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2篇)(第39/55页)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重庆经济和全国一样,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必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稳住经济基本盘。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抓好项目储备,加强政策对接,抢抓国家加大政府投资规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抓好基础设施投资放量,深入实施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聚焦"两新一重"、城市更新、民生补短板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开工一批成熟项目,加快在建工程进度,形成更多工作实物量。抓好工业投资提质增效,用好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牵引性强、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提高招商签约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额,引导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抓好资金保障,管好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更好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促进消费升级扩容。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契机,实施国际消费载体提质等"十大工程",深化"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巩固消费回暖势头。培育品质消费,推进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三峡广场等商圈建设,提档升级中央商务区,优化商圈业态布局,发展智慧商圈。激发县乡消费,加快发展县域商业,鼓励区县开展新能源汽车促销、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推动育幼、护理、家政、住房租赁等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培育新型消费,挖掘重庆特色文化、特色美食和特色旅游资源,推动消费产业联动融合,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旅文体跨界发展。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健全社区商业配套设施,发展农村物流配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要完善企业意见收集、办理、反馈良性机制,营造重商、亲商、安商良好氛围,千方百计把各类市场主体保护好、发展好。构建更优产业生态,整合产业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完善研发设计、成果孵化、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支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为市场主体厚植发展沃土。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做强做大"链主"企业,大力培育领军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发展优质中小企业。加大助企纾困力度,落实国家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现行纾困政策,实施中小微企业助力工程,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服务业等困难行业实施精准帮扶;建立完善科学用能政策,优化煤电油气保供机制,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健全面向小微企业、覆盖所有区县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规模;强化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帮助企业解决缺煤、缺电、缺芯、缺柜、缺工等要素短缺问题,让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加快发展。
(二)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持续释放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优化效应。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集中精力办好重庆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川渝合作的事情,努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纵深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全方位协同、全领域合作,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推动重大规划编制,配合国家部委编制出台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专项规划,联动四川编制完成水安全保障、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等规划方案。推动重大改革政策落地,争取获批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试点试验,联动推进成渝地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启动实施第三批"川渝通办"事项。推动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争取国家批复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推进川渝高竹新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建设,加快首批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深化川渝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作。推动重大合作项目实施,聚焦现代产业体系、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等共建领域,实施160个引领性标志性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支撑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落实三个片区建设行动方案,做大做强"一区"、做优做特"两群"。主城都市区,突出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公共服务"一张表"、城市管理"一平台",统筹布局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重大功能设施,促进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服务同标、发展同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万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推进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加快"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等跨区域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等板块协同发展,强化沿江区县城市互动、产业联动,做靓三峡制造、三峡农家、大三峡旅游等特色品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突出文旅融合发展,推动黔江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秀山建设渝鄂湘黔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支持武隆开展旅游国际化试点,支持彭水建设民族地区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引导各区县建设精致山水城,合力建设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和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三)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是调结构、转方式的根本之策,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四个面向",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以创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聚焦科学主题铸魂,建设金凤实验室和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推动国家实验室基地、中科院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落地,支持高校研究院和特色研发机构在科学城集聚;面向未来发展筑城,提速建设科学会堂、科学公园等功能设施,建成投用科学大道一期;联动全域创新赋能,强化"一核引领、五区联动",统筹规划布局、政策协同、重大项目和环境营造,建设"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高标准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瞄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集聚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开工建设卫星互联网等科创项目,建成投用分布式雷达验证试验场、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打造全国重要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建设广阳湾智创生态城,聚焦"智慧+""创新+""绿色+",建设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广阳湾实验室,探索打造零碳示范产业园,培育零碳工厂、智慧交通、智慧建造等应用场景。统筹推进各类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加快重庆高新区及拓展园建设,支持潼南、涪陵、合川、大足、綦江、铜梁创建国家高新区,推动市级高新区建设,促进各类园区创新转型、提能升级。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力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50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4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提高到2.3%左右。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加大"双一流"建设力度,鼓励市属高校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优化重组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大数据智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加强与名校名院名所名企的科技合作,支持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机构建设,鼓励外资企业在渝设立全球研发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完善政策、集聚人才、优化服务,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推进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完善种子、天使、风险投资全链条创投体系,创新科技企业融资增信机制,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支持科技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功能,启动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建设,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流程孵化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通创新技术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强化科技人才集聚,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体制机制,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持续办好重庆英才大会,打造全国地方科协综合改革示范区,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大力引育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国防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让重庆成为各类人才的向往之地、创新之都、圆梦之城。
