玉新村村民陈命桂对此非常赞同:"人情是把锯,你来我往受不住。大摆宴席往往是打肿脸充胖子,热闹一下子,作难半辈子。"每逢婚丧大事,各村文明劝导协会的就会主动上门,一方面积极帮忙,一方面提醒谢绝礼金,慢慢就蔚然成风。仅此一项,至少为每个家庭一年减少人情开支1万以上。

内生动力

要实现乡村治理,必须激活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展才有可持续性!这是从大成桥这几年巨大变化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在发展产业方面,大成桥依托慢慢修复的良好环境,做起了生态农业、规模农业和高效农业。全镇三万一千亩水田,已经有一万八千亩流转到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流转到适度规模经营的产业主体,培育了86个特色产业主体。

目前,尚果采摘园、贪吃侠2个乡村旅游项目已在大成桥镇鹊山村集中开园迎客,累计接纳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常德等地的游客10万余人。尚果采摘园一年四季都有水果采摘,市场上火龙果卖四块五块的时候,尚果采摘园早就以十二块左右的高价错季销售光了。贪吃侠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读博士丁伟介绍:"我们推广科技化圈养,这里的鱼突破了传统养殖方式,24小时增氧,产量是传统的十倍以上。鱼的粪便全部收集起来,不污染水资源"。同时,生态有机的稻虾米卖到10块1斤还供不应求。

目前,大成桥镇已经培育了湘都生态农业、贪吃侠农业、黄土仑矿泉水、丰裕科技、营健农业服务公司等一批技术成熟、市场前景看好的优质农业企业和项目,年产值达2亿元,促成全镇近3000人在家门口就业,光增加劳动就业收入就超过5千万元。

在乡规民约方面,从20XX年3月开始,大成桥成立了一个功德银行,以村为单位,以家庭为单元,每家每户发了一本功德银行的存折,其中包括14个大项60几个小项的积分,比如说你参加一次义务劳动就积2分,参加一次义务献血就积5分,搞一次婚丧简办就加10分,分数到年末可以到村里的功德银行超市兑换相应价值的礼品。

积分还和评优评先挂钩。比如评优秀共产党员,家庭积分至少要超过30分;村里的年轻人想入党,以及每年镇里组织的"大成清风之星"评选,功德积分都要超过30分。镇上还积极探索"小手牵大手"的教育方式,让小朋友动员家长多做点公益多积点分。这个看起来是形式主义、搞不长久的活动,竟然已经坚持和推广了2年,成为当地人的道德共识和生活习惯。目前全镇拥有8857本"功德银行"存折,十万余累计功德积分,将大成桥的美德与家风代代传承。

关于XX村实施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在20XX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大论断,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给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五条具体路径,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驻村以来,笔者紧扣如何建设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乡村,实现乡村五个振兴等问题与村贤人士座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扎实开展实践探索,通过深入思考、认真总结,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概况。XX村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处,辖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41户1473人。辖区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1亩(其中:水田492亩、坡地2273亩),林地面3118亩。20XX年人纯收入13794元,主要收入来源外出务工收入,全村特色产业以中药材吴茱萸、猕猴桃种植、脆李,传统农作物玉米、洋芋、红苕、水稻、豆类为主,养殖以养鸡、养猪、养牛、养鱼为主。

2.脱贫户、监测对象分布情况。20XX年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脱贫户106户352人,监测户20户59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户3人,边缘易致贫户5户7人,突发困难14户47人。2022年6月底已消除致贫风险12户34人,未消除致贫风险8户25人。

(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情况

1.责任落实方面。成立XX村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由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镇联村干部、村"两委"36人组成乡村振兴四支队伍。县应急管理局为联村帮扶单位,落实25名局机关帮扶干部、6名镇联村干部和村"两委"5名干部,建立了包贫联非机制,实行干部包脱贫户、监测户、联系一般农户帮扶机制,做到了全村农户帮包联系全覆盖。

2."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方面。义务教育方面。学龄人口共178人,监测户、脱贫户学生45人享受教育资助政策,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适龄学生无辍学学生。安全住房方面。20XX年因灾纳入拆除新建共10户,现已全部入住,补助资金全部兑付到位。2022年5月通过对全村住房大排查,目前还有9户住房存在安全隐患,逐步已经落实排危处置。健康扶贫方面。全村农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达100%,其中:五保户由财政资金代缴,低保户、监测户参保后落实每人70元参保补贴。全村慢性病62户81人患者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落实医疗费报销政策。有村医生1名,建有四式分离标准化村卫生室。安全饮水方面。XX村现有供水工程9处,覆盖全村7个村民小组,9处水厂设施维护运行正常。三组何家沟在持续干旱时间段有间断性停水问题,目前已完成改造,人畜饮水保供保障基本到位。

