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生活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原则,持续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城市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探索循环利用"城市矿产",垃圾分类处理实现新突破。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加。据统计,〔...〕年年,〔...〕市区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日均产生量〔...〕吨,〔...〕年年,市区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日均产生量〔...〕吨,同比增长〔...〕%。〔...〕年年,市区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日均产生量〔...〕吨,同比增长〔...〕%。〔...〕年年,市区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日均产生量〔...〕吨,同比增长〔...〕%。〔...〕年年,市区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日均产生量〔...〕吨,同比增长〔...〕%。〔...〕年年,市区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日均产生量〔...〕吨,同比增长〔...〕%。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持续增长,对城市环境和资源利用带来了巨大压力。为破解"垃圾围城"困境,〔...〕市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新模式,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前,〔...〕市区已建成〔...〕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总处理能力达到〔...〕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以上。同时,建成了〔...〕座餐厨垃圾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吨/日,实现了餐厨垃圾的单独收运和无害化处理。此外,还建成了〔...〕座建筑垃圾消纳场,总消纳能力达到〔...〕万立方米,有效解决了建筑垃圾的处置问题。
(二)发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围城"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一是强化政府部门责任。〔...〕市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明确了各部门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对工作成效显著的部门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二是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共治合力。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培训、监督等工作。目前,〔...〕市区已有〔...〕家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了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是广泛宣传动员。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和政策法规,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商场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举办垃圾分类知识讲座〔...〕余场,培训人员〔...〕万余人次,引导公众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据统计,〔...〕市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以上,参与率达到〔...〕%以上。
(三)对餐厨垃圾单独收运处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一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市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入专业的餐厨垃圾处理企业,负责餐厨垃圾的收运和处理工作。目前,市区已有〔...〕家餐厨垃圾处理企业,总处理能力达到〔...〕吨/日。同时,建立了餐厨垃圾收运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餐厨垃圾收运车辆的实时监控和调度,提高了收运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建立奖惩机制。制定了《〔...〕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明确了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对未按规定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理餐厨垃圾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罚。同时,建立了餐厨垃圾收运奖励机制,对积极配合收运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提高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采用先进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将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柴油、有机肥料等资源,实现了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目前,市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垃圾分类,知易行难"。虽然通过广泛宣传和培训,公众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分类不准确、混装混运等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公众垃圾分类意识还不够强,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垃圾分类知识普及还不够深入,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了解不够,不知道如何分类;三是垃圾分类设施还不够完善,部分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不合理,标识不清晰,给居民分类投放带来不便。
(二)"前端分类,后端杂烩"。在垃圾分类工作中,虽然前端居民能够按照要求进行分类投放,但在后端运输和处理环节,仍存在混装混运、混合处理等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垃圾分类运输车辆不足,部分地区只能用普通垃圾运输车辆代替,导致分类后的垃圾在运输过程中再次混合;二是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区缺乏专门的有害垃圾处理设施和可回收物处理设施,只能将分类后的垃圾进行混合处理;三是垃圾分类监管不到位,对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理环节的监管力度不够,存在监管漏洞。
(三)"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在可回收物回收方面,存在回收企业只回收价值较高的可回收物,如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而对价值较低的可回收物,如玻璃、织物等,回收积极性不高,甚至无人回收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可回收物回收市场不规范,缺乏统一的回收标准和价格体系,导致回收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二是可回收物回收渠道不畅,部分居民不知道如何将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只能将其混入其他垃圾中;三是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技术水平较低,部分可回收物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回收价值不高。
(四)"一堆部门搞不定一堆垃圾"。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城管、住建、环保、商务、教育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畅、推诿扯皮等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没有明确规定,导致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二是垃圾分类工作协调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平台和工作机制,导致部门之间协调不畅;三是垃圾分类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各部门的工作成效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导致部门之间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思考与建议
(一)因地制宜制定垃圾分类标准,完善分类处理体系。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标准。根据城市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垃圾产生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垃圾分类标准,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并明确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标准和投放要求。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垃圾分类标准,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加大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一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有害垃圾处理厂和可回收物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同时,完善垃圾分类运输体系,配备足够数量的分类运输车辆,确保分类后的垃圾能够及时、准确地运输到相应的处理设施。三是建立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掌握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垃圾分类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理顺部门工作职责。一是完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职责分工,规范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理等环节的行为,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罚。同时,加强对垃圾分类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二是理顺部门工作职责。明确城管、住建、环保、商务、教育等部门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城管部门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住建部门负责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做好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环保部门负责有害垃圾的处理和监管;商务部门负责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和管理;教育部门负责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三是建立垃圾分类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各部门、各单位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对工作成效显著的部门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激发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鼓励社会组织和资本参与垃圾分类处理。一是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和监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培训、监督等工作。社会组织可以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社会组织可以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反映问题,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投资、建设、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有害垃圾处理厂等设施,提高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和水平。同时,政府可以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建立垃圾分类产业发展联盟。鼓励垃圾分类处理企业、回收企业、社会组织等成立垃圾分类产业发展联盟,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促进垃圾分类产业健康发展。垃圾分类产业发展联盟可以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推动垃圾分类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垃圾分类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探索对废品回收和垃圾清运行业进行整合。一是整合废品回收资源。对现有废品回收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废品回收体系。通过整合,可以实现废品回收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废品回收效率和质量。同时,可以建立废品回收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废品回收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废品回收管理水平。二是整合垃圾清运资源。对现有垃圾清运企业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垃圾清运体系。通过整合,可以实现垃圾清运车辆的合理配置,提高垃圾清运效率和质量。同时,可以建立垃圾清运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垃圾清运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垃圾清运管理水平。三是推动废品回收和垃圾清运行业协同发展。加强废品回收和垃圾清运行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废品回收企业可以将回收的可回收物直接运输到垃圾清运企业,由垃圾清运企业统一运输到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同时,垃圾清运企业可以将分类后的垃圾及时运输到相应的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处理效率。通过推动废品回收和垃圾清运行业协同发展,可以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高效运行。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市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垃圾分类工作水平,为建设美丽〔...〕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