(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经济循环和产业链畅通。
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突出支柱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建好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抓实产业链升级重构,稳步提升制造业占比。汽车产业,抓住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加快长安、金康、吉利、理想等高端新能源整车项目建设生产,推进长安汽车软件园、国家氢能动力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建设,增强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完善充换电设施,试点建设车路协同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构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电子产业,以发展集成电路、电子核心元器件为重点,进一步做优做强产业集群,推进华润晶圆制造及先进封装、四联传感器MEMS制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康佳MicroLED关键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业,以"智能+"为方向,以"整机+零部件"为路径,做大做强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提升通机等优势产品竞争力,推动新能源装备、山地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加快三一重庆智能装备产业园等项目投产上量。医药产业,聚焦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促进产学研一体、医工理融合发展,加快博唯生物宫颈癌疫苗、智翔金泰创新抗体药物等产业化进程,构建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重点的"1+5+N"医药产业体系。材料产业,推进中铝高端制造、华峰己二胺、中科润资气凝胶等项目建设,做优先进有色合金,做强高性能合成材料及复合材料,促进气凝胶材料产业化。消费品产业,升级粮油食品等优势消费品产业集群,培育个护美妆、渝派服装、巴渝美食工业化等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促进消费品产业品牌化、个性化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加速软件产业发展,突出工业软件、基础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重点方向,实施"千家软件企业培育工程",支持重庆软件园产业集聚,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深化智能制造实施,加快生产设备、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新培育10个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实施制造业"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推进产品智能升级,紧跟5G、AI+、云化赋能、软件定义产品趋势,扩大智能家居、超高清视频终端等市场份额,导入智能监测、智能安防等新产品,推动智能产品向中高端迭代升级。丰富智能化应用场景,构建"8611"一体化场景建设体系,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展示中心。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深化"云长制"改革,持续加大5G规模组网建设力度,提速建设中科曙光、华为、京东等计算中心和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规划布局空间互联网,建成投用西部数据交易中心。
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围绕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各类金融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与新加坡之间债券、基金、理财等业务创新合作,深化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实施企业上市"育苗"专项行动,推动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完善科创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打造国际物流城升级版,整合市属重点港口物流资源,引育综合物流服务集成商,壮大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专业化物流等新业态,建设一批分拨运营基地,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创建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提升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品牌影响力。推进其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引育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机构,发展会计、法律、审计等专业中介服务,做大远程医疗、数据处理、文化创意等外包服务,打造长嘉汇、两江国际等高端专业服务集聚区。
(五)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无论是应对经济短期下行压力,还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要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要抓好各项改革协同,发挥改革整体效应,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深化财政金融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大战略任务和民生支出,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加强政府债务风险排查,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调联动。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创新试点落地,扩大中新双向投融资规模,争创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促进金融政策、工具、平台叠加集成。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开展虚拟货币、私募基金、第三方财富管理等风险排查,落实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压实金融风险处置各方责任,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启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加快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培育壮大主责主业突出的优势国有企业集团。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整合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资基金。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一企一策"支持市属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完成能源集团引入战略投资者。深化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运用智能化手段提升国资监管效能。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提速建设渝商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商会、非公经济接待日、走访服务民营市场主体等制度,畅通民营企业反映诉求渠道,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支持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壮大,引导大型民营企业带动配套小企业共同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对企业"无事不扰、难时出手、有呼必应"。
加快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深入实施《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营商环境创新试点100项首批改革事项,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市场化改革,探索"一业一证(照)"改革创新,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通办改革,提升"渝快办"效能,深化"全渝通办""跨省通办",丰富"一卡通一码通"应用场景。推进法治化建设,推广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评估指数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制度。提升国际化水平,跟踪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化软硬件互联互通,推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加快引育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让城市展现国际范、彰显重庆味。
(六)扩大高水平开放,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重庆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要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让重庆与世界精彩互动。
