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0年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97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6分钟

2020年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年1月3日在泰州市海陵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区长孙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海陵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创造性落实"工作总要求,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力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过去的一年,是我区涉险滩、闯难关,固根本、利长远的攻坚之年。面对违法违规用地,我们雷厉风行、狠抓整改。认真开展"大棚房"、骨干河道"两违"、违建别墅、违法用地卫片图斑等专项整治工作,累计拆除违章建筑194处,整改违法用地30宗,恢复耕地面积285.6亩。面对生态环保红线,我们众志成城、攻坚破冰。全面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交办问题,销号率居全市前列,其中38家非规造修船企业72小时全部签订关停协议,成功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面对安全生产底线,我们汲取教训、标本兼治。深刻吸取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教训,开展"扫隐患、除险情、打违法"专项整治百日攻坚战,整改安全隐患6130条,停产整顿企业23家,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实施东部市场群消防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整体搬迁石材市场,拆除违章建筑3万平方米,整治违规户外广告和店招2000多个,省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温泰市场实现摘牌销案;对忠南社区实施整体搬迁,彻底根治南理工东门流动摊贩安全隐患;启动实施西北片区化工企业停产装置拆除工作,督促指导梅兰化工拆除装置5台(套)。面对历史欠账,我们勇担使命、对症施策。完成征收搬迁扫尾清零29户,收储地块5宗、上市地块8宗,腾出城市发展空间;全面启动运河社区人居幸福工程、丰乐二村解困行动,着力改善困难群体居住条件;妥善处置群体性信访事件18起,化解信访积案10件,存量积案压降40%。面对专项督查巡视,我们履职尽责、经受考验。顺利通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央督导及"回头看",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高度重视国家统计局统计督察与执法检查,依法主动修订相关数据;认真对照省人大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反馈问题,开展全域水环境大整治、大扫除,聘请108名人大代表担任河长制工作监督员,全方位、精细化推动河道长效管护;顺利通过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行动联合督查、省环保督察和省安全生产巡查,相关工作得到充分肯定。

一年来,我们强举措、促发展,经济运行保持平稳。经济总量不断放大。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0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亿元,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0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市下目标。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实施"1358"招商行动①,开展北京、上海、深圳精准招商活动10次,中骏世界城、久郡智能装备等15个5亿元以上项目成功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52个、新竣工4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3个、新竣工1个。重大项目有序推进,新金宝3D打印、隆基乐叶5GW等项目加快建设,金物新材料、锦能CIGS等项目基本建成。产业发展持续转型。预计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开票销售达580.6亿元,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开票销售占比达55%。深入实施智能制造两年行动计划,新增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示范智能车间3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家,罡阳股份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10个。聚焦六大服务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新开工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6个,希尔顿欢朋酒店、万枫酒店、罗森便利等品牌连锁项目建成运营,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5%。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突破,中国智力运动产业基地成功落户文创园,预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预计完成农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2%,华荣麦芽创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飞彩园艺、百齐园艺、一鸣农业等项目加快建设。建筑业质态稳步提升,完成建筑业企业总产值350亿元,新晋升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2家,杭萧钢构装配式建筑产业项目成功落户。

一年来,我们优服务、聚动能,改革创新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打造"陵好办"效能督查平台,设立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自主行使建筑施工许可等5项行政权力事项,承诺办结期限压缩50%,新增各类企业3280家、个体工商户6487户。全面落实企业减负政策,新增减税降费7亿元。要素保障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海发集团获"AA+"主体信用评级,海通公司成功入股上海科创投产业基金。在全市率先设立镇街金融服务站,实施普惠金融阳光惠民工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24.46亿元,苏轩堂药业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实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盘活低效用地1100亩、闲置厂房约15万平方米,单位GDP能耗下降3%。对外开放更加深入。积极落实稳外贸各项政策措施,助力企业开拓新兴市场,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7.2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4.4%;新批境外投资项目6个,实现外经营业额2亿美元。科创能力稳步提升。实施"科技红娘"助企工程,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9.5%,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4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54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13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100家,隆基乐叶再次刷新单晶PERC组件功率和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实施"人才丈母娘"留才工程,全年引进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16人,入选省、市"双创计划"19项,省制冷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建成运营。园区承载力不断加强。海陵工业园区创成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成功引进免冲洗CTP板材、亿蜂产业园、明州康复医院等一批城市经济项目,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江苏大学泰州新能源研究院一期、特色小镇成果转化中心2号楼投入使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初步建成,新能源产业园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一年来,我们出重拳、用实招,"三大攻坚战"取得进展。坚持靶向发力、精准施策,聚力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脱贫攻坚精准有力。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改造农村危房48处,发放保障金203万元,盘活农村集体资产500多万元,实现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脱贫率两个100%目标。着力破解因病、因学致贫返贫难题,全额资助建档立卡户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困难家庭学生给予生活补助,适龄学生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扎实开展"江河碧空"蓝天保卫四号行动,拉网式排查整治大气污染源753家,推动建筑施工扬尘治理"六个100%"②,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中丹土壤治理合作项目有序开展,徐庄垃圾填埋场清理顺利完成。打造新时代警环民联动、水陆空一体环境监管智慧平台,实施时代花园等21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推进青年北路、江州南路等污水管网工程建设,生态治理河道44公里,省考及以上断面全部稳定达标。风险防控日益强化。重拳打击恶意逃废债和非法金融活动,清退线下投融资等机构62家,稳妥化解企业互保联保风险,获评省金融生态优秀县。稳步推进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化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强化13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职能,严格执行重要节点领导带班等制度,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③检查,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督导要求,全面动员部署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