3.政策落实方面。产业扶贫。成立了中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户入股16户;发展高标准猕猴桃产业园150亩;吴茱萸产业园350亩,目前猕猴桃长势良好,吴茱萸已挂果预计今年可产5000斤。产业大户有生猪养殖基地1个(思源生猪养殖基地)、养牛场1个(百牧山水养牛)、禽类养殖大户2个(旭日林下养鸡,徐登富养鸡)、家林养鱼、翠李种植基地1个300亩,枳壳种植(徐登富),有效带动78户脱贫户稳定增收。稳岗就业。全村累计转移劳动力520人,为脱贫户和监测户外出务工人员申报一次性交通补贴57人,兑现27600元补贴。落实公益性岗位13个,博元公益御源军(保洁员)5名,选聘生态护林员6名,助推脱贫户和监测户增加现金收入。兜底保障。全村有农村低保52户104人、特困供养21户21人(其中:集中供养4人、散养17人),残疾人102户108人,全部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做到一户不漏、一人不落、应兜尽兜、应保尽保。

4.工作落实方面。XX村成立了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工作专班,负责组织对住房安全、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和安全饮水有保障等进行实时监测,每周村委会与四支队伍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进行综合研判,每月逐户深入排查,按"应纳尽纳"原则,每月更新一次台账。对纳入的监测户落实帮包责任人,针对个别户采取产业、就业帮扶增加收入,加大转移性收入帮扶力度等措施防止返贫。

(三)基础设施情况

XX村辖区内有汉药公路横亘其间,南北贯通(沥青)6公里,是本村主要对外通道。通组达户(水泥)路15.5公里。村内7个小组全部通动力电,光纤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

(四)乡村人居环境情况

一是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提升行动,推行农户"门前四包"制度,使村组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二是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切实加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农村卫生厕所建设。

(五)乡风文明文化建设情况

一是基层文化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2处农民健身广场。二是农民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今年开展了"锦绣汉阴我先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文化点亮家园"戏曲进乡村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反诈防诈及养老诈骗等各项政策法规的宣传;建立了XX村爱心超市,结合村道德评议会工作,每月定期免费向获得爱心积分的群众发放物资,利用"黑红"榜方式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开展了青年文明实践站助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家风转变等系列活动。持续推进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的新民风建设深入开展,不断加强村风、民风建设,弘扬新风气、传播正能量,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摒弃等靠要、树立勤劳致富社会新风尚。

(六)社会治理方面

运用"321"基层治理模式,鼓励群众参与村级事务。村两委选聘了8名网格员和1名管理员担任XX村三线工作人员,坚持每季度召开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和三线人员参与的"两说一商"民主议事会,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七)群众认可度方面

村"两委"及全体帮扶干部常态化走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熟悉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宣传省、市、县惠农政策,指导农户做实人居环境整治,搞好室内外、前庭后院环境卫生,根据实际帮助农户解决困难问题,累计为群众办理实事20件,群众的认可度逐步得到提高。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该村在乡村振兴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不能回避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将给乡村振兴带来较大阻力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薄弱。XX村脱贫出列时间是20XX年,脱贫早、享受脱贫政策少,国家资金投入不足,有些农户住房陈旧,安全饮水基础设施达不到标准。特别20XX年8月份以来遭受多轮强降雨造成村级道路、便民桥、饮水工程不同程度受损,灾后重建资金投入不足。猕猴桃产业园水利设施配套和有效利用率较低。农业设施偏少,农田抗灾能力不强,主要还是"靠天吃饭",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全县养殖业标准化、设施化棚圈建设滞后,导致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思源农场,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粗放经营的现状。

(二)农业产业不大不强。该村耕地、水源、劳力等资源相对偏少,也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或"一村一品",种养业规模小而散,与二三产融合程度低、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几家种养殖业经营主体发育迟缓,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不具备开发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造成了农牧业资源投入"多"与产出效益"少"的矛盾。

(三)农村人居环境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环卫基础设施不完善,管护经费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未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处理场,大多数生活垃圾就堆在路边垃圾箱,定期拉运县垃圾场进行填埋处理,污水治理、粪污治理成为环境整治难题。

(四)农民群众文明意识不强。相对城镇而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创建水平不高、措施不实、工作不细,造成乡村传统不良习惯没有得到有效纠正,村民的文明意识相对较差,封建迷信、信谣传谣、聚众赌博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人不思进取、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等、靠、要思想严重,遇到困难伸手向国家、向政府要钱要物;有的负债娶妻后不孝敬老人甚至嫌弃父母,造成很多老人"因婚"致贫;有的进城搬迁户存在"搬少不搬老",致使老人居住老土坯房,存在安全住房隐患。类似这些问题在农村比较常见,已然形成了一股不良社会风气,因此,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文明意识亟待提高,改变乡风民俗任务任重道远。

