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2篇)(第51/55页)
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全面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扎实推进统一确权登记。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推动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健全特许经营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市场交易,不断丰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切实发挥河湖长制、林长制作用,建立江河源守护人制度,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三)聚焦聚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和基础研究十年行动,继续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试点,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推进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薪酬制度改革,给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畅通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链条,让所有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者都有机会一展身手。
推进重大技术攻关。围绕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系统维持与修复、碳达峰碳中和、盐湖产业、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牧、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继续开展"揭榜挂帅",用好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推动盐湖资源保护利用、多能互补绿色储能、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等国家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行动,深化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落实激励创新普惠性政策,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科技型、高新技术、科技小巨人企业"量质双升"行动,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主体融通创新、利益共享,更好激发创新活力、创造动力。
深入做好人才工作。坚持"四个面向",实施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培育创新型人才团队和青年创新人才,实施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行动。创新引才方式,探索人才共享模式,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地向用人主体授权、为各类人才松绑。
(四)聚焦聚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压舱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确保农业稳产保供、农牧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和谐。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新建20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440万亩粮食播种。筛选推广高原优质高产品种,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惠民工程,推进农业保险提质增效,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稳定生猪生产,提高牛羊出栏率,改造提升旧温棚,加强粮油储备,保障群众米袋子、菜篮子丰盈可靠、价格基本稳定。开展粮食全链条节约行动,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围绕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措施,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建设好集中安置区帮扶车间、帮扶产业基地,突出抓好产业和就业帮扶,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使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规划先行、循序渐进,统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围绕乡村发展,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化联合体达标创优,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建设,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培育创业创新带头人和乡村实用人才,支持返乡创业,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扎实有序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有序推进"燃气下乡",继续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围绕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延续历史文脉,努力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五)聚焦聚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聚合力,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深入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对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协同落实兰西城市群建设"1+3+10"合作协议,加强同毗邻地区的产业协同。扩大同东部地区的互惠合作、融合发展,承接好适宜产业转移。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组团式"支援协作机制,拓展领域、丰富内涵,打造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升级版。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能源、资源等领域价格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健全完善国资监管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预算改革、强化绩效管理,加强政府法定债务监管,严格落实债务限额管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积极创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完善防范化解各类企业金融债务风险机制。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农业水价和供销综合改革步伐,释放更多老百姓看得见、得实惠的改革红利。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着力点,继续面向市场主体,落实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推动财力下沉,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运行好融资贷款专列和直通车,提高政银企对接成效,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提升融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启动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依法依规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优化政务服务平台和移动端功能,推动更多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跨省通办。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格尔木国际陆港建设,扩大中欧班列、南亚班列开行,高效运营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高质量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做好对外交流传播,加强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有关国家的经贸交流,办好国际生态博览会和青洽会,加快青海企业及特色优势产品"走出去"步伐。
(六)聚焦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让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片高天厚土上的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再选树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行动,积极争取国家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品牌,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推进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在青海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创新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开展"红石榴"就业行动,鼓励支持各民族群众转移就业、青少年跨区域就学,建好"社区石榴籽家园"服务平台,推动形成各民族相互嵌入、团结共融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共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促进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七)聚焦聚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努力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支持企业减负稳岗和技能培训,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做优拉面、青绣等特色劳务品牌,抓好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残疾人就业服务和帮扶,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保障监察。落实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政策,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迈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深化教育评价和育人方式改革,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先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巩固"双减"成果。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高校开展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持续提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水平。高质量抓好西宁大学建设。深入实施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和中职学校"双优计划",研究整合组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和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
守护各族群众健康。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科学精准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与疫情防控更好结合。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实施二级甲等县级综合医院扩面行动,加快建设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持续开展青南支医。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继续扩大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范围和品种,进一步降低患者医药负担。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开展新一轮包虫病和重点地方病、传染病防治行动,促进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统筹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群体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维护好老年人权益,推动老龄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通过新建、改造、置换、租赁等多种途径,完善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积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就近就便、"家门口"养老服务。推动三孩生育政策落地见效,依托社区发展托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给予"一老一小"更多温暖和关爱。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设立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好长江、黄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青海园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文物考古工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文艺工作者多创新、出精品。继续做好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科学、档案史志等工作。精心办好环湖赛、省运会、全民健身大会等活动,推广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积极备战杭州亚运会、全国冬运会。
推进平安青海建设。深化"八五"普法,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好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智慧调解平台,深化信访制度改革,依法解决好群众合理诉求。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响应体系,扎实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实施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备灾救灾和应急救护项目建设,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灾害防御和气象服务。全面从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坚决把好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每一道关口。