提升开放通道效率。完善出海出境大通道体系,强化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南向,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增线扩能,强化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加密重庆至钦州港等铁海联运班列,稳定开行重庆至越南、老挝国际铁路班列,拓展跨境公路直通班车,加快境内外枢纽和集货分拨节点建设。西向,推进中欧班列扩容提质,加快建设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推动海外仓发展,拓展线路网络,构建定点、定线、定时、定价、定车次的稳定运转体系,深挖高品质回程货源,提升班列货值规模和影响力。东向,深化智慧长江物流工程,加密沪渝直达快线、渝甬班列,发展长江干支联运,推广江海直达集装箱船型。北向,强化渝满俄班列沿线货源组织集结,优化运输货品结构,探索开行更多货物品种公共班列。空中,加密重庆至东南亚、南亚和欧美的全货运航线,引进川航物流、南货航设立基地公司,支持航空公司拓展"客改货"和航空中转业务,争取万州机场航空口岸获批,加快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枢纽,完善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创建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实施果园港铁公水联运示范工程,推动"无水港"建设,促进客运"零换乘"、货运"零换装"。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加快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国际航空物流产业示范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示范园区等项目建设,依托中新国际数据通道促进跨境数字贸易,拓展实施商务、农业、人才培训、文旅等合作计划。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推进联动创新区发展,持续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全面提升开放度和竞争力。两江新区,完善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悦来国际会展城等功能,推进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寸滩国际新城建设,做实上合组织国家多功能经贸平台和欧洲重庆中心,争创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及各类园区,整合开放通道和口岸资源,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创新升级,建设一批跨国产业转移平台。
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促进外贸创新提质,壮大一般贸易规模,推动加工贸易提质升级,建设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大力发展"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维修"等保税贸易新业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加强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和重点外资企业服务保障,加大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外资引进力度,促进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推动制度型开放,编制出台高质量实施RCEP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深化国际人文、科技等领域交流合作,培育引进国际组织和商协会,办好智博会、西洽会、"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中新金融峰会、国际创投大会、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拓展国际友城务实合作,持续提升国际交往能力和水平。
(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牢牢把握稳住农业基本盘的总要求,围绕"五个振兴",突出抓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防止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强化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乡镇建设,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抓紧抓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格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落实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千年良田"建设工程,加快农田宜机化示范改造,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扩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水平,壮大柑橘、柠檬、榨菜、生猪、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高新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引育名优特新品种,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广"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区域公用品牌,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
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优化乡村规划,深入推进"三师一家"下乡,有序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善实用性村庄规划,强化村庄风貌引导。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行动,新建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000公里,动态消除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危房,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小城镇环境提升工程,新建200个美丽宜居乡村。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以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升农民获得感。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扩面深化"三变"改革,创新"三社"融合发展机制,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改革试点。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和农业农村工作体系。创新人才下乡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行动,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尽展所长。
(八)持续推进城市提升,提高城市功能品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努力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
强化规划引领。出台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区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城市更新、嘉陵滨江生态长廊等专项规划,统筹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米"字型高铁网,持续实施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成渝中线、渝万、渝昆、成达万、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重庆东站等在建项目,启动建设渝西、渝宜高铁,提速渝贵、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等项目前期工作,统筹推进兰渝、万州至黔江等高铁规划研究,二季度开通运行郑万高铁重庆段、完成渝万城际提质改造,四季度建成铁路枢纽东环线正线、新田港集疏运铁路等普速铁路,力争启动巫溪至奉节铁路,高铁营业里程突破1000公里。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统筹实施30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续建项目,新开工第四期项目44公里,推进TOD综合开发,力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在建里程实现"850+"、其中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加快渝遂等城际铁路、渝合等市域铁路规划建设,拓展开行公交化列车,深入推动"四网融合"。建设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提速推进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力争开工重庆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万州机场T2航站楼,完成黔江机场改扩建,研究布局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推进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等干支流航道建设,完成渠江重庆段航道整治主体工程,力争开工黄磏港一期等项目,打造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建设高速公路网,开工垫丰武高速等项目,推进渝湘复线高速等1346公里项目建设,建成城开高速城口段、万州环线等117公里项目,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城市路网,推进黄桷坪大桥、白市驿隧道等"6桥7隧"和坪山大道、茶惠大道等233公里快速路建设,加密东西部槽谷骨架路网,加快推进两江新区至长寿区、涪陵区等快速通道项目。建设多渠道能源网,畅通北煤入渝通道,启动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推进三峡电、川电、疆电入渝,提升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开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内部挖潜,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建设现代水网,实施"一核两网·百库千川"水利行动,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跳蹬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力争开工建设藻渡等大中型水库,推动城市供水管网向镇村覆盖,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空间,做靓"两江四岸"主轴,高品质建设城市功能名片,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加快重庆美术公园等项目建设,完成磁器口滨江片区、花溪河湿地公园等项目。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新开工改造1277个城镇老旧小区,实施1.5万户棚户区改造,开展城市管道更新改造和生命线工程专项治理,实施城市内涝治理五年行动。修复城市生态,推进"四山"保护提升,统筹生态园林城市系列创建,推动坡坎崖滩治理向区县延伸,做靓山城步道、山城花境等特色品牌,打造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口袋公园等休闲空间。改善城市路网,启动中心城区路网更新和停车治理专题年行动,推动老城区堵点、重要交通节点、街巷交通路网一体规划、一体更新,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新开通一批同城公交、小巷公交和接驳公交,建设一批小微停车场,完善提升1500公里人行步道。传承城市文脉,坚持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相结合,推进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加强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保护,为城市留住根脉、留存记忆,让城市更有人文范、书香味、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