(五)乡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基层农技队伍和实用人才队伍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引领新技术的"尖兵"人员。全村青壮劳动力偏少,人才短缺。全村平均每年外出务工人员520人左右,留守在家主要以老弱妇孺和痴、聋、傻、哑等为主,发展产业缺乏青壮劳动力。

(六)农民稳定增收渠道不宽。受市场、自然灾害的双重制约,农业内部增收动力不足、空间有限,要实现"土里刨食"难度很大,通过对其中一些农户进行常年观察,该村农民产业收入来源只有三项即种地、养畜、务工,多年基本保持不变,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同时,该村现有的种养殖企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企业规模效益不显明,对农村经济拉动能力有限,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面临党中央、国务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的大好形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绝不能沿袭传统,要敢于突破,要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有新提升。乡村振兴是一次农业的全面转型、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民的全面进步的新蓝图,是走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生态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的新道路,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业农村"放管服"等改革的新政策,对于进一步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二)、在方法步骤上要有新思路。要正确处理好规划、主体和时间的关系,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按照中央、自治区和盟委的统一部署,实施"三步走"战略,具备战略定力,具有历史耐心,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避免一哄而上、搞形式主义。

(三)、在资金投入上要有新举措。"钱从哪里来"这个最现实的问题解决不好,乡村振兴这一美好的蓝图就无法绘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在整合财政资金、创新农村金融、吸纳工商资本、汇集社会力量等方面下功夫,使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三农"倾斜,使广大农村牧区成为吸引"人力、财力、物力"的政策洼地。

(四)、在实践探索上要有新机制。要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依法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权能,更好地用活土地经营权。持续推进农村"三权"促"三变"改革,重点抓好清产核资、身份确认、股份量化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农民收益。

(五)、在推动落实上要有新合力。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充分发挥政府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吸引各行各业人士投身乡村振兴运动,充分运用各类新兴媒体,及时总结提炼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好的经验做法,丰富宣传载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

四、对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发挥优势,抓住关键,补齐短板,统筹推进实施。具体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做好文章,寻求突破。

(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一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结合XX村实际,大力培育思源农场养殖、吴茱萸枳壳中药材种植、高标准猕猴桃优势产业,到2025年打造出"肉、药、果"三大支柱产业。二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发展庭院经济、中药材;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三要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推进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牧业、体验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二)坚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们要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巩固、壮大、提升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创业和创新,确保农业"后继有人"。二要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把本土人才培养纳入培训计划当中,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指导作用,培育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

(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一要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以"乡风文明提升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精神风貌。二要树立朴实的价值观。引导XX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乡村风尚。三要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好"用文化力量激发群众脱贫动力主题活动",鼓励农牧民群众围绕"脱贫攻坚""扶贫扶志"等主题,自编自演舞蹈、小戏等节目,展现新时代农民摆脱贫困、奔向幸福生活的良好风貌。

(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一要因地制宜搞好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提升农村无害化厕所程度。二要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实施乡村绿化行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高效环保推进资源开发利用,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确保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清新和家的味道。

(五)坚持党建统领发展,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是关键。一要打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以抓党建促振兴。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从严治党"1+3"制度体系,统筹谋划农村党建工作。创新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发挥镇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农村实现有效覆盖。二要培养过硬的党员队伍。从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持续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注重在优秀青年农牧民中发展党员,切实用好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党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关于XX村实施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论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驻村以来,我带着"如何建设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乡村,实现乡村五个振兴"这些问题入户走访,与村贤人士座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了总结和深入思考,结合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调研,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XX村乡村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XX村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处,辖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41户1473人。辖区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1亩(其中:水田492亩、坡地2273亩),林地面积3118亩。20XX年人均收入13794元,主要收入来源外出务工收入,全村产业以吴茱萸、猕猴桃、养鸡、养猪、养牛、养鱼为主。(二)脱贫户、监测对象分布情况。20XX年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脱贫户106户352人,监测户20户59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户3人,边缘易致贫户5户7人,突发困难14户47人)。2022年6月底已消除的12户34人,未消除风险8户25人。

2.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情况。一是责任落实方面。成立XX村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由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镇联村干部、村"两委"人员组成乡村振兴四支队伍,建立了包贫联非机制。县应急管理局为帮扶单位,落实25名局级帮扶干部、6名镇联村干部和村"两委"5名干部,实行干部包脱贫户、监测户、联系一般农户帮扶机制,做到了全村帮包联系全覆盖。

