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政府经济部门领导、经济专家2022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215篇(第271/28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794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932分钟

第三,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制度制定再多、再全面,如果执行不到位,所有的制度都是虚的,没有效果。所以必须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从制度的内容上来说,加大不履行生态文明责任的处罚力度,加大违法主体的违法成本。只有违法的成本远远大于守法付出的成本,各有关主体才会真正地去执行好这些制度,真正地保护生态环境。

以生态旅游实践"两山"理论

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二级教授金颖若

旅游是天然的环境友好型产业,旅游未来的发展一定会凭借生态和文化这两翼,而赤水生态、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建议按照国家规划进一步建设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更好地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发展。路径之一,赤水要以生态旅游做强产业。第一,做好"漫游",把当前更加偏重观光的组织形式和空间格局优化为徜徉于赤水丹山的城、镇、村、居的网络体系,与康养相结合;第二,做好"动游",依托温暖的气候和山水环境,大力发展户外运动,可以开展15类运动,特别是在贵州多数地方条件受限的水上运动;第三,做好三类"竹活儿",即竹器、竹玩、竹食,化腐朽为神奇。路径之二,赤水应积极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战略。赤水河是长江较大的一级支流中少有的原生态河流,同时又是风景河、美酒河、文化河、红军河,曾经是最重要的川黔通道,现在也是重要的水运航道,在贵州国家化的过程中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河的自然保护地、山水风光、城镇村庄、水运遗迹、美酒佳酿、红色历史都是国家级的长江文化资源,因而是一条有国家意义的河。建议积极努力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和文化战略,争取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里面占有比较重要的份额。

"一竹五枝"--"两山"理论的生动演绎与实践

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张再杰

竹子直立生长本身不会发枝,这里的"枝"是指竹子产业在赤水"两山"理论实践中的"五个表达"。第一是生态的表达。一根竹子首先是生态之竹。在生态保护方面,赤水用30年时间不间断努力种竹子,形成了类型众多、布局合理的立体格局。在产业开发方面,赤水坚持30年持续开发,依竹而农、依竹而工、依竹而旅、依竹而发展,使竹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二是财富的表达,赤水的竹是财富之竹。这根竹子从第一产业来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竹材、竹笋,到到外面的游客进来消费,让当地的老百姓在巩固和拓展乡村振兴尤其是产业振兴中找到了重要的依托。赤水之竹是地标性的。第三是文化的表达。一是非遗传承。赤水有竹编、竹雕,要用竹雕代替木雕,有很多传统的技艺加持了现代新的工艺。二是文化传统,赤水把孝悌文化等传统美德与竹文化链接起来,让竹文化不只走到日常百姓的餐桌上,还要走到老百姓的心里。三是文化传播。赤水有很多的竹产业、竹技艺和竹文化的对外交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也走向国外,这也很难得。一根小小的竹子本来幽居深山,新时代能从高山深谷里走出来,把产品做到世界去把文化做到世界去,让世界人民不只记住茅台,也记住赤水。第四是科技的表达。一是高端人才的引用。二是传统竹子加工的工艺技术的现代化和市场化,通过高端人才和高端工匠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第五是制度的表达。产业的最高境界是标准,工作的最高标准是制度创新,"两山"理论的实践也不例外。制度创新是关键、标准体系构建是重点。

发挥生态比较优势 融入新发展格局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熊德斌

生态要素是赤水市最宝贵的资源。赤水的美在于多维度的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发挥生态资源多功能性是布局赤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多功能开发生态资源产品是我们发挥生态优势的关键。充分发挥赤水生态的生产功能、康养功能、文化功能、金融功能。赤水应当将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外部要素有机结合一起,来推动赤水市生态产业的发展。把赤水生态产品融入到成渝经济圈,融入到长江经济带。基于有效市场,把自己的要素和外部的要素通过招商引资、产业承接好。要发挥有为政府去化解产业过程中软硬件基础设施的障碍。不同产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不一样,需要的制度也不一样,政府层面应该识别过程中有利的因素,找到制约产业发展的障碍。有效市场与有为市场两者叠加在一起,就能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健全地方税体系重在培育地方税源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任强郭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其中,"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逐步扩大地方税政管理权"是重点任务之一。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认为,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关系,健全地方税体系是重要支撑,关键落脚点在于培育地方税源。

健全地方税体系意义重大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基本保留了1994年分税制的特征,并逐渐形成了以货物和劳务税为主、所得税为辅,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企业纳税人为主、居民纳税人为辅的税制结构。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收入来源是货物和劳务税,营改增后尚缺乏主体地方税种。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增值税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7%,消费税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8%。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结构与全国税收收入结构基本类似。

"营改增"前,除了铁道系统、各银行总行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收入(这一部分划归中央)外,由地方政府征收的营业税约占地方税收收入的30%左右,营业税曾是地方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全面实施"营改增"以后,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变为与中央共享的增值税。与此同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和车船税等在内的财产和行为税收入虽然归属地方,但是其占比基本保持在10%-20%之间,无法为地方带来充足且稳定的税收收入。虽然"营改增"后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共享增值税获得税收收入,消费税改革导向也明确提出将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放地方,但地方税体系缺乏稳定主体税种的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经过20余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政府财力占比逐步提高,地方政府财力占比相对下降,但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较之前更大。2011-2020年地方财政收入占比略高于中央财政收入占比,但地方财政支出占比远高于中央财政支出占比,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成为弥补地方政府财力缺口的重要工具。十年间地方政府承担了高于其本级自有税收收入一倍以上的财政支出,地方政府接受的转移支付数额约占其本级收入的70%左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