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2篇)(第14/55页)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制定完善碳达峰实施方案及重点领域支撑方案,建立健全我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保障体系,坚持先立后破、防范风险,科学稳妥有序把握工作节奏,实现安全降碳。开展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提升行业能效水平。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启动林业碳汇交易试点,研究建立碳汇交易机制。大力推进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建设。加大清洁取暖推广力度。支持辽源市建设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城市。
切实增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抓好第三个"十年绿美吉林行动",实施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全面铺开万里绿水长廊建设,谋划河湖连通工程二期,抓好引嫩济洮工程前期工作。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支持白山市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创建,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扎实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抓好四平市全国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抓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加强中华秋沙鸭等野生动物保护。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压实整改责任、严肃追责问责,全面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按时限销号清零,以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取信于民。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擦亮冰雪圣地、避暑天堂"双品牌",优化东西旅游"双线路",推进中国(长白山脉-阿尔泰山脉)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强省和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推动嫩江湾、查干湖等5A级景区创建。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村,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民宿、"非遗"村落、观光农业等精品点和精品线路,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美誉度。
吉林拥有"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两座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是吉林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也是最大财富。我们要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精心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
(七)切实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住基本、兜牢底线,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重点办好50项民生实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正受益。开发培育优质就业岗位,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留吉"就业创业工程。妥善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使用失业保险结余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持续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推进机构照护向居家照护服务延伸。为10万名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服务。为5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对困难家庭肿瘤患者通过定点医院治疗、减免医疗费用方式应救尽救。建设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70个,实现老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全覆盖。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幼儿园园长和教师6000人。为7000名适龄儿童免费实施牙齿窝沟封闭服务。实现全省异地就医跨省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全力支持长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改造客运班线公交化线路100条。扶持配建100套第二代健身路径,建设25个笼式足球场、25个多功能运动场。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00个。改造各类棚户区1.9万套以上。新建村级快递服务点3000个。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兽医"计划,完成500个畜牧养殖大村兽医配备试点。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立德树人,抓好思政教育。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城市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加强县城普通高中建设。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政策规定。全面做好乡村师资补充、教师培训、工资待遇、职称和编制倾斜等工作。巩固"双减"工作成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教育。持续深化"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10个左右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提升高校服务"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能力。支持长春争创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全面落实省部共建技能社会,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扩容提质,抓好"马兰花计划",推行现代学徒制,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继续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深入挖掘吉林历史文化资源,科学规划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优秀关东民俗文化品牌。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培育壮大影视动漫文化产业。创作吉林冰雪题材艺术作品。深入挖掘选树、培育打造"时代楷模"和"吉林好人""最美人物",着力培育时代新人新风。推动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智慧广电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建设一批全民健身场地。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全国统筹有效对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实施失业保险基金统收统支省级统筹。加强全省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同步延伸村(社区)服务点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实施健康养老幸福工程,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财政投入力度,推广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的综合照护服务模式,鼓励支持在城市社区建立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全面落实"三孩"政策及支持配套措施,推动托幼育协同发展。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儿童福利工作。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好双拥共建、征兵和民兵工作。支持延边建州70周年系列活动。着力发展老龄、慈善、红十字、妇女儿童、残疾人、地方志、志愿服务等事业,全面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防震减灾、人防、测绘、援疆、援藏等工作。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我们要做大做好"蛋糕"、切好分好"蛋糕",持续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把老百姓最关心、最关注的事情办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八)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扛牢"五大安全"责任,坚持底线思维,见微知著,抓早抓小,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着力防范金融风险。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基本原则,强化日常监管,压紧监管责任链条,抓好各类金融风险处置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出台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问责实施办法。开展高风险机构处置攻坚,坚决禁止恶意操纵经营、违规关联交易等问题发生。严格落实专项债"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要求,促进中小银行合规经营、稳健发展。
着力防范债务风险。坚持"谁举债、谁负责",落实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按国家要求开展县级政府化解隐性债务试点。
着力防范社会稳定风险。高质量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任务,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切实提高防灾救灾减灾水平,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持续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实施信用监管和风险分级管理,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坚决有力处置房地产企业风险,维护群众合法利益。持续推进"平安吉林"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集中整治治安突出问题,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抓好重点领域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着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格落实精准防控要求,做到全时空闭环管理,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加强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力量,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各位代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不懈从严加强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坚决扛起"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始终强化政治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捍卫核心地位、维护核心权威、跟随核心奋斗,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坚定不移贯彻好党中央大政方针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始终强化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承担责任。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省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省政协提案。配合省人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强化府院联动机制,提高行政执行效率。始终强化政府作风建设,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身份,发扬"严新细实"优良作风,落实"五化"工作法,激励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坚韧不拔抓落实,对重点工作严督实考,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单位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始终强化廉洁政府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创建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各位代表!
