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局长和副局长讲话汇编-22篇(第2/10页)
三要划定行为底线,强化行为世范。《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和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给所有教师的职业行为划定了行为底线。"四有"好老师标准定义了新时代好老师的内涵,给所有教师的发展指明了"四个导向"。各地要再次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争做"四有"好老师活动,进行十项准则考试,帮助广大教师理解和把握,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严格落实师德考核,通过考核促使教师自觉提升职业道德修养,践行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要严把教师准入门槛,把政治素质、思想道德要求落实到招聘、聘用等具体工作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要严格师德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落实到评奖评优、表彰典型等奖励工作当中,督促广大教师守准则,明底线,知标准,明方向,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精、育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四要严惩师德失范,强化正风肃纪。对师德失范行为的纵容,是对万千恪尽职守、默默奉献教师的不负责任,对400多万益阳人民的不负责任,我们必须坚持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要依法依规严格查处。要全方位监督,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群众作用,引导社会全员监督。要重拳出击查处"八大"专项整治问题,对发生重大及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师德违规事件要第一时间妥善处置并逐级报告。要通报一批典型案例,将师德失范教师列入"黑名单",对于有严重侵害学生行为的,一经查实,要撤销其所获荣誉、称号,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解除教师职务、清除出教师队伍,发挥警示和震慑作用。
五是做好典型引路,涵养良好师德。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们要积极宣传推介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位好老师,所拥有的每一位好老师;要深入宣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湖南优秀乡村老师、湖南最美教师、益阳市教育突出贡献奖、益阳市首席名师、益阳市卓越校(园)长、益阳市优秀教研员等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聚集正能量;持续做好"身边的好老师"主题征文活动,用生动、丰富、鲜活的师德人物与师德故事诠释新时代师德内涵;要充分发掘全市教师队伍中在师德方面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及时总结崇德重表、以德化人的故事;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用的方式,全方位弘扬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涵养师德,树立良好教师形象。
六是保障教师权益,营造尊师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提高教师政治地位;要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要落实教师体检等各项福利待遇,关心教师健康,扩大农村教师周转房规模,维护教师权益,解决教师困难,让广大教师安居乐业、安心从教;要加大教师表彰力度,落实系列优待政策。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保障,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细落实
(一)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各地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一号工程来抓,积极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督促检查、跟踪问效,高位推动党风廉政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地见效。
(二)压实责任,勿求实效。各地务必要积极作为,建立局长、校长负责制,压实"一把手"责任,局长、校长是第一责任人。针对省厅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八个一"措施,结合本地师德师风现状,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落实《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工作方案》各项要求,把党风廉政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确保工作成效。
(三)建章立制,务求长效。要从健全制度、长效管理入手,健全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师德教育、监督、考核、责任追究等机制,实行月报告、月通报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事管人。市教育局将各地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估当中,将联合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纪委监委驻市教育局纪检监察组等部门对各地师德师风工作开展专项督查、明查暗访,对存在工作推进不力、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置不力等现象予以通报问责。
同志们,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铸民魂。"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党和国家的殷切期盼,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而繁重、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共识共为。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对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和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任务,全面提升师德师风整体水平,为不断开创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亳州市教育局局长陈亮在周年校庆庆典活动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滋兰树蕙育栋梁,弦歌不辍谱华章。今天,我们迎来了亳州一中110周年校庆。在此,我谨代表曹振萍副市长和亳州市教育局、并以个人名义向所有参加今天校庆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地欢迎!向亳州一中全体师生、广大校友表示衷心地祝贺!向多年来关心、支持亳州教育和亳州一中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由衷地感谢!
