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81篇(第84/136页)
四是农村创业创新活力有效激发。以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多渠道集聚农业科技人才为目标,配套8个产业技术体系,吸纳一批涵盖育种、种养、加工、营销、智慧农业、休闲旅游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加入,与本土专家组成专业团队。高起点规划建设南京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园,累计创成国家级农业园区4个,市级以上农业园区41个。聚焦含"新"量高、可推广、可复制的56个农业农村三产融合新技术、新装备、新品种、新模式,以及18个需攻关的技术清单,进一步发挥创新驱动的示范引领作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在全省率先启动地方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行动,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场、圃)23个,全国农作物资源库收录南京特色品种1181个。
五是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保障不断强化。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要素支撑。积极探索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措施和路径,完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项目库建设,并实行动态管理,截止目前共有29个项目,约300亩用地获批。2019年以来组织实施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1789个,盘活建设用地3091公顷,新增耕地2823公顷。每年预留不低于5%的指标保障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2020年已安排84宗604亩用地计划,2021年已预留535亩。"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945亿元用于农业农村,年均增幅20%左右。今年投入达到285亿元,其中直接用于乡村产业发展资金占比20%左右。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银合作政策性贷款产品"金陵惠农贷",以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作为增信手段,每年设立1500万元--20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以较低成本、较便利手段筹措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进一步化解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贷款61亿元,累计惠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928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和基层反映情况看,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对照产业兴旺的目标、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产业创新驱动能力有待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融合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需提质。农业企业产学研衔接不够紧密,产业融合层次尚需提高,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够充分。二是农机装备现代化水平仍需提高。农机化先进技术与高端装备供需矛盾仍然存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层次还不够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发育不够成熟,适应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冷链保鲜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三是平台载体建设有待加强。农业园区缺乏大体量、高层次项目引领,产业集聚集约能力还显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园区整体效益有待提高。
(二)乡村产业特色体系有待加强。如何结合我市乡村资源禀赋走特色发展之路,在错位竞争中形成品牌效应的思路办法还不够,产业经营方式较为粗放,特色化品牌化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区域之间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部分地方对乡村主导产业的定位不够明晰、特色资源挖掘不够深,产业产品较为雷同,个性特色不够鲜明。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二是特色品牌效益仍然不足。农产品生产仍以"大路货"居多,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以及市场影响力尚且不足。三是产业链延伸不够充分。从产地到餐桌的产业链条不够健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尚需提高,产品精深加工以及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有待提高。基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保障和流通效率。
(三)支持保障力度有待提高。人才、用地、资金等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制约影响较大。一是乡村人才较为匮乏。本土人才留不住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或创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高素质年轻人占比较低,基层农技人员和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仍然缺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引进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仍有困难。部分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表示对政策不知情,未能及时利用政策申请产业发展用地。虽然政策上给予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指标倾斜保障,明确预留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但受空间指标制约,一些优质农业招商引资项目难以落地或审批。三是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涉农资金整合自主权比较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破解,农业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够宽。
(四)产业富民效果有待增强。农业产业既要面对自然环境变化风险,又要面对市场供求波动,农业产业收益还不稳定。比如,畜禽养殖受动物疫病、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较大;蔬菜、水果、花木等农产品市场行情不稳定,有时存在丰产不丰收现象,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不够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水平还不够高,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带动能力不够强。二是村集体带动增收能力还需提升。一些村集体乡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强,收入来源还不稳定,有的依赖各项财政补贴,难以有效发挥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三是产业持续发展仍有难度。多年来,各方面政策集中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产业发展,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现全面脱贫后,如果支持力度有所减弱,扶贫产业是否都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三、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建议
(一)厚植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动能。坚持不懈地抓好科技兴农、科技强农。一是继续提升农村创业活力。加快推动农村集体与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的合作,加强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工商资本、经营主体、返乡人员到农村大显身手,以创新驱动农业转型。二是继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围绕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作业条件"宜机化"水平,开展设施农业"机器换人",提高绿色环保农机装备示范应用水平,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化、废弃物利用高效化、生产方式生态化。三是继续提升农业平台能级。在区域合作中不断提升产业平台实力。推动南京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园联动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链完整、产品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集群。四是继续提升产业融合水平。继续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培育乡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集群,助推南京乡村产业实现"骨干型企业顶天立地、产业链项目铺天盖地、新时代农民欢天喜地"。
上一篇:发挥以案促改治本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