振兴突破正当时,砥砺奋进向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加快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9.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23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省长胡昌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我省振兴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全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进出口总额增长29.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8%。
一是"三农"工作成效明显。粮食总产1573.5亿斤,实现"十八连丰",增产65.4亿斤,新增产量占全国增量24.5%,创历史新高。加力推进黑土地保护,新建高标准农田1024.6万亩,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全国推广,圆满完成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种业振兴开局良好,建设16个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8816.8万亩,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生猪产能全面恢复,出栏2228.1万头,同比增长24.5%,创历史最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合作社达到9.6万个,家庭农场达到6.2万个,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面积2042万亩。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700家。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000公里,提高280万农村居民供水保障水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6%,增速为7年来最高。
二是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全省GDP增速,达到2013年以来最高水平。规上企业新增超过300户,6年来首次突破4000户,百亿级企业达到20户。工业利润大幅增长,增速超过全国水平。装备、石化、食品、能源等优势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3%、9.8%、6.1%、6.3%。哈电集团研制的单机容量世界最大百万千瓦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成功运行。一重集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大庆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揭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新建5G基站1.8万个,建成全省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二级节点平台,成功申报哈尔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三是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开展"全省消费促进月"等促消费活动。批零住餐、营利性服务业新纳统企业增加分别超过700户、110户。金融业持续发展,人民币贷款余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8.1%。积极推动企业上市,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1家,新申报IPO企业6家,上市后备企业224家,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增长15.3%。电子商务蓬勃发展,113个电商产业园区入驻企业3472家,示范县网店总数9.9万个、网上零售额增长30%。推进"快递下乡进村",邮政业务总量增长20.3%。成功举办第四届旅发大会,全年接待游客1.6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45亿元。
四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强力推动招商引资,组织重大招商活动81次,新签约千万元及以上利用内资项目1393个,项目合同金额61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8%。230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90.8亿元,牡佳客专、京哈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竣工投用。铁伊客专、北黑和佳鹤铁路加快建设。吉黑高速、鹤大高速佳木斯过境段等项目进展顺利,维修普通国省道1800公里,改造高速公路路面880公里。哈尔滨机场二期扩建全面开工,鸡西、漠河支线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
五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净增806家,同比增长41.7%。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352.9亿元,增长31.8%。发布实施5个"揭榜挂帅"榜单,组织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107项。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32个。
六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实效,赋予自贸试验区、哈尔滨新区省级事权589项、219项。政务服务事项1739项"省内通办"、170项"跨省通办"。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满意度不断提高,"办照即营业""码上诚信"等创新改革成果全省推广。惠企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增减税降费63亿元以上。新登记市场主体54.5万户,增长28.7%。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全省地方国企营业收入、利润同比增长16.6%、176.2%。北大荒集团集团化公司化运行良好,森工集团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组建龙煤能源投资集团。深化事业单位全领域改革试点工作如期完成。对俄合作深入推进,举办龙粤俄三方省州长视频会晤,黑河公路大桥建成,同江铁路大桥铺轨贯通,开展黑河、绥芬河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创新中俄跨境集群建设"案例入选国家级最佳实践案例。
七是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两年位列国家优秀序列。淘汰城市建成区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43台,全省优良天数比率94.8%,重污染天数同比降幅58.3%。4条河流退出劣V类,劣V类水体比例同比改善2.9个百分点。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进实施林长制、田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营造林155.9万亩,治理侵蚀沟1706条。深入开展省级环保督察,积极配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立了低碳企业联盟,140家重点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初步构建,第三次国土调查任务圆满完成。
八是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省财政民生支出4445.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7.1%。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1.9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39.5%。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并实现"十七连增"。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4%、9.4%,惠及群众148.2万人。发放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资金69.8亿元,儿童福利机构和社会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2.9%、17.4%,积极开展"认亲助养""合力监护、相伴成长"等活动,让孤困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全面实现,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开通,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580元。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疫苗接种有序推进,三岁以上常住人口新冠疫苗接种覆盖率96%。学前教育增加普惠学位近8万个,"双减"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5.4%,中小学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四零"承诺、劳动教育成为全国先进典型。