在历史长河中,11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所哺育了数以万计英才的学校来说,沧桑的容颜背后不知铭刻了多少风雨记忆。亳州一中是一所百年名校,更是亳州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110年前的美国传教士包氏兄弟在涡河之滨创办福音学堂,始立校之基。建校以来,亳州一中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树立了优良的校风,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今天,锐意进取的一中人一直把"响应国家需要"植根于血液中,秉承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勇气,为党、为国培育了一大批高端优秀人才,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大放异彩。
今天,来参加校庆的,有很多校外人士,这让我倍感激动。慈母有心皆透赤,园丁无爱不垂青。昔日莘莘学子走出校门之后,依然以一颗赤子之心关心母校建设,惦记母校发展,和各界人士一起为母校发展做出大量贡献。可以说,亳州一中能够历经百年沧桑、不辱使命、再续华章,离不开广大关心、关爱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历届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付出。在此,我首先代表亳州一中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希望你们继续为亳州一中振兴贡献力量,为母校腾飞献计献策,你们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亳州一中建设的历史丰碑上。
当然,亳州一中的辉煌,更离不开擦亮这块金字招牌的广大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你们更是亳州一中的活金字招牌。是你们一点一滴的付出和努力,聚成了远航的风帆,助力亳州一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希望你们以新时代为桨、继续扬帆远航,满载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嘱托,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坚守"四个相统一"、遵循"六个下功夫",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更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120周年校庆师生座谈会上曾强调青年一代的极端重要性,并希望新时代的青年要忠于祖国和人民,做奋斗者,做实干家,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今天,你们以学校为荣,希望未来,学校能以你们为傲。在这里,我想给亳州一中的广大青年学子提三点希望:
第一、坚定信念,用远大理想谱写时代赞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个时代是青年人最大的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你们青年学子要不断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励自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勇敢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
一个国家的明天将如何,关键看青年一代。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希望各位同学们,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爱党爱国,以梦为马,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第二、夯实基础,用刻苦学习铸牢成长之梯
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作为学生,你们正处于青春大好时期,处于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更应该刻苦学习。有句网红语叫"看气质"。那么,什么样的气质才是你们青年学子应该有的气质呢?毫无疑问,那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们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又赶上了一个人人"有机会出彩"的时代,希望广大学子们,能够珍惜美好时光,坚持求深、求新、求恒的态度,通过不断刻苦学习,汲取广博知识,培养博大胸怀,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人生成长之梯"。
第三、知行合一,用不懈奋斗致敬美好青春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没有"干",一切都是空谈,一切都将变成乌托邦。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青年一代的你们将来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任何时代都不需要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新时代的你们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有着大好机遇,千万不要在该奋斗、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选择退缩。要做这个时代的开创者、奋进者、奉献者,而不要做这个新时代的彷徨者、旁观者、迷茫者。
邦国之兴,缘乎人才;人才之兴,缘乎教育;教育之兴,缘乎学校。蓝图宏伟如画,前景广阔可期,使命光荣在肩。如今,亳州的教育现代化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新时代、新起点,亳州一中应不辱使命,用"奋进之笔"续写新的绚丽篇章。希望广大一中人齐心协力,以110周年校庆为新起点,抓住促进高中特色化发展的契机,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育质量,并凝聚各方力量,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开启新征程,续谱新华章。