二是"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方面。义务教育方面。学龄人口共178人,监测户、脱贫户学生45人享受教育资助政策,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适龄学生无辍学学生。安全住房方面。20XX年因灾纳入拆除新建共10户,现已全部入住,补助资金全部兑付到位。2022年5月通过对全村住房大排查,目前还有9户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健康扶贫方面。全村住户都已缴纳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完成率达100%,五保户由政府代缴,对低保户和监测户落实每人70元补贴。全村慢性病62户81人患者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落实医疗费报销政策。有村医1名,建有四式分离标准化村卫生室。安全饮水方面。XX村现有供水工程9处,覆盖全村七个村民小组,9处水厂设施维护运行正常。除三组何家沟干旱有间断性停水现象,目前已完成改造,提升水量保障能力,其他各组供水正常。

三是政策落实方面。产业扶贫。成立专业合作社16户入股中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高标准猕猴桃产业园150亩;吴茱萸产业园350亩,目前猕猴桃长势良好,吴茱萸已挂果预计今年可产5000斤。产业大户有生猪养殖基地1个(思源生猪养殖基地)、养牛1个(百牧山水养牛)、禽类养殖2个(旭日林下养鸡,徐登富养鸡)、家林养鱼、脆李种植基地1个300亩(松林生态),枳壳种植(徐登富),有效带动78户脱贫户稳定增收。稳岗就业。全村共实现劳动力转移人员520人。为脱贫户和监测户外出务工人员申报一次性交通补贴57人,兑现27600元补贴。落实公益性岗位13个,博元公益御源军(保洁员)5名,选聘生态护林员6名,增加脱贫户和监测户收入。兜底保障。全村有农村低保52户104人、特困供养21户21人(集中供养4人,散养17人),残疾人102户108人,全部落实保障政策,做到了一户不漏、一人不落、应兜尽兜、应保尽保。

四是工作落实方面。XX村成立了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工作专班,负责组织对住房安全、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和安全饮水有保障等进行实时监测,每周村委会与四支队伍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进行综合研判,每月逐户深入排查,按"应纳尽纳"原则,每月更新一次台账。对纳入的监测户落实帮包责任人,针对个户采取产业就业帮扶增加收入,按政策落实转移性收入等措施防止返贫。

3.基础设施情况。XX村辖区内有汉药公路横亘其间,南北贯通(沥青)6公里,是本村主要对外通道。通组达户(水泥)路15.5公里。XX村现有供水工程9处(其中自流引水4处),覆盖全村七个村民小组,目前9处供水工程维护运行正常。村内7个小组全部通动力电,光纤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

4.乡村人居环境情况。一是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提升行动,推行农户"门前四包"制度,使村组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二是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切实加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农村卫生厕所建设。

5.乡风文明文化建设情况。一是基层文化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全村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2处农民健身广场。二是农民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今年开展"锦绣汉阴我先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文化点亮家园"戏曲进乡村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反诈防诈及养老诈骗等各项政策的宣传,建立了XX村爱心超市,结合村道德评议会工作,每月定期免费向获得爱心积分的群众发放物资,利用"黑红榜"方式表彰先进鞭策后进,通过青年文明实践站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家风等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的新民风建设深入开展,不断加强村风、民风建设,弘扬新风气、传播正能量,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摒弃等靠要、树立勤劳致富新风尚。

6.社会治理方面。运用"321"基层治理模式,鼓励群众参与村级事务。村两委做好防返贫工作。村两委选聘了8名网格员和1名管理员担任XX村三线工作人员,并坚持每季度召开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和三线人员参与的"两说一商民主议事会",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7.群众认可度方面。村"两委"及全体帮扶干部常态化走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指导农户人居环境整治,搞好室内外、前庭后院环境卫生,熟悉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宣传省、市、县惠农政策,并根据实际帮助农户解决困难,群众的认可度逐步得到提高。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该村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不能回避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将给乡村振兴带来较大阻力和困难。

1.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加之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田网、路网、渠网"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格局没有改变。项目支撑力度不够。XX村脱贫出列时间是20XX年,脱贫早,享受脱贫政策少,国家资金投入不足,有些农户住房陈旧,安全饮水基础设施达不到标准。特别20XX年8月份遭受多轮强降雨造成村级道路、便民桥、饮水工程不同程度受损,恢复遇到资金困难。猕猴桃产业园水利设施配套和有效利用率较低。农业设施偏少,农田抗灾能力不强,还是"靠天吃饭",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全县养殖业标准化、设施化棚圈建设滞后,导致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思源农场,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粗放经营的现状。

2.农业产业不大不强。受传统农业影响,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生产居多,种养业规模小而散,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明显,致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之村里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的劳动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

3.农村人居环境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环卫基础设施不完善,管护经费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未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处理场,大多数生活垃圾就堆在路边垃圾箱,定期拉运县垃圾场进行填埋处理,污水治理、粪污治理成为环境整治难题。