我们将牢记,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今年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民生实事项目,尽心竭力,一件一件办好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做到民之所忧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各位代表!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地方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一如既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扎实推进国防教育、人民防空等工作,提高义务兵家庭优待水平,精心做好退役军人移交安置、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深化双拥共建,使军政军民团结始终坚如磐石。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省各级政府及公职人员务必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增强过硬的担当本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坚定不移加强政治建设。我们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凝心铸魂、汇聚力量,把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体现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行动上。
持之以恒建设法治政府。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办好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坚持依法行政,增强政府立法与人大立法协同性,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持续用力改进工作作风。我们要坚持政府工作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持正确政绩观,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为基层减负,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把惠及人民群众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本色。我们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三严三实",教育广大公职人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本色。严肃财经纪律,全面加强审计、统计监督,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三公"经费保持只减不增,一般性支出压减10%,把宝贵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加强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上。
各位代表!进入新阶段、走好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青海寄予厚望,高原各族人民群众对我们满怀期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31.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20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自治区主席咸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交出了一份全面好于预期、超额完成任务的靓丽答卷,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522.3亿元,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5.3%,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0亿元,增长9.7%,为近年最高增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04元、增长8.4%,其中城镇38291元、农村15337元,分别增长7.2%和10.4%。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次为中阿博览会发来贺信,全区上下倍受鼓舞。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党中央的特殊厚爱,必将转化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狠抓精准处置应对,疫情防控夺取重大胜利。我们面对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局部聚集的复杂态势,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始终保持指挥体系激活状态,打赢了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落实"四早"要求,压实"四方"责任,应检尽检、应控尽控、应隔尽隔、应治尽治,有序接种新冠疫苗,全面构筑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严防严控的铜墙铁壁。完善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运行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实现县乡(镇)医疗机构发热哨点全覆盖。圆满完成包机入境隔离疏散任务,稳妥应对旅游专列滞留问题,有效防止风险外溢,为全国疫情防控贡献了宁夏力量。
(二)狠抓统筹系统调度,经济发展迈上重大台阶。我们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供给紧张等不利形势,科学预判"前高后低"增长走势,统筹进行综合调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利润增长1.1倍、创近年新高。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精准出台"能源保供18条""财政17条"等一揽子措施,新增贷款638亿元,降低实体经济成本130亿元以上,稳住了市场预期、稳定了企业生产。稳慎处置重点企业信用风险,连续三年超额完成政府隐性债务化解任务。实施促消费"四大工程",举办"两晒一促"活动,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5%和40%,网上零售额增长46%,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50%以上。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十大工程项目"有序推进,1133个重点项目全面实施,晓星氨纶、银昆高速、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加快建设或建成投运,民间投资占比提高到57.4%。尤为振奋的是,全球最大的宝丰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正式投产,宁夏首条穿越沙漠腹地的乌玛高速顺利通车,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成为稳增长的强大引擎!
(三)狠抓九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我们针对经济结构倚重倚能、能耗偏高的区情实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全力抗击60年来最重旱情,新建高标准农田96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国家考核获得优秀等次,奶牛存栏连续两年增长20%以上,"宁夏枸杞"跻身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前十位。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宁夏枢纽、首个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速,制造业比重达63.6%。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启动能耗"双控"三年行动,压减"两高"项目39个,减少能耗1725万吨标准煤,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5%左右,扭转了"十三五"以来不降反升的局面。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出台"聚才引才15条",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1个项目首次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预计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1.56%。多个国家部委推出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支持文件,帮助我们搭建了先行区建设的"四梁八柱"。
(四)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我们正视生态环境总体脆弱、污染治理欠账较多的现实基础,主动担当筑牢祖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统筹"一河三山"生态保护修复,黄河"四乱"问题实现动态清零,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入选全国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固原市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0%,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3.8%,PM2.5平均浓度下降18.2%,危废医废安全处理率100%,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实施生态修复项目148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0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90万亩,完成营造林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91%、提高1.11个百分点,为近年最快增速。建设重点小城镇12个、美丽村庄50个,改造老旧小区4.75万户、棚户区住房4000套,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了硬化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全区城镇化率达66%,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狠抓营商环境优化,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我们深刻认识开放不足的最大短板,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全面推开"四权"改革。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新80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全流程在线办理、时限压缩30%,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1.3万户、增长13.9%,企业活跃度达88.7%。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3.2%,"我的宁夏"App用户覆盖全区94.8%的人口,1400多个事项能够"指尖办",3400多个事项可以"掌上查",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四年居西北第1位。加大国有经济优化调整,区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87.4%。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晓鸣股份、凯添燃气成功上市,境内上市企业总数达17家,累计发行债券693亿元。创新线上线下办会模式,安全圆满精彩举办第五届中阿博览会、首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55%,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0%。
(六)狠抓基层治理创新,社会事业实现重大发展。我们全面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覆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深化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拓展基层治理成效,启动"八五"普法,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信访总量下降16.04%。涌现出"七一勋章"获得者和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王兰花等先进典型,《闽宁镇移民之歌》等6部作品入选庆祝建党百年艺术精品工程,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第八届特奥会金牌、奖牌总数均居全国之首。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国家考核连续五年获得优秀等次。哲学社会科学、决策咨询、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参事、文史、统计、档案等工作又有新成效。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应急救援、地震、气象、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科协、残联、红十字、慈善、老龄等工作呈现新气象。
(七)狠抓四大提升行动,人民生活又有重大改善。我们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特殊情况下,仍将75%以上财力用于民生事业,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10个方面28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3件事,移民收入增幅快于农民收入。"一村一年一事"行动获得中央农办通报表扬,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在我区召开。制定"灵活就业13条",城镇新增就业8.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3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9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普通高中大班额基本消除,"互联网+教育"经验在全国推广。巩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成果,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县域内就诊率达90%。持续调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医保、低保标准,连续1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0.9%、6.2%、8.5%。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21.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