一年来,我们塑精品、创特色,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围绕老城复兴、老城繁荣,统筹城乡建设管理,全面实施城建惠民两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阳光征收"窗口受理"全面提速,实施14个地块36万平方米征收搬迁项目,扬桥小学扩建工程地块实现首日全部签约交房;顺利完成天韵景园、斜桥二期等安置区2752户回迁工作。不断完善路网建设,推进智堡路北延、春晖路北延、运辉路等5条道路建设,整体出新泰渔路、麒麟大道等农村公路54公里,创成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区。主动服务市重点工程建设,354省道、231省道快速化改造以及运河路等项目顺利推进。注重老城建筑开发保护,优化涵东、八字等街区改造方案,实施宫氏住宅、笔颖楼改造复建工程。启动实施迎春公园、森南人居幸福提升工程,打造街头游园12个,新增成片造林面积828亩。创新"党建+物业"模式,推行物业管理十项规范,实行"三公开三透明",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实施重点区域"三违"和交通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清除闲置公共设施37处、拆除历史违建12处,扬州路、南通路等主次干道两侧沿线环境焕然一新。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完成58个城市住宅小区和31个村(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投放,建成农村易腐垃圾处置中心4处,城乡生活垃圾处置率达100%。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1123"示范镇村④创建为抓手,开展"三清一改""五面清洁"和村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等工作,顺利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省级评估;化肥农药减量化、秸秆"双禁"工作考评全市第一;麒麟生态园获评省主题创意农园。

一年来,我们察民情、暖民心,民生事业不断进步。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民生民计持续改善。实施28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提高至77.5%。深入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新增就业14000人、创业8857人,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城镇登记失业率1.75%。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68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提高至每人每年660元,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健康扶贫补充保险一站式结算。增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新建15家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家日间照料中心,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60.1%。公共服务不断优化。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新改扩建幼儿园和小学5所,认定普惠性民办园4所;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提供个性化课后延时服务,苏陈实验小学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沈毅中学获评"全国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示范校"。基层医疗功能稳步提升,组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润泰等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建成标准化儿童预防接种门诊10家,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社区医院,创成省慢性病综合防控建设达标区。文体惠民更加深入,积极筹建档案馆,加快推进非遗展示馆、吴同甲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建设,吴让之纪念馆正式开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国家杯棋牌职业大师赛,协办省首届智力运动会。全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建立猪肉储备制度,开展豆制品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提档升级农贸市场16家。扎实开展与长武扶贫协作、明山对口合作。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区婚姻登记处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青妇、残疾人、人武双拥、退役军人事务、红十字等事业有序开展。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365+"工作模式⑤,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实施城市社区用房"520"提升工程,社区用房达标率达90%。新设泰安、泰康等2个社区,招聘社区工作者121人,海光、安居等6个社区获评市首批星级社区服务品牌。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七个一"工作机制,创新"互助户治"社区治理模式,试点探索"党建引领、街(镇)呼区应"工作机制,创成省首批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全面深化"七五"普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海陵模式"在全省推广,区司法局荣获全国先进集体,九龙司法所获评全国模范司法所。