4.农民群众文明意识不强。相对城镇而言,村民的文明意识相对缺乏,封建迷信、信谣传谣、聚众赌博等现象较为普遍。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想干农活,希望政府供养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一些人不思进取、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等、靠、要思想严重,遇到困难伸手向国家、向政府要钱要物;有的负债娶妻后不孝敬老人甚至嫌弃父母,造成很多老人"因婚"致贫;有的进城搬迁户存在"搬少不搬老",致使老人居住老土坯房,存在安全住房隐患。类似这些问题在农村比较常见,已然形成了一股不文明风气,因此,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文明意识亟待提高,改变乡风民俗任务是任重道远。

5.乡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一是,基层农技队伍和实用人才队伍不足。农技人员大都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二是村民人员新知识能力较弱,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引领新技术的"尖兵"人员;三是村干部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缺乏勇于担当、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发展良机造成工作被动。全村青壮劳动力偏少,人才短缺。全村平均每年外出务工人员520人左右,留守在家孤家老人、小孩和痴、聋、傻、哑等人,发展产业缺乏青壮劳动力。

6.农民稳定增收渠道不宽。家庭为单位小农生产居多,种养业规模小而散,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明显,致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供求信息引导,受市场、自然灾害的双重制约,农业内部增收动力不足、空间有限,要实现"土里刨食"难度很大,通过对其中一些农户进行常年观察,该村农民产业收入来源只有三项即种地、养畜、务工,多年基本保持不变,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同时,该村现有的种养殖企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企业规模效益不显明,对农村经济拉动能力有限,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意见建议

1.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摸清全村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及村规民约、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2.在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首先要结合村上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能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来增加群众收入。其次组织致富带头人外出参观学习、灵通信息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参加县级组织的参加种养殖、务工知识等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农产品粗加工、工艺品加工等,最大程度增加农民收入。

3.乡风文明,开展"倡树新风气"系列活动。推行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不定期开展"移风易俗标兵""卫生标兵""种养殖能手""石堆标兵"等活动,加大宣传激发村民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热情和积极性。利用"元旦""庆三八""端午""庆七一"等举办广场舞、书画、文化下乡等活动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滚子梁沿线打造文化长廊,主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潜移默化接受教育,让群众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新风尚。

4.加大对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医疗、教育、文化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5.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打造文化旅游。

6.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支持。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于XX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喜迎二十大推动XX高质量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要求,紧扣"全方位推动XX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主题,结合工作职责,对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

当前,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主要有农村基层党政人才队伍、乡土人才队伍、农技推广人才队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等。截止目前,大量人才向城市集中,与此同时,农村且面临着劳动人口和人才输出、乡村空心化、人才队伍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等现实问题。

一是乡村振兴人才大量外流。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的变化,多数农民家庭改变过去以自家承包地经营为主业的生产方式。同时存在,大量有知识的农村青年外流,"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投亲靠友挂出去一批",导致农村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人口空心化"问题。同时,由于农村在薪资待遇、配套设施、未来发展等方面难以与城市抗衡,即使引进了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

二是乡村振兴人才年龄结构失衡。由于青年人口的大量流失,农村基层党政人才队伍、村社干部队伍等面临着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全区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老化较严重,55岁及以上党员占农村党员数的42.29%,35岁及以下仅占16.05%。同时"三农"工作队伍人员年龄老化、视野不宽、素质偏低、本领恐慌等问题比较突出,与农村农业现代化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三是部分乡村振兴人才"水土不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入大学生村官等加快引育农村人才的措施,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社会现代化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部分人才对农村现状缺乏了解,如一些大学生村官缺乏农村工作专业知识,在实践工作中没有深入调查就开展工作,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另一方面,一些针对乡村振兴人才开展的职业培训重理论轻实践,培训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二、乡村振兴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区把引育"新农人"作为破解农村人才瓶颈制约,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吸引新乡贤、农民工、大学生回归乡村反哺故里。

一是不拘一格"引才"。聚焦破解农村"人难选、选人难"、村干部能力素质不高等问题,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制定印发《XX区回引优秀人才返村任职实施方案》,按照每村3-5人的标准,建立以本村致富能手、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为主体的人才信息库,开展寄送一封倡议书、召开一次座谈会、组织一次上门走访的"三个一"活动;同时注重发挥流动党支部、商会等力量,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吸引在外优秀人才关心回报家乡。换届以来,全区累计线上、线下对接在外人才180余人次,回引17名乡贤返村任职,其中任村党组织书记6名。

二是搭建平台"用才"。推行区、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模式,结合乡村发展需求、村级班子结构需要、在外人才任职意愿及能力素质等,逐村精准制定人事安排方案,因人择优定岗;同时,通过积极举办各级培训班、搭建"田间课堂"等方式,优先推荐返乡任职人才参加各类集中培训10余场次、80多人次,并以开展办好"开门一件事"活动为抓手,组织返乡任职人才科学制定村级5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定履职"第一仗"攻坚事项,累计解决26个历史遗留问题,推动落实110多个民生项目,推动他们"上马即奔跑、上任就实干"。