最后,祝亳州一中在教育改革浪潮中,再接再厉,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
城关区教育局局长在20XX年度城关区教育质量工作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元宵佳节,我们共聚在此,盘点收获、分析差距、表彰先进,共谋城关教育发展之路,赋予这个节日特殊的意义。首先,我代表教育局党组对各位领导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多年以来对城关教育的关心与厚爱。同时向今天受到表彰的优秀单位、新成立的6个教育集团、新更名的5所学校以及达成"手拉手"协议的4所学校表示热烈的祝贺!祝福你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向光生长,再接再厉。刚才颜嘉逸同志所作的教育质量分析,我完全赞同。开学后,请徐江同志作进一步的安排部署,分析优势,补齐短板。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以"时不我待"的奋斗精神,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下面,我从"求变、不变、要变"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们走过的路,探索要走的路。
20XX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回望这五个年头,我们一起脚踏实地走出了属于城关教育发展的"变革时代"。
回望这五年,我们在传承与发展中"求变"。
扩容增量--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实施教育资源扩容增量攻坚行动,推进"八个一批"学校扩容增量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新开办学校13所,改扩建校舍6所,新增办学面积31.1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7万余个,教育资源总量实现大规模增长。
体育联盟--20XX年我们整区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主题为"热爱生命从热爱体育开始""体育,最美好的教育""相信体育的力量"全国和全区学校体育"一校一品"现场展示活动,成为西北首个"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全国示范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公益普惠--累计增加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48个,公益公办在园幼儿比例达50.67%,缓解"入园难"问题;推进小区配套园治理,12所高收费幼儿园降费转普,解决"入园贵"问题;持续加大普惠性幼儿园扶持力度,新增普惠性幼儿园52所、学位近1万个,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4.08%。
回望这五年,我们在开明与开放中"求变"。
招生改革--推进招生改革,实行网上申报审核,严格按照"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公平公正、阳光公开、顺序招生"原则,让招生工作日趋规范。及时向社会公布房产信息,落实"一套房产六年内只提供一个学位"的政策。这三年,我们严控起始年级班额,彻底消除超大班额,"大班额"占比从20XX年的43.87%下降到0.96%,今年随着六年级的毕业将全面消除。
引进民办--引进国内民办教育品牌海亮教育和天立教育,兰州海亮实验学校已经开办,今年天立学校也将全面招生。以开明开放的姿态引进优质民办教育,旨在解决区域内教育资源不足、发展模式单一的问题,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多元需求。
教师选聘--建立教师引进机制,五年来,通过全省选调、公费师范生引进、事业单位招考、引进人才、同工同酬教师招聘等方式,累计引进教师1600余名,有效填补了教育资源扩容增量后面临的师资缺口。
回望这五年,我们在唤醒与点亮中"求变"。
精神成长--20XX年倡导全体教师"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20XX年提出"以梦为马,不负芳华"的誓言,以"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激励全体教育人践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XX年做出"让每一位师生都站在平安的中央"的承诺;20XX年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为鞭策,全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步伐,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个孩子。
项目引领--引进"新教育""生本教育"等课改实验项目,建立"吴正宪名师工作站"。依托"万物启蒙"课程,开展"中国万物地图计划",29所学校申报试点。邀请李镇西、钱锋老师走进城关教育,举办郎全发思政课名师工作站授牌仪式。五年来,教育课题累计立项70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级各类奖项近500项。全面建成33所现代化学校、20所精品学校和117个特色(项目)学校。
风清气正--修改学校绩效评价,形成了以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让学校绩效评价变得更加客观与公正。坚持公平公正、阳光透明原则,在职称评定中向一线教师倾斜。修订完善学校、机关干部绩效评价办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发挥"两微一端"宣传主阵地作用,"兰州城关微教育"公众号关注量达12万人,去年1月至今阅读量累计达308万人次。
回望这五年,我们在赋能与变革中"求变"。
集团化办学--以"名校办分校"模式挂牌水车园小学民勤街分校,推进一体化办学改革,三年来累计建成一体化办学体17个,涵盖学校54所。在成立十九中、水车园和一只船教育集团的基础上,今年1月区政府又批复了6个教育集团的成立,涉及学校已达60所,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近80%。