一年来,我们守规矩、转作风,政府建设高效有为。圆满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整合设置政府工作部门25个,政府职能配置更加优化。华港镇区划调整顺利完成,主城区空间进一步拓展。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聚焦改革发展难题、重点民生问题,深入基层一线走访调研,形成调研报告389篇,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99个。17家单位(个人)荣获市、区"骏马奖"。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区委具体办法,认真整改省委巡视反馈问题,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实行"无会月"制度,政府发文、会议数分别压减34%、30%。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政府工作规程,严格执行法律顾问、重大事项咨询、评估和听证制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效落实,政府执行力公信力不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委监委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59件、政协委员提案235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充分发挥"12345?政务服务热线"和市区长信箱等服务平台作用,全年办理各类群众来信来电近2.9万件,办结率100%。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有效防控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项目核准等重点领域廉政风险。加大审计监督和整改力度,扎实推进审计全覆盖,全年审计核减政府性投资8247万元。实施财政预算项目绩效管理,24个政府投资项目纳入绩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能逐步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和区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奋发作为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海陵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区部队指战员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上级机关各部门、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不快,经济持续增长的压力较大;现代服务业质态不优,城区首位度有待提升;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资源要素制约加剧,城市功能、教育卫生、城乡管理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距离;政府自身建设还需增强,少数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意识有待强化,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20年主要任务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奋力冲刺"十三五"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区委全会的部署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兴实干之风,壮大城市经济,建强中心城区,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致力实现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调控目标建议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完成市下目标任务。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项目为王,持续攻坚重大项目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中心工作的"头版头条",实施产业项目攻坚两年行动计划,大干实干、埋头苦干,迅速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

1.精准发力招商选资。坚持靶向招商,围绕"1+3+1"产业图谱,实施"建链、强链、补链"攻关行动,大力招引"高大名"项目,新签约重点项目180个、其中5亿元或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0个。加强驻外招商点布局建设,选调精兵强将充实招商一线。统筹镇街园区资源,建立投资信息服务平台,完善"飞地"政策,推动形成招商引资全区"一盘棋"格局。面向北上广深以及欧美日韩等地区开展精准招商活动,全年开展主题招商推介活动10次以上,境外招商活动2次以上。加强与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合作,深化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大数据招商,从区内现有企业家队伍中优选一批"招商顾问""招商大使",不断扩大优质项目信息源。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围绕抓质态、优结构、提效能,严格项目评审制,确保新落户项目主导产业占比不低于70%,工业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

2.大力实施项目攻坚。强化项目服务保障,推行项目建设"五个一"工作机制⑥,力争新开工建设5亿元以上项目15个,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个。实行项目服务专班负责制,全程跟踪项目审批、土地出让、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确保项目建设节点进度。优化项目考评办法,公示项目建设目标承诺,开展"月晒季评年考",加大项目有效投资和经济效益考核比重,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中物流、元龙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步伐,确保中建材碲化镉项目开工建设,隆基乐叶5GW、锦能CIGS项目竣工投产。实行"一项目一专班",确保所有"沉睡型"项目尽快"醒过来"。紧盯项目建设投产达效,将建成投产项目纳入"小进规"企业库管理,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税源点。

3.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坚持向存量要空间、让闲置显生机,全面摸排项目建设用地效益情况,建立"一图一表一书"⑦信息库,开展低效企业盘活清退专项行动,全年盘活土地2000亩、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亩均税收提高1万元以上。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推动3亿元以下项目进"园中园",加快产业项目载体和标准厂房建设,新增标准厂房22万平方米、商务楼宇50万平方米。做大做强产业引导基金,积极对接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快重点招商项目落地。继续推行政银企对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定制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加大项目上争力度,围绕重点投资领域,加强政策跟踪,选准突破口,找准对接点,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

4.统筹推进园区跨越。按照"园区围绕项目转、部门围绕园区转、服务围绕发展转"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三比一提升"⑧行动,启动实施园区跨越发展两年行动计划,着力提升园区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园区新开工建设5亿元以上项目12个、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新增税收1000万元以上企业2家,主要经济指标对全区贡献度不低于75%。主动与先进园区开展结对共建,加强产业链双向联动与融合,推进园区产业质态优化和集聚集约发展。海陵工业园区对标维扬经济开发区,建设运营好S-Park、中节能、文创大厦等园中园,推动LG配套产业、金属工程材料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智力运动产业,大力引进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新能源产业园对标海安高新区,锚定主导产业不动摇,加快上下游项目聚集与产业链延伸,推动光伏储能和动力电池技术突破、迭代升级,加快拓展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域,力争新能源产业产值翻一番,争当全市特色园区"排头兵"。城北物流园立足"大物流",与西北片区联动,实施跨河发展战略,大力提升主次干道、核心港区等基础设施功能,加大低效、"抛荒"企业清退力度,加快建设大吉仓物流、冷冻食品仓储中心等项目,努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抢抓区域优化调整机遇,融入城北生态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新高地。