三是用心用情"留才"。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对返乡任职人才统一纳入村"两委"干部范畴进行管理,严格落实坐班值班、履职考核等制度,并探索推行"导师帮带制",安排驻村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实践导师"、相关科室业务骨干担任"业务导师",采取"2+1"帮带培养模式开展结对帮带,着力从改进基层工作方法、丰富群众工作经验、提升应急处突技能等方面帮助返乡任职人才尽快进入角色、更好开展工作;同时,对于实绩突出的返乡任职优秀人才,在各级"两优一先"及"两代表一委员"中予以优先推荐,去年来共有6名返乡任职人才当选为新一届区、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确保优秀人才"引得回"更要"留得住"。

三、乡村振兴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载体设计还不够科学,对接基层需求还不够精确。虽然每年教育局、科学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都依据职能,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培训活动。但是在培训"供需对接"方面不够精准,有时存在"有人唱戏,没人听戏"的情况。

二是基层农村在引才、留才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在引才方面有时存在"抓大放小"的情况,眼睛都盯着"大专家""大项目",从而忽略了周边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微创项目"。我区经济发展较周边厦门、福州等市还有较大差距,加之农村条件相对落后,受工资待遇、基础设施等问题影响,引来的人才留不住。

三是职能部门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存在人才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人才工作开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职能部门对于人才工作职能不清,"各唱各戏"。个别部门对人才工作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头绪,经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缺乏有力抓手。

四、加快推进我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的路径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合力。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理清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科技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等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关系,做好任务分配,相互支持和配合各级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促进人才工作同分工、同部署、同推进,压实责任,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既要"分得清",又要"合得来",在挖掘人才信息、引荐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形成合力,多做贡献。

二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队伍整体优化。加强乡村振兴队伍教育管理,举办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提高新任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精气神。针对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大力实施"头雁孵化计划",吸收在外优秀青年返乡,同时继续发挥在村老党员余热,采取党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储备后备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建立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开展寄送一封倡议书、召开一次座谈会、组织一次上门走访的"三个一"活动,回引外优秀人才返乡任职,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及乡村振兴工作队长,有效充实壮大村党组织队伍建设。

三是加强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养。整合多部门涉农培训项目,按照计划统一制定、项目统一实施、资金捆绑使用的模式,开展相关涉农培训。举办实操型现场讲学,从过去专家教室理论授课转向田间地头,大力普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努力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对有知识、有技术的中青年农业经营主体,注重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培训,重点开展现代前沿科技技术与农业融合等方面的培训,如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运用,更多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围绕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如种养殖、农产品加工、非遗项目传承、乡村旅游等产业,积极寻找农村有特色手艺、专门技术的各类能人,创新扶持政策,帮扶其开展商业运作、拓宽营销路径、提升产品知名度,鼓励和发展一批农村能人和"土"专家。

关于XX市XX镇创新推行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了解决好有人干、能干事、干实事、干好事的问题,XX市XX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统筹整合各类村级公益岗和有一技之长人员,创新组建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作为村级组织有生力量,在镇村的统一管理下,齐心协力做好村级发展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村级社会治理,凝聚起与乡村振兴同向同行的强大合力,奋力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近日,笔者组织相关人员通过集体座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全镇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XX镇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成立初衷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切实转化成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效能,在坚持脱贫攻坚期间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XX镇党委创新推行"两亲"群众路线工作法,其中"领导联村、单位包村、干部包组包户"的"一联三包"工作机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验证和完善,在充分调动发挥市镇干部作用方面成效显著,在解决村民"急难愁盼"、保障群众利益上也更有效有力。

市镇干部力量有效统筹后,镇党委为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在高效率统筹村级有生力量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经过前期走访和调研,笔者发现在整合村级层面人员力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益岗人员存在多头管理。公益岗工作人员作为村级有生力量,人员的聘用及管理的主体涉及市级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各部门,聘用条件、工作标准、考核方式、薪酬待遇等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同时日常考核也各自为政,镇村难以做到"一线串",导致这些人员没能积极参与村级常规工作,力量没有有效整合利用;二是村级有生力量整合还需加强。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后,村级干部只有三人,部分村后备力量培养还有差距,同时,组长工资每年仅1000余元,仅靠对乡亲的一颗公益奉献之心来维系工作,村级工作力量严重不足,还不能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三是村级福利待遇需要提升。农村基层工作开展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投入和村集体经济收益,然后财政投入是有限的,仅仅能保障日常开支和工作运转。因此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收益是提高待遇保障的主要来源,受制于区位环境和发展环境,部分村集体经济效益不佳,加之很多村民外出务工或创业,难以通过稳定的收入保障来留住专技人员和有生力量;四是部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农村大部分年轻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这些人员大部分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年龄总体相对较小,更倾向于在外务工赚钱而非回村帮助发展。另一方面在家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对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理解不深、有心无力,对参与村级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基于这些现状,XX镇党委在认真研究思考后,决定在全镇推行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建设,即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村社统一使用、部门齐抓共抓"的要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村护林员、护河员、护渔员、管水员、保洁员、信息员、护路员、乡村公益岗、城镇公益岗等10类公益岗人员和村内专长人员,以村为单位,配合镇村干部力量,组建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服从镇村统一管理和调度,通过解决人员多头管理、福利待遇较低、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让村级有生力量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统筹使用、有偿服务,召之即来、来之能上,在做好辖区本职工作的同时,齐心协力做好各类公益事业服务、村级环境卫生整治、产业项目建设用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重点工作,从而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通过有效整合各方力量,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最终实现镇干部力量、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力量、公共服务队力量"三驾马车"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地。