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6%,高职扩招4万人,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高于全国4.1、5.8和17个百分点。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创作展演活动。龙江健儿在东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全运会取得佳绩。全省棚户区改造开工5万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工46.9万户,农村危房改造1.3万户。更新改造老旧供热管网2058公里、二次供水泵站1200座、庭院内供水管网1811公里。基本民生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九是平安建设持续加强。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五大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十查十治",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3.3%、8.2%。全面实施"三清单一承诺""两书一函"机制,森林草原防灭火取得"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显著成绩。平安黑龙江加快建设,八类案件及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立案分别下降9.6%、5%,公众安全感满意度98.6%。
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宗教、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外事侨务、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审计统计、档案史志、地震气象、人民防空、边境管理、援藏援疆等工作及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都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看似寻常却艰辛。这一年,我们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扎实开展政府系统党史学习教育,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赓续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奋斗步伐踏上新的赶考之路。这一年,我们在风险挑战中砥砺斗志。打赢多轮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成功抵御黑龙江干流50年一遇特大洪水,积极应对历史罕见冻雨暴雪灾害,逆行出征的白衣战士、抗洪一线的鲜红党旗、冰雪无惧的橙色身影,构成了感动龙江的最美底色!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和衷共济的磅礴力量,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这一年,我们在常态反思中跳起摸高。坚持自我加压,公开晾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逐季分析反思工作中的不足,成立14个经济工作专班,精准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堵点难题,密集出台70余项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对标赶超、晋位争先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这一年,我们在为民服务中锤炼作风。承诺的24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开展,9779项办实事台账项目全部完成。积极解决信访问题,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建立服务企业机制,政府系统干部万余人次为企业上门服务,企业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年,我们在正风肃纪中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人大代表建议371件、政协提案553件全部办结。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聚焦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一心为民利民,就一定能够把龙江的事情办好。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过去一年我们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这是省委科学决策、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省中央直属单位、驻省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黑龙江振兴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正视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疫情对经济发展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建设还需加力,民生保障水平与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差距,服务企业发展意识不强,抓落实"最后一公里"还存在堵点。
当前,龙江振兴发展正处在政策叠加乘势而上的机遇期、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矛盾累积风险交织的凸显期、激发潜力振兴发展的关键期,中央实施七方面促进经济稳定的政策,持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政策措施,为我省加快产业发展、扩大有效投资、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带来难得机遇。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聚精会神抓好经济建设,以发展促振兴、以发展破难题、以发展增福祉,加快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二、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力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以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达到1500亿斤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正确战略指引。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实"五头五尾",沿着"五个要发展"根本路径,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落实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中求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深化省情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相结合,形成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握竞争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推动龙江供给优势与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充分对接,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拓展发展新空间。
三是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基点,作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推进思路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路径创新、载体创新、管理创新等多层次全方位创新,构建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合作、多领域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培育壮大新动能,增强发展新动力,重塑竞争新优势。
四是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对标全国先进地区好经验好做法,出台务实管用、拉动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完善具有龙江特色的政策体系,切实提高政策支持的精准度和实效性,靶向发力,握指成拳,今年一季度前相关政策做到"应出尽出",将政策"含金量"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五是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做好风险地区抵返人员排查、重点场所管控、边境口岸疫情防控,落实大数据应用、精准赋码等精细管控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最短时间、最小成本获得最大防控成效。
按照总体要求和目标,今年要重点做好十一个方面工作。
(一)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产量、提质量、增效益,为更有底气、更为安全的"中国粮食"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