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四五”人才发展专项规划(第5/7页)
2.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开发支持力度。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村庄规划建设,保持乡土风貌,推动文化传承,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等,深入实施西部计划志愿者、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项目,大力培育一批高素质基层干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集聚一批企业家、退休人员、专家学者、志愿者、扶贫帮困人员等投身乡村振兴发展。到2025年,高素质职业农民达到1000人,家庭农场经营者达到3000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达到4000人。
3.加大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聚焦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均等化,加强乡村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与心理健康类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学联体、校联体、教育集团建设,引导优质教育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实施中职"强基"和"XX工匠"培养工程。加快推动与高水平大学、高层次人才团队产学研全链条合作,引进培养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与骨干人才。建立行业与产业主导的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培养标准调整联动机制,搭建高校与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人才供给匹配监测机制,加强党校教育、民族教育、老年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到2025年,教育人才队伍达到8800人,其中培养各级骨干教师600人以上,乡村骨干教师420人以上。
4.加大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新闻行业群体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促进新闻传媒、电视电影等各行业加快发展,培养一批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广电出版人才。加大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人才建设力度。大力提升行业群体的文艺修养、舞台演绎水平、文学艺术创新能力,加强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XX漆器、苗绣、农民画等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稳定传承机制。聚焦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功能,打造一支扎根基层、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较强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到2025年,公共文化人才达到200人。
5.加快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提升医疗卫生重点学科、重点特色专科水平和医院运营管理能力,引进培养一批医学类高层次人才和医院运营管理人才,积极争取结对共建。围绕中医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支学术领先、医术精湛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促进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学科人才交流。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储备和公共卫生人才服务能力评估机制,培养引进一批疫情分析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诊断和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培养。引进一批医疗卫生专家和退休专家。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场所配备或聘请营养师。到2025年,卫生健康人才达到5000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生达到3人、注册护士达到5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达到4.5人。
6.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开发。培养引进一批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和生态环境执法管理人才。加大污染治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干部培养力度,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干部整体素质。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打造一支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人才队伍。
7.加快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人才队伍开发。以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为依托,推进行业或产业主管部门以购买服务方式为重点,培育一批有行业或产业特色、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人才规模,组建人力资源服务协会,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建立区域性人力资源产业联盟,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人才共享共用。
8.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工作需要,重点以培养中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儿童社会工作人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的社会工作人才。到2025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1000人。
9.加大军民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统筹协调军地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推动地方有关人才政策在军民融合领域落地落实。以领军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大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鼓励军民融合企业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制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军民融合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选人用人机制。
四、重点计划
(一)"智汇XX"行动计划。围绕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优势产业、军民融合重点支持领域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引进一批科技创新、科技创业、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临床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符合条件的享受"优才卡"服务。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继续实施"同心智力支持""雁归兴方""头雁领飞"等工程,促进XX籍大学生、青年创业者、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返乡创业。对引进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的杰出人才(团队),以"一事一议"方式给予特殊支持。
(二)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围绕科技创新、科技创业、军民融合、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临床等重点领域,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期内在研发经费、科研平台、人才团队及产业配套、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加大与各支人才队伍联合培养青年英才工作力度,围绕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建立多层次、分渠道的青年英才培养体系。实施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对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有望实现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人才给予重点支持。
(三)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基础科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遴选培养一批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科技青年人才;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数字经济及各领域重大工程技术、共性技术等领域,遴选培养一批从事应用研究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建立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引才制度,制定重大项目引才支持措施。培养期内在研发经费、科研平台、交流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