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59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6分钟

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掌握我区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判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对策建议,X第五研讨组一行9人与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乡村振兴相关问题进行座谈交流,并赴X等乡镇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X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做大优势农产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

(一)产业基础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不断优化农业产业要素、产业结构、产业功能,全力推进经营格局从小农向现代规模递进、生产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同步现代化,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X万亩,推行水肥一体化项目X万亩〔分别占全区农田总量的X%和X%〕,实现亩节水X%、节肥X%,亩节本增效X元以上,推动设施农业由耕地向非耕地转移、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转变,发展设施农业X万亩,累计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X座,新增储藏能力X万吨,累计库容达到X万吨,注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X个,农机经销企业X家,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X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X%。

(二)优势产业规模化效益持续向好。持续做优做强"一粒种、一篮子菜、两头牛"传统型优势产业,玉米种子产业园等项目加速建设,农业经济平稳向好蓬勃发展,全区建成标准化优势玉米种子生产基地X万亩,培育优势制种企业X家,研发通过审定品种X多个,产种量达到X亿公斤以上;建成万亩蔬菜乡镇X个、千亩蔬菜村X个,供京沪优质蔬菜基地X万亩,绿色有机高原夏菜X万亩,设施蔬菜面积X万亩,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X万亩以上,产量X万吨以上;建成规模肉牛场区X个、万头乡镇X个、千头村X个,养殖户X万多户,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X万头、出栏X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量达到X万吨,建成奶牛规模养殖场X家,存栏达到X万头,年生鲜乳产量X万吨,现有乳制品加工企业X家,加工厂X座,日处理液态奶能力X吨,开发各类奶产品X多种。

(三)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渐成规模。聚焦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总体目标,按照"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兴园区、育集群、创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前进牧业为龙头、甘肃云鑫等企业为主的乳制品产业集群,以祁连牧歌、盛丰肉食品公司为龙头的牛羊肉加工产业集群,以神农珍稀菇业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集群,以九发食品、甘绿脱水蔬菜公司为龙头的高原夏菜生产加工企业集群,以祺华种业、隆平高科种业公司为龙头的种子加工产业集群,培育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38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X%,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X%。

(四)产业链条融合化发展日趋完善。加速构建产业链、科技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协同发展体系,全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家(其中国家级X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示范社X家,培育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X家;依托乡村生态、乡土文化等资源,实施重点乡村旅游项目X个,打造乡村旅游打卡点X处,培育农(牧)家乐X多家,采摘园等X家,乡村民宿X家,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覆盖率X%,农特产品电商交易额X亿元;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乡X个、示范村X个,建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X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X个。

(五)产业体系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不断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全区培育农机服务合作社X家、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组织X家、主要农作物水肥托管服务组织X家,培育"XX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建成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中心,创建"X味"区域公共品牌X个、企业商标品牌X个,全区"三品一标"产品达到X个,畜禽粪污、秸秆利用、废旧农膜、尾菜回收利用率分别达X%、X%、X%和X%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从调研和乡镇反映情况看,尽管近年来我区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我区乡村产业化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对照产业兴旺的目标、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科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动力不强、思路不宽、办法不多,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乡村产业发展松散随意,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例如X乡千峰骆驼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标准化程度不高,管理不规范,经营较为粗放;二是产业同质化现象明显,部分乡镇对乡村主导产业的定位不明晰、特色资源挖掘不够深,产业产品雷同,缺乏个性特色,例如娃娃菜、西蓝花在X乡等地种植面积均上千亩,未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三是农业品牌竞争力还不够强,农产品生产仍以"大路货"为主,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水平不高,市场影响力不大,例如我区花寨乡柏杨树村娃娃菜发往外地时贴牌为X娃娃菜对外销售等。

(二)产业融合发展不均衡。从各乡镇调研情况看,经营主体弱、产业链条短、融合方式简单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是经营主体总体实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实力不强,头部企业、链主企业较少,示范带动效应作用不明显。二是产业链延伸不够充分。产地初加工意识不强,精深加工不足,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全区从事玉米制种的企业X家,全部以种子初加工和销售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全区X%的肉牛直接以活体形式销往青海、广东等地,X%的出栏肉牛以屠宰后销售牛肉及牛肉副食品销售,分级分割、精深加工少;奶牛产业方面,本地企业实际加工量仅占生产鲜奶总量的X%,大部分以初级农产品外销,留在本地的附加值不多,例如前进牧业日产鲜奶X多吨,企业只能自己再加工销售X吨左右,剩余X多吨被四川菊乐等其他乳企再加工销售;蔬菜产业方面,精品蔬菜成品和预制菜产品少。三是产业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业园区缺乏大体量、高层次项目引领,产业集聚集约能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园区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一些园区存在设施薄弱、规模偏小、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三闸镇双河湾稀特果蔬产业园,因没有建设供暖设施,在冬天几乎闲置,发挥不了效益。