二、XX镇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建设现状

(一)队伍建设情况。XX镇位于XX市南部,距XX市城区约20公里,总面积191.18平方千米,辖20个村居(4个农村社区、2个移民安置社区、14个行政村),共85个村民小组,全镇户籍人口8996户30200人,常住人口8214户28578人。干部情况:全镇有机关干部115人(含请假、借调、临聘人员),村组干部157人,市派驻村干部15人。按照"一联三包"要求,15名科级领导包联20个村(社),85名镇干部包联85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镇干部包联力量全覆盖;公益岗及专长人员情况:全镇公益岗共有308人,护林员及天保护林员151人,护河员24人,护渔员10人,图书管理员20人,护路员58人,乡村振兴信息员20人,乡村公益岗18人,城镇公益岗7人;各村有专长人员300余人。

在严格执行"一联三包"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为有效整合村级人员力量,镇党委成立镇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专人进行办公,制定下发了《XX镇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确保工作高效推进。20个村(社区)均成立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由村"两委"成员和市镇包村干部组成村级领导小组,将村级公益岗成员和有专长人员作为成员择优纳入其中,保证各村可随时调用的村级有生力量在10至20人左右,通过强化队伍管理、开展岗前培训、细化考核细则、建立工作台账、定期考核测评、保障工资待遇等措施,确保村级各项工作开展人力充足、遇事不慌、来事能上,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形成合力。

(二)工作开展情况。以XX镇险滩村为试点,对推行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工作运行情况进行示例说明。

1.人员情况:XX镇险滩村位于"毛公山"脚下,与XX镇政府一河之隔,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地域总面积9.83平方公里,总人口669户2413人,其中脱贫户248户897人,2021年农民家庭纯收入15620元,被表彰为安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被确定为"XX市乡村振兴样板村"。全村有村组干部10人,市镇包村干部8人,各类公益岗34人。组建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人员45人(其中,村级公益岗24人,村上专长人员21人),按照村党支部统一安排,在村内开展各项工作。

2.考核管理:险滩村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成员按照规定分行业签订聘用协议,聘用人员实行一年一聘用,基础工资按各行业单位核发工资,人员管理实行百分制赋分考核,工作内容包括本职工作任务完成(50分,按行业考核百分制同比扣分)、村级划定任务(总分30分,平均每月不少于3天,每少1天扣2分)、村"两委"分配临时性阶段任务(总分20分,平均每月不少于2天,每少1天扣2分);对超额完成临时性任务的,实行加分制,每多一天加2分。如无法参加公共服务队安排任务的,履行请假报备手续,特殊情况可先打电话报告村党支部书记,后完善请假手续,不报告又不履行请假手续的,每出现一次扣4分,年终综合考核低于90分的,将不予续聘。公益性岗位人员必须完成本职工作任务,按行业考核标准执行,年终本职考核低于48分(本职工作考核总分50分)且考核总分数低于90分的,将不予续聘。此考核管理方式在全镇适用推行。

3.待遇保障:公共服务队成员保障从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镇政府按照上级各行业部门的规定,根据考核结果落实公益岗工资;二是各村每年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可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对公共服务队队员的考核奖励。同时,公共服务队队员在保证所分配工作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由村级劳务扶贫公司经营小工程、小作坊、小超市、小物业来增加集体收益,解决服务队人员考核奖励工资;三是镇政府每年从财政资金中筹措一部分资金,用于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的补助。此待遇保障方式在全镇适用推行。

4.运行情况: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推行以来,险滩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带领和发动公共服务队成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聚焦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推动村级各项工作开展。村支部将该村24名公益岗人员和21名各类技工、手艺人整合起来,划分成交通运输服务队、红白喜事服务队、环境卫生服务队、家政服务队、农技服务队等8个分队。公益岗人员按照村劳务公司安排,每周义务工作3天,另外2天有偿服务,这部分人员工资按照公益岗工资加有偿服务工资和劳务公司承揽镇内小工程收入,月收入能达到1500元左右;非公益岗人员由村劳务公司派遣给用工单位和用工人,通过劳务派遣和承揽工程等方式使月工资达到1500元左右。目前,险滩村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在村"两委"和劳务公司安排下,每周3天义务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森林防火、道路维护等工作,其他时间由劳务公司派遣到狮头柑产业园、冰糖李产业园务工,企业按照每人每天50元工资发放补贴。今后,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还可以在本村从事烤烟生产、红白喜事服务、项目工地务工等,这样一来,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荒问题,降低了工资开支,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人员工资。

