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81篇(第81/136页)
实业兴国,实干兴邦。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根基,是实现南京"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持续多年对我市相关板块和先进制造业领域企业开展跟踪调研。今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并举行联组会议,开展专题询问,对我市先进制造业深度问诊把脉,力促其实现突破发展。
为做好相关议题的准备工作,自今年6月开始,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在常委会分管主任的带领下,深入板块、园区看项目、访一线、抓问题、找差距,开展了4个月的专题调研。整个调研过程中,还积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参加并征询意见。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特色做法
"十三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市委市政府坚持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拓增量、优结构、提质量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跑出南京"加速度"。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增速在全国GDP前十城市中位列第一;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24家,超2010-2019年净增数总和;八条重点产业链快速发展,总规模较上年增长22.4%。
(一)科学谋篇布局,聚焦重点导向鲜明。积极响应党中央战略部署。将南京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局中谋划,2017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4+4+1"主导产业体系,引领先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力把握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2020年,印发《南京市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聚焦八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体系,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统筹优化先进制造业布局。加强对首批32个特色园区的调度扶持,加快培育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2个产业集群,优化集群内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坚持创新驱动,修炼内力夯实基础。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芯华章、华大九天等企业打造国产EDA全流程创新平台,以平台实现功能集聚。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支持重点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和初创成长期市场主体培育。二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紫金之巅"产业链技术攻关计划,面向全国发布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清单,以"揭榜挂帅"方式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集中力量攻关。三是强化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加快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在整合资源和技术突破方面的引领作用,降低企业技术研发成本。
(三)优化服务保障,精准对接高效耦合。一是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完善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库,建立省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专项对接精准服务,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二是助力企业市场拓展。围绕八大产业链重点领域加快应用场景开发建设,上半年全市累计发布应用场景600余个。开发"南京市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平台",开通创新产品线上直报通道。发布《南京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召开供应链对接交流会,拓宽产品市场应用渠道。策划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活动,提升产业链整体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推进产业链对接合作。举办产业大讲坛企业家服务日早餐会、华为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峰会,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赋能产业链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存在的问题
放眼全球,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悄然兴起,数字技术正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发生系统性再造。聚焦国内,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正加速变革,疫情对产供销循环的影响日趋常态化。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调研组认为,我市先进制造业亟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规上工业经济规模不大,产业布局尚需优化。总体规模体量偏小,2020年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1989.7亿元,仅相当于苏州(34823.9亿元)的三分之一,低于无锡(17594.5亿元)。制造业占比呈下降趋势,2018年至2020年,我市制造业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分别是29.7%、29%和28%,要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制造业占比稳定在30%"的目标难度较大。布局有待整合优化,我市产业集群布局还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和管理,集群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小,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共享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关系,吸引有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项目落地。今年1-8月,我市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签约数同比下降45%。
(二)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市统计局对2019年南京市规上、限上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比重为36.4%,在全省仅排第11位。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研发强度在省内排名第13位,工业企业创新费用347.8亿元,仅为排名第一的苏州创新费用的36.9%。产学研用协同缺乏合力,创新成果转化率低。高校、科研院所受价值导向和利益分配机制影响,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实际应用做研发的动力不足,科教优势、临床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另一方面,企业技术成果在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方面尚待完善,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高端制造业优势尚未形成,芯片、车载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体量小,在通用操作系统、数据库、IC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对外源性技术和订单仍存在路径依赖,多数技术升级属于集成创新,源于本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比较有限,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龙头企业,电机电控、毫米波雷达、燃料电池储运等重点环节均存在空白,技术空心化和自主品牌缺失问题凸显。
上一篇:发挥以案促改治本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