职能重组--优化整合涉及教师发展直属单位,成立教师发展中心,集中力量实现研训一体,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建成全省首家集禁毒、司法、消防、反邪教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实践基地,并于20XX年11月投入使用,累计接待已超2万余人次。
合作共享--与西北民族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着力构建结构完善、特色鲜明、质量领先的环高校教育发展生态圈。与榆中县教育局签订帮扶合作协议,增强区域间交流与合作。与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协议,成为西北首个"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区",共同助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
盘点五年来我们一起走过的"人间正道",实实在在看到了城关教育在"求变"中呈现出的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盘点的背后是城关教育人创造性开展工作留下的浓墨重彩。
当然,在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多维度看到城关教育发展中的"不变"。去年,在调研学校与校长、老师们的座谈交流中我看到了大部分学校向上的团队力量,向善的使命担当,向好的灿烂精神而为之不懈努力的行动及实践。我还发现了:部分学校发展停滞不前有多方因素,但思维的固化和格局的局限也是重要因素。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信息时代业已成为发展的强大支撑。变革的时代,我们真的需要思变,中国情怀、世界眼光比任何年代都显得意义重大,更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现代化。而与之不适应的是我们固化的思维模式,传统的办学理念,单一的教学方法,低效的管理手段,不大的胸怀格局、亟待整合的教育资源等等,这些掣肘因素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格格不入,这些都需要改变。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我们变了吗?我始终坚信:在变革的浪潮中,不仅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壮士断腕、抓铁有痕的魄力,更要有"肯下笨功夫"的学习精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思维。只要我们共同改变,才能面向教育的未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20XX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优质均衡"是"十四五"教育规划的战略重点,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正在发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模式转变。新的一年,全体城关教育人要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城关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懈努力!
下面,我从激活·创新,面向未来,与大家一起来探索我们"要变"的路。
激活--"脚下有根,眼里有光"的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关系。孩子热爱生活,师生关系亲密,亲子关系和睦,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激活学生、教师、校长和学校的内生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脚下有根,眼里有光的教育。
激活"内生动力",需要做好"四个减法"。
第一,给学生做减法。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作业也应该是不同的。作业做到十一二点,学生"不堪重负",家长焦虑重重,我想这不应该是教育的样子,我始终相信:健康远比优秀更重要。好的教育要给孩子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精神,然后才会收获"真正的成绩"。刚刚过去的2月23日,教育部安排部署春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特别强调不得给家长布置或者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和批改作业,要求传达到每一个老师。今年,我们要切实给孩子做"减法",向作业要质量,让作业布置有意义、有趣味、有目的,要从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注重学生的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有教无类、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三个理念,做到"五育"融合,一育带全育。我也知道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但关乎孩子的健康、视力、睡眠以及学习的动力,在座的每一位校长都责无旁贷。开学后由徐江同志牵头,教育科负责,教师发展中心配合,学校作为主体,全力做好作业设计与质量提升,及时总结归纳经验,督导室将此项工作列为全年重点视导内容,切实把健康还给孩子,把学习的动力还给孩子。
第二,给教师做减法。去年12月底,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提出"教师减负20条"。1月底,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强调将加强对各地教师减负清单出台以后落实工作的持续督导。年前,区政府也印发了《兰州市城关区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提出了为教师减负的具体举措。今年各分管领导、相关科室要做好协调统筹,认真落实文件精神,"非必要"的活动能不开展则不开展,所有干扰教学的活动实行分管领导报备制,切实把时间还给教师。教师要做思考者,能者为师,把所有的学生调动起来,让所有学生都精彩起来。教师要潜心研究,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生命活动,而是以教师的生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一起动起来。