三、对下一步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

(一)理顺体制,解决"缺人干事"的问题。一要优化公益岗位聘任。建议上级乡村振兴局和公益性岗位就业主管部门,充分考虑乡镇工作实际,优化公益岗位聘任标准,上级负责给指标、给岗位、给资金、给任务,由镇村统一使用,全部配置到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由服务队将各类公益岗的职责分解履行到位。同时打破一些行业设置的岗位限制,把真正能够服务乡村振兴、服务人民群众的年轻人员吸纳到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中来;二要加强人员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类别岗位需要,由镇村开展不同层级的能力培训,围绕产业建园、环境整治、疫情防控、农业生产、技能提升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确保公共服务队成员人人都能成为懂技术、会管理、能干事的行家能手,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三要充分吸引人才参与。要加大村级后备力量和年轻优秀人才培育,落实培养责任,实行动态管理,坚持备用结合,及时把有培养潜力的后备干部和年轻优秀人才安排到村级事务当中去,着力培养一批乡村振兴生力军。

(二)加强保障,解决"钱从何来"的问题。一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镇党委将加大向上资金争取力度,希望通过对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建设的积极探索,得到上级认可、鼓励乃至推广,在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过程当中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将这一措施做实做细做出成效;二要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紧盯XX镇"三产融合示范区"建设机遇,根据XX片区、桂花片区和平定片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导各村发展特色产业,积极争取项目落地,组织区域抱团发展,探索产、供、销新路子、新途径,通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提高公共服务队待遇水平;三要争取市级财政保障。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和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每年预算部分资金作为推行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运作的保障经费,确保公共服务队可以正常运转,帮助缓解乡镇财政困难。

(三)完善机制,解决"无章可理"的问题。一要完善工作制度,知道"为什么干"。扎实做好"两亲"群众路线工作法,在做实做细"一联三包"基础上,因村而议、因地制宜、有所侧重、自成特色的完善村级人员组成机制和管理考核办法,通过开展岗前培训,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干事合力,让群众充分支持和信任公共服务队工作开展;二要完善清单制度,知道"要干什么"。紧盯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阶段性重点工作和村级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建立季度工作清单制度,组织工作队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服从统一部署,有力有序抓好农业生产、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矛盾化解等重点工作任务,确保村级有生力量充分参与全村工作开展,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三要完善考核制度,知道"干成什么"。镇党委将强化考核激励措施,定期召开全镇"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建设推进暨观摩会,严格执行公益岗位考核管理办法,细化制定镇村管理办法,对于工作优秀的、群众评价好的要评先树优、大力表彰。对工作不实造成严重工作失误或在群众中影响恶劣、在检查考核中出现问题的,镇党委将按程序解除聘任协议。

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建设是XX镇党委扎实践行"两亲"群众路线工作法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虽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下一步,XX镇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盯XX镇"三产融合示范区"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村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队推动发展作用,为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基层治理做实做好提供XX的实践和探索,为奋力实现XX市全面崛起和高质量发展的开局红贡献XX力量。

关于XX县XX镇XX村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是安康传统优势产业蚕桑产业,也是XX村传统优势产业,在农户增收增效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谋划研究中、省、市、县"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准确把握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安康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意见》文件政策,根据XX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蚕桑产业,加快蚕桑产业发展,促进蚕桑产业高质高效,实现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村情。XX村位于县城西北12.5公里处,村域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7.9亩(其中:水田375亩,旱地2232.9亩),林地面积1623.6亩。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20户1415人,有劳动力人口425人(男220人、女205人)。20XX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

(二)产业现状。按照产业扶贫"三个一"模式,成立了XX县XX镇XX村蚕桑产业专业合作社,在二、三、六、七、八、九组流转并整理土地600余亩,完成栽植密植桑园600余亩,目前桑园投产面积300亩,20XX年新栽植300亩,20XX年养蚕130张,实现产值8万元,目前现有蚕室6栋1200余平方米。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为蚕室、桑园建设原则,突出桑园建设标准化、机械化、良种化、高产化,突出蚕室建设现代化、省力化、标准化、自控化,其他桑园、蚕室配套设施完整齐全。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按照"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推进蚕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效益。推进标准化建园、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品牌化销售的产业化经营,全力建设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蚕桑产业示范园区,带动当地蚕桑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