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业园区202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市工业园区202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园区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工业经济基本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6月份,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7.5亿元,同比增长19.6%;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5亿元,同比增长12.1%;实现营业收入54.7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税收5.7亿元,同比增长13.7%;入园企业实现工业用电量1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3%,其中6月份入园企业工业用电量为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
(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从开票销售情况来看,上半年全市入库直报规上工业企业共计134家,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40家;其中有10家企业的开票销售额超10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家。从今年新入库企业来看,1-6月份共申报入库企业69家。从企业用工情况来看,全市在库规上工业企业员工总数13.8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1%。6月份末在库企业从业人数达到峰值13.45万人。
(三)工业园区建设情况。一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启动新城区华阳北路延伸段和琅琊山路延伸段建设,已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实施老城区支路网建设,打通港利制冷D地块、海源材料C地块周边道路,畅通经四路微循环。二是做好项目入园服务工作。建立"领导+代办员"服务机制,对重大项目采取"一对一"帮办服务,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目前总投资100亿元的滁州海斯尔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聚丙烯新材料项目已成功落户园区。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制定出台《市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宣传推介园区产业特色和优势资源,组织开展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招商活动。
二、工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上半年,尽管全市的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但仍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下行压力,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企业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要素制约、用地用能成本攀升、民营企业活力不足等。企业规模限制竞争力,科技创新瓶颈影响发展,资源紧张及价格上涨增加压力,成本攀升影响盈利,民营企业活力不足受多因素影响。
三、工业经济发展工作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分析研判工业经济发展形势,针对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围绕现有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以中盐安徽化工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滁州海斯尔新材料有限公司、苏盐化工集团滁州盐化有限公司、安徽省长江超硬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材料生产基地。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拓展延伸;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尽快成势见效;着力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特色产品;不断健全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物流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一是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材料、设备研发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二是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材料、设备研发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三是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中小企业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利用互联网开展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协同运作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强化要素保障支撑。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园区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园区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继续统筹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用地用能保障。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规划布局和用地控制指标分配方案;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原则,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加快推进园区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改造工作,确保满足企业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双碳"行动计划,引导园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三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鼓励园区企业加强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管理措施,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加强与港口、铁路等交通运输部门沟通协调,推动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深化实施"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审批程序,实施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措施,以提升审批效率;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的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和整合审批环节;持续推动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建设,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审批服务。二是全面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利用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推动部门间政务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统一汇聚、管理和使用;进一步完善"皖事通"一体化服务平台的功能应用;全面推广"全省通办"和"跨省通办",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三是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组建企业家协会商会和非公经济投诉维权服务中心,积极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定期举办"政企早餐会"和"民营企业座谈会",及时听取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亲清在线"服务平台,加大惠企政策的宣传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