第三,给校长做减法。从第三方教师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校长们主持课题研究、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进行公开课展示的少之又少,大量精力耗费在了教学研究之外。今年,也要给校长们多做"减法",在充分"放权"的同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校长,让校长们更多的去了解教育改革前沿,倾听学校发展的声音、教师成长的声音、孩子成长的声音和未来关于人才需求的声音等等。因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决定着校长应该成为未来教育的洞察者、探索者和引领者。教育局要主动当好"服务员",让校长真正走到学校发展中去,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此项工作朱益民同志牵头,党办负责,抓好为校长"减负"的调研及督办;徐江同志牵头,督导室负责做好年底校长进课堂的调查问卷,并纳入考核。
第四,给学校做减法。《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从国家《意见》的出台到各地减负清单的制定,都对减少学校干扰作出明确要求。今年局级层面要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好各类活动的组织,尽量减少各类"进校园"活动,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切实要为学校"把好关"、做好工作协调;各科室、直属单位也要做好内部的协调衔接,减少对学校重复性、不必要的干扰。此项工作由朱益民同志牵头,两办负责,纪检监察室配合,综合统筹今年计划开展的各类活动,能整合的整合,切实把安静还给学校,让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生命场。
创新--不远求。我们要思考:能不能以"资源就在身边"为前提去实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创新"身边的资源",需要做好"四个加法"。
第一,给"思维模式"做加法。思维模式分固定型、成长型和创新型,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能力和智力以及天赋都是固定不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能力、智力、天赋可以后天发展,创新型思维模式则认为能力、智力、天赋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不断的发展,并且产生更新、更好的想法。如何给思维模式做加法?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学习力,改变固定型思维,建立成长型、创新型思维。要强化学习型组织建设,有"传帮带"的意识和匠人精神,不断的把学习与思考转化为行动与执行。身边有很多例子,金艳、鱼晓贤、王向晖等,学习创新意识强,对待工作总是精神饱满。在第七届教育创新年会期间,他们主动组织全体老师收看,学习最新的教育思想,了解最前沿的教育动态。作为校长要拥有成长与创新思维,才能面对学校的发展,不断地"破局"。
第二,给"优质均衡"做加法。如何给"优质均衡"做加法,需要我们扩资源和促改革"两条腿"同时走路。要加快推进《城关区基础教育资源扩容增量专项行动计划》年度目标任务,今年我们要新开工8个项目,建成投用9所校(园),全年累计新增学位6000个以上,相关任务已经通过《工作要点》下达,目标也很明确,甘永武同志、基建科以及相关涉及学校要认真研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打硬仗"的劲头全力以赴推进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还要确保"打得赢",同时全系统要做好向上资金争取的文章。要加快推进办学模式变革,集团化办学就是给学校做"加法",给集团校赋能和授权,激发办学活力,加快优质均衡。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要素流动办好事,资源整合办实事,学校之间要达到合作共赢,抱团发展,共享众创,资源优化,优质均衡的目的。民勤街分校今年已进入教育质量前十名的梯队,十九中教育集团上沟小学、金塔路小学,通渭路小学中山分校、静宁路小学草场街分校、华侨实验学校华辰分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集团效应日益凸显。集团化办学让老百姓家门口都有"好学上",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给"区域共享"做加法。去年1月,我们与西北民大建立了校地合作。一年来西北民大除了在"高参小"师生美育方面、教师节共庆给予我们支持,还每年为十九中教育集团注入170万的资金支持。去年11月,我们与榆中县教育局签订帮扶合作协议,通过增强区域间交流与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师生交流的良好机制,互相学习、广泛合作,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孩子。这几年,我们一直与省中医药大学、兰州文理学院以及区域内的高中做积极的沟通与对接,将身边的优质资源连接起来,与城关教育共谋共赢,看似在解决别人的问题,实则在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今年,各校(园)要进一步打破思维模式,以开明开放的姿态,争取各方支持开门办教育。
第四,给"育人体系"做加法。十九中教育集团成立以来,集团内部积极探索中小衔接的尝试,小学老师走进中学的课堂,中学老师走进小学课堂,对中小衔接问题开展集中教研,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探索。校(园)长们要快速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周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职业院校做好幼小衔接、中小衔接、中高衔接、中职衔接,通过对学生每个学段心理、生理、学习等特点的了解,用科学、精细的设计,让每个孩子在不同学段顺利过渡。今天海亮教育和天立教育分别与一只船教育集团、华侨教育集团签订了"手拉手"合作协议,其主要目的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实现互惠双赢,共同进步。希望我们在公民互促、幼小中高(职)衔接、五育融合方面创出新的经验,建立高质量发展的育人体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