二、突出质量效益,发展壮大城市经济

以振兴实体经济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质量效益提升,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1+3+1"产业体系。

1.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牢固确立"工业强区"理念,实施产业转型两年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工业一般纳税人开票销售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光伏特色产业基地和动力储能电池集群,构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力争新能源产业开票销售达120亿元,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达58%。实施培大育强工程,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促云涌电子科创板挂牌上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6家、10亿元以上企业3家,力争隆基乐叶开票销售突破80亿元;精心筛选"种子选手",推动爱索新材料、微特利电机等企业加快成为细分领域"隐形龙头"和"单打冠军",力争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坚持"喜新不厌旧",全力做好存量企业"老瓶装新酒""枯枝发新芽"文章。开展"温暖千家企"大走访活动,全面落实降本减负措施,实施产业"精准扶持",鼓励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智能化改造、军民融合等方式转型发展,新增智能示范车间5家、工业机器人50台(套),实施技术改造项目50个。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依法依规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关停企业10家,单位GDP能耗下降3%。推进建筑业现代化发展,力争实现建筑业企业总产值360亿元、装配式建筑占比突破10%。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牢固确立"商贸兴区"理念,紧扣服务业繁荣两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服务业"9633"工程⑨,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提升服务业首位度,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提档升级传统服务业,拓展茂业、万达、金鹰等传统商圈,打造中骏世界城、阳光天地、居然之家等新商圈,培育高端石材、特色中药材、花卉小镇等专业市场,净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2家,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领先。推动城市工业遗存破"旧"重生,以梅兰、林海等老旧厂房为载体,建设梅兰文创园、体育产业园、教育培训园等文化产业园。优化产业功能布局,推动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创新,启动建设戏曲小镇、海鲜夜市、城西集装箱等特色街区,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项目5个以上,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0家。探索"两业融合"新模式,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推行服务外包、主辅业务分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平台8家,积极创建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区。大力培育税源经济,支持本土企业集团化发展,在区内建设总部大楼,积极推动形成"一楼一园""一楼一产"的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功能片区,不断提升税源经济贡献度。

3.统筹发展都市型农业。以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加快构建都市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接二连三"。以城北生态经济带建设为契机,统筹西北部农业一体化发展,新增设施农业面积4000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4%以上。开展绿色农产品创建工程,深入推广"稻+N"特色农业模式,建设绿色生产基地2个,新增高标准农田1万亩。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和服务水平,新增为民综合服务体2家,力争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率19%以上。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和创意农业,升级改造万家园、魔菇部落等农文旅项目,加快建设中荷农业、百齐园艺、一鸣农业等现代农业项目。

三、聚力改革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紧扣经济集聚、区域连接和政策协同,紧密跟踪物联网、区块链、5G应用等新一轮产业发展热点,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不断优化城市产业功能布局,以新一轮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主动融入市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升级"企业开办专区"功能,启用"一站式"项目审批服务大厅,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并报、帮办代办"。改革国资国企投融资管理体制,规范国有企业对外合作和混改行为,鼓励国有企业实施跨行业、多元化战略投资,以国有资本集聚更多优势产业,支持鑫鸿文化等国有企业提升信用评级,海发集团"AA+"力争获取外部双评级,增强盈利造血能力。成立四大重点工作指挥部,建立"一项重点工作、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推进机制,力争在招商引资、项目攻坚、服务业发展、城市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效。推进园区行政体制改革,海陵工业园区和新能源产业园成立独立招商公司,城北物流园试行公司化运营,以市场化机制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2.培育创新发展动能。做强做大"科技红娘"服务品牌,开展"百名专家进百企"行动,联合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科研攻关,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突破2.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件以上。深入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50%。实施创新载体"1234"工程⑩,科技人才广场主体竣工,推动打造创新创业新地标;放大江苏大学新能源研究院示范效应,推广"一产业一平台"建设,筹建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以省院士协同创新中心为枢纽,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积极融入区域联动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优化引才留才生态,实施"人才丈母娘2.0"工程,点对点服务高层次人才,力争入选省、市"双创计划"20个以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