(三)产业富民效果不明显。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动力不足、联结不紧、作用不明显,带动能力不强,例如X等乡镇的设施农业和蔬菜基地,只是实现了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流转到合作社变为了资产,每年获得的只是固定的土地入股分红收益,由于收益率低,农民增收不明显,从而导致农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由农民变成股民;二是村集体带动增收能力不强。一些村集体乡村产业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收入来源不稳,多数依赖制种服务费和土地流转管理费,难以有效发挥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村干部领办合作社、集体农场等经济实体,参与生产经营管理,为发展产业做了很多工作,却不能领取一定的报酬,影响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例如X镇X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但没有健全完善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利益分配机制,村干部未获得相应报酬,打击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三是产业持续发展有难度。虽然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现全面脱贫后,政府支持力度有所减弱,扶贫产业是否都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群众收入不增反降,导致群众积极性受挫,参与度不高,例如龙渠乡下堡村农特产品加工车间、X村高原夏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效益不佳,无法有效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四)乡村人才培育不系统。乡村人才匮乏已成为当前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本土人才留不住,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或创业,农业从业人员多以60后、70后人员为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高素质年轻人占比较低,基层农技人员和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二是外来人才引不进,引进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完全打通,缺乏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三是引进人才育不强,政策机制不够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不能调动他们积极性,难以吸引人才。全区村干部队伍不同程度存在选不出、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沿山偏远乡村青壮年大量流失,本土治理人才匮乏,选不出村干部;X等城郊乡镇村干部认为工作事务繁忙、报酬待遇低、前景出路窄,能干的人不愿留在村上;X等一些村上专职化村书记作为"外乡人"融入群众难、作为"年轻人"决策拍板难、作为"非农人"长期扎根难,遇到复杂问题打不开局面,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五)土地资源利用不高效。用地难仍然是焦点问题,调研中发现,出台的用地保障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一是农村土地市场化利用率低,从设施农业用地来看,为了严格保护耕地,导致通过流转基本农田发展设施农业的企业根本无法获得设施农业用地,出现了要素供需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从集体建设用地来看,缺乏宅基地退出的有效制度或政策措施和依法有偿收回闲置宅基地、废弃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探索与实践,多数农民不愿意退出宅基地;二是有些乡镇因乡村振兴在推进老旧房屋拆除过程中,部分宅基地未复垦,成了堆放生活垃圾及牲畜草料的产地,一方面导致土地闲置,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造成视觉贫困严重,比如X等乡镇均存在此类问题;三是项目落地制约因素较多。部分乡镇反映,虽然政策上给予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指标倾斜保障,明确预留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但受空间指标制约,一些优质农业招商引资项目难以落地或审批。

(六)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还需提高。财政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的精准度及效率还不够高,个别乡镇反映,虽然区级加大了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但整合的面不够宽,政策难以形成合力,希望给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二是金融支持还要进一步强化。虽然各方面均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但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破解,一些经营主体反映未能享受到今年出台的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扶持政策,希望金融服务更加优质、普惠;三是农业保险覆盖不足。农业保险新型险种探索不够,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够宽,没有真正发挥出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通过走访,群众普遍反映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见犊补母、老旧房屋拆除补助等政策资金发放不及时,打击了群众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一)夯实保障体系,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要坚持稳字当头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工作。一是稳定粮食生产,要确保农田粮用,提高种粮效益,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及时落实发放实际种粮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惠农助农政策资金兑付力度,对承担粮食功能区建设的乡镇给予其他政策倾斜,考核重点区分。二是做精做强特色产业,科学分析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和放大区域产业特色,因地制宜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多元化发展。三是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产能恢复,针对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养殖补栏成本高、资金压力大、销售渠道窄、新建厂区困难多等问题,建设养殖产业联盟,由饲草基地、饲料生产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屠宰加工企业、线下销售基地间结成的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合作模式,将各方的市场优势、竞争优势、销售渠道、品牌优势进行互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合作,发展"窗口"经济,整合提升产业链,促进产业有序良性发展。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农业气象、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力度,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建设标准,做好建后管护工作。

(二)创新工作思路,强化产业兴旺之"力"

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各乡镇实际,加快编制和完善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乡村产业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产业布局以及保障措施,有序发展乡村产业。二是推动产业集聚集群。科学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强化产业集聚和政策扶持,鼓励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跨区域联动发展,壮大一批规模集中连片、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加强经营主体培育。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合作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对在区域布局、有利于提高乡村产业集聚度、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社会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市场信息、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加工营销等领域拓展,选择个别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强的企业,种植"绿色"果蔬,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打造"X"品牌。

(三)立足特色产业,探索融合发展之"路"

坚持把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一是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加强玉米制种、农技装备、绿色投入品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品牌建设,鼓励地方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二是推动产业链延伸。加强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冷链物流设施、末端零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加工、物流、储运、销售、信息服务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把"X"打响打靓,并由初加工产品到半成品直接到餐桌,加大了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推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将产业尽量布局在乡镇,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三是推动乡村产业交叉融合。持续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休闲农旅新文化,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适度放宽对民宿星级的评定要求,让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休闲农旅产业的有效载体。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挥部门职能作用,邀请"X"等网络达人,推介我区农特产品,例如"X"等。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大力发展"网络经济"。

(四)积极招才引才,汇聚引育用留之"溪"

坚持把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广上秦镇李家湾村典型经验。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中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建立谁联农带农惠农能力强享受扶持政策就多的政策导向,将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发挥村集体带动作用,盘活资产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鼓励和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合作社、组建集体农场,发展乡村产业,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探索村干部通过领办合作社、集体农场等经济实体发展乡村产业,参与生产经营活动,领取一定的报酬。深入推进"千名干部包联千企"行动,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因地制宜联合发展。三是支持产业薄弱乡镇持续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地区,加强对产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支持,鼓励当地村干部和能人参与到项目中积累经验